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紅
(南寧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編纂辦公室,廣西 南寧 530221)
地方志縱貫古今、橫陳百科,匯集了反映各地自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歷史和現狀的全面、系統、客觀的資料,顯示了一定區域內歷史發展軌跡和事業盛衰起伏的全過程。地方志事業關乎歷史延續、文化傳承,關乎當前建設、未來發展,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地方志是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內容[1]。如何順應新時代賦予地方志工作的新使命、新需求,做好地方志編修,是當前地方志工作面臨的全新課題。結合工作實際,本文談幾點粗淺體會。
修志雖然被稱為青燈黃卷之事,枯燥乏味,但是前人卻為我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瑰寶。而今我們的工作環境和條件已今非昔比,更應堅持正確的政治觀點,遵守地方志編修體例、方法和要求,堅持文化自信,扎實細致地開展地方志編修,傳承優秀文化傳統。
(一)扎實的作風是地方志工作者的使命要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地方志工作所作的重要批示指出:“希望地方志工作者繼續發揚方志人精神,志存高遠,力學篤行,直筆著信史,彰善引風氣,為當代提供資政輔治之參考,為后世留下堪存堪鑒之記述。”新時代地方志工作要找準時代定位,緊跟時代步伐,忠實記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輝歷程和豐功偉績,翔實記載中華民族走向復興、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確保編修的史實全面、客觀、真實,經得起歷史檢驗。
(二)扎實的作風是對新時代地方志價值重新認識的需要。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進入新時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社會各類信息的產生呈現出瞬息、多元、海量的特點,同時也存在碎片化、真假難辨、缺乏邏輯和考據等缺陷。相較而言,地方志以記述領域廣泛、資料系統科學、經過層層把關、內容具有公信力等,其價值優勢愈加凸顯。發揚優勢、抓緊進度、克服短板,需要修志工作者以扎實的工作作風投入其中,確保地方志資料系統、科學、準確、權威,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在彰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同時滋養中華文明生生不息。
(三)扎實的作風源于地方志編修流程的需要。地方志編修歷經篇目框架搭建、資料收集整理、資料長編編寫、初稿試寫、初稿撰寫、形成評議稿、評審修改、形成審驗稿、審驗后修改、最終定稿出版等主要環節。其間幾經評審、修改,數次返稿給承編單位,多次溝通修改完善,編修的每個環節、步驟無不需要編修人員實實在在、穩扎穩打地布局謀篇,以釘釘子的精神抓好落實,一步不實,不僅耗時費力,甚至重啟編修的事也時有發生。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越來越強調多樣性、高品質,編修地方志既要占有翔實的文字資料,還要占有豐富的圖片資料、音像資料。資料是地方志編修的基礎,修志工作者大都受過其“苦”,深知其重。但是,如何占有翔實的資料,仍是地方志工作的一大課題。
(一)實施地方志資料年報制度是收集積累資料的有效途徑。繼廣州市在全國率先實施地方志資料年報制度之后,北京、山東、黑龍江、江蘇、廣西、甘肅、貴州、新疆等省(自治區)的一些市縣,也先后建立了地方志資料年報制度。從各地實施的情況來看,這些制度可以歸納為兩類:第一類為“年報編寫制度”,重在編寫;第二類為“資料征集制度”,重在征集[2]。實踐證明,兩種制度各有優劣,需要優勢互補。南寧市近年來在年報編寫制度的基礎上,逐步加大對大事記資料、主體資料中涉及重大、重要事項的原始佐證資料,包括正式印發的文件、文獻以及圖片、音像等資料進行征集,使得經過“編寫”的資料有源可考、有據可查,彌補“編寫”的不足。
(二)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情資料是地方志編修的有益補充。這類資料主要包括統計部門、地方志部門出版的統計年鑒、地方綜合年鑒,各地宣傳部門、黨史部門、人大、政協文史部門、文化部門、報社、電視臺等媒體編修出版、錄制播放的地情以及歷史圖文、音像資料,還有各主要職能部門門戶網站平臺發布的涉及全市各行業改革發展的重要公報、文章等。同時,隨著新興媒體的發展,部分社會民間組織和個人通過網絡發布的地情專題信息、圖文資料等也應受到重視,成為地方志資料收集的線索和補充。
(三)進行資料考證和研討對地方志編修十分必要。新時代社會各領域的發展呈現出多元交融的特點,交叉學科的研究日益廣泛。地方志編修涉及領域眾多,單一依靠承編單位提供的資料,不足以反映事物發展的多面性和復雜性,需要組織和聯合相關部門以及有關專家學者進行專題研究和考證,才能確保資料的全面、翔實、客觀。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這是歷史唯物主義所揭示的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顛撲不破的永恒真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新時代地方志編修應從篇目框架、體例運用、內容記述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反映人民的獲得感、共享感、幸福感。
(一)在篇目框架上體現以人為本。第二輪修志基本上都將反映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人口、民族、居民生活等篇放置于自然環境和行政區劃之后、其他篇之前。“人物”篇作為先進模范及典型人物的集中記載,在設立分卷的市級地方志中,大多在第一卷進行記述。這些篇目設置的變化,反映了人類利用自然資源創造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歷史邏輯順序。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表明,許多改革都是由基層群眾自發推動的,自下而上形成的,廣大人民群眾是推動改革的重要力量。《南寧市志(1991—2005)》把“改革開放”篇放在“民族”篇之后,作為第五篇,充分反映出南寧市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改革開放3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在體例運用上反映人民的主體地位。設立“人物”篇,為逝世的先進模范、典型人物立傳,有的地方志在“生不立傳”的原則下進行創新,設人物簡介反映健在的各領域楷模、專家學者、先行者、領航人等,此外還設人物表、名錄,全面反映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人物、典型人物,也反映逆流而行的反面人物,揭示歷史發展規律。除了在人物專志中記載人物,在其他各專志中也通過述、圖、表、錄等體例全面客觀地記載人物。
(三)在內容記述上體現以人民為中心。一方面,通過以事系人,在各篇、章、節、目中記述正面人物的創造、革新和奮斗,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只要帶有啟發性、典型性、轉折性的都應有記述,既有大人物,也有小人物,既有個體,也有群體。還要適當記述反面人物的教訓,發揮地方志資政、育人的作用,啟迪后人借鑒思考。另一方面,要從內容記述中反映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新時代地方志在政治、經濟、文化等篇章中既要記述人民創造歷史的過程,也要記述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實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人民生活質量全面提升的過程。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評說人。
新時代新使命新征程,推進地方志事業高質量發展,對地方志工作者的業務素養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貫徹落實地方志編修指導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綱領、旗幟和靈魂,是地方志編修的指導思想。學懂弄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地方志編修的全過程。
(二)通過業務學習實現地方志編修的高質量。中國的地方志編修歷經20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內容架構、完備的體例文風和基本固定的編修流程,方志理論研究也日趨深入、成果豐富。地方志工作者可以通過業務自學、業務培訓、業務交流等途徑,結合實踐、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專題學、系統學等方式,強化業務基礎,彌補知識、能力的不足。
(三)自覺豐富知識儲備。南寧市在進行第三輪修志試點篇目框架搭建研討中,著力引導和推動編纂人員尤其是年輕一代修志工作者在總結第一二輪修志經驗的基礎上,廣泛翻閱和參考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社會等學科的經典著作,積極主動與相關行業、部門交流互動,增強對各行業領域的基本理論架構、實踐發展以及前沿動態的了解和認識,做到篇目框架符合地方志體例,具有科學性、時代性、地域性、文化性,實現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實踐邏輯相統一。同時全面提升個人綜合業務素質和能力,熟練運用于地方志編纂修改、編修指導、評審驗收等地方志編修的各項工作,編修出版高質量的精品佳志,滿足人民群眾對文化精神產品日益增長的需要,助力夯實地方文化軟實力,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