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盼盼
(1.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2.陜西地建土地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5;3.自然資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點實驗室,陜西 西安 710075;4.陜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 西安 710075)
土地整治,是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土地整治專項規劃確定的目標和用途,通過采取行政、經濟和法律等手段,運用工程建設措施,對田、水、路、林、村實行再整治、再開發、再優化的過程[1]。廣義的土地整治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和土地開發,狹義的土地整治主要針對農用地整治,土地整治必然會對景觀格局、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我國農用地整理范圍廣、工程量大,是目前開展土地整治的主要方面,農村土地整治大體可分為農田整理和村莊整治兩個方面[2]。
景觀生態起源于土地研究[3],農村土地生態景觀主要包括農田、村莊、林、水、路等[4]。農村土地整治是短時間內改善農村生產和生態條件的重要舉措,短期內會對農村生態系統和景觀格局產生強干擾[5]。通過實施土地整治例如土地平整工程、農村道路工程、農田水利工程等工程措施[6],可對農村生態景觀各個要素進行合理空間布局整合,使各個要素互相配合、更加協調,同時可以改善農村生態發展的不平衡,促進新農村建設和城鄉協調發展,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和長遠可持續發展,構建美麗鄉村新面貌。
農村土地整治工作在我國經歷了長時間的發展與改革,且初顯成效。初期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主要是為了增加可用耕地面積,但卻忽視了農村生態環境、景觀格局的保護和規劃,導致一系列問題的出現,有專家提出諸如后備土地土地整改資源質量較差、農村景觀建設不協調等問題[7]。鄖文聚等對全國200多個村莊進行調查研究,發現60%多的村莊鄉村景觀一般或者較差,80%多的村莊道路規劃、綠化不足,溝路林渠破損嚴重,鄉村生態功能嚴重退化[8]。
近些年,國內對農村土地整治生態景觀研究較為廣泛,眾多學者也針對這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鄖文聚等分析了我國農村生態景觀建設現狀及需求,指出土地整治在農村生態景觀建設中應保留鄉村精華部分,提高景觀文化并加強這方面的技術研究[9];蔡鵬程等通過分析福建龍巖農業發展情況,指出循環農業發展模式是農村生態景觀建設的有效途徑[10];李良濤等認為以生態景觀引領指導土地整治,在增加耕地的同時,又可以有效推進農村生態景觀重建[11];陳榮蓉等從工程技術及景觀建設角度分析了5個國土整治整村推進示范村項目,闡述了土地整治工程的適應性及技術需求[12];陳銀龍等認為農村是生態景觀創建的重點及難點工作,只有加強城鄉統籌、整合好農村資源才能有效解決農村環境生態問題[13]。2010年,《國務院關于嚴格規范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切實做好農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國發〔2010〕47號)提出,保持農村特色和風貌,保護具有歷史文化和景觀價值的傳統建筑;要按照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整體推進的原則,以耕地面積增加、建設用地總量減少、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目標,規范推進以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為內容的農村土地整治示范建設[14]?;诖?,土地整治工作也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推進有了新要求、新重心,更注重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發展[15],特別是農村土地整治工作重點是提升土地質量和生態環境、景觀美學等方面建設,強化生態景觀服務能力。
本文主要針對主要的農村土地整治工程手段(居民點復墾、土地平整、農村道路工程、農田水利)及其景觀效應作以分析。
一方面,隨著城鎮化推進,城市擴張逐步占用了農村土地;另一方面,現有的農村居民點和基礎設施用地分散廣、占地多、利用率低,丘陵山區用地尤其粗放,且農村勞動力大量輸出,不少宅基地廢棄,“空心村”不斷涌現。目前已開展的農村居民點復墾工程多是針對廢棄、閑置的宅基地進行的,居民點復墾及新建居所顯著改善了農戶的居住生活條件。復墾后的居民點主要轉作農地,因地制宜,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園則園,利于農村土地利用轉型及農村生態環境修復,客觀上更好的解決了農戶收益與生態環境修復的關系,給鄉村生態景觀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居民點變農田會使景觀多樣性水平下降,使土地利用類型盒景觀斑塊趨于規則化和集聚化[16]。
土地平整工程一般是對農田進行田塊歸并和坡改梯,能夠改變農田景觀格局[17]。土地平整工程在現階段的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中比較常見,研究這方面的也較多,多關注于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和應用,根據區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又有不同的工程手段。目前也有研究關注土地平整工程對生態景觀的影響,土地平整進行了地塊的物質交換,改變了物質、能量、信息的流動過程[18],田塊合并降低了土地細碎化程度,坡改梯田塊形狀更加規整,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景觀破碎度,在丘陵山區采用坡改梯較為試用,改善了生產條件,有利于實施機械化、規模化耕作,實施集中灌排。
農村道路包括生產路和田間道,是農村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農田生態系統中一種生態廊道,對區域之間物質交換、居民出行至關重要[19]。特別是在一些山區,受地形條件和經濟制約,農村道路基礎設施薄弱,嚴重制約了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為促進新農村建設,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發展需求,優化農村道路結構、改善交通設施,已成為農村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求[20]。農村道路整治作為農村土地整治重要組成部分,工程的開展對改善農村路況具有重要作用。同時,農村道路作為農田生態系統廊道,對區域生態系統間的物質交換起著一定作用,一方面增加了生物多樣性,但另一方面又降低了地塊連通性,加劇了地塊破碎程度,人為對道路廊道空間格局的干擾,勢必也會對區域景觀格局和農田生態系統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21]。
農田水利設施是農村主要基礎設施之一[22],一方面可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另一方面,又可以抗洪抗旱,保障糧食安全,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在已經開展的農村土地整治中,重視農田水工程的建設,通過農田水利工程項目的實施,可以進行合理的區域水資源調配,提高農用水資源利用率,減少區域水土流失和水資源災害,完善區域農田灌排系統。同時,農田水利工程(取水工程、輸配水工程、排水工程)具有重要的生態景觀功能,會對區域景觀格局和農田生態系統造成影響[23],點狀工程對現有景觀影響不大,主要是線裝工程,影響著景觀的分割和連通,影響著區域物質能量交換及人類活動,加劇區域斑塊破碎化,農田水利工程整治正是通過在這種線性廊道建設對區域景觀進行優化,方便生活,改善環境[24]。
通過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土地整治對農村生態景觀構建至關重要,是我國現階段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但其中也引發了不少問題,值得思考。
(1)居民點復墾工程中,可能會導致景觀更加雜亂,如果利用整村推進就可以將土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通過調整土地產權,遷村并點,將居民點適度集中,集約用地,重新劃分,并依據農民需求、用地結構,適當的調整明晰農戶生產、生活用地比重,形成規?;⒂行蚧劬哟迓鋄25]。整村推進使得居民點數量減少,居民點聚落規模顯著增大,土地利用類型斑塊形狀更具規則化,土地利用類型及其景觀的空間集聚性提高,用地格局趨于簡單有序[26],尤其在我國的小農經濟和土地破碎化背景下,對解決土地問題、順應社會發展具有重耍意義。不過,復墾后的土地利用建設以及協調農戶收益和風險抵抗還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有待于政策體系和技術需求的進一步完善。
(2)土地平整工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有專家指出,在土地平整過程中大挖大填,忽視了耕作層的的保護,只追求外觀上的壯觀一致,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在一些地區布局不合理,分布沒有規律性可言,給土壤物理性狀和養分、區域生物多樣性造成不良影響,土地生態環境也難以得到改善和修復;田塊歸并使得平整后的土地與配套的田間設施、水利設施不能很好的配套,坡改梯改變了原坡面過程,梯田高差增強了坡面的水土勢能,田坎垮塌,必然造成嚴重的損失和生態環境問題[27]。
(3)農村道路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很大,因地制宜實施道路建設,是農村土地整治項目中重要技術問題。現狀下,農村道路多用標號較高的混凝土[28],道路過度硬化,沒有注重生態廊道建設,破壞了生物生存環境,降低生物通行能力,為構建生態鄉村,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環境,農村道路整治應注重生態景觀建設,在工程設計、材料使用、施工技術上多下功夫,要結合整治區域的地理生態環境特征,充分考慮到溝渠、林網、道路充分有機結合,使用透水環保材料,重視防護帶建設,為動植物活動建立通道,體現農村的生態美。
(4)在不同地形地貌條件下,如何合理布局和規劃設計水利工程設施是農田水利工程整治的重要問題,但解決該問題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多部門的協調,因此,農田水利整治工程的首要任務應放在老舊工程的維修整治上,在資金和多方面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結合現有水源、地形地貌、渠系分布、鄉村規劃、生態布局等方面,新建急需的水利設施,滿足需求。農田水利工程的整治或興建,應該遵循環境與工程相協調相適應的準則,因地制宜選取材料,盡量減少人為對環境的干擾,線狀工程應形成綠色廊道,與區域能夠形成生態網絡系統,發揮其應有的服務和美學價值[29]。
(5)應重視鄉村景觀價值研究[30],每個鄉村都有自身的景觀風貌,是由當地水文、地質、生物、農田格局、建筑物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是一個地區區別于其他地區的重要特征,是歷史演變的記錄冊,具有文化和美學價值。農村土地整治應結合自身特點,合理規劃,合理配套,避免千篇一律,提高區域生態景觀服務功能[31]。
農村土地整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以改善農田布局和生產條件,改變景觀斑塊大小,提高農田景觀的協調性;但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自然生態景觀的結構和功能,使生態系統調節能力下降,不利于農村生態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應維持大自然循環,尊重各種生態過程,盡量保持原汁原味,不破壞生態景觀,減少人工干擾,因地制宜建設生態美麗鄉村。
當前,關于農村土地整治生態景觀建設技術還在逐步發展階段,本文針對該問題,嘗試從農村現有的土地整治工程(居民點復墾、土地平整、農村道路、農田水利)方面分析了探討了城鄉統籌下農村土地整治帶來的景觀效益以及存在的問題,旨在于闡明土地利用、生物多樣性、景觀格局的響應關系,為農村土地整治適用性及技術需求提供參考。不過,針對農村土地整治過程中的景觀生態學過程、景觀技術、工程措施適用性的研究和分析仍然需要大量細致的工作和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