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銳兵
(浙江廣廈建設職業技術大學,浙江 東陽 322100)
中國進入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問題就一直是行業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點。目前,正處于社會主義新時代,80后出生、年滿16周歲以上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占比接近九成。新生代農民工的發展對象已經是黨和國家重點關注問題。新生代農民工中,從事建筑業勞動的占很大一部分,2018年僅浙江省就有建筑業從業人員794.93萬人。浙江省東陽市素有建筑之鄉的稱謂,2018年全市197家資質以上建筑企業完成總產值2 600.32億元,建筑業從業人員達數十萬。當前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職業技能水平參差不齊,存在很多不足,其整體能力和水平已經難以符合新時代建筑行業的快速發展需求。培訓作為主要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一直是政府、企業用以提升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知識水平、操作技能的主要路徑。但是由于流動性大、參與率低、管理不到位、經費困難等因素,直接影響了培訓質量,降低了培訓效果。本文以浙江省東陽市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培訓為研究案例,分析當前培訓機制的不足和缺陷,通過創新機制、開發智慧平臺等方式,來提高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的培訓效果,服務當地建筑行業的發展需求[1]。
培訓相關制度和機制落后。在當前的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培訓工作中,相關的管理、監管、資金等政策和制度并不完善。比如,沒有完善的建筑業農民工培訓管理組織、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對組織者和參與者的明確度不夠;缺少切實可行的建筑業農民工培訓的操作計劃和長期規劃,培訓舉措、培訓內容、培訓目標不清晰等等。特別在資金保障方面,由于缺少投入用以保障培訓運行的經費,大大降低了企業、農民工、培訓結構開展有效培訓的積極性。調查反應,由于建筑業農民工人數眾多,政府財政支出有限,因此政府機構主導的公益性培訓無法大范圍推行,建筑企業考慮自身經濟利益以及建筑業農民工的不穩定等也不肯承擔過多的培訓費用[2]。
建筑業農民工培訓涉及四大主體: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培訓機構、建筑企業和農民工。在實際培訓工作中,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對培訓工作管理力度薄弱,資金及人力資源保障不足;培訓機構市場化明顯,逐利過度,在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師資保障等方面存在應付心理;建筑企業過于關注短期利益,沒有構成長期穩定的農民工用工關系,在其工人培訓時,存在重用輕養的心理;建筑業農民工因工作的不穩定性,不愿意支付較高的培訓費用,因從業門檻較低,無法提高建筑業工人培訓的動力[3]。
在當下現有的建筑業工人相關培訓中,其培訓方式落后,培訓內容滯后。例如,相關的培訓內容無法滿足當前建筑業日新月異的發展需求,其知識點還是早很多年的陳舊內容,授課課件還是早期的版本;培訓課時安排不合理,為了節省培訓開支,壓縮或拼湊培訓課時,培訓方式較為單一,培訓工具不夠先進,教考脫節等等;培訓內容過于理論,與實際工作不符,沒有職業技能培訓和學歷提升教育相結合、短期和長期相結合等。
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培訓是一項由政府部門、企業單位、教育機構和工人個人都共同參與的社會工程,同時也是一門復雜的管理學科。從政府行業的制度設計和推行,企業單位的貫徹落實,監管部門的監督考核,培訓機構的教學實施等等,各個環節需緊密配合,有效銜接,才能將建筑業農民工培訓事項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因此,管理體系是指揮棒,管理體系的完善統一,是培訓推行的前提。首先要完善政策制度和行業規范,要依據建筑行業發展的規律,建筑業從業人員的結構特征,對現有的針對建筑業發展、教育提升、資格管理、技能要求、職業規范等進行進一步的完善。其次要結合本地的財產收支情況,研究培訓經費的投入機制,加大政府的財政支持。政府部門可以通過直接經費補貼、減稅免稅、貸款優惠等措施,保障經費投入,并制定嚴格的經費使用管理制度,保障經費的有效使用。此外,要建立人才刺激機制,通過落戶優勢、購房優勢、子女教育優勢、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刺激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積極主動參與技能培訓和提升,獲得相關技能資格,并提高建筑業農民工的穩定性[4]。
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的培訓效果直接影響他們的職業素養和技能水平。建筑業農民工因工作強度大,基礎水平較低,工作流動性強等特點,傳統的常規化培訓給建筑業農民工帶來了較大的費用和時間成本支出,同時傳統的培訓模式和培訓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當前建筑業的快速發展需求,其培訓效果不佳。當前正處于“互聯網+”以及智能時代,“互聯網+”、智能應用、虛擬現實、5G技術、大數據分析等技術已經大量融入人們的生活、生產和學習中,特別在教育領域,“互聯網+”智慧學習已經成為趨勢,并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用“互聯網+”智慧學習模式的培訓方式可以突破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的學習時間、學習空間壓力,大大降低培訓成本,同時隨著智能手段、移動學習的進一步應用,可以為建筑業農民工提供個性化智適應、碎片化靈活性的學習模式,有利于因材施教,增強培訓效果。“互聯網+”智慧學習模式還可以有效的整合培訓資源,可以避免資源的重復建設,可以更便捷地實現培訓資源的更新,同時還能利用虛擬現實技術、BIM技術等,將建筑現場搬到網絡空間,大大提高了實踐培訓的可操作性[5]。
建筑業農民工培訓工作從政策出臺實施到培訓組織再到證書及人力資源的管理等,涉及人員和部門多,范圍廣,業務繁雜,給培訓工作的高效開展帶來了不利影響。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基于網絡的數字化、智能化平臺管理,能將繁雜的事務處理規范化、流程化、精簡化、邏輯化以及便捷化,能大大提高事務處理的效率。利用“互聯網+”技術、智能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開發一套建筑業農民工培訓集管理、培訓、考核、監督等功能的智能服務平臺,以此來實現培訓政策、方案等信息的公開化,實現各種培訓資源的協同化,實現各區域、各企業、各工種農民工的服務精準化。服務平臺的應用,首先要滿足統一高效的管理需求,要有數字化的在線職能管理系統,將建筑業農民工培訓管理體系流程化、系統化、智能化,提高管理的質量。其次要能為建筑業工人提供便捷和個性化的學習方法和路徑,能滿足自主的、移動的、個性化推薦的培訓需求。第三要有培訓練習、自我檢測以及考核評價功能,能利用平臺自動進行培訓效果監測、知識技能級別判定。最后,要有能實時更新和同步的培訓資源,內容要新穎、形象,知識點要先進、準確[6]。
在當前“互聯網+”背景下,構建智慧培訓平臺是改革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培訓提升培訓效果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之一。智慧培訓平臺通過統一標準、操作便捷、強交互性、安全豐富、智能高效的模塊,實現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的智慧培訓,在智慧管理、自適應學習、智能測試、智慧監督等方面創新應用。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智慧培訓平臺主要由以下模塊組成。
主要為建筑業農民工提供線上教學輔導、機器智能導學、自主個性化學習、在線交流互動等功能。學習模塊要根據培訓大綱整合培訓學習資源,為建筑業農民工定制學習內容,打造虛擬實訓空間,滿足其職業知識和技能需求,學習過程要智能化、個性化和靈活化,要結合移動通信技術實現移動學習功能,滿足農民工碎片化的學習需求。互動模塊應構建培訓人員與培訓機構、培訓人員與行業主管、培訓機構與行業主管等的方便快捷交流通道,同時應實現機器智能解答功能。
考核和檢測能有效評價建筑業農民工培訓的質量,考核檢測包括自我測試和官方鑒定兩個方面。考核檢測要能依據建筑業工人的具體培訓項目要求,依照考核大綱進行職業和技能理論知識水平測試和評價,并能進行線上線下結合的技能實操鑒定。模塊要能根據測試評價的成績,對培訓工人做出客觀準確的評定,能根據成績對培訓工人的下一步培訓提供建議,能和相關部門機構實現成績互認。考核檢測模塊要有足夠高的安全防護措施,在考試過程監管、培訓人員身份認證、考試內容信息加密等環節都要確保安全。
管理模塊主要功能有制度管理、業務管理、機構管理、考核管理、培訓人員管理、用戶及權限管理、系統日志管理、數據安全管理等等,通過用戶權限等級來實現同平臺不同功能權限的使用。管理功能要流暢、有序、統一,同時還要能對平臺數據進行智能分析,通過大數據處理技術、數據挖掘技術、聚類技術等對平臺的各類數據進行分析挖掘,提高平臺的管理能力,提升平臺的服務水準,強化平臺的培訓功能。
東陽市是建筑業大市,其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的培訓現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發現其建筑業新生代農民工培訓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加以研究和改進,并根據行業發展和個人發展的需求,運用“互聯網+智能管理”“互聯網+智慧學習”“互聯網+智能監督”“互聯網+智能考核”等思維,研究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培訓的法規制度建設、運行機制建設、資金保障機制建設、監督管理機制建設、學習引導機制建設、考核評價機制建設等,開發基于“互聯網+人工智能”的智慧培訓平臺,能創新培訓模式,改進培訓方法,提高培訓質量和效果,滿足新生代建筑業農民工的培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