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梅
(云南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云南 昆明 651515)
保護區占地總面積為16456.0 hm2,其中,轎子山片區面積16193.0 hm2,普渡河片區面積263.0 hm2。保護區核心區總面積6587.1 hm2,保存了最完好的原始狀態的以急尖長苞冷杉林為代表的植被類型以及攀枝花蘇鐵、須彌紅豆杉、林麝等多種國家級保護動植物的集中分布生境和典型的第四紀古冰川遺跡。按照保護區生態特點和主要保護對象的分布和活動特點,保護區面積足以有效維持主要保護對象生態安全所需面積。但保護區周邊的村寨較多,人為活動極為頻繁[1]。
近年來,轎子山大力發展旅游業,旅游建設活動及旅客活動,給保護區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珍稀野生動植物保護造成不良影響。因此,有必要通過不斷的宣傳教育,提高自然保護區內外社區公眾的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野生動植物的意識,不斷增強保護區內外社區各族群眾基層干部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地方政府重視對自然保護事業工作的推動,從根源上減低違法現象的發生。
云南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大涼山南延支脈,滇東高原北部金沙江及其一級支流普渡河和小江之間的拱王山中上部,保護長江上游重大水利工程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和春城昆明地區的生態屏障。坐落于昆明市北部的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和東川區交界處,距離云南省省會城市昆明市約160 km[2]。
轎子山自然保護區植物種類較為豐富。迄今為止,共記載野生維管植物154科507屬1611種。其中蕨類植物15科31屬94種;裸子植物7科,11屬,20種;被子植物132科,465屬,1497種;合計有種子植物139科,476屬,1517種。轎子山自然保護區共發現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攀枝花蘇鐵(Cycaspanzhihuaensis)、須彌紅豆杉、金鐵鎖(Psammosilenetunicoides)、西康玉蘭、異穎草(Deyeuxiapetelotii)、金蕎麥(Fagopyrumdibotrys)、丁茜(Trailliaedoxagracilis)、平當樹(Paradombeyasinensis)、松茸(Tricholomamatsutake)等9種,隸屬9科9屬(裸子植物1種,被子植物7種,大型真菌1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種,即攀枝花蘇鐵和須彌紅豆杉,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7種。
目前在轎子山采集并記錄到哺乳動物79種、鳥類167種、兩棲爬行動物47種。其中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僅有林麝1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有中國穿山甲、豺(Cuonalpinus)、黃喉貂(Martesflavigula)、水獺(Lutralutra)、大靈貓、小靈貓(Viverriculaindica)、斑靈貍(Prionodonpardicolor)、中華鬣羚(Capricornismilneedwardsii)、川西斑羚(Nemorhaedusgriseus)等10種。
轎子山自然保護區內分布有第四紀古冰川遺跡和現代冰緣地貌景觀,以及現代高山冰雪景觀區,是滇中地區自然資源與氣候垂直分帶帶譜最多的地方,也是典型的立體氣候山地地區,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自山腳至山巔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感受,形成了垂直帶譜分明的豐富多姿的植被與氣象景觀:春季山下春花明媚,高山之巔可同時觀賞杜鵑花與冰雪景觀,以及奇特的佛光、云海;夏季山上在避暑休閑度假的同時可觀賞壯觀的下坪子弧形地貌瀑布群,以及多姿多彩的古冰川遺跡及現代冰緣地貌景觀;秋季可觀賞雪山東坡美麗的原始森林、峽谷、飛瀑跌水和秀麗的曉光河水庫溶洞景觀;冬季轎子山可以賞雪、玩雪,是昆明地區開展登山、探險、科考、科普、峽谷觀光、休閑避暑度假最佳的區域之一。
目前,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機構不夠健全,宣傳教育人員不足,業務素質不高,宣傳教育的手段和基礎設施普遍薄弱,缺乏現代化的宣傳教育技術和手段。由于自然保護區經濟來源不穩、地域偏僻、工作生活條件差,宣傳教育工作人員因經費緊缺而無法很好的開展科普宣傳教育工作。
或多或少存在短期行為,缺乏對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和決心,不能將保護與發展結合起來,存在建立自然保護區會對地方經濟發展產生影響的誤區,不能充分發揮對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的積極性[3]。
轎子山自然保護區成立時間較短,周邊社區群眾對自然保護區建設的意義和重要性還缺乏認識。其次自然保護區的宣傳教育工作滯后,相關的林業法律法規和轎子山自然保護區條列還尚未在公眾面前形成良好約束力。自然保護區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村民非法進入保護區放牧、采集食用菌、野果、花卉、藥材、竹筍、藤條等,對保護區內植物資源具有一定的破壞性。隨著保護區周邊社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對建房用材、薪柴的需求量劇增,村民進入保護區零星盜伐林木時有發生,盜伐的主要對象是高山松、高山柏、冷杉等樹種。導致濫砍濫伐林木和亂捕濫獵野生動物及森林火災等現象時有發生,自然資源遭到破壞。
保護區屬于公益性事業單位,沒有自養能力,保護區的管理維護僅靠財政撥款,資金每年都有缺口。由于資金投入不足,致使宣傳教育方式還停留在簡單的入村講解、發放宣傳單,缺乏現代化的宣傳教育手段。特別是信息化、網絡化設備嚴重不足,不能滿足目前宣傳教育工作的需要[4]。
作為滇中地區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保護區,云南轎子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成立以來,制作完成保護區網絡信息平臺、全景沙盤模型1個、宣傳視頻2個、宣傳資料8000余份、觀鳥手冊3000本、觀花手冊3000本、示范點宣傳欄20塊,安裝指示牌50塊、宣傳牌42塊、宣傳碑16塊。但保護區現有基礎設施落后,不能適應保護區宣傳教育的需要
社區參與是實現保護區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只有通過不斷的對社區居民進行宣傳教育,逐漸提高社區居民的整體素質,為自然保護區及其周邊社區的經濟、生活、環境保護打下一定的基礎。最重要的是通過宣傳教育能有效地提高社區居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然環境保護的行動中。
(1)采取集中培訓或個別家庭走訪相結合的方式,對居民進行自然保護區相關法律法規、保護區條例等方面知識的宣傳,提高居民對自然環境保護的意識,促進他們積極參與到自然保護行動中。
(2)到周邊社區中小學開展自然環境保護教育,因中小學生容易接受教育,他們把學到的知識帶到家庭、生活中,因此,宣傳教育可以從少年兒童抓起。
(3)在保護區主要交通出入口、公路沿線、周邊社區居民點安裝長久性和半長久性的醒目的標識、標牌、宣傳牌等。
(1)激勵社會公眾的自然保護意識。向社會公眾介紹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功能以及保護成效,自然保護區的區位特點,動植物資源、自然資源、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以及保護區建設情況等,使人們綜合了解和認識自然保護區保護對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意義[5]。
(2)提高周邊政府及其工作人員的自然保護意識??梢酝ㄟ^邀請來保護區參觀學習和培訓等形式,講解自然資源保護的一些基本常識,講解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此來加強他們對自然保護區的建設目的、自然保護的意義、價值及其發展的綜合認識。
(3)通過自然保護區相關的政策、法律、法規及保護區條例的宣傳教育。通過宣傳教育,讓社會公眾特別是周邊居民了解自然保護區的相關政策、法規、保護條例,更加自覺地遵守有關保護的法律法規,改變群眾“靠山吃山”的舊思想、舊觀念,使他們漸漸地明白了“吃山就得先養山”的道理。
(4)采用信息化、網絡化進行宣傳教育。利用廣播、電視、微博、報刊、信息平臺、錄像、互聯網等大眾傳媒,進行針對性、多樣性、生動性的宣傳教育。
(5)制作宣傳材料。制作保護區宣傳畫冊、宣傳海報、宣傳單、宣傳布標、科普書籍、宣傳光盤、宣傳牌等。
(1)加強森林防火知識的宣傳教育,特別是加強游客與生產活動進山人員的森林防火宣傳教育。
(2)加強游客和入山人員登記和咨詢服務,對游客講解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相關知識的咨詢服務,使其提高自然保護意識。
(3)建設完善的科普宣教設施設備,采用現代化高科技手段把保護區優美的自然景光、豐富多樣的動植物資源、優美獨特的自然環境,集保護區科普、宣傳、教育、觀賞、展示為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基地。
(1)宣教中心。建筑面積:主體800 m2(宣教中心與陳列展覽館合建);輔助建筑200 m2;建設地點:新山丫口。
(2)宣教中心設備。配置保護區沙盤模型、電腦、網絡設備、LED顯示屏、投影儀、照相機、音響等設備等。
(3)安裝宣傳牌進行宣傳。將以保護自然為主題的宣傳標語和有關法律法規,自然保護區的管理條例、通告等書寫在宣傳牌上,設置于自然保護區新山丫口處,此處人員活動頻繁。設宣傳欄4個,宣傳牌20塊。
(4)擴建自然教育步道。在現有杜鵑花海景區游道基礎上改擴建,步道,寬度2 m,長度8 km。
(5)制作宣傳材料。制作保護區宣傳畫冊、保護區宣傳海報、宣傳單、宣傳布標、科普書籍、宣傳光盤、宣傳牌等
(1)新任職人員的崗位培訓,對新招聘的工作人員,進行崗位培訓。
(2)鼓勵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再教育,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綜合素質。
(3)單位工作人員培訓。定期選派人員參加相關技術的培訓,并參加其他部門舉辦的關于林政、森林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保護區建設和管理等專業培訓班。
(4)保護區護林員培訓。開展例會與培訓相結合,講解自然資源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政策法規、保護條例培訓。使他們掌握基本的自然保護和法律法規知識,并通過他們向保護區周邊村民傳授自然保護和法律法規常識,提高村民保護自然保護區的意識。
(1)建立有關政府財政對保護區的資金投入機制,保障保護區宣傳教育經費的落實,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保護區自籌和有關機構捐助相結合的資金投入渠道。
(2)制定靈活的資金引進機制,創造優惠條件,吸納社會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