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有助于推動中國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國內外經濟的背景下,發展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是應對經濟下行的有力武器,是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引領新科技和產業革命的戰略依托。
區別于傳統基建,包括大數據、人工智能、5G、物聯網、云計算等在內的新基建,不僅為人類提供點對點的及時服務,也為基于網絡的貿易提供便利。
它將助推傳統產業數字化,形成具有顛覆意義的產業互聯網。所謂產業互聯網就是利用數字技術把產業各要素、各環節全部數字化、網絡化,進而形成新的產業協作、資源配置和價值創造體系。
與消費互聯網相比,產業互聯網是產業集群中的多方協作共贏,消費互聯網是贏者通吃;產業互聯網的價值更復雜、鏈條更長,消費互聯網集中度較高;產業互聯網的盈利模式是為產業創造價值、提高效率、節省開支,消費互聯網盈利模式通常是先燒錢補貼,再通過規模經濟和增值業務賺錢。
構建產業互聯網是產值價值鏈重塑的過程,產業鏈上的每個環節都需要做數字化升級,產業生態不再只是傳統意義上把原材料變成產品,還要加工數字要素,把數據變成產品的一部分,進而通過數據產品和服務拓展產業鏈的價值空間。
在發展產業鏈的過程中,傳統產業要進行大膽的變革,敢于拋棄落后的商業模式對組織架構和組織能力升級迭代,更好、更快為數字化轉型服務。
產業互聯網是一片藍海,它的市場空間有多大?
相關數據顯示,全球目前有40多萬個萬億美元級的產業集群,可以數字化結合,實現數字化轉型。根據測算,僅在航空、電力、醫療保健、鐵路、油氣等五個領域引進數字化提升1%的效率,平均每年就可以提升200億美元,如果數字化轉型能拓展10%的價值空間,每年就可以多創造2 000億美元以上的價值。
所以,如果說中國的消費互聯網市場目前只能容納幾家萬億元級的企業,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就可能容納幾十家、上百家同等規模的企業。
與美國相比,中國產業互聯網還處在發展初期,而消費互聯網在2014年以后逐漸緩慢增長,現在已經接近發展的天花板。
目前國內還沒有什么互聯網企業嶄露頭角,美國科技股前20位的上市公司有7個產業互聯網公司,其市值相當于美國最大規模的20個上市公司市值的50%。中國還沒出現這個現象,5G時代將形成產業互聯網時代,今后的獨角獸就將在這里誕生。
到目前為止,人類社會已經歷了三次工業革命。前兩次工業革命,中國都錯過了,僅有幸參與了第三次工業革命,但我們也只是參與了,還沒有達到引領工業革命的程度。
在2010年前后,工業科技革命呈現出新的特征,一些領域也出現新的突破,有人將之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在這個階段中國創新也發生了新的飛躍。
由中國人申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已經上升到全世界的第四位,國內發明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全面超過國外在華數量。
但是,也要清醒看到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們的創新體系仍存在不少短板,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體制仍有待探索。
在新冠肺炎疫情深度沖擊全球經濟與社會的大背景下,唯有科技創新才是贏得主動的基本之道。加快新基建建設,特別是布局一批以大科學裝置和大試驗平臺為代表的創新基礎設施,同時輔以科技創新體制改革的深化,將有助于打造基礎研究、區域創新、開放創新和前沿創新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推動中國參與甚至是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