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堅
(福建省三明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65000)
鴨球蟲病是由孢子蟲綱、真球蟲目、艾美耳科的艾美耳屬(Eimeria)、泰澤屬(Tyzzeria)、溫揚屬 (Wenyonella)、等孢屬(Isospora) 4 個屬共計20 多種球蟲種類,主要寄生于鴨腸道,引起卡他性、出血性腸炎為特征,導致鴨只大量死亡的寄生蟲病[1]。近年來,國內有關報道看,該病對養鴨業的危害性日趨嚴重,在高郵、庫樂勒及政和縣鎮前鎮等地的鴨球蟲病感染率高達73.53~86.7%[2-4],且具有較高的死亡率,江漢梁等于1995年報道了福建省建陽市半番鴨溫揚球蟲病造成30%的死亡率,耐過的病鴨生長發育弛緩,增重緩慢,對養鴨業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5]。目前,三明市家鴨養殖場(戶)約有450 家,存欄280 萬只,對鴨球蟲病感染情況還沒有系統地調查過。為了解掌握三明市鴨球蟲病感染狀況,防控鴨球蟲病提供科學參考,于2018 年6~8 月期間,對轄區內97 家不同規模養殖鴨場(戶)的158 個不同日齡鴨群進行隨機抽樣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告如下。
采取群體混合采樣法,每個鴨群隨機抽取8~10 只,逐一從泄殖腔采集新鮮糞便3~5g,分別裝入采樣杯中,密封編號,分別記錄采樣的時間、地點、品種、日齡、群體數量,共計158 份。
漂浮檢查法:每份糞便樣品攪拌混勻后,2~3g 放入干凈的燒杯中,加入適量蒸餾水混合,250μm (60 目)銅篩過濾,濾液倒入50ml 離心管中,3000r/min,離心10min,棄其上清液,倒入20ml 玻璃試管中,加飽和鹽水至試管口不溢出,輕輕蓋上蓋玻片并快速取走,將蓋玻片置于10×40 倍顯微鏡下觀察,有發現球蟲卵囊則判定為陽性,未發現球蟲卵囊的,再重復做1 次,依然沒有發現球蟲卵囊的判定為陰性。
將陽性樣品運用飽和鹽水漂浮法進行卵囊收集,加入含2.5%重鉻酸鉀的培養皿中,置于27℃恒溫培養箱中培養。
將孢子化卵囊液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卵囊后在10×100倍油鏡下測量卵囊大小,根據形態指數,孢子囊、子孢子特點,有無卵膜孔、極粒、卵囊殘體等生物形態學特征作球蟲種類鑒定。
三明地處福建西北部,境內山地丘陵廣布,河谷與盆地錯落其間,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7~19.4℃。各養殖場(戶)散落于山地丘陵之間,為鴨球蟲的繁殖生長提供了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加上養殖場(戶)在防疫管理上的各種漏洞,致使三明地區鴨球蟲感染具有普遍性。由表1 可見,所調查的95 個不同規模鴨場的158 個鴨群中,有63 個鴨場的97 個鴨群檢出鴨球蟲,不同規模的鴨場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63.16%~69.23%)但差異不大,鴨場與鴨群的平均感染率分別為66.32%、61.39%。

表1 不同養殖規模鴨球蟲感染情況
本次調查(表2)鴨品種包括半番鴨、番鴨、麻鴨和北京鴨,感染率在55.56%~64.91%,各品種間的感染率差異不大,半番鴨的球蟲感染率略高于其他鴨品種,說明目前主要養殖的家鴨品種均易感染鴨球蟲,且都具有較高的感染率。

表2 不同鴨品種球蟲感染情況
由表3 可見,5~15 日齡的感染率為24.24% (最低),16~30 日齡的感染率為80.49% (最高),其中,16~45 日齡的樣品數共有84 份,陽性數67 份,平均感染率高達79.76%,說明16~45 日齡期間是鴨球蟲病的高發期。

表3 不同日齡家禽隱孢子蟲感染情況
在本次調查(表4)檢出的97 份陽性樣品中,單一球蟲感染共計26 份,占所有陽性樣品的26.8%;兩種及兩種以上球蟲混合感染有71 份,占所有陽性樣品的73.2%,說明三明市鴨球蟲病以多種球蟲混合感染為主。
本次調查對轄區內95 家養殖鴨場(戶)的158 個鴨群進行抽樣檢測,其中63 家養殖場(戶)的97 個鴨群檢出鴨球蟲感染,平均感染率分別為66.32%、61.39%,說明鴨球蟲感染在三明地區已普遍存在,雖然目前尚未造成鴨球蟲病的爆發,但對三明市的鴨群健康已構成一定的威脅。
從本次調查結果看,在不同養殖規模、不同鴨品種的條件下鴨球蟲感染率差異不大,都具有較高的感染率且以多種球蟲混合感染為主,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此次的調查時間在6~8 月份,是鴨球蟲的生長發育高峰期,三明市特有的溫潤氣候促進了卵囊的快速繁殖。因此,在鴨球蟲病的發病高峰期間要特別注意對該病的防控,可定期使用抗球蟲藥物進行預防,在臨床實踐中可以使用復方新諾明(SMZ+TMP,比例5:1)、1mg/kg殺球靈或0.1%磺胺間氧嘧啶配合飼料,使用3~4d。

表4 不同種類鴨球蟲感染情況
此次調查中,16~45 日齡段鴨球蟲平均感染率高達79.76%,說明這個日齡段是鴨球蟲病的高發期,這與吳勝會等[6-8]的報道基本相一致。原因分析,蟲卵孢子化需要在外界條件下經過一段時間,在小腸上皮細胞中也要經過3~5d 的無性增殖才發病;早期雛鴨在保溫室中,難以直接接觸到孢子化卵囊,只有在轉移到外界飼養時才容易接觸。
據有關報道,目前福建省內已發現的致病鴨球蟲有菲萊氏溫揚球蟲、毀滅泰澤球蟲、鴛鴦等孢球蟲、裴氏溫揚球蟲、巴氏艾美耳球蟲5 種[9],但在此次調查中僅檢出菲萊氏溫揚球蟲、毀滅泰澤球蟲、鴛鴦等孢球蟲3 種致病球蟲,這可能與調查的覆蓋面還不夠大有關,至于三明市是否還有其他致病球蟲,還有待于進一步擴大調查范圍。
通過此次調查,說明三明地區養殖鴨群普遍感染鴨球蟲,且以混合感染為主,16~45 日齡的感染率最高,除對該日齡段進行必要的藥物預防外,還應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實行網上飼養,適當降低養殖密度,才能有效降低鴨球蟲病的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