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鑫,劉明元
(1.江蘇省常州環境監測中心,江蘇 常州 213000;2.江蘇龍環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江蘇 常州 213000)
環境保護日益受到全社會的關注,環境監測作為環境保護的重要支撐工作,監測數據的質量已成為環保工作的生命線。隨著環境監測市場不斷擴大,逐步引入社會環境檢測機構已成為環境監測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向,這也帶來了采樣不規范、超范圍承攬業務、監測數據不精準等風險[1,2,3]。誠信對于檢驗檢測機構尤其為重要,“誠實守信,公正準確”被奉為多數實驗室的管理質量方針的核心內容[4]。近年來,檢驗檢測機構在硬件條件和業務總量方面均有快速增長,但由于我國市場經濟機制尚不完善、誠信體系尚不健全,出具虛假報告、工作不規范等不誠信的行為時有報道[5,6]。環境監測數據真實性的問題已成為社會和媒體關注的新焦點和新熱點,嚴重影響了我國環境監測行業的公信力,因此,加強環境檢測測機構誠信管理顯得尤為迫切。
2018年10月1日,《檢驗檢測機構誠信評價規范》(GB/T 36308-2018)國家標準正式實施,該標準結合檢驗檢測機構誠信建設現狀,圍繞法律要求、技術要求、管理要求、責任要求四大維度進行評價指標的設計,細化了對檢驗檢測機構誠信建設方面的指標要求。同時,該標準也從評價原則、評價要求、評價指標、評價方法和評價結果5個方面為檢驗檢測機構誠信評價工作提供了實施規范。檢驗檢測機構可結合該標準的條款內容,在樣品管理、人員能力、報告證書、管理體系、人員管理、誠信文化、誠信保障機制等方面加強管理,開展誠信建設,提升信用水平[7]。
《檢驗檢測機構誠信評價規范》標準在評價指標的分值分配上,突出了法律法規的重要性,環境檢測機構必須在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前提下開展工作。應成立專門的誠信管理部門,建立誠信管理體系和保障機制,對有關法律法規包括誠信信息進行跟蹤和實施,有效識別、管理和控制誠信要素,確保《檢驗檢測機構誠信評價規范》各指標納入誠信管理體系。應進行合規性自我評價并形成自評報告,同時需聘請專業第三方進行合規性評價,建立合規體系,形成法律法規風險防范機制。
人員管理是質量保證的首要要素也是最難控制的要素[8],人員誠信應與人員績效考核、晉升等方面掛鉤,并形成制度,對各環節人員應有不同的誠信管理要求和評價制度。
業務人員在進行業務洽談或接收委托檢測工作時,應能識別客戶的需求,如實提供本機構的檢測能力和資質范圍,明確責任雙方的義務和權利,保證能按合同約定完成檢測任務。在發生未預料的特殊情況時,不能如期履行合同時要及時告知對方,當業務需要分包時,應事先征得對方許可,并分包給有能力的機構。
采樣人員應根據預先制定的監測方案和采樣計劃,按監測標準和技術規范進行采樣,做好環境參數等信息的記錄,可使用地理信息定位照相或視頻等輔助手段記錄采樣過程。
分析人員應在取得環境監測上崗證后,在授權的項目范圍內,嚴格按相關標準或作業指導書的要求進行如實的樣品分析和過程記錄。環境檢測機構應組織分析人員參加外部機構組織的能力驗證、協作定值、實驗室比對等活動,進行人員檢測能力核對。
建立樣品管理制度,對樣品的標識、運輸、儲存、流轉均進行有效管理,并建立可追溯的記錄,可利用信息技術來對樣品進行編碼和識別。
現場監測、樣品保存運輸及制備、實驗室分析等監測工作各環節的儀器設備,包括租用設備,應滿足法律法規和客戶要求,應定期檢定或校準,對發生故障的設備及時標識,建立期間核查制度,檢查所用儀器在檢定和校準周期內是否正常運行,以確保檢測數據的有效性。
檢測必須依據標準、程序、作業指導書等要求誠信地進行,檢測方法如有偏離,管理體系文件應有所規定,且該偏離在申請、批準及技術判斷,獲得客戶接受后方可執行。在初次使用標準方法前應進行方法驗證,使用非標準方法前應進行方法確認,方法確認須專家審定后形成作業指導書。方法驗證和方法確認的過程及結果應形成報告,并附有全過程的原始記錄,以保證該過程的可追溯,體現正確選用方法的誠信性。
建立對樣品來源、流轉、檢測全過程的記錄管理制度,保證原始記錄的完整、真實、可追溯,并妥善保存和管理。使用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無法直接采集的數據,也應以紙質或電子介質的形式完整保存。檢測人員對原始記錄的真實性負相應的法律責任,并應納入誠信自我聲明。
報告證書應準確、清晰、明確、客觀、真實地反映每一項檢測結果,采取有效手段保障證書的真實性,正確使用誠信達標標識和其他標識。
環境檢測機構應成立誠信委員會,編制誠信管理體系,并由誠信委員會進行監督執行,按崗位職責和各項制度對各項技術要求、管理要求等進行自檢,并做好誠信記錄和改進工作。
建立以誠信為核心的文化也是誠信建設的一部分。形成良好的誠信風尚,既要靠法律法規和各項制度的制約,又要靠個人內心道德的自律。檢測機構要運用誠信教育培訓、宣揚誠信模范等方法,引導員工誠信工作,提升自身誠信環境。
環境檢測機構誠信管理體系是對檢測全過程與誠信相關的一切資源與活動進行管理,需要通過建立制度來實施,對實施情況要進行考核和持續的改進,對存在的易失信環節采取適當的質量改進,以利于在行業內樹立良好形象,提升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