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列寧《四月提綱》革命階段轉變問題再認識
——兼析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的歷史貢獻

2020-11-30 06:39:19朱亞坤
現代哲學 2020年4期
關鍵詞:列寧

朱亞坤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革命轉變理論是一種極具思想張力和實踐靈活性的理論形態。列寧1917年4月撰寫的著名《四月提綱》便是富有俄國特色的革命轉變理論,這一提綱提出了包括土地國有化、銀行國有化和工人監督社會的產品生產及分配等一系列革命措施,旨在推動二月革命后所形成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特殊歷史局面,進一步向“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1)《列寧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3頁。單一政權的階段發展。其歷史意義在于,這一提綱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在實踐中都為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與勝利做了理論準備和策略指引。然而,這一提綱在提出之際,就激起布爾什維克黨內外的極大質疑,以至今天學界也時常圍繞著“列寧提綱中關于革命階段轉變是否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這一問題展開論爭。考察這些分歧,進而說明列寧對馬克思主義革命轉變理論的發展創新和實踐突破,對進一步闡釋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國共產黨人對革命轉變理論的重要貢獻,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植根中國大地的實踐關切,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列寧《四月提綱》的歷史背景與主要思想

1917年2月23日(3月8日)(2)本文涉及具體日期時采用俄歷;公歷和俄歷并用時,俄歷在前,公歷在后。,俄國爆發了著名的二月革命,革命徹底推翻沙皇專制政府,旋即形成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兩個政權并存的特殊歷史局面,由此發展成為俄國革命史上的重要轉變時期。在得知二月革命勝利后,列寧撰寫了《1917年3月4日(17日)的提綱草稿》《遠方來信》《論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俄國革命中的任務》等重要文獻。在這些文獻中,他深刻分析了俄國的革命形勢和各種主要政治力量,認為俄國二月革命是世界帝國主義大戰所引起的第一次革命,“這第一次革命想必不會是最后一次革命”(3)《列寧全集》第29卷,第9頁。。沙皇君主制的土崩瓦解便是這次革命的第一個階段,“這第一階段想必不會是我國革命的最后一個階段”(4)同上,第9頁。。他還認為“俄國目前正處在向革命的下一階段,也就是向斯柯別列夫所說的‘第二次革命’過渡的特殊歷史時刻”(5)同上,第35頁。。可見,根據俄國二月革命形勢變化,列寧已經意識革命的階段轉變,并希望促進革命向下一階段發展。4月3日(4月16日)晚,列寧回到俄國并草擬了《四月提綱初稿》。次日,他在塔夫利達宮向出席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會議的布爾什維克和全俄黨的工作者會議上宣讀提綱并做了說明,而后以《論無產階級在這次革命中的任務》為題發表在1917年4月7日(4月20日)《真理報》第26號(6)同上,第538—540頁。。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綱》。

從思想內容看,列寧在《四月提綱》第一條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戰爭,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是資本主義性質,群眾受了資產階級的欺騙,須通過廣泛宣傳向群眾說明“要締結真正民主的非強制的和約來結束戰爭,就非推翻資本不可”(7)同上,第114頁。(提綱第一條)。他在第二條著重強調要把握革命形勢及其特殊性,認為“俄國當前形勢的特點是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第一階段由于無產階級的覺悟和組織程度不夠,政權落到了資產階級手中,第二階段則應當使政權轉到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手中”(8)同上,第114頁。。為此,他提出一系列革命措施,如不給臨時政府任何支持(提綱第三條);向群眾說明工人代表蘇維埃是革命政府唯一可能的形式(提綱第四條);不要議會制共和國,而是要能代表工人、雇農和農民的蘇維埃共和國;廢除警察、軍隊和官吏,一切官吏應由選舉產生并可以隨時撤換(提綱第五條);沒收地主土地并收歸為國有,把大田莊建成由雇農代表監督和公家出資經營的示范農場(提綱第六條);將銀行收歸國有并受工人代表監督(提綱第七條),等等。列寧在提綱第八條特別說明:“我們的直接任務并不是‘實施’社會主義,而只是立刻過渡到由工人代表蘇維埃監督社會的產品生產和分配。”(9)同上,第116頁。

從各方反應來看,列寧《四月提綱》一經提出便引起黨內外人士的普遍質疑和批評,爭論的焦點是列寧提綱中關于促進二月革命從第一個階段轉向第二個階段的革命性質及相關措施。如加米涅夫就明確表示不能接受列寧的觀點,認為其已承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完成,并指望這個革命立刻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10)同上,第144頁。;黨內部分同志甚至把列寧的提綱看作是“烏托邦式的”(11)參見姚海:《俄國革命》,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16—226頁。;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都有部分人認為列寧提綱荒誕不經(12)參見[蘇]列夫·托洛茨基:《俄國革命史》第1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303—332頁。,普列漢諾夫更是批評這個提綱是“夢話”“無政府主義”“布朗基主義”等(13)張光明編:《普列漢諾夫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12—421頁。。雖然《四月提綱》剛開始或遭人誤解或一時難為眾人接受,但列寧為之進行了頑強地斗爭,最終歷經多番努力解釋和組織爭取,這一提綱思想得以通過并成為指導布爾什維克行動的理論思想和革命策略原則,也得到廣大工人和農民的支持,極大促進了俄國二月革命形勢的向前發展以及隨后十月革命的爆發與勝利。

二、《四月提綱》革命階段轉變研究的不同觀點

列寧《四月提綱》提出要推動俄國二月革命從第一階段轉向第二階段,這一話語本身就蘊含著過渡性質,加上二月革命所形成的兩個政權并存的歷史特殊性和其后革命形勢的急劇變化等原因,使得列寧本人也沒有形成一個更確切的概念來表述這種特殊的革命階段(14)參見曹浩瀚:《列寧革命思想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年,第195頁。。鄭異凡指出:“在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期間,列寧的一些說法是存在矛盾的。一方面,列寧需要立即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但是這種做法確實與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存在矛盾,所以列寧在鼓吹社會主義革命的同時,又不得不同時強調這還不是‘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使用一些模糊的說法。”(15)鄭異凡:《蘇聯春秋:革命與改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頁。這一研究結論提示我們,列寧的模糊說法有其政治策略上的考量。無論如何,列寧關于革命階段轉變的模糊說法留下很大的討論空間,學界相關研究成果大體上可分為以下三種主要觀點。

第一種是向社會主義革命階段過渡說。如《列寧年譜》《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認為:“列寧的四月提綱向黨提出了一個爭取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從革命的第一階段過渡到第二階段即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天才計劃。”(16)《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5頁;《列寧年譜》第4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9年,第83頁。這是主流的傳統觀點,即將《四月提綱》所指稱的第二階段看作是社會主義革命階段。高放、高敬增指出,列寧《四月提綱》“系統地提出了把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及時地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的方針路線”(17)高放、高敬增:《普列漢諾夫評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年,第586頁。此類觀點還可參見《列寧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27—433頁;馬龍閃、劉建國:《俄國民粹主義及其跨世紀影響》,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58頁。。這一主流觀點比較宏觀地從話語或理論宣傳上,相對直接地表明列寧的政治革命意圖,但也有可能因為過于籠統的提法而無法展現甚至簡化了列寧在當時革命轉變時期的復雜思想演變和面臨的各種政治壓力。

第二種是向社會主義革命的準備階段過渡說。這一觀點認為列寧未提出從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天才計劃”,只是提出使俄國革命轉向社會主義革命準備階段的思想。其中,代表人物俞良早指出,列寧《四月提綱》所謂由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是指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準備階段。它是指社會主義革命之前的一個特定的歷史階段,是介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一種“過渡性”的歷史階段。十月革命就是“革命的第二階段”,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準備階段。其主要依據是:第一,社會主義革命是以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和建立全社會占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目標的革命;第二,列寧關于十月革命的戰略思想未曾改變,即落后俄國不能立即直接展開社會主義革命,但俄國無產階級可以使俄國革命成為全歐洲及世界社會主義革命的“序幕”(18)參見俞良早:《關于列寧十月革命的戰略思想》,《黨政研究》2017年第5期;俞良早:《關于列寧學說的論爭》,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6年,第127—137頁;俞良早:《“從革命的第一階段向革命的第二階段過渡”——論列寧的〈四月提綱〉及其有關著作的思想》,《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第6期。。這一觀點新穎且有諸多理論依據,在革命階段轉變的時間節點上比第一種觀點明顯謹慎靠前。

第三種是兼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性質說。曹浩瀚對俞良早的觀點提出異議,他評價道:俞良早的文本分析固然符合列寧思想,但也存在問題:首先,他沒有把列寧提綱中政治上的繼續革命和經濟上的新措施之間的關系揭示出來;其次,他沒有發現列寧這一時期的革命思想與他在1917年之前的革命思想相比的具體發展。在曹浩瀚看來,《四月提綱》所標志的革命新階段,高于工農民主專政所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但還不是社會主義革命,“它介于資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兼有二者的內容”(19)曹浩瀚:《列寧革命思想研究》,第203頁。。這一觀點探析了革命轉變階段的過渡性質,力圖呈現出過渡階段的非完整的現實形態。

從純粹的形式邏輯分析上看,二月革命以后的俄國面臨著兩種不同的選擇和兩種不同的前途(20)陳之驊:《歷史唯物主義與俄國史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第110頁。:或是資產階級專政,或是社會主義革命。因此,第三種觀點更似一種客觀化的背景或形式邏輯推論,在宏觀層面闡釋了二月革命之后形勢發展的雙重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第一種觀點和第二種觀點的話語背景。在三種觀點中,直接發生抵牾的是前兩種觀點,它們的共同之處是都認為列寧提綱中所提出的促進俄國二月革命向下一個階段發展具有過渡性質,但它們之間有明顯的時間差,第一種觀點強調及時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第二種觀點認為只是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準備階段。這種表面差異的背后,實際上集中反映了不同研究者對社會主義革命、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關系以及對十月革命性質等問題的看法的差異,實際上這些問題也是第三種觀點試圖回應的基本問題。對上述三種觀點可進一步做反身性思考的是:列寧所謂的革命階段轉變是否只有第二階段?革命的現實形勢發展是否如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所期許的那樣變化?不同研究觀點對列寧關于革命階段轉變的分析是否存有意指的層次差?為此,我們需要再度回到列寧,盡可能從宏觀、中觀和微觀等多個分析層次,進一步綜合考察當時不斷變化的革命形勢、列寧的革命思想以及布爾什維克的革命策略等,借以拓深對《四月提綱》革命階段轉變性質問題的研究。

三、《四月提綱》革命階段轉變的特指意蘊闡釋

現實而言,列寧《四月提綱》是以特殊歷史事件的形式,提出革命階段轉變這一重要且具有爭議的問題。但歷史地看,列寧的革命轉變思想其來有自,早在1905年的《社會民主黨在民主革命中的兩種策略》文章中列寧就集中闡發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辯證關系、革命的階段劃分以及無產階級要掌握民主革命領導權的思想。綜合歷史和現實,列寧在《四月提綱》所力促轉向的革命第二階段,不僅具有一般革命階段轉變意義上的宏觀意蘊,也具有二月革命事件特指意義上的微觀意蘊,如若僅僅停留在對革命階段轉變性質問題的研判,還不足以完全揭示提綱中關于革命階段轉變的豐富內涵。

首先,前述三種觀點雖然表述各異,共同的聚焦點在于列寧提綱所指的革命第二階段及其相關措施是不是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這一基本問題,而這個問題主要是在宏觀層次上的概括,三種觀點本質上相融通。

在列寧有關俄國二月革命之后的相關著述當中,我們既可以找到對第一種觀點的支持,也可以找到對第二種觀點的支持。例如,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第七次全國代表會議(即四月代表會議)上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加速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到來,“社會主義革命在西歐日益發展,在俄國則還沒有直接提上日程,但是我們已經進入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狀態。工兵等等代表蘇維埃是社會主義革命必須運用的政權組織。這樣的組織在西歐是根本沒有的”(21)《列寧全集》第29卷,第357—358頁。。這里,列寧明顯說明的是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狀態。與此同時,列寧批評社會黨人關于向社會主義過渡的議論太籠統,他重點關切的是“應當談到具體的步驟和措施。有些具體的步驟和措施已經成熟,有些還沒有成熟。我們正處在過渡的時候”(22)同上,第354頁。。這說明列寧本人更務實地強調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具體措施和步驟,而非空談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他肯定的是向社會主義過渡,否定的是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因為工兵蘇維埃這種所有資產階級國家不可能有的組織形式,正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初步并且是具體步驟,而其他方面的措施(土地國有化、銀行國有化等)雖然還不是直接的社會主義革命措施,但是“這樣的措施實行之后,俄國就有充分可能進一步采取走向社會主義的步驟”(23)同上,第301頁。。正是在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非完整意義上,前述第三種觀點仍需進一步辯解資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何種方向將居于主導性地位;而第一種觀點和第二種觀點都具有合理之處,但也都有可補充說明的余地:如果研究者堅持完整意義上的社會主義革命(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社會主義制度確立)標準,那么即便是無產階級專政也只能稱為準備階段,借此推理,即便是經濟上的所有制改造完成后,社會和文化等方面還未完成全面的新社會型塑,那么所謂的社會主義革命開始、階段變化和完成等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有值得深入剖析的空間。如果是以非完整意義,即以列寧所謂的政權從一個階級手里轉到另外一個階級手里這一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標志來看,第一種觀點認為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是合乎歷史現實的,因為現實的復雜性在于:社會主義革命的各項意涵不可能同時全面達成,革命更多情況下是指政治革命。列寧之所以強調從現實的、非完整意義的角度來理解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其深層次原因在于:從二月革命開始,經《四月提綱》闡釋和推動,又歷“七月事變”的危機應對,再到十月革命政治上奪權,列寧的思考與實踐始終貫穿著這樣一條革命理論主線,即要從辯證統一、高度關聯的角度來理解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關系。在列寧看來,“前一革命可以轉變為后一革命。后一革命可以順便解決前一革命的問題。后一革命可以鞏固前一革命的事業。斗爭,只有斗爭,才能決定后一革命能比前一革命超出多遠”(24)《列寧全集》第29卷,第183頁。。列寧更為關注革命的完成或者實現的程度,程度性的事實恰恰是多種復雜要素交織作用的革命現實。因此,前述三種觀點在革命階段轉變的宏觀意蘊上,即向社會主義革命方向發展上都是合理的,它們之間并非對立。

其次,就革命形勢的發展而言,二月革命之后出現了新的歷史轉折點或關鍵時刻,形成多個階段發展態勢,這說明列寧提綱中關于革命的第二階段指稱不僅具有革命轉變的宏觀層次意蘊,而且有特定階段的現實指涉。

俄國二月革命是由自發性的群眾運動引起、并在隨后迅速導向革命的一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的革命(25)參見李永全:《俄國政黨史——權力金字塔的形成與坍塌》,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年,第147—148頁。。在革命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而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尚未直接發揮對革命的領導和促進作用,這意味著布爾什維克在二月革命后的總體革命策略是要擴大自身的影響力,特別是爭取廣大的工人、士兵和農民的支持,才可能在新的政治形勢下發揮更大的政黨政治力量。在《四月提綱》中,列寧提出“不給臨時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等口號和主張,此時的蘇維埃中,起領導作用的也正是列寧所說的小資產階級領袖(26)參見《列寧全集》第29卷,第327頁。,但這個蘇維埃還是革命的蘇維埃,這意味著列寧提綱所主張的是全部政權歸于代表小資產階級利益的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的領導。 “七月事變”后,俄國革命形勢出現重要轉折點,其標志是以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為領導的蘇維埃已經向臨時政府妥協并背叛革命,兩個政權并存的歷史局面業已結束。布爾什維克原先提出的“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在發生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大肆鎮壓革命者的“七月事變”之后,列寧認為這一口號必須取消,否則在客觀上會欺騙人民。由此二月革命后的形勢發展進入一個新的周期,新的周期就要運用新的范疇思考問題,列寧認為,“在新的周期開始時,必須以資產階級反革命勢力已經取得勝利這一事實作為出發點……當然,在這個新的周期……都還要經過許多不同的階段。但是關于這一點,只能留待以后這些階段分別出現時再談了”(27)《列寧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頁。。可見,列寧斷定俄國革命轉變出現一個新的周期,但他對新革命轉變周期可能要經歷哪些具體階段,還不能提前下定論。及至八月底科爾尼洛夫發動軍事政變,列寧評價其又“造成了革命的新轉變”(28)同上,第64頁。。粉碎政變后,布爾什維克黨逐步在蘇維埃中占優勢,列寧再度及時提出“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以便爭取革命的和平發展(29)同上,第151頁。。之后,布爾什維克黨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變化改變了原來的和平發展策略,提出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策略。可見,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所主張促進革命向前發展的第二階段,更多情況下是特指以當時出現的革命的蘇維埃作為現實發力點,盡管這個時候的蘇維埃主要是由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組成。日后這個蘇維埃發展到完全妥協并支持臨時政府繼續帝國主義戰爭而最終背叛革命的時候,列寧就適時取消了“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從而否定了《四月提綱》中促進革命向第二階段轉變的直接意指。經過革命形勢的幾番轉折,列寧揚棄并升華了提綱中對革命第二個階段的本意追求,提出全部政權轉到由布爾什維克領導、而起初由社會革命黨和孟什維克領導的工兵蘇維埃。

再次,從俄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關聯來看,列寧還明確地提出要把俄國二月革命的第二個歷史準備階段向前推進到革命的第三個階段,進一步說明《四月提綱》中要促進轉變的革命第二階段更多是有微觀層面的特定階段指涉。

列寧在1917年9月底的《危機成熟了》一文中,認為世界革命已經發展到第三個階段,“9月底是俄國革命史上,顯然也是世界革命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折點”(30)《列寧全集》第32卷,第267頁。。列寧根據德國、奧地利、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的革命運動發展情況,認為“這次革命的第二個歷史準備階段,就是到處群情激憤,這既表現在正式的黨的分裂,也表現在秘密出版物的出版和街頭游行等等”(31)同上,第267頁。。及至1917年8月德國水兵起義,布爾什維克奪取全部政權的問題變得極其現實和相當迫切,世界革命和俄國革命都進入到第三個階段。“現在,第三個階段已經到來,這個階段可以稱之為革命的前夜。”(32)同上,第267頁。根據這些論述可以進一步推斷,列寧在《四月提綱》中所指的革命第二階段更多是特指,因為革命后的形勢錯綜復雜,事實上呈現出多階段的發展。可見,列寧在革命轉變的特殊歷史時期,更注重的是從思想和組織上充分發揮革命者的主觀能動性,包括適時調整革命的策略、加強宣傳鼓動、擴大基層黨組織影響力等,進而使革命形勢朝著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社會主義革命前途道路上發展。

最后,從俄國十月革命及其發展來反觀列寧《四月提綱》的革命轉變思想和實踐,也可以看出提綱中要促進轉變的革命第二階段更多是有特指意蘊的。

十月革命與提綱中對這個第二階段的描述雖然存在直接關聯,但也有重大不同。前述第二種觀點推論的革命第二個階段是指十月革命,事實上十月革命與提綱中對第二階段的描述有不少出入,十月革命的歷史呈現不太符合列寧提綱中對革命第二個階段的描述。根據鄭異凡的研究,十月革命之后,《四月提綱》中關于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廢除常備軍,實行全民武裝、選舉制、罷免制、廉價政府、土地國有化等措施沒有一一落實,只有消滅私有制、取消商品貨幣和市場得到認真實施,革命初期的確出現了以布爾什維克黨主導的多黨聯合執政,隨后很快變成一黨執政(33)參見鄭異凡:《蘇聯春秋:革命與改良》,第103—113頁。。這種歷史形勢的形成固然有諸多因素,然其深層原因在于:十月革命是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革命不但使工人、士兵和農民代表的蘇維埃掌握政權,而且徹底推翻了整個資產階級及其政府,這后一點是列寧《四月提綱》所力圖實現的革命第二個階段所沒有的具體內容,因為當時列寧所設想的是從資產階級政權轉到小資產階級、再過渡到無產階級的和平發展方式,恰恰是推翻資產階級這一歷史性任務直接決定著十月革命的性質判斷。退一步講,即便十月革命之后仍有大量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要由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去完成,革命本身在某種程度上也帶有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但其中民主革命性質和社會主義革命性質已然不是平分秋色,也遠非二月革命后列寧提綱所指的那般帶有雙重性的過渡特質,十月革命的社會主義性質是整體性的、占主流的,而民主主義性質是局部的、占支流的。

基于上述理由,我們傾向于認為,就革命階段轉變意蘊的意指層次而言,在其微觀層次上,列寧《四月提綱》要推動的革命第二階段就是從兩個政權并存的第一個階段,轉向由無產階級和貧苦農民、士兵蘇維埃掌權的單一政權階段。在其中觀層次上,這一階段也屬于社會主義革命準備階段中的一個特定時段。在其宏觀層次上,這一階段從屬于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兼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性質。鑒此,我們既不純粹否定認為第二階段是要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第一種觀點,也不全部認同向社會主義革命的準備階段過渡的第二種觀點,而是更傾向于從意指層次的歸屬及關聯對前述三種不同觀點的多維融合。因為從目標意義上,列寧顯然是要推進社會主義革命;但從現實策略和革命情境特殊性來看,社會主義革命不可能一步到位或全面實現,而是要根據革命形勢發展要求務實地、有步驟地向前推進,其中可能遭遇的挫折自不待言。革命第二階段的過渡性質只是部分地導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這種部分訴求還不具有整全意義,而是變動不居的,因為它可能向后退,也可能向前進。根據其后的歷史發展,這個第二階段獲得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革命從社會革命黨人和孟什維克掌權的蘇維埃對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妥協的時候沒有得到適時推進,隨著布爾什維克經歷七月危機時難以實現,及至十月革命的爆發與勝利,最終得到歷史性的證明與升華。

四、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之重要創新

列寧關于革命的兩個階段劃分及其關系,以及《四月提綱》強調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這一重要思想,給中國共產黨人帶來啟示(34)參見李崇富:《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第59頁。。中國辛亥革命之后形成的革命形勢,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俄國二月革命之后的革命形勢,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由于自身軟弱性和妥協性的雙重性質,無法徹底完成民主革命的歷史任務。如何實現從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無產階級政黨在這個革命轉變中的地位、作用如何?這也是困擾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理論和實踐問題,黨內也曾出現放棄領導權的“二次革命論”和脫離實際的“一次革命論”,給革命帶來嚴重損失。毛澤東立足中國實際,堅持獨立自主原則,深入剖析革命形勢,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思想,靈活運用列寧的革命轉變理論,在中國革命語境下深化且拓展了列寧的探索,并以新民主主義論創造性地解決了列寧《四月提綱》中關于革命階段轉變的性質判斷問題。

在宏觀層次的革命階段轉變上,毛澤東從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角度,辯證闡釋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辯證關系,強調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實現了政治理想與革命現實的有機統一。綜合俄國十月革命之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形勢發展和中國革命的社會各階級狀況分析,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是分為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兩個步驟,而其第一步現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義,而是中國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義,而是新民主主義。”(35)《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6頁。新民主主義革命,按其社會性質來說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但是革命目的不是確立資產階級領導及其專政的革命,“而是新的、被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在第一階段上建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和建立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36)同上,第668頁。。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具有社會主義因素,并且因無產階級領導而具有決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義革命兼具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性質,屬于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但“決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社會,而是要建立以中國無產階級為首領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社會,以完結其第一階段。然后,再使之發展到第二階段,以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37)同上,第672頁。。因此,新民主主義革命不是舊式純粹意義的而是新式的民主革命,也是直接進入而是轉向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經階段。在這一點上,它與列寧《四月提綱》向社會主義革命階段轉變的宏觀意蘊是相一致的。

在中觀層次的革命階段轉變上,毛澤東從整體性和階段性相結合的視角,充分論證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多階段發展。他通過把握中國革命發生發展的歷史形勢,實現了政治革命觀與社會發展觀的有機統合。毛澤東意識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這種革命,在其進行中,因為敵情和同盟軍的變化,又分為若干的階段,然而其基本性質是沒有變化的”(38)同上,第668頁。。換言之,這個革命發展過程中可能有若干的小階段。學界對此一般劃分為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1956年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這五個階段。毛澤東并非簡單地繼承列寧關于革命階段轉變的思想,他還以新民主主義社會來描述新民主主義革命成功之后的社會形態,闡明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方面的綱領,極其有力地統合了政治革命和社會再造之間的辯證關系,這是列寧在二月革命至十月革命之間的革命轉變時期所沒有詳盡加以理論闡釋的。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意味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也意味著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建設為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奠定了重要基礎。

在微觀層次的革命階段轉變上,毛澤東堅持以必然性和偶然性相結合的視角,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過的各個具體階段進行更微觀和細致全面的把握。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文化的時期劃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應于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劃分。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毛澤東認為新民主主義的文化革命的統一戰線有四個時期:1919-1921年、1921-1927年、1927-1937年以及1937-1940年(《新民主主義論》的寫作時間是1940年1月),結合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史,第四個時期還可以完整地概括為1937-1945年,另外,可進一步補充1945-1949年、1949-1953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1953-1956年(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完成)這三個時期。可見,革命轉變時期的具體發展階段,不能由理論事先預設,而是由現實的革命實踐推進和形勢演變使然,甚至更多情況是在事后加以概括和抽象劃分的。同理,列寧《四月提綱》的革命階段轉變思想必定是受到現實革命形勢發展的影響,從而繼續進一步縱深發展。

要言之,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階段的過渡,不僅是個時間問題,但時間長度的確又至關緊要。中國革命的復雜歷史實踐和相對較長時段的革命轉變時期,便于我們更清晰地看到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有很多個階段性發展。僅是這些歷史發展階段就從另一側面說明,列寧《四月提綱》所說的革命第二階段更多是有特定階段說明指向的,因為后續的一些階段尚未出現,所以提綱中所提的相關具體措施既是過渡性的也會帶有些許模糊。但從革命的前途來看,這個第二階段無疑是向著社會主義革命方向前進,因而整個革命轉變時期也可以看作是社會主義革命的準備階段。不過,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既與列寧提綱中的革命第二階段有區別,也與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有區別。其明顯區別在于:“布爾什維克的無產階級革命只是賦予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農民以革命的或半革命的地位,而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則將半革命的地位同時授予所謂的民族資產階級,在革命的統一戰線中,他們也被包括在內。”(39)[美]雷蒙德·F·懷利:《毛主義的崛起:毛澤東、陳伯達及其對中國理論的探索(1935-1945)》,楊悅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03頁。中國革命轉變時期具有不同于俄國的歷史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也是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對馬克思主義革命轉變理論創新發展的基礎所在。

從列寧到毛澤東關于革命轉變階段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表明,革命理論和革命實踐的辯證關系是動態發展的。列寧《四月提綱》思想從提出到形成黨內共識、進而指導革命實踐,深刻說明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極端重要性。列寧立足變化了的俄國革命實踐,根據革命形勢和實踐的迫切要求,勇敢地打破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狹隘理解,對之加以切實的理論創新。他在二月革命后更多是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之間的內在關聯,以及無產階級領導權來分析形勢并制定相關策略的,堅決擯棄了對革命轉變的教條主義理解,積極促進了馬克思主義俄國化。他在1917年8-9月所撰寫的《國家與革命》一書,正是對《四月提綱》主要思想的綜合論證和進一步提升,從而為十月革命提供了直接的理論指引和策略指南。恰恰是沿著列寧在落后俄國處于革命轉變的緊要關頭的一系列理論探索與革命實踐,毛澤東提出新民主主義論從宏觀、中觀和微觀層次系統地回答了在中國革命語境下“如何從資產階級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這一重要問題,進一步地從理論上提升并論證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無產階級領導權、革命道路、革命主體、革命對象等問題,較為全面地描繪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形態諸方面內容。一言以蔽之,毛澤東在馬克思主義革命轉變理論發展史上,第一次以新民主主義論對革命過渡時期加以概念化、理論化和系統化,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引和方法指南,這是對馬克思主義革命轉變理論和實踐的雙重創新和歷史貢獻。

猜你喜歡
列寧
俄羅斯醉漢 竟想偷列寧遺體
環球時報(2023-02-08)2023-02-08 17:17:28
列寧
中外文摘(2022年15期)2022-11-21 14:50:39
列寧的偉大人格及其當代意義
意識形態建構理論的源與流:從馬克思到列寧
學術論壇(2018年4期)2018-11-12 11:48:36
列寧晚年意識形態思想及其當代啟示
論列寧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思想
列寧:沙皇專政的囚徒
領導文萃(2015年4期)2015-02-28 09:18:55
民意調查:列寧和斯大林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
列寧的贈言
紀念列寧
環球時報(2013-01-22)2013-01-22 17:43:5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青青网在线国产|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观看| 一级成人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美女免费黄网站|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视屏在线观看|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日本午夜网站|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国产人碰人摸人爱免费视频| 99视频在线免费看|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最新午夜男女福利片视频| a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亚洲成人精品在线| 亚洲综合精品香蕉久久网| 日本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性爱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777|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久久这里只精品国产99热8| 91国语视频|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手机在线免费不卡一区二| 天天色综网|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亚洲综合香蕉| 精品91视频|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乱伦视频| 日韩欧美高清视频|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人成aaaa| 日韩在线视频网站| 99久久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黄色片免费看|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人电影软件 |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久久福利片| 国产网站免费| 亚洲无码91视频| 午夜久久影院|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精品久久蜜桃|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91亚洲视频下载|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色爽网免费视频| 国内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久久国产热| 亚洲精品动漫|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国产精品第5页|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 日本在线亚洲| 国产二级毛片| 国产黑人在线| 国产精品污污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精品三区四区|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图片| 久综合日韩| 成人小视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