人工智能是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目前,傳媒業已開始探索“智能化”的信息生產布局。數據挖掘、機器深度學習、算法推薦等人工智能技術滲透進線索發現、信息采訪、內容寫作與分發、用戶反饋等多個環節,正在重塑傳播行業的業務鏈條。
人工智能技術加速傳播形態的變革,提升了媒體的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推動傳播方式的技術化、場景化與互動化轉向。目前,國內主流媒體已經開始嘗試構建智能化采編系統。2019 年12 月,新華社成立首個智能化編輯部,該編輯部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基礎,以人機協作為特征,對新聞生產進行全環節、全流程、全系統再造。同年9 月,人民日報與百度聯手,成立人工智能媒體實驗室。該實驗室基于百度大腦的核心功能,支持與滿足媒體工作中的關鍵性操作,輔助新聞然而,現階段人工智能技術仍無法取代記者的全部功能。例如,機器人寫作僅適用于基于模塊化的簡單內容寫作與視頻制作,尚未形成深度復雜的思維與創作能力。因此,“人機協同”“人機交融”的新型生產場景成為傳媒業探索的重要方向。
在傳統媒體時代,記者憑借常年的數據積累、不懈的現場調查、豐富的知識儲備和行業經驗,不斷地挖掘新聞深度,形成完整、全面的認知,逼近事實的真相。然而,當媒體發展到“萬物皆媒、人機共生、自我進化”的智能階段,傳統的以記者為核心,以“經驗與實踐”相融合的內容生產路徑與思維方式面臨挑戰。
大數據資源是媒體智能化的技術基礎。在智能媒體時代,互聯網信息與交換平臺化,移動端口便攜化、個人化,帶來海量的數據資源。在新聞報道中,記者以社會資源、新聞線索、職業敏感來獲取信息的傳統方式,已經無法適應媒體環境的變革。例如,四川日報報業集團的封面新聞,就依托封巢系統,抓取全網線索,上萬采集源頭,線索一站派發,替代了傳統的新聞信息獲取與選題分派模式。
顯然,面對如此變化,記者需要有處理與歸納原始數據的能力,而那些數據敏感性弱,不具備專業數據挖掘與分析能力的記者,極有可能被取代。
機器人寫作實質是機器基于大數據學習而生成的一種自然語言,目前廣泛運用于財經、體育、氣象與健康等領域的內容寫作,它使得新聞寫作不再是記者的特權。早在2014 年3 月17 日,美國洛杉磯發生4.4 級地震,《洛杉磯時報》的寫作機器人從稿件撰寫到發布僅用3 分鐘。機器人寫作再次定義了新聞傳播的專業主體,即從人員采編向“人機協同”制作轉變??梢?,智能媒體時代,深度生產能力弱的傳統記者將面臨淘汰和倒逼。
智能媒體時代,面向新技術傳播平臺,借助新的傳播手段,豐富了新聞報道記者的呈現手段,提升了其工作難度。記者不再限于文字或視頻的單一化呈現手段,而要依托信息圖、富媒體、H5 應用、VR/AR、直播云平臺等技術,實現多元化傳播,引發沉浸式與互動式的新聞體驗。
基于大數據平臺,媒體掌握目標用戶與潛在用戶的基本信息、選擇偏好、行為與心理活動等,獲取準確的用戶畫像。以算法驅動,使個人信息需求與海量信息供給之間高度匹配,實現新聞信息的精準化傳播。目前,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頭條客戶端等已實現將人工審核與算法推薦相結合的平臺分發模式。報道記者,在堅持正確價值觀與輿論導向基礎上,還要充分了解用戶,通過用戶畫像,進行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的內容生產,徹底改變以“傳者為中心”的“千人一面”的傳統報道形式。
智能媒體是融媒體的制高點。隨著技術的滲透,新聞報道將從移動新媒體采編模式,向“數據支持+智能寫稿輔助+多元呈現+算法推薦”的智能化傳播模式升級。相關記者角色與認知的重新定位,思維方式的積極轉向,成為智能媒體有效融合信息傳播與情感傳播的關鍵突破。
產品思維,是互聯網思維與傳統媒體融合,實現媒體轉型發展的新型路徑。在產品思維的影響下,新聞報道不再是單一的信息采編,而是集內容采制、渠道運營、用戶反饋為一體的全流程生產模式。同時,用戶是產品的核心,因此新聞報道也要結合用戶畫像,提供差異化的新聞體驗。例如,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 周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在@央視新聞發起#我和國旗同框#活動,截至2019 年9 月20 日閱讀量超過20 億,不少政府部門、權威媒體、普通網友都在微博中“曬”出與國旗同框的照片,表達愛國之情??梢?,用戶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成為報道內容的參與者與生產者,用戶角色的變化也影響著記者角色與功能的定位。在傳統報道環境下,記者承擔著“把關人”的角色,決定著受眾每天看到的內容。而在智能媒體環境下,信息思維向產品思維轉向,記者成為復合型的產品生產者,傳統的“撒網”式傳播轉變為更為精準的互動式傳播。
移動互聯網,是基于場景的傳播,這不僅意味著傳播者能夠獲取特定場景中用戶的基本信息,還要提供與不同場景適配的信息或服務。今日頭條客戶端具有典型的智能媒體特征,通過數據挖掘、算法推薦,融入了場景思維,即通過地理位置為用戶推薦、聚合相關區域新聞,通過新聞的“接近性”增強用戶與平臺的黏度。
在移動化場景中,用戶接受信息的方式呈現出動態、開放、碎片等特征?;谶@一變化,傳統的新聞報道形式也正悄然發生變化。例如,2019 年全國兩會期間,光明日報等主流媒體推出5G+VR 直播的智能化、全景式報道,從傳統的內容深度向形式與表現深度過渡。未來,隨著智能媒體技術的進步,記者可依托技術進行創造性運用,針對不同的報道內容,進行特色場景呈現,不斷釋放新聞的價值與內涵。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重塑人與媒體,人與信息的關系。在新聞報道領域,僅靠“記者+編輯”完成報道的方式將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集技術、內容、運營為一體的復合型團隊,產生協同、聯動的新型生產方式。智能媒體時代,記者并不會成為被動、次要角色,反而會有更為廣闊的空間發揮其主觀能動性。
一是與數據的協同能力。面對龐雜海量的數據,記者需要梳理規律,進行信息重組,并分析出其蘊含的價值,讓數據為內容生產服務。
二是與技術團隊的合作能力。新聞報道的采、編、播報的傳統生產流程,變成了新聞選題、數據采集、加工處理、內容呈現、新聞敘事的新作業流程。面向新技術傳播平臺,彭博社等媒體已率先建立了由設計師、工程師、產品開發人員、新聞報道人員組成的跨智能團隊,旨在構建和測試媒體的數字化解決方案。
新媒體向智能媒體邁進,技術帶給新聞生產革命性的影響,重塑記者的角色與功能。記者既要學會與技術相處,構建全新的思維模式與內容生產方式,同時也要避免對技術的過度依賴,產生信息繭房。尤其在深度報道領域,技術僅是幫助記者尋找線索、挖掘數據的輔助手段,而報道的深度、廣度、高度與溫度,仍需記者以情懷、視野進行不斷地挖掘,逼近事實的真相。因此,智能媒體時代,我們只有堅守人的價值,才能夠更好地展示新聞的價值,承擔起媒體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