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家立,黃泳豪,羅 琳,蔡 泳
(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8)
自2008年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這一愿景后,我國各中大城市也陸續發出對“智慧城市”概念落地的期待,智慧城市被認為是信息時代城市發展的方向。在智慧城市建設浪潮下,各行各業探索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信息化、建筑智能化、建筑節能、安防服務和基礎建設等多個領域。如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中國的數字信息化革命,將開啟中國區域經濟騰飛的新時代。
隨著中國在2019年人均GDP首次站上1萬美元的新臺階,傳統的“三駕馬車”已難以支撐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而基礎設施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必備條件,可以為城市持續發展積蓄能量。在后疫情時代中國以新基建為驅動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因此,由數字化、智能化到智慧化已經成為推動城市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隨城市產業結構及地緣條件等不同,每個城市均走出一套獨有的智慧城市發展道路。例如:深圳市利用完善的信息化基礎及本地技術產業優勢,通過統一政務服務,推動深圳市民“一屏智享生活、一號走遍深圳”;上海市自2016年起連續舉辦四屆“智慧工匠”選樹“領軍先鋒”評選活動,探索開放式的AI解決方案;重慶市則以大數據智能化作為重慶市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并提出集中力量建設“智造重鎮”和“智慧名城”,包含建設一個智能中樞、三大支撐體系、五類智能化創新應用的新型智慧城市“135”總體架構;貴陽市則以數字孿生規劃建設“數博大道”主要思想,構建一個數字孿生平臺、一個運營管理中心、三類基礎設施、四大數字空間的數字孿生城市發展框架,推動全域時空數據的匯聚與交融,實現物理空間與數字空間的孿生共存;廣州建成國家新型智慧城市先行區、中國移動南方基地、中國電信亞太信息引擎、中國聯通國家數據中心和一批云計算數據中心,通過發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來加強規范化,精細化管理[1]。
經過10年的探索,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已初見成效,一座座更高效、更靈敏、更可持續發展的城市正應運而生。截至2019年9月份,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已經超過500個,各地方政府均已明確提出或正在建設智慧城市。在這10年建設的階段,雖然不同的城市在功能、文化、性質、發展階段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需要解決的城市問題各不相同,但當前發展階段的中國城市對于智慧城市發展的需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當前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內容包括:強調以人為本,注重市民體驗和服務成效,對智慧城市的評價內容包括惠民服務、市民體驗、精準治理、生態宜居、智能設施、信息資源、網絡安全、改革創新8個方面[2]。
我國粵港澳大灣區是繼美國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灣區,也是中國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和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空間載體。粵港澳大灣區區別于其他3個大灣區的,就是其作為多中心灣區的城市支撐優勢,除了擁有廣州和深圳兩個中國一線城市以外,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也被囊括其中,更擁有佛山、東莞、珠海、中山和惠州五座共同發力,助推區內構建完整生態及產業鏈。更為重要的是,粵港澳大灣區有望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大灣區地處戰略要地,灣區內坐擁香港港、廣州港、深圳港等世界級集裝箱碼頭,形成了輻射華南、西南,面向全球的港口發展格局。其次,粵港澳大灣區具有打造一體的“一站式”中心潛力,滿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項目建設及商業發展的需求[3]。
粵港澳大灣區地理位置優勢明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結構趨于高端化,創新驅動和開放型經濟要素明顯,國際一流灣區特征已初步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規模和潛力巨大,但要真正形成合理的分工體系,還必須補足現存的短板。現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
(1)區域協同難。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其他三大灣區相比的特殊之處在于具有“一二三四”的特征,即一個國家、兩個制度、3個關稅區、4個核心城市。正因為此,粵港澳大灣區智慧城市群融合建設面臨較多的制約。這不僅是法律法規的問題,更多是由國家治理制度、行政、立法和司法等根本制度而造成的法規、機制、文化等方面的差異。
(2)產業同構嚴重。雖然宏觀上粵港澳三地各產業之間能形成較好的互補,但在第三產業的發展上,粵港澳三地仍比例失調。生產力布局不盡合理,部分地區產業同構水平較高,要素自由流動不暢,產業整合難,行政區型經濟特征明顯。城市同質化將會導致城市之間出現惡性競爭,無法形成一個有效的分工以及合理的分工格局。
(3)城市發展不均衡。粵港澳三地發展水平不同步,制約基礎硬設施的建設,限制互聯互通及一體化融合。2019年,澳門和香港的人均GDP分別是60萬元和38萬元,但廣東九市中最低的肇慶市人均GDP僅5.4萬元。
(4)其他制約條件。雖然粵港澳大灣區基礎硬設施的建設并不落后,但粵港澳在“一國兩制”、不同法律制度、不同關稅等背景下,其基礎設施的融合將面臨更多新制約因素。例如:監管法規不同,基礎設施的融合存沖突,資產登記托管系統的運行規則存在差異,粵港澳三地信用體系和制度完善程度不同以及大灣區人員流動受限等。
回歸底層分析,智慧城市其實是運用新技術發展與城市發展的時代產物,其本質是用技術的手段賦能城市,重塑城市所探索的新生態模式。經歷了發展初期的爆發式增長,現階段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開始進入認識深化和理性實踐階段。從各城市發展規劃中可知,下一階段新型智慧城市是以為民服務全程全時、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數據開放共融共享、經濟發展綠色開源、網絡空間安全等為主要目標,與城市現代化深度融合,實現國家與城市協調發展的新生態。未來的新型智慧城市應該具備城市中樞神經(云計算),城市感覺神經(物聯網)城市運動神經(云機器人,無人駕駛、工業互聯網),城市神經末梢發育(邊緣計算),城市智慧的產生與應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城市神經纖維(5G、光纖、衛星等通信技術)協同合作。這就是“互聯網大腦模型”所提出的基本原理[4]。
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智慧城市正朝著與人類大腦工作模式高度相似的方向進化。而智慧城市在互聯網類腦化的發展過程中,也將逐步形成自己中樞神經系統,城市感覺神經系統,城市運動神經系統,城市智慧的產生與應用,城市神經纖維。而智慧城市群的建設將現有各城市的智慧城市建設為基礎,提出更高維度的要求。因此,智慧城市群基本體系依然是互聯網大腦架構的縮小版,但其關鍵核心卻是城市神經元或城市神經元網絡的建設。智慧城市群通過路由與建設自己的神經元以及神經網絡,其他要素才有基礎實現得以發展和實現。
航空服務人員需要做好服務,就要將旅客視為家人進行服務,去傾聽旅客的訴求。在傾聽的過程當中,需要時刻保持自身姿勢,并且伴隨微笑和認同地點頭。只有這樣,才可以讓旅客感受到服務人員在用心地傾聽。只有服務人員了解旅客的真實想法后,才更好地理解對方,并降低矛盾出現的概率,讓服務工作順利地開展下去。當對旅客需求進行了解后,服務人員需要站在旅客的角度來處理問題,用關懷來去感動旅客,盡可能地滿足旅客,讓他們有個舒心的旅程。
通過以上研究與分析,基于互聯網大腦模型下智慧城市群建設將進入融合共享階段,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1)以數據為核心。數字經濟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為關鍵的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創新為核心驅動力,通過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5]。隨著物聯網及5G技術的布局和發展,城市神經元網絡將進一步延伸,5G等網絡技術設施將會帶來超高速率、超低的延時以及超大的連接量,為城市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信息交互帶來技術保障。
(2)強化頂層設計,多領域融合。和過往單點的、孤立的、分散的各個地方智慧城市建設不一樣,智慧城市群是一個立體的“系統工程”,需要中央頂級統籌,形成明確和量化的安全體系、標準規范體系、運營體系與治理體系,讓每一座城市在城市群之中都可以在一個衡量標準下形成合理評價。
(3)多部門協同,共同制定標準。由于沒有統一的建設標準,不同企業,不同城市建設的城市大腦依然存在信息孤島或智能孤島的問題。不但城市內的人、物系統不能完全打通,不同城市之間的城市大腦也無法連接。因此必須制定共同的標準,形成統一的數字化服務接口,并進行業務流程柔性編排,支持業務敏捷與創新,讓諸多服務和應用可以實現短周期迭代,不同城市之間的服務、數據也可以通過接口進行流轉,從而提高數據互通及信息反饋的效率。
(4)多元參與,萬眾創新。智慧城市是全社會共同建設的事業,必須讓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充分發揮企業、社區、居民等終端的創新能力。智慧城市群是一項“復雜巨系統”,其技術領域覆蓋面廣、復雜度高,因此“平臺+生態”模式成為智慧城市群大型項目主流建設方式。以政府為核心負責對城市公共數據的整合、處理和管理,并向全社會提供高度開放的高質量城市公共數據,以此吸引企業投資及創新者加入,這將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新模式。
(5)分工協作,利益共享。城市與城市之間既有產業分工,也有因某些自然資源稟賦差異所帶來的不同,以核心城市為底層依托,地方著力解決本地獨特的智能化需求,激發地方發展的合力,完成城市群類腦神經元網絡和城市群云反射弧建設。
在新經濟形勢和“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而珠海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橋頭堡,應該把握好這一時代賦予的歷史機遇,兼顧治理與增長,城市要從聚焦公共服務的數字化轉型,進步到經濟社會的全面數字化。
根據以上基于互聯網大腦模型的分析,以及珠海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發展中創新型、開放型珠江西岸核心城市的定位,下一階段珠海的智慧城市建設應該著重加強以下幾個方面:
(1)智慧物流。打造無縫連接的交通樞紐,激活口岸樞紐,進一步深化珠海和澳門的合作,落實創新通關政策,鼓勵人才跨區流動、高校合作,構建多元化平臺,構建領軍人才團隊建設。
(2)智慧產業。受珠海城市規模及人口限制,珠海必須尋找高端的細分產業發展作為著力點,并拓展西部地區與港澳的經貿合作,才能發揮珠海空港優勢及珠江西岸樞紐城市等交通優勢。
(3)智慧金融。珠海可通過與澳門合作深度金融創新,以橫琴新區為契機與東盟國家開展跨境金融以及科技研發等合作,創新跨境綜合金融服務。
(4)智慧宜居。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讓城市成為一個連續、高效、整合、開放的生態系統,營造流暢便捷的生活體驗、高效的交通系統、有活力的商業環境、持久的產業發展動力,成為城市持續競爭力和創造力的源泉。因此,珠海應加強打造智能化宜居、宜業、宜游的品質生活空間,提供一站式社區服務,為居民及游客提供國際化的生活方式。
(5)智慧融合,發揮智慧城市群的力量。隨著新基建的推進,移動互聯網與新的商業模式的結合將使大灣區內智慧城市市場空間遠超其他地區。珠海應把握好這一契機,在旅游、高新技術、金融、養老等細分市場發力創新,在差異化領域進行合作,形成競爭和合作高度共存的行業格局。
正值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多體制融合發展的試驗田,作為對標國際三大灣區的創新高地,粵港澳大灣區將以數字化革命躋身世界級大灣區,也將繼續作為國家級經濟增長級,以創新驅動引領中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在這過程中,只有在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據化這兩互相驅動交織融合發展下,智慧城市才能實現智能化綜合治理以及對市民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