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全媒體時代已經走進我們的生活,作為傳統大眾傳媒的主力軍,電視臺節目生產和傳播全流程在新時代受到很大的影響,不少電視臺的廣告營收斷崖式跌落。一方面面對野蠻生長的自媒體,在嘈雜的輿論場上努力發出正確的聲音,另一方面卻是略顯尷尬的電視收視率。在多媒體語境下,地方級電視臺如何打破固有圈層,依托當地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傳播渠道,加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是電視媒體人應該思考的問題。
全媒體時代下,特別是5G技術的推廣應用,信息就如同空氣一樣,無處不在,無所不及,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也是信息的使用者。在這樣一個大時代下,人類正進行著一場深刻的傳播變革,輿論生態、媒體格局、信息傳播方式都是嶄新的。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網民超過8億,其中手機網民占98.3%。僅僅上海一個城市,澎湃新聞客戶端用戶數就達到16810萬,官方微博粉絲數達2020萬,微信公眾號有194萬粉絲,頭條號有1400萬粉絲。在相當意義上說,誰掌握了互聯網,誰就把握住了時代主動權。在這場信息的狂歡中,地方級媒體就一定會淹沒在算法大數據中嗎?
所謂乘勢而飛,必須審時度勢。全媒體語境下地方電視媒體還有優勢嗎?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雖然說每個持有智能手機的人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但是大多數的人沒有經過專業的視頻拍攝培訓,普通民眾拍攝的視頻大多藝術性和專業性比較欠缺,因為沒有充實的內容支撐,拍攝視頻長度不是很長,大多也就在一分鐘以內,這些視頻基本上大部分會迅速淹沒在海量視頻中。另外根據大眾傳播心理,人們會更愿意接受跟自己地緣接近的信息,也就是說街長里短、小道消息才是人們更愿意關注與八卦的東西。這些鄰里社區是地方媒體的主要信息采集地和傳播內容,這也是掌握大數據的信息大平臺鞭長莫及的地方。套句時髦詞,這也是一種“圈地自萌”。此外地方電視媒體還有更多傳統優勢:多年積累的群眾口碑和黏著力;有著多年視頻制作經驗的專業團隊;傳統媒體的公信力和影響力。
如何利用優勢、避免短板,迎接地方電視媒體的新一輪騰飛呢?縣域級地方電視媒體要創新思路,改變觀念,勇敢沖進全媒體市場競爭的波濤中,做有謀略、有戰術的媒體人。
傳統的電視新聞模式,是每天固定時間播放,記者往往是提前一天采訪或者是上午采訪下午編輯晚上播發。而現在的全媒體傳播模式則是,一個地方出現火災,一分鐘之內,現場的旁觀者就會在朋友圈里發出消息,五分鐘之內,第一輪的轉發已經蔓延開來。半個小時內就會形成至少三輪以上的發散狀傳播。上午發生的火災,晚上的新聞中如果只簡單播報火災發生的時間地點,就很難滿足人們對信息全方位的需求。這就需要記者用調查的方法深入現場了解背后的原因,提供給大家作為旁觀者無法獲取的有效信息。以去年廣為受眾關注的一女子半夜被一男子暴力擊打案件為例,這起案子最初是被一個商店的監控拍攝下來,被人發布到網上,引起廣泛關注。案情曝光第二天,好多網絡自媒體都趕到現場進行調查報道,而當地媒體卻遲遲沒有動靜。這個時候其實最需要的是當地媒體進行深入跟進調查采訪,及時告訴市民真相,而不是悶不作聲。讓輿情的研判領先于謠言,謠言就會沒有出路,這是主流媒體必須擔負的責任。新聞是對已發生和正在發生事實的反映,根據事物的邏輯和傳播的規律,預判可能發生的事態趨勢,預設可行的應對措施,是專業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具備的素養。
記者應該和社區網格員一樣,沉淀到信息發生的最源頭,這樣才能采集到最新鮮的消息,采取有效的獎勵機制,發動到達現場的第一人,把手機變成記者的攝像機和話筒,信息及時共享,記者在平臺上對多方位多角度采集來的信息進行處理加工播發。
走出傳統媒體播發、廣告、活動“老三樣”的固有經營套路,除了制作播發電視節目,地方級電視媒體可以利用時政新聞的既有資源,運用信息傳播技術打造移動政務新聞聚合平臺,吸引各政務新媒體成功入駐,整合區域融媒體客戶端、委辦局及重要機構的微信公眾號。
網上粉絲眾多的微信公眾號、微博運營者,都具備一種帶節奏的野蠻之力,這種能力是他們主動適應市場、自我激發的一種能力,而電視臺作為傳統媒體,習慣了養尊處優的日子,在多媒體泛濫的洪荒時代,如何主動設置議題?如何讓主流媒體設置的話題上熱搜?現在往往是自媒體設置的話題上了熱搜,然后主流媒體上前澄清、證偽、辟謠。“帶節奏”的能力是當前主流媒體最關鍵的能力。若不具備知道、了解、掌握“受眾在關心什么”的話題設置能力,則很難在全媒體時代立足并長遠發展下去。作為地方媒體,議題取材可以信手拈來。自來水價格聽證、某個項目的環評跟進、學區房價格走勢等,這些熱點話題都是老百姓關心的,老百姓關心的就是媒體應該關注的。要想真正成為輿論這個大廣場的主角,關鍵是要解決觀念的問題,“主動”就是良藥,積極預判輿情,主動設置議題,及時回應關切,積極提供有效解決方案。
在當今萬物互聯的信息時代,傳統媒體應把握這一歷史機遇,抓住創新這個關鍵,運用先進技術。地方級電視媒體應學習掌握傳播規律,化“危”為“機”,在危機中崛起,在危機中奮進,在傳播正能量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