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氣質”人性論的理論特質
——以王廷相對“生之謂性”的闡發為中心

2020-11-30 06:27:23
現代哲學 2020年2期
關鍵詞:人性

周 磊

明代中期,王廷相(1474-1544)將“氣質”人性論的發展推向高峰。在宋明儒學中,氣質人性論的出現具有比較重大的理論意義。陳來曾從“理”的“去實體化”角度指出,氣質人性論的產生在儒學發展史上具有內在必然性(1)陳來:《元明理學的“去實體化”轉向及其理論后果——重回“哲學史”詮釋的一個例子》,《中國文化研究》2003年第2期,第1頁。。而對于氣質人性論所衍生的理論后果,學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普遍存在于早期的思想史研究中,將氣質人性論與“情欲解放”思潮相關聯;另一種則持完全相反態度,認為氣質人性論非但不會帶來“情欲解放”,反而會導向更嚴格的道德主義(2)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94—95頁。。

目前氣質人性論依舊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領域。學界過往的研究,大多將關注重點放在氣質人性論對理學的批判與反思。顯然,就思想來源而言,氣質人性論孕育于宋明儒學的大傳統,仔細辨析氣質人性論與理學人性論的異同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如果將研究的視野放寬,我們會發現在氣質人性論的發展脈絡中還潛藏著一條重要的線索,那就是對告子“生之謂性”的繼承與發揚。如果從這條線索出發,又可以站在不同的視角審視氣質人性論的發展內涵。本文將圍繞王廷相對“生之謂性”的闡發展開論述,在展現氣質人性論理論建構的同時,探究其理論特質。

一、對“性善論”的批判

孟子所開創的“性善論”傳統在儒學史上產生深遠影響,并確立了兩大原則:第一,人性的“初始狀態”是“善”的;第二,后天通過努力可以回復到那個初始的“善性”。這兩大原則還隱含著一個前提條件,即以善、惡來評判人性的初始狀態是合理的。

告子“生之謂性”理論,代表了先秦人性論建構的另一種進路(3)近年來,有學者開始重新審視“生之謂性”在人性論史所發揮的作用。比如,梁濤提出“生之謂性”是古代人性論的“大傳統”:“‘以生言性’為古代人論性的大傳統,此乃所謂‘生之謂性’。”(參見梁濤:《“以生言性”的傳統與孟子性善論》,《哲學研究》2007年第7期,第36頁。)。告子的主要觀點記錄在《孟子·告子上》中的四段話中:“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桊也;以人性為仁義,猶如以杞柳為桮桊。”“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生之謂性。”“食色,性也。”這四段話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首先,人性的初始狀態只能從生物性層面來理解,而非孟子所說的道德層面。在生物性層面,人性的初始狀態主要體現為“食色”等感官欲望,不涉及道德評價。其次,人性向善還是向惡取決于如何引導。告子以水為喻,揭示了人性的“易變性”。就像將湍急的水流引向東方則東流、引向西方則西流,人性也需要加以引導,向善還是向惡取決于引導的方向。最后,以善惡來評判人性的初始狀態,實際上用了不恰當的“逆推法”。人性的初始狀態可以比喻成作為“未成品”的杞柳,而善惡類似于作為“成品”的桮桊。杞柳日后有可能制作成桮桊,也可能制作成其它物品。仁義等道德評價標準,是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發展出來的概念。如果以仁義來逆推人性的初始狀態,類似于將桮桊逆推為杞柳。因此,以善、惡來評判人性的初始狀態不恰當。綜上可知,告子“生之謂性”同時否定了孟子性善論的兩大原則以及前提條件,是對性善論的徹底批判。

王廷相對性善論的批判,一方面接續了告子的“生之謂性”傳統,在全局上盡量避免以善、惡來評判人性的初始狀態;另一方面又轉換論域,將孔子的“性相近”融入“生之謂性”,并利用“性相近”對性善論進行批判、綜合。由此,便達致了轉換人性論主題論域以及重構性善論人物譜系的雙重效果。

就“性善”與“性相近”的論域區分而言,可以簡化為:“性善”是對“個體”的性作道德判斷(善或者惡),而“性相近”是對“個體間”的性作評價描述(相似或者相異),因而更具整體性意涵;“性善”的適用區間是人性的初始狀態,“性相近”則擴展到人性發展的整個動態過程,并揭示出人性的可變性與可塑性。

基于整體、動態論性的視野,王廷相重構了性善論人物譜系。值得關注的是,孟子首先被排除在性善論者之外。王廷相指出,孟子人性論包含“善性”與“不善之性”兩個維度:“孟子之言性善,乃性之正者也,而不正之性未常不在。”(4)[明]王廷相撰、王孝魚點校:《雅述》上篇,《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第850頁。以下相關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下不贅述。所謂“不正之性”主要指耳目聲色等感官欲望。依他的邏輯,不正之性的存在,即可證成孟子并非純粹的性善論者。明代“氣學”在對性善論進行批判時,往往不直接關聯到孟子,這一現象較為普遍。比如,吳廷翰一方面提出要接續告子的“生之謂性”傳統,又指出孟子的義理在事實上也通向“生之謂性”,“告子語是而意非,孟子義明而語猶未究”(5)[明]吳廷翰撰、容肇祖點校:《吉齋漫錄》卷上,《吳廷翰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30頁。,顯示出其調和孟、告的傾向。

在將孔子劃入“生之謂性”陣營、將孟子排除出性善論人物譜系之后,性善論變成了孔孟道統之外的“異說”。王廷相將性善論者限定在以朱熹為代表的宋儒,視他們為孔孟道統的反叛者:“朱子答江德功‘性相近’之問,曰:‘性之在人,豈得以相近而為言?’是以孔子之論為非矣。此乃泥于性善之說,遂畔于圣人而不顧矣。”(6)《雅述》上篇,第837頁。朱熹以“性善”為確論,反以“性相近”為非,被視為對孔子學說的背叛。而朱熹只取孟子“性善”之說,忽視其“性有不善”之論,又被王廷相看成是對孟子原意的曲解:“宋儒乃直以性善立論,而遺其所謂不正之說,豈非惑乎?意雖尊信孟子,不知反為孟子之累。”(7)同上,第850頁。此處的“宋儒”指朱熹。

在宋儒群體內部,性善論者的范圍被進一步壓縮。王廷相將程顥引為同道,視其為“性善論”的反對者:“明道先生曰:‘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又曰:‘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二之,便不是。’又曰:‘惡亦不可不謂之性。’此三言者,于性極為明盡,而后之學者,梏于朱子本然氣質二性之說,而不致思。”(8)《雅述》上篇,第837頁。值得一提的是,朱熹認為“論性不論氣,不備;論氣不論性,不明”這段話是程頤所言,而非程顥。錢穆也持這一觀點。這無關本文宏旨,此不贅述。(參見[宋]朱熹:《朱子語類》卷4,朱杰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96頁,以下相關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下不贅述;錢穆:《朱子學提綱》,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42頁。)這是說,氣質人性論的一些重要命題,比如“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等,都可以在程顥那里找到思想淵源;只可惜后儒不察,未承其緒,反而盲目尊信朱熹的學說,落入性善論的窠臼。平實地看,將程顥上述命題理解為與性善論相對立的“以氣論性”,是否符合其原意,值得商榷。在王廷相解構性善論傳統的大背景下,此舉更多是為了滿足學統譜系建構的需要,而非學理上的分析研判。

余英時曾提出,明代中期出現了一股“取證經書”(9)余英時以明代中期的羅欽順為例,指出其“論學一定要‘取證于經書’”的思想,“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轉變”,理學發展到這一步,“無可避免地要逼出考證之學來”。(參見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第134頁。)的思潮,即部分儒者通過返回先秦儒家經典汲取思想資源,為自己的學說做論證。我們認為,王廷相引證孔子“性相近”理論,以及對性善論人物譜系的重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取證經書”的行為。“取證經書”深層目標是接續孔孟之道,使自家學說進入儒家“道統”傳承譜系,現實任務則是利用儒家經典直面來自程朱理學的挑戰。

二、在“性生于氣”基礎上對“生之謂性”的闡發

如果說對性善論的批判是“破”舊說,那么賦予“生之謂性”以新的內涵則是“立”新說。長期以來,鮮有儒者對告子“生之謂性”進行學理上的深入探討。直至宋代理學勃興,人性論問題越來越引起儒者的關注,“生之謂性”才重新進入部分儒者的視域。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程顥。程顥提出“‘生之謂性’,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在語言表述上已接近認同告子的“生之謂性”。但他又將“氣”這一宋明儒學的重要概念與“生之謂性”相關聯,增加了理解的難度。朱熹曾指出:“‘生之謂性’一條難說,需子細看。”(10)《朱子語類》卷95,《朱子全書》第17冊,第3191頁。實際上,程顥所言“性即氣,氣即性,生之謂也”,與其所說的“道即器,器即道”一樣,是一種圓融的說法。在根本上,程顥還是將《中庸》的“天命之性”涵攝“生之謂性”,并認為這種“天命之性”超越了善惡,作為價值判斷之善惡是從“天命之性”中派生出來的。因此,程顥所言“生之謂性”,全然不同于告子意義上的“生之謂性”。

王廷相則在很大程度上接續了告子的“生之謂性”傳統,并賦予新的內涵。就思想淵源而言,應當明確王廷相接續的是告子的傳統。對此,他并不諱言:“諸儒避告子之說,止以理言性,使性之實不明于天下。”(11)[明]王廷相撰、王孝魚點校:《慎言》卷4,《王廷相集》,第767頁。以下相關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下不贅述。既然“以理言性”遮蔽了真實的性,背后所指便呼之欲出:應當“以氣言性”。“以氣言性”直接呈現為對“以理言性”的否定。歷史上,“以理言性”構成宋明儒學人性論的主軸,理學與心學均可被歸類為“以理言性”。王廷相對“以理言性”的批判,建基于消解形而上的“天理”。在理學思想中,雖然在現象界層面上理氣始終不分,但在本體論意義上,理先于氣且是氣產生的原因,所謂“未有此氣,便有此理;既有此理,必有此氣”(12)《朱子語類》卷63,《朱子全書》第16冊,第2087頁。。王廷相徹底翻轉這一論斷,將理與氣的位置進行對調。不同于朱熹的“理生氣”,他提出“理,生于氣者也”(13)[明]王廷相撰、王孝魚點校:《王氏家藏集》卷33,《王廷相集》,第603頁。以下相關引文均出自此版本,下不贅述。的命題,即“氣生理”。如此,便不能再用“形而上”與“形而下”區分理、氣。實際上,《周易》所言形上、形下,在王廷相看來都是指氣:“《易》曰:‘形而上者為道,形而下者為器。’然謂之形,以氣言之矣。”(14)《慎言》卷1,第751—752頁。至此,朱熹思想中形而上的天理被消解,只保留了“氣之理”的含義。

“以氣言性”這一維度普遍存在于宋明儒者的論述中。宋儒從張載(1020-1077)開始,便有所謂“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劃分。張載《正蒙》曰:“形而后有氣質之性,善反之則天地之性存焉。”(15)[宋]張載撰、章錫琛點校:《正蒙》,《張載集》,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第23頁。“氣質之性”指摻雜著感情欲望的、現實的人性,與“天地之性”分屬完整人性之兩翼。需要注意的是,張載在“氣質之性”之上鎮之以“天地之性”,說明“氣質”對于人性的影響并非決定性的。以主次關系而論,只有在承認個體具備“天地之性”的前提下,改變氣質以返回“天地之性”才成為可能。因此,在“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的二分框架下,氣質對于人性并不具備決定性的影響。

王廷相“性生于氣”(16)《雅述》上篇,第837頁。思想,則突出氣對性的決定性影響。在“性生于氣”基礎上,“生之謂性”可拆分成三個部分。首先,“生之謂性”意味著在個體生命誕生之初,氣賦予人以性。王廷相說:“性者緣乎生者也。”(17)《慎言》卷4,第765頁。此處的“生”既可以詮釋為“生命”,也可以理解為“生命之氣”。在生命誕生之初,生命之氣賦予人以性,當生命走到終點,隨著生命之氣的消亡,性也跟著滅息:“人有生氣則性存,無生氣則性滅矣。”(18)《雅述》上篇,第851頁。上文述及,王廷相將性的論域擴充到人性發展的整個動態過程,并不專注于評判初始階段人性的善惡問題。在此背景下,生命之氣所賦予的性,應主要從感官欲望等生理方面來理解(19)王廷相在批評“人稟天氣,故有善而無惡”的觀點時,曾提出“天氣”有善有惡的論點:“天之氣有善有惡,觀四時風雨、霾霧、霜雹之會,與夫寒暑、毒厲、瘴疫之偏,可睹矣。況人之生,本于父母精血之輳,與天地之氣又隔一層。世儒曰:‘人稟天氣,故有善而無惡’,近于不知本始。”從人稟受有善有惡的“天氣”出發,有可能推導出人性的初始狀態有善有惡的結論,這一點值得注意。從王廷相思想的整體來看,他并不專注于評判初始狀態下人性的善惡問題,或者說初始階段人性的善惡在整個人性發展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這是明確的。(同上,第840頁。)。

其次,“生之謂性”可以詮釋為“生生之謂性”。王廷相建構了整體、動態的人性論,人性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時刻處于發展、變化之中。基于“性生于氣”的理論前提,可知氣(或者說氣質)的變化會引發性的變化。但“氣-性”并非單向度的決定與被決定關系,在某些情況下,個體可以通過“改變氣質”來改變性,并且這種改變氣質的行為本身也是一種“性”。由此,性與氣之間就存在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方面,性從氣中來,氣決定性;另一方面,性又可以對氣施加影響,所謂“性者……生于形氣而妙乎形氣”(20)《慎言》卷4,第767頁。。

“生之謂性”最后一層含義,是指個體在有生之初便具備了養成“善性”或者“惡性”的“才能”。需要指出的是,這種才能本身無所謂善或惡。在王廷相的思想中,“名教”是判斷人性善惡的標尺,善性是遵循名教而行,而惡性是違背名教:“敦于教者,人之善者也;戾于教者,人之惡者也。”(21)同上,第765頁。因此,雖然在有生之初,個體都具備由氣所賦予的、可以為善或為惡的才能,但只有在這些才能展現為“善行”或者“惡行”,并且經過名教的檢驗之后,我們才能判定其為善或者惡。

三、“善性”與“惡性”間的動態轉換機制

告子“湍水之喻”中的一個重要論點,即人性存在著“變善”與“變惡”的雙重可能。就像湍急的水流可能向東,也可能向西,其最終流向取決于引導的方向。至于引導人性變化的“動力”來源,由于告子沒有作進一步地說明,為后世留下了詮釋空間。王廷相繼承告子善性與惡性間相互轉換的思想,并從外在的“圣人之教”與內在的“心”兩個維度,解釋了人性之所以能夠變化的原因。

在宋明儒學當中,存在著通過“變化氣質”以養成善性的理論。較早提出變化氣質的是張載,其在《經學理窟》中曰:“為學大益,在自(求)變化氣質,不爾(皆為人之弊),卒無所發明,不得見圣人之奧。故學者先須變化氣質,變化氣質與虛心相表里。”(22)《經學理窟》,《張載集》,第274頁。這里的“自求”說明變化氣質是一個發自內在的行為,不需要外在力量的強迫。而“虛心”則表明在變化氣質的過程中,心發揮了一定程度的作用。整體上看,張載的變化氣質是一個單向度的過程,即惡性者通過變化氣質,養成善性。這一過程能夠發動的關鍵在于“學”:“如氣質惡者學即能移。”(23)同上,第266頁。至于“學”的具體內涵,則需要進一步探究(24)何佑森提出,張載與朱熹對于“學”的定義已有所不同:“張載的變化氣質,教人重學,學要虛心,要心悟,要心存義理,要向內求;而朱熹的變化氣質,卻重讀書,似乎和張載教人的為學工夫有所不同。”(何佑森:《儒學與思想: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上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9年,第83頁。)。

王廷相也提出通過“學”來“變化氣質”:“學有變其氣質之功,則性善可學而至;不然,徒事乎口耳講論之習,終不足以入圣。”(25)《慎言》卷6,第779頁。有別于“口耳講論之習”,“學”具有特定的內涵。歸納起來,“學”主要表現為在個人修養方面“成德”,在為人處世方面“合道”:“養性以成其德,應事而合乎道,斯可謂學問矣。”(26)同上,第779頁。具體來看,“學”又包括三個方面含義:“學之大要有三: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存乎性義焉;動靜云為、起居食息,存乎禮則焉;進退取舍、死生禍福,存乎義命焉。學成而道全矣。圣人盡性弘道,亦不過此。”(27)同上,第777頁。中華書局本標點有誤,現改正。可知,“學”的內容涵蓋了人倫關系、日常生活以及人事成敗的各方面。從根本上說,“學”主要指對“圣人之教”的研習與實踐,與“口耳講論之習”有著本質上的差異。

基于對“學”的分類,可以區分出兩條路線:一是研習、踐行圣人之教以變化氣質的路線,最終通向的結果是養成善性;二是從事“口耳講論之習”的路線,因其在變化氣質這一層面未能取得突破,當然也無法改變人性。兩條路線的差異又體現出兩個層面的內部差別:在學習內容層面,可以區分出“圣人之學”與“非圣人之學”;在天賦能力層面,可以區分出人人都具備的、變化氣質以養成善性的才能,以及并非人人都具備的、從事“口耳講論之習”的才能。

研習、踐行圣人之教以變化氣質,最終養成善性,這是一條在理論上可以達成的坦途。盡管在實踐過程中,可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比如“下愚之人”主觀上即排斥變化氣質(28)王廷相說:“下愚昏瞀,不惟行之而不愧悔,且文飾矣,此孔子所謂‘不移’也。”(《王氏家藏集》卷28,第519頁。);但終究是“為善之才能,惡者亦具之”(29)《慎言》卷4,第765頁。,不能否認惡人也具備為善去惡的才能。反觀“口耳講論之習”,以“非圣人之道”為研習、踐行的對象,在大方向上已經失準,并且從事“口耳講論之習”還受到個人天賦的制約。王廷相指出,在“誦書已明”“參伍已當”“體驗已至”“時之已會”的前提下,仍舊存在不能“施于治”的可能,這是因為“得于天者未盡”,即欠缺“穎悟”“敏達”“記憶”中的某種天賦,面對如此情況,只能感嘆“茲非命也夫”(30)《慎言》卷8,第789頁。。換言之,從事“口耳講論之習”既無法改變人性,也對個人天賦有較高要求。

除了惡性者通過改變氣質以養成善性,還存在另一進路,即經由氣質的改變,從善性淪為惡性。人性從善變惡并非不可能,與“為善之才能,惡者亦具之”相對應的,是“為惡之才能,善者亦具之”(31)《慎言》卷4,第765頁。。上文述及,研習、踐行圣人之教是變化氣質以向善的關鍵。反言之,沒有研習、踐行圣人之教,或者說未能持之以恒,便是向惡的主要誘因。王廷相提出,即便是天資高的“上智之人”,倘若缺少圣人之教的熏陶,也會造成見識淺陋、能力低下的后果:“夫人之生也,使無圣人修道之教,君子變質之學,而惟循其性焉,則禮樂之節無聞,倫義之宜罔知,雖稟上智之資,亦寡陋而無能矣。”(32)《雅述》上篇,第847頁。而曾經研習、踐行圣人之教卻未能持之以恒者,則會“挈明入昧”(33)《慎言》卷5,第770頁。,面臨著人性由善變惡的風險。

圣人之教作為塑造人性的外在力量,能否內化為個人所遵奉的指導原則,視人心的接受情況而定。在這層意義上,王廷相提出“性由心主之”(34)《王氏家藏集》卷33,第608頁。的命題,肯定人心在成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具體來看,首先可以確定的是,人心具備接受圣人之教的條件。王廷相繼承了張載的“虛心”思想,將人心視作各種知識信息的匯集處:“人心如匱,虛則容,實則否。”(35)《慎言》卷6,第777頁。在“虛心”的狀態下,任何外來知識信息都有可能成為潛在的接受對象。此時,便需要啟動篩選、鑒別的功能。理論上,人心不僅虛靈,而且具備知覺作用,只要不被窒塞阻隔,便能夠與物相感通并有所覺悟:“知覺者心之用,虛靈者心之體,故心無窒塞則隨物感通,因事省悟而能覺。”(36)《雅述》上篇,第838頁。但在現實情況下,人心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干擾以及自身“舊習”的影響,難以作出正確判斷。此時,理想的情況是,人心在面對外在事物的干擾時,仍能夠不以“所物為主”,保持內心的“湛然虛靜”,而對于自身的“舊習”,也能夠像“善學者”那樣及時改正,這便是接受圣人之教以養成善性的進路(37)《慎言》卷6,第776頁;《慎言》卷11,第812頁。。反之,則面臨著流于惡的風險。

四、余 論

在上文中,“生之謂性”的豐富內涵以氣質人性論的形式展開。由于將人性建立在氣這一不穩定因素上,氣質人性論往往被批評為造成個體自主性的降低。但通過上文的討論我們發現,王廷相恰恰是高揚了個體的自主性。在其理論設計下,先天氣稟所帶來的善性、惡性在整個人性中所占的比重較小,重點在于后天通過改變氣質以改變人性。改變氣質存在兩種情況,分別通向善性與惡性,其差別在于是否研習、踐行圣人之教。

作為向善的“階梯”以及阻止滑向惡性的“防火墻”,圣人之教在成德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然而,將圣人之教設定為個體成德的核心要素,也招致一些學者的批評。例如,馬淵昌也提出,王廷相的學說是為官吏統御民眾而服務的,其“修養論實際上是為以士大夫為中心的上層社會相適應而構筑的,民眾的主體性并沒有進入他的視野”(38)[日]馬淵昌也:《王廷相思想中的規范與人性——以人性論、修養論為中心》,劉岳兵譯,王中江主編:《新哲學》第2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第108頁。。應該說,王廷相確實拔高了對普通民眾的道德要求。這種普遍的道德高要求,勢必在某種程度上會造成民眾主體性的喪失。但民眾主體性的喪失并不意味著官吏主體性的增強,二者并非此消彼長的關系。由于在圣人之教面前,所有人都面臨著在成德道路上“非進即退”的局面,因此,與其說王廷相的理論造成了官吏與民眾間的鴻溝,不如說是拉大了作為主體的“現實人”與其學習效仿對象“圣人”間的差距。

儒家道德哲學經過王廷相的改造,善性不再是理論預設的“前提”,而是個體通過努力有可能達致的“結果”。為此,王廷相設定人人都有變化氣質的才能,與之配套,知識系統被劃分為“圣人之教”與“口耳講論之習”,人心也被設定為具備接受教化的能力。凡此種種,均顯示了其“勸善”的努力。然而基于對現實的觀察,王廷相對人性又十分悲觀。他說:“自世之人觀之,善者常一二,不善者常千百;行事合道者常一二,不合道者常千百。”(39)《雅述》上篇,第835頁。由此,人性的另一面,即人人都有流于惡的才能又被著重強調。最終,王廷相的理論走向對圣人之教的極度依賴,以及對現實人性的極度不信任這兩個極端,與提倡個體活力的時代思潮漸行漸遠。加之在實際操作中,圣人之教除了道德面向,往往還包含著政治、權力等多重因素,其引發的負面效果確實如馬淵昌也所言值得我們省思。

猜你喜歡
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則
雜文月刊(2021年11期)2021-01-07 02:48:01
《康巴》:時代大裂變中的人性思考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14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見地圖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6:58
“我不”方顯人性溫度
新產經(2018年3期)2018-12-27 11:14:16
婚姻的盡頭,藏著人性的底色
海峽姐妹(2018年4期)2018-05-19 02:12:54
對人性的重新審視與反思:論荒誕川劇《潘金蓮》
功能與人性
工業設計(2016年10期)2016-04-16 02:44:06
法律的人性基礎
人間(2015年17期)2015-12-30 03:41:08
大學生人性養成教育淺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高清| 久久久久人妻精品一区三寸蜜桃|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伊大人香蕉久久网欧美|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97超级碰碰碰碰精品|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欧美一级大片在线观看| 18禁黄无遮挡网站| 国产午夜无码片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AV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99re免费视频| 99re精彩视频| 国内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va|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线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va另类|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国产主播喷水|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全部免费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9| 国产激情影院|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 国产av无码日韩av无码网站| 国禁国产you女视频网站| 好吊色国产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亚洲视频四区| 国产黄色免费看| 99久久精彩视频| 黄片在线永久| 国产jizzjizz视频|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99在线视频精品| 久久视精品| 国产午夜一级毛片| 久精品色妇丰满人妻| 五月天在线网站|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国内a级毛片|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亚洲一区二区成人|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一区播放|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伊人久久青草青青综合| 国产日本欧美在线观看|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99在线视频网站| 在线观看av永久| 欧美成人综合视频| 五月天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99re免费视频| 热久久综合这里只有精品电影| 青青草综合网| 青草国产在线视频| 女人av社区男人的天堂|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国产美女精品一区二区|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玖玖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天天色天天操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