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精心細致的采訪,再有能力的記者也很難寫出冒著熱氣、接著地氣的作品。道聽途說、閉門造車那不是新聞。可見采訪之于后期創作顯得頗為重要。作為一名記者,怎樣才能使采訪采到關鍵處、訪到新聞眼,這些都需要記者在采訪環節時時留心、處處用心。
正式介入采訪之前的準備工作其實是很重要的,它也是決定采訪能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同時它也是絕大多數記者極易忽視的一個環節。那么在正式介入新聞事件或采訪對象前都有哪些必要工作呢?
記者平時要注意多積累一些常用知識,也包括對一些社會熱點、普遍關注的新聞事件的看法和觀點。記者要做雜家。一旦確立采訪主題,可以立刻對受訪者、涉事者發生的相關事件在第一時間做到關聯,這樣既節省時間又能提高效率。臨近采訪,記者還要有目標地關注相關受訪者的背景、現狀。對新聞事件的原因、進展等進行初步了解。對新聞事件的內在邏輯或關鍵人物進行細致剖析,同時還要考慮受眾對該新聞事件的心理預期和心理訴求等相關問題。
此外,記者還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和采訪相關的專業常識。比如,做經濟報道的采訪,應該了解“GDP”“三去一降一補”“六保”等基本概念和縮寫專有名詞。
如果把這些準備工作看作是走街問價的過程,那么正式采訪就進入到出錢采買的實質性階段了。采訪中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記者接觸的采訪對象幾乎都是陌生人,怎么才能讓兩個陌生人在最短的時間里消除陌生感,彼此敞開心扉,這就需要記者營造出輕松愉悅的采訪環境,讓受訪者卸下防備打通溝通障礙,與此同時利用閑談的機會用心觀察,探究對方的性格、興趣愛好等,用最短的時間拉近與受訪者的距離。
筆者的一個同行是個新記者,去采訪貧困戶時問道:“你之所以貧困,是不是和你坐過牢有直接關系?”結果受訪者一時語塞,只說了一句話:“這個和我坐牢沒有任何關系。”最后,采訪止步于此。這次采訪沒有成功的原因,就在于那位記者提出的問題引起了受訪者的反感,問題直戳受訪者的痛處。由此可見,恰當的發問是何等重要。那么記者在采訪中應該如何提問呢?
1.抓住恰當時機,巧妙切入主題
2003年,筆者第一次去采訪“當代雷鋒”郭明義,見面時問了他很多問題,但他總是回答一句話:“這都是我應該做的。”后來,筆者發現他胳膊上貼了一個厚厚的膠布,經過追問知道這是他剛剛獻完血后還沒來得及取下的固定針眼的膠布,于是改變采訪計劃,就從義務獻血說起,結果郭明義語出便一發不可收,采訪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因人設問,巧用提問方法
采訪中,記者要針對受訪者巧妙設計問題,因人而異采用發問方式。
①直抒胸臆。換句話說就是直來直去表明態度,直截了當地提出問題。這種方法多用于采訪一些領導干部和一些知識水平、個人素養較高的知識分子。因為他們都有較為深厚的知識儲備,和他們交談不需要繞彎子,往往記者一拋出問題,他們就會心領神會。當然,這里所說的直抒胸意也不是一見面就直白地提問,在提問前,還是要簡單寒暄、表達得體,營造一個輕松的采訪環境,這也是很必要的。
②間接啟發。所謂間接啟發就是不采取直來直去的提問方式,而是拐個彎兒從其他方面切入,逐漸把談話內容一點點引到提問的正題上。這種提問方法多用在一些不善言談、性格內向或者見了陌生人就有拘束感的人。同樣,在采訪正式提問前,尋找時機盡最大可能摸清他的自然情況,然后從他最擅長也是最能引起他心理共鳴的事情和問題切入。
③言語刺激。也就是說要用心理學知識,用言語“刺激”的方式,將采訪對象的心里話挖出來,從而得到不同尋常的采訪效果。這種情況下,記者要適當采用刺激對方的辦法,促使對方敞開心扉暢談。
④投礫引珠。換句話說就是拋磚引玉,引來受訪者的金玉良言。這種方法適用于一些本身信息量大、新聞亮點很多的受訪者,因為長期工作習慣對這些亮點感到習以為常,在他本人看來這些不值得說道。這種情況下,記者就要采取投礫引珠的辦法,勾起受訪者的廣泛聯想,從而得到采訪所需的素材。
⑤巧妙印證。在做經濟類報道中會遇到一些細節、數字、時間節點等問題叫不準,這就需要在采訪中進行核實,根據現場采訪的實際進展、采訪氛圍和采訪環境適時進行提問。
⑥寬狹兼用。在提問的過程中要采取寬狹兼用的辦法,就是說既要提一些寬泛的問題,也要提一些精細的具體問題。
記者在采訪中要善于聆聽。記者要做一個懂得聆聽的聽者,這樣也有利于在采訪對象的傾訴中抓住一些新聞關鍵點和采訪要點。那么記者應該如何聆聽呢?
1.聆聽整體
這個整體可以是整個事件的方方面面,也可以是整段工作的點點滴滴、整個企業的條條塊塊。在聆聽的過程中,記者可以加深認識,增進了解,同時也可避免新聞點的遺失。
2.聆聽重點問題
在聆聽的過程中,要學會抓取重點問題、主要矛盾。在“聽”上有側重點,對聽到的重點問題、新鮮觀點、新穎做法、有效措施、先進經驗、感人事跡等要抓住點、夯實線、筑牢面,把這些轉化成作品的閃光點。
3.聆聽典型事例
采訪過程免不了要聽一些事兒,但這些事兒怎么聽,哪些該聽,哪些可以充耳不聞,這其中也大有玄機。總的原則是:事兒不分大小,無論是感人事件還是離奇事件,凡是能夠引起受眾關注和采訪者興趣的都是典型事件。另外,在聆聽時要充分考慮思考的角度和維度,要多分一些精力在大家十分關注或是迫切需要解決、澄清的問題。
4.聆聽瑣事和過程
很多時候,記者都是新聞的滯后記錄者,一些采訪需要通過當事人的回憶、對受訪者的追問等方式把受訪者再次帶回事發現場。這就需要記者能夠聆聽一些瑣事、小事,真實還原新聞事件以獲得全面的新聞素材。
5.聆聽不同意見
記者在采訪中常常會遇到不同人的不同意見,有時甚至會出現觀點針鋒相對的情況。這需要記者兼聽則明,多方了解不同意見、不同看法,從而進一步印證事實,探究新聞真相。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記者要有一雙精于觀察的眼睛,觀別人觀而不透的現象、察別人察而不徹的本質。記者要把別人眼里看似平常的東西打磨出光芒。
其一,記者要精于觀察與新聞事實相關聯的大背景、大環境。其二,記者要善于抓取能夠充分反映新聞事件本質的細枝末節。例如,筆者在采訪“當代雷鋒”郭明義時,先對郭明義現場工作環境進行仔細觀察,因為他整天和礦車、采場作業路打交道,長期工作在這樣的環境下,養成了多做少說的性格。同時,筆者還對他的大頭鞋、勞動服等細節觀察,通過磨平的鞋底、破舊的勞動服挖掘出他把廠里多次獎勵的自行車捐獻給貧困學生、衣服捐給社區貧困戶這樣的新聞素材。在寫稿時通過對郭明義衣著的描述,生動刻畫出了他的職業、助人為樂、個性愛好、生活環境等各方面的信息,從而使郭明義這個人物生動形象地躍然紙上;通過對郭明義所處的工作環境、經歷以及他的情感變化和心理波動等這些細節的細致觀察,把這個人物寫得更活、更好。
記者在采訪過程中要善于思考,思考作品主題、切入角度、新聞亮點、特色等。記者要邊采訪邊思考這些問題,只有夯實思考的根基,才能在后期創作的時候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創作出既有新意又有價值的新聞作品。
那么在采訪中應該如何思考?思考些什么呢?例如,在采訪重大新聞事件的時候,就要思考事件的普遍性和針對性以及對受眾的引導性。在采寫人物的時候,就要思考人物事跡的示范性、故事的感人性;在采寫一篇研究性報道時,就要著重思考問題的普適性、潛在的價值觀以及它給受眾的啟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