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有形式、有內容、有社交的新媒體行業在迅速創新發展。據統計,微信月活躍用戶數高達10.83億人、微博月活躍用戶數4.64億人,當這些用戶中每一個個體都具有傳播能力時,傳統的媒體結構就開始逐漸瓦解,消費者獲取信息的渠道也不再大幅度地依賴大眾媒體,從此“自媒體”應運而生。
媒體融合是充分利用媒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等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以發展為前提,以揚優為手段,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
事實上,媒體的快速融合是一個不斷發展上升的過程,也是新聞傳播介質不斷創新的一種必要途徑與手段。從早期的廣播、電視、報紙的發展,到如今的“自媒體”時代,讓媒體行業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與用戶的交流互動當中。這就是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不同。傳統媒體的發表形式過于單一化,使得傳統新聞的影響力變得逐漸衰弱,而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興媒體行業卻開始受到大眾的廣泛歡迎,給傳統新聞媒體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1.調整現階段新聞媒體的傳統傳播渠道
在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廣播、電視、報紙已經失去了對新聞發布、傳播渠道的唯一控制權。想要去應對“新媒體”的沖擊,需要把新聞內容融合,做到新聞內容的專業化。運用最先進的大數據分析技術,實現新聞的數據化,分析平臺用戶的個性化喜好,設立“視頻”“財經”“訂閱”“生活”“娛樂”等專欄,每個專欄設定不同的關鍵詞,方便用戶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迅速找到相關的新聞內容。此外,還可逐漸引導受眾群體成為新聞生產者的主體之一,在欄目下方開設新聞評論、新聞追問等功能,使得用戶可以發表自身觀點,實現用戶之間的實時對話。
2.改變現階段新聞媒體的生產內容方式
隨著5G技術的發展,媒體融合的新產品出現了短視頻、動圖、動畫等多樣化的新聞呈現方式,讓新聞變得更加生動化與可視化。融媒體時代,報紙、廣播、電視等進行高度融合,受眾群體更加傾向于選擇內容易懂、時間短、直觀、互動性強的碎片化新聞信息呈現方式。這種內容生產方式使用戶進入“讀圖時代”。
作為新媒體時代的用戶,平臺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表達和交流的場所,這是它的積極意義所在。但是也要意識到新的傳播格局下被各方利益主導的新聞輿論場的復雜性,除了關注這些平臺為用戶提供的內容,也需要關注一些出于平臺利益考量被遮蔽的內容,需要對此保持一種警惕。
如果傳統新聞媒體行業想在這場變革中生存并發展起來,就必須進行自我創新,要發布用戶想看的新聞,必須從他們的角度進行新聞的生產,改變傳統新聞生產方式,運用動圖、動畫、短視頻的創作方式呈現多元化的新聞,讓新聞變得更有畫面沖擊力、內容簡單易懂,迅速吸引用戶關注,從而獲得最大化的傳播效果。
互聯網的應用與普及,在一定意義上已經對傳統的新聞傳播形式形成了沖擊,也使得一些新聞傳播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隨著5G時代的到來,將會進一步改變傳統新聞媒體的新聞傳播方式。
1.新聞傳播者的變革
在當今的新聞傳播渠道中,當提到傳播者時,大多數指的是新聞人。而隨著5G時代的到來,各種路面上的攝像頭、無人機、傳感器等高科技設備已經超越了人的空間限制與感官限制,其中一些具有公共價值的消息可以通過后臺的智能審核、自動加工后直接發送給指定的用戶,這種新聞傳播方式成為一種新型的新聞“傳播者”。
在以往的傳統新聞傳播當中,新聞的產生與發布是基于媒體行業的單向固定的傳播渠道,不同傳播渠道之間是平行關系。而隨著媒體融合的逐漸發展,如今人們的社交網絡成了新聞信息的主要傳播渠道,一條微博的發送、一個朋友圈的轉發都使得這種傳播渠道變成了一種相互連通、縱橫交織的關系。在互聯網、5G技術及其他智能化技術的廣泛支持下,會帶來無所不在的信息傳播。
2.新聞傳播者的創新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大環境下,如何從中脫穎而出,是新聞工作者要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當前傳統媒體有著相當珍貴的資源,一是傳統媒體的訂戶資源,二是已經開辦的新媒體的用戶資源。這兩塊用戶資源都有著巨大的社會價值與社會效應,對于這些資源要進行深度挖掘。融合后的媒體,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思維,通過自己開發或引進第三方工具,將這兩方面的用戶數據打通,對其進行分析、挖掘,通過融合后的媒體去吸引和服務用戶,這樣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傳播效果與社會效益。
新聞從業人員還需提高自身專業素質與技能,要看到新聞工作者身上肩負著反映輿論、引導輿論走向的社會責任及歷史使命。傳統新聞媒體行業與自媒體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對于新聞內容的把控,應以優質的新聞內容為落腳點,把傳統新聞媒體的影響力、公信力展現出來,為人民發聲。
“全程、全員、全息、全效”這八個字,為深度融合劃定了明確的目標。深度融合不僅僅意味著新聞行業平臺升級、技術升級、人才升級、傳播模式升級,更重要的應是如何使媒體與受眾形成深度的情感連接,建立良好互動和信任關系。讓更多人聽得見、看得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應是讓新聞媒體的聲音被更多人認可與接受。正所謂,深入人心的傳播才是有效傳播,深入人心的融合才是深度融合。在新聞采訪與寫作中俯下身、沉下心、察實情、說實話,才能用真理去說服人,用真情去感染人、用真實去打動人。因此,深度融合的更深層次意義應是受眾群體與媒體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