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云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昆明分院,云南 昆明 650200)
高魯山縣級自然保護區位于峨山縣境內,范圍涉及峨山縣雙江街道辦事處、岔河鄉、甸中鎮、大龍潭鄉,總面積10314.0 hm2,共分高魯山、大黑山、山后廠3個片區。高魯山片區面積6236.6 hm2,位于峨山縣的東北部,范圍涉及雙江街道辦事處、岔河鄉、甸中鎮,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2°14'52″~102°20'28″,北緯24°14'54″~24°22'44″之間;大黑山片區面積3196.7 hm2,位于峨山縣的北部,范圍涉及大龍潭鄉,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2°00'03″~102°04'34″,北緯24°22'51″~24°30'48″之間;山后廠片區面積880.7 hm2,位于峨山縣的中部,范圍涉及雙江街道辦事處,地理位置介于東經102°15'11″~102°19'02″,北緯24°08'31″~24°11'23″之間。
保護區共有維管束植物共165科,620屬,997種。保護區分布有國家Ⅰ級保護野生植物1種:元江蘇鐵CycasparvulaS. L.YangexD. Y. Wang;Ⅱ級保護野生植物7種:扇蕨Neocheiropterispalmatopedata(Bak.)Christ、楠木Phoebenanmu(Oliv.)Gamble、櫸木ZelkovaschneiderianaHand.-Mazz、紅椿ToonaciliataRoem、喜樹CamptothecaacuminataDecne、香果樹EmmenopteryshenryiOliv、龍棕TrachycarpusnanaBecc,珍稀瀕危物種有紅河橙CitrushonghennsisY. L. D. L、白菊木LeucomerisdecoraKurz。
保護區共記錄陸棲脊椎動物194種,分屬141屬,65科,28目。其中:兩棲綱Amphibia動物14種,分屬12屬,7科,2目;爬行綱Reptilia動物18種,分屬14屬,6科,2目;鳥綱Aves動物120種,分屬85屬,34科,16目;哺乳動物有42種,分屬30屬,18科,8目。
保護區分布的兩棲爬行類動物中,有1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即紅瘰疣螈Tylototritonshanjing;有1種云南省級保護動物,即眼鏡蛇Najanaja。
保護區分布的鳥類中,有11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即黑翅鳶Elanuscaeruleus、紅隼Falcotinnunculus、普通鵟Buteobuteo、雀鷹Accipiternisus、白腹錦雞Chrysolophusamherstiae、白鷴Lophuranycthemera、棕背田雞Porzanabicolor、楔尾綠鳩Treronsphenura、斑頭鵂鹠Glaucidiumcuculoides、長耳鸮Asiootus、緋胸鸚鵡Psittaculaalexandri。
保護區分布的哺乳動物中,有1種國家Ⅰ級保護動物,即林麝Moschusberezovskii;有3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即獼猴Macacamulatta、青鼬Martesflavigula、小靈貓Viverriculaindica[1]。
峨山縣高魯山縣級自然保護區由峨山縣高魯山縣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和涉及各鄉(鎮、街道辦事處)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行使管理職責。管護局為峨山縣林業和草原局所屬財政全額撥款的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機構規格為副科級,核定事業編制17名。管護局設置局長(副科級)一名,副局長一名,內設辦公室、資源管護股、綜合股為3個內設機構,現管護局實有人數10人。
保護區管護局制定有《峨山縣高魯山縣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工作管理制度》、《峨山縣高魯山縣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護林員管理辦法》等管理制度和辦法,使保護管理工作初步做到了日常化、制度化,管護局工作人員認真履行管理職責,積極開展巡山護林、森林防火、林政執法、野生動物肇事補償、宣傳教育等工作。
保護區巡護管理工作由管護局和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共同承擔,使保護區資源得到了較好保護。森林防火戒嚴期,在保護區主要入山路口設立臨時火源檢查點和火情觀察點,對入山人員進行火源檢查和防火宣傳;清理登記保護區周邊耕作農戶,并逐一簽訂防火責任書,落實登記保護區周邊放牧人員。
2019年4~5月,管護局已向玉溪市鳥協借用了8部紅外照相機,在高魯山、大黑山、山后廠3個片區進行野生動物監測。
保護區成立以來,管護局緊密圍繞保護區各項保護管理工作進行了統一籌劃,采用召開專題會議和上傳工作信息形式對自然保護區的資源狀況、管理工作等進行宣傳,通過召開群眾會議、趕集、發放宣傳單、張貼標語(刷寫標語)等方式對社區居民、旅游者開展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宣傳。
保護區內現有森林防火通道69.7 km,大部分防火通道須每年進行適當修繕才能正常使用;保護區管護局2017年6月掛牌成立后,管護局現有35.0 m2的辦公用房,電話1臺,電腦5臺,打印機3臺。目前保護區涉及的各鄉(鎮、街道辦事處)基礎設施基本能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
保護區屬生態系統類別、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中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地處半濕潤常綠闊葉林與暖溫性針葉林集中分布的中心區域,是滇中地區極具代表性的天然次生林分。保護區內森林資源得到很好的保護,呈現出完整的森林生態系統,生物物種豐富,有珍稀瀕危物種和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分布。同時,還發揮了較好的生態服務功能,對區內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周邊社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諧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2,3,4]。
保護區位于玉溪市峨山縣境內,保護區地處云南省滇中區域南部。為珠江和紅河水系的分水嶺,保護區及周邊森林連續面積大、覆蓋率高,良好的森林植被具有突出的水源涵養功能,高魯山片區是峨山縣城和甸中鎮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山后廠片區是峨山縣城和化念鎮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大黑山片區地處紅河支流綠汁江面山,該片區山高坡陡、氣候干熱,是典型的干熱河谷氣候,是紅河防護林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良好的森林植被及形成的生態環境,對增加周邊空氣濕度、凈化空氣、水土保持、改善周邊社區人居環境質量等都發揮了良好的生態效能。高魯山片區距峨山縣城直線距離約11 km,山后廠片區距峨山縣城直線距離約8 km,這兩個片區及其周邊的森林是峨山縣最好的森林之一,這兩個片區及其周邊的森林一方面也是峨山縣重要的水源林,另一方面是峨山縣縣城重要的生態屏障,可見其生態區位十分重要。
保護區地處滇中高原,原生植物群落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經過自然的演替及人為活動的干擾,目前保護區內的植物群系有暖溫性針葉林——云南松林、華山松林,半濕潤常綠闊葉林——元江栲林、高山栲林、黃毛青岡林,干熱河谷硬葉常綠櫟類林——錐連櫟、毛葉黃杞林,山地楊樺林——旱冬瓜林,山地落葉闊葉林——野核桃林,落葉季雨林——羽葉白頭樹林,河谷季雨林——羽葉白頭樹、家麻樹林,干熱河谷稀樹灌木草叢——蝦子花、扭黃茅稀樹灌木草叢,莎草燈芯草濕地——水莎草燈芯草濕地,人工林——桉樹林、杉木林、竹林、經濟林,耕作作物——玉米、烤煙等;這些群系是滇中地區典型的地帶性植被類型。由于多年實施的保護措施,林分生長及植被分布已恢復了天然森林生態系統所特有的自然性及物種多樣性。從分布的地帶性、生長的競爭性都體現出該區域的植被分布特點,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保護區于玉溪市峨山縣,地跨峨山縣的雙匯街道辦事處、岔河鄉、甸中鎮、大龍潭鄉,南北直線相距47 km,東西37 km,20世紀90年代之前,保護區部分區域主要開展以林木采伐為主的經營活動,保護區內現仍殘存部分可通車的伐區道路,交通狀況良好。保護區周邊涉及53個村民小組,有3054戶10498人,周邊人口密集,加之保護區內景觀優美,且蘊藏著豐富的野生食用菌、中藥材、野生花卉等林下資源,人為活動較為頻繁,對保護區的保護管理也造成一定的困難。
另外,保護區及周邊有云南松為優勢樹種的林分分布,近年來峨山縣周邊的云南松受到松小蠹蟲危害,這對區內的云南松構成巨大威脅,一旦防治工作不力,將會造成森林結構的極大破壞。
保護區的原生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由于自然演替規律及人為干擾作用的影響下,保護區內大部分林分演變為天然次生林,僅局部區域仍保留著元江栲林、高山栲林、和黃毛青岡林屬原生植被類型,而演替出的次生類型有暖性針葉林云南松林、華山松林,落葉闊葉林旱冬瓜林、野核桃林,硬葉常綠闊葉林(干熱河谷硬葉常綠櫟類林)錐連櫟、毛葉黃杞林,河谷季雨林羽葉白頭樹林,干熱河谷稀樹灌木草叢蝦子花、扭黃茅稀樹灌木草叢,沼澤濕地水莎草燈芯草濕地。因此,就整個保護區而言,自然性已顯著降低。從1990年以后,保護區的天然林采伐得到有效控制,人為干擾較少;隨著保護力度的加強,區內次生林分逐步朝正向演替,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也呈逐年上升趨勢,群落結構已趨穩定。但要恢復到原生植被群落的狀況,仍是一個較為艱難和緩慢的過程。
保護區總面積10314.0 hm2。作為自然生態系統類別的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中型保護區,根據保護區生態特點和主要保護對象的分布特點,保護區目前的面積基本可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的正常發揮和主要保護對象的生存與發展,生態安全可以得到保證。因此,保護區的面積是基本適宜的。
保護區森林植物種類繁多,林分結構合理,現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森林生態群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及科研、保護價值;保護區地理位置優越,區域周邊交通方便;保護區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及景觀是人們融入山林修身養心,感受自然之美的好去處;周邊村寨民風淳樸熱情好客,置身其間,使人既可感受到“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森林意境和森林景觀,也可感受到“牧童遙指杏花村”及傳說中的桃花源之美。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和自然景觀在峨山縣乃至玉溪市的群眾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經調查,保護區分布有國家Ⅰ級保護野生植物元江蘇鐵,扇蕨、楠木、櫸木、紅椿、喜樹、香果樹、龍棕等7種國家II級保護野生植物,白菊木、紅河橙等 2種珍稀瀕危物種;分布有林麝、紅瘰疣螈、黑翅鳶、紅隼、普通鵟、雀鷹、白腹錦雞、白鷴 、棕背田雞、楔尾綠鳩、斑頭鵂鹠、長耳鸮、緋胸鸚鵡 、獼猴、青鼬、小靈貓等國家級保護野生動物。
從中可以看出,由于保護區特殊的生態環境,蘊育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同時也為珍稀瀕危動物和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條件,保護區是珍稀物種的集中分布區之一,體現出一定的稀有性,具有重要的保護和研究價值。
保護區特有的地形地貌及氣候條件孕育了特別的森林生態系統,也為生物多樣性的發育創造了優越的條件,保護區內森林茂密,植被類型多樣,野生動植物種類及數量豐富,生物多樣性及其富集程度非常突出。據調查統計,在10314.0 hm2的范圍內,分布有8個植被型,11個植被亞型和17個群系。區內野生動、植物種類及數量較為豐富,生物多樣性及其富集程度較為突出。據初步調查不完全統計,保護區內分布有維管束植物165科620屬997種;保護區共記錄陸棲脊椎動物動物194種,分屬141屬,65科,28目,其中:分布有兩棲動物14種,爬行動物18種,鳥類120種,哺乳動物42種。
隨著以后對保護區調查考察的深入,物種種類尤其是野生植物種類還將會增加,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豐富度將會進一步體現。
保護區內的森林類型是云南省分布最廣、利用最多的森林類型,且保護區內國家級保護動植物之多,屬滇中區域少有的。因此,保護區對研究森林生態系統恢復,對開展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增加生物多樣性,對保證遺傳物種生態系統的永續利用具有極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通過建立保護區保護現存的復雜多樣的環境,將使區內豐富的森林群落、良好的森林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同時積累保護基因多樣性的經驗,為探索建設“森林峨山”和保護基因多樣性提供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