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濤
(云南省大姚縣國有林場曇華山分場,云南 大姚 675400)
實現加強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周邊社區良好有序發展的長遠目標,在現有條件下合理利用保護區的資源,發揮保護區的生態和經濟功能,是保護區亟待解決的問題?;诖?,本文通過對曇華山州級自然保護區現狀及效益分析、存在的問題及保護措施進行了思考,以期最終將曇華山建設成為在保護恢復、科研監測、科普宣教、生態旅游、巡護管理等方面具有示范意義的自然保護區。
大姚曇華山州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覆蓋率為92.73%,類型屬于森林生態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是半濕潤常綠闊葉林。曇華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由于海拔高差大,立體型氣候特征明顯,植被呈帶狀分布,可謂“一山有四季,五里不同天”,自然景觀秀美,山青、水秀、石奇、箐深。“神功造群峰,鐵壁縱橫,石奇箐深,曇谷五龍飛瀑,風濤林醉,彝山展嬌顏”便是曇華的真實寫照。
曇華山保護區是以保護曇華自然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為主的保護區。保護區內的珍稀動植物、自然景觀等具有極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同時也為周邊社區居民提供清潔的水源、清新的空氣、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生態效益是保護區的主要效益。
曇華山保護區的建立大大改善了周邊環境,促進林業、旅游業、社會服務業等相關行業的發展。通過環境質量的提升,提高大姚縣招商引資的吸引力,促進區域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群眾收入,改善當地人們群眾的生活質量水平,從而推動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1]。
曇華山保護區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生物多樣性和野生動植物種群的增加,種質資源和基因庫的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和發展,自然環境的整體改善等。其對整個環境的影響都有著潛在的經濟效益,這種經濟效益將對大姚縣的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為農牧業高產穩產創造了基礎條件。通過深層次開發利用,將帶動地方產業結構調整,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社會積累,使地方經濟發展逐步進入良性循環軌道[2]。
保護區系深切割山原地區,陡坡、山脊地段,土壤生態系統存在明顯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特別是在保護區邊緣地帶,陡坡地段,重力梯度效應明顯,母質和土體薄弱,植被稀疏,土壤物理性狀普遍較差,抗侵蝕、抗沖刷的性能極弱,土壤自然侵蝕較顯著,以致土體瘠薄,土壤生態系統脆弱。保護區離村莊較近的保護區邊緣和附近地區的局部地段,由于周邊村民放牧等活動的干擾,原始森林因此而退化為了疏林地、灌木林地,甚至荒山草坡,誘發了不同程度的人為土壤侵蝕,土壤生態系統退化明顯[3]。
外來入侵植物對入侵地生態系統、環境或物種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可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植物多樣性的下降,甚至是物種的滅絕,外來物種入侵是當代最重要的環境問題之一。曇華山范圍內??梢姷酵鈦砣肭值闹参锸亲锨o澤蘭 、革命菜和蒲公英等。這些物種已進入到本地的生態系統,對當地生物多樣性造成較大的危害[4]。
境內有著名的佛教圣地曇華寺,鼎盛時期納僧近百人。千柏林、“鬼門關”、“奈何橋”,“蒸人甄子煮人鍋”和曇谷五龍瀑布群、照壁山、生殖巖、天仙園等多處景點,都蘊含有一個個動人的傳說。雖然保護區旅游發展處于起步階段,且大部分屬于天然景觀,深入保護區腹地尚未開展設施建設,且散客觀光旅游等人為干擾對保護區的影響目前較小,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旅游資源開發對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勢必會造成較大影響。
保護區及周邊社區經濟收入主要依靠核桃產業,且核桃產業鏈不長,產品單一。在支柱產業受挫時,社區經濟發展極容易受到直接影響。 加之保護區周邊村落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社區居民長期處于相對閉塞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中,形成舊的生產、生活方式與傳統觀念??可匠陨降乃枷雵乐亍I鐓^經濟發展結構不合理導致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加劇[5]。
曇華山自然保護區與大姚縣國有林場曇華山分場屬于“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管理制度,所需經費已納入財政預算,在職職工已按事業標準繳納各項社會保險。林場及保護區的業務范圍為承擔國有林場森林資源的保護和管理,組織實施好各種項目,負責森林防火工作和野生動物、植物保護管理工作。目前,林場職工收入和福利待遇偏低,林場社會責任大而享受經濟補償不足,有限的事業經費不僅不利于人才的穩定,對吸引管理、專業人才也十分不利,更不能滿足保護區更高的發展需求,現階段自養能力較差。
土壤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生態系統中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的主要場所,它本身又是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為生物尤其是植物提供了最直接的物質基礎。因此保護好保護區及其附近的土壤資源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加大執法力度,嚴禁亂砍亂伐、過度放牧等不良行為的出現,防止灌草及枯枝落葉層被破壞,確保保護區各類植被不受人為干擾,受到干擾而退化的植被能逐步得到恢復更新。保護好保護區及其附近河谷和山地各類森林植被,就能保護好保護區土壤和生物多樣性。
積極開展社區共管,扶持社區發展,著力有效的解決外來入侵植物對入侵地生態系統、環境或物種造成不同程度的威脅,使整個保護區事業的健康發展,均須得到周邊群眾的廣泛支持和參與。因此,社區經濟的發展應是保護事業的重要一環。實施社區共管是有效解決外來入侵植物重要途徑。保護區的建設必須充分調動當地政府和社區群眾的積極性,將保護區的管理工作與當地群眾利益結合起來,使保護管理工作與社區協調發展,只有解決和處理好外來入侵植物與周邊地區群眾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并讓他們參與到保護和利用的決策過程之中,改善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扶持社區發展,幫助社區走資源可持續利用之路,將外來入侵植物的危害降到最小。
在保護區今后的保護和合理利用過程中,本著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保護區區位、資源優勢、客源市場開拓等實際出發,堅持保護為先,以生態保護培育為前提,以自然生態景觀培育為核心,有序有度地對資源進行利用。促進保護區周邊生態環境改善,并減少對自然災害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6]。
(1)實行“嚴格保護、統一管理、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發展方針,加強對保護區資源與自然生態環境保護。
(2)充分挖掘和培育地域自然與人文資源,將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加強保護區資源保護措施,將獨具特色的保護區資源完好地保存下來。
(3)進一步規范與完善保護區旅游建設的管理法規、規章與措施,運作管理達到標準化、規范化、法制化。
(1)引進先進技術,優化產業結構。目前階段,社區經濟發展主要依靠農林牧各業發展,應積極探索和引進先進的資源利用和生產技術,改變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促使產業規?;?、專業化、集約化發展,并推動農業資源配置向市場化轉變。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有力推動傳統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和拓展。生產技術的提升將對整個社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質和量的變化,在此基礎上的社會經濟發展將會根本改變周邊社區的產業結構向高層次良性互動升華。
(2)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外部資金進入,做強做大曇華山泉等產業。同時,積極發展其他產業,達到區域內經濟結構合理,資源優化配置,各產業協調發展,才能從根本上推動自然保護事業的向前發展。
保護區通過開展生態旅游項目,首先能夠增加就業機會,提高保護區內及周邊社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生態旅游的收入能夠提高保護區的自養能力,適當增加職工福利,穩定職工隊伍,間接提高保護區的保護管理水平。另外,保護區將不斷提高大姚及周邊區域的知名度,有利于帶動旅游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從而推動當地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通過開展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示范項目,有利于促進保護區內及周邊社區的產業調整,增加農民收入,并逐步讓社區接受合理資源利用的理念,從而減少周邊社區居民對曇華山保護區資源的依賴。
通過對曇華山保護區的長遠規劃建設,保護區在保護、科研、教育培訓、開發利用等方面的功能將得以進一步的發揮。加強保護區的建設,促進廣大職工、當地群眾保護觀念、意識和思維方式的轉變,使社區居民更加積極參與保護,使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保護更有成效,使保護區的自然生態系統、生物物種資源得以完整保存。增強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加大保護區自身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斷滿足曇華山州級自然保護區發展和人類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