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蒨芝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近代是梧州城市格局發生演變的重要轉折點,其演變過程承載著梧州歷史的諸多信息,并因受到不同時期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而具有鮮明的階段性,目前學術界對于近代梧州城市內部格局的研究較為薄弱,也沒有結合相關因素來探討其演變的原因。梧州市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所編的《梧州市志》是研究近代梧州城市發展的重要著作,其對于梧州城池的空間拓展過程都有一定的文字描述和圖片展示[1]。但美中不足的是,該地方志雖然對某一時期的梧州城市格局做了簡略介紹,卻難以反映近代以來梧州城市格局的連續演變過程,還需結合其他地方文史資料的記載,才能有效復原近代以來梧州城市格局的演變過程,同時從政治、經濟等多重因素來探討其變遷的原因。本文嘗試在充分利用梧州地方志的基礎上,對近代梧州城市格局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做一探討。
梧州河流沿桂江,匯西江,進入珠江,直抵廣州,它是溝通廣東和廣西地區的水陸交通樞紐和關鍵點。豐富的水資源使這座城市扼三江水口,西江水系匯集河流溪流近七百多條,流經梧州的水流量近乎廣西的四分之三。此外,天然山河分割形態決定了梧州的整體空間格局。
公元前183年,趙光為蒼梧王,在此之后建土城,這是梧州建城的開始,城址面積11200平方米,位于今梧州市東中路。三國吳黃武元年(222),梧州城池擴展到大中路和關太史第(今東正路50號)。唐武德四年(622),梧州城的周長擴大到800米,面積擴大到48400平方米。城東由塘尾巷(今東正路)至白屋巷(今建設路),城西由安居里(今東中路)至大中路,城南達南環路,城北由關太史第(今東正路50號)至白屋巷,有4門,此規模存在800年[2]。北宋開寶元年(968),梧州開始修建磚墻。城東毗鄰今東一巷和白屋巷,西鄰今博愛路,南鄰今南環路到文化路東,北鄰今北山腳,周長1120米,面積78400平方米,該規模存在了300年。到了明代,1469—1563年,兩廣總督府設在梧州,使這座城市開始管理兩廣地區的軍政事務,其名聲和地位也盛極一時,給梧州帶來了快速發展的機會。而且經過不斷修筑完善,明代梧州城的規模得以擴展,城池周長達2700多米。入清之后,隨著經濟的興盛和人口的增長,雍正年間開始突破城墻的限制,逐漸越過護城河,在城外發展成熱鬧的街區。梧州自從其建城開始,從未經歷搬遷,只有城市的改擴建。特別是歷經宋、元、明、清四代,梧州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展。
1897年2月4日,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中緬條約》,其中附件第19條規定將梧州等港口開辟為貿易口岸,并準許英國設立領事館,條約寫道:“彼此言明,將廣西梧州府開為通商口岸,作為領事館駐扎處所,輪船由香港至三水、梧州,由廣州至江門、三水、梧州往來。”[3]在條約簽訂四個月后,梧州開埠。隨之西方先進城市規劃理念和建設技術引入梧州,梧州傳統的城市格局開始呈現出全新的面貌。
1897年6月,梧州海關正式成立,并且在桂江西岸的白鶴崗(今珠山公園)設立英國領事館。該時期因受海關的影響,大部分外國商品在河東主城區進行交易,不征收關稅,促進了河東城區的繁榮,大東路、阜民路等都在此時期形成居民區。此外,梧州城因受山河分割的影響,分為東、西、南三個區域。晚清開埠時期建成的桂江浮橋,將梧州的東、西、南三個區域連接起來。各區域的銜接促使梧州城市格局進一步整合,1873年,梧州城區分11坊、5市、48條街[4]。當時梧州的商業中心主要位于今南環路和中山路周圍地區,居民區主要集中在11坊中,河西地區得到初步開發,但是力度不大。
該時期梧州的商業區、政府辦公區域以及居民區的分布較為清晰,且商業區靠近西江北岸。總體來說,該時期的梧州城市格局以點狀拓展為主,基于外部的經濟貿易拉力與內部人員快速流動的張力共同作用而成。梧州城市依賴水運不斷擴大在西江北岸的沿線分布,其中以商業用地增長為主,大部分人口也集中在西江北岸、桂江東岸之間的區域。這時期梧州城市格局為:東至文化路東一巷和白屋巷,西至今博愛路和大中路(今市三中)處,南至今南環路和文化路東一巷,北至大中路(今市三中)和北山腳。
一是開埠的輻射帶動作用。隨著沿岸領事館的建設和外資銀行的介入,梧州桂江以東城區的建設和發展受到西方國家多方面的影響,而桂江以西的郊區也開始有發展的跡象。在梧州征稅的進口貨物能夠免除內地子港的各種稅費,使梧州進出口貿易出現罕見的轉型熱潮,給梧州的發展帶來了從未有過的活力和生機,經濟上的快速發展帶來了梧州的人口流動,這些流動促進了城內各要素的綜合發展,同時不斷拓展城市用地。
二是梧州本地經濟發展的推動。1851年因清政府在梧州設置專門解決軍餉問題的厘金廠,使得大批在戎圩集散的貨物以及店鋪大多數都遷往梧州[5],1897年梧州被迫開埠后,伴隨著大量外國船舶涌入,傾銷產品,掠奪資源,傳統的自然經濟不斷解體,梧州被迫納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體系。在外資滲透的同時,它也為梧州民族工業、貿易和交通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間接地改變了梧州城市格局的發展模式。因此,在多要素綜合作用下,梧州城市發展在清末出現了短暫的繁榮。
民國元年梧州是軍政分府的治所,民國二年梧州為郁江道的治所。民國十年(1921)10月,孫中山在梧州成立市政廳,戴恩賽擔任首位梧州市政廳長。民國十六年(1927)6月,梧州設立市政委員會,同年12月1日,梧州市政府正式成立,為省轄市。可見民國前中期梧州仍是廣西東部的重鎮。而且借著民國十三年(1924)梧州撲滅大火之機,大力推進舊城改造,使得梧州主城的城市面貌煥然一新,街道建設和公共設施的配置維護都得到了加強。民國十三年(1924)11月,梧州城區發生大火災[6]。火災過后,為了減少和預防火災,梧州商埠局加快了拆除城墻的進度,并利用墻磚鋪設道路,擴大舊街道。城墻全部拆除后,受西式建筑風格影響的騎樓建筑越來越受到歡迎,騎樓建筑又名拱廊建筑,以兼作商業和住宅而出名。1927年6月,市政委員會取代商埠局,蒙民偉被任命為市長[7],下設工務局,局長為關祖章,負責全市的建設工作。此次城市建設主要是秉承傳統的城市與街道相結合的模式,將舊城墻全部拆除,將主要街道擴寬到7—10米,遵照影響小、破壞少的準則,采用西式街區方法,并參考廣州城市的建筑設計。最后,老城區狹窄的街道和小巷完全轉變為東大路和青云路等10多條新的道路,商業建筑增多,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民國十六年(1927),梧州市政委員會根據梧州交通以水運為主的實際情況,著手編訂城市建設規劃,將梧州劃分為行政、商業、住宅和其他地區。通過建設碼頭、鐵橋,將冰井沖和河西三角嘴等劃為新的居民區;行政區主要以大學路及三云村為主,行政部門設在廣西大學原址內。20世紀30年代,梧州的城市建設進入快車道。由于梧州城區和郊區面積逐步擴展,隨著需求的激增,梧州主城于1937年進行行政建制調整,即將主城區劃分為五鎮一鄉。五鎮分別是城東鎮、城南鎮、城中鎮、城北鎮、河濱鎮,一鄉是指鴛江鄉。此后,梧州城市的行政架構基本成型。在城市的核心區,以五坊路和九坊路為主體,形成城市格局的骨架。至此,城區境域東至白云山,北至大漓口(今錢鑒路),西至老鼠夾(今市四中處),南達長洲尾(今長洲島)。東西距離10.5千米,南北距離5.2千米,總面積36.8平方千米[8]。
總體來說,1924—1935年梧州的城市格局執行拆城墻、修馬路、鋪設街道的計劃,打通了城內外的公路,城內城外被分割的格局被打破,擴展了市區,同時參考廣州的城市建設規劃,提升了梧州城市布局的近代化水平。城墻的拆除和道路的建設,標志著梧州的城市建設迎來了新階段,城市區域的不斷擴大和城市面貌的改善也是從近代到現代城市最明顯的過渡。從梧州的近代化城市建設可以看出,主城區的改造是從南到北、從東向西、從東南向西北的順序進行的,由此形成梧州市城區的基本格局。
一是受到商埠經濟的持續帶動。1931年梧州稅收占廣西三關稅收總額的五分之四[9],由經濟帶動城市人口的可持續流動,從而促進該時期較大幅度的城市建設。
二是梧州市政主導者先進的城市規劃意識。梧州是廣西第一個建立市政工程辦公室的城市,其主要領導關祖章和戴恩賽等人都是接受過中西方高等教育的人,廣州市騎樓分布的總規劃師趙祖康也曾在梧州城市規劃機構任職。這些優秀的領導和規劃設計師都具備先進的規劃理念,且在梧州舊城改造擴建新道、修建騎樓的過程中建立了相應的建造章程。
通過對比之前各時期梧州的分區情況,梧州的主要分區已經基本成型。桂江以東的主要商業區仍然在持續發展著,只是隨著人口的增長,桂江西岸地區也逐漸發展起來。政府機關絕大部分仍然位于桂江以東,桂江以東城區的輻射能力進一步增強。
1939—1945年,因為受到日本侵華戰爭的影響,梧州的城市建設處于停滯狀態。除了大多數房屋被摧毀外,沒有任何變化,因此本文不再贅述該時期梧州的城市分布格局。1945年8月16日梧州光復,城市管理部門開始修建市內外的主要公路和橋梁,協助居民重建家園,并進行相應的整理。在此期間,雖有提議建設“大梧州”等一系列戰后重建計劃,但最后卻未能實施。
1946年,梧州按照原市街規劃完成中山路、海關路、醫院路的改造工作,此時城市格局的整體分布以同心圓圈層為特征,內圈為城市商業中心,主要為中山路西和南環路以南地區,第二個圈層是生活和住宅區,第三個圈層即城市工業區。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領導者也開始注意與西江相關聯的河堤路的建設,最終在1947年于西江沿岸建成河堤路。
該時期梧州共有1區、6鎮、6鄉,1區即城廂區(今河東區),6鎮即大中鎮、大東鎮、大南鎮、平桂鎮、冰泉鎮、河濱鎮,6鄉即鴛江鄉、富民鄉、旺步鄉、扶典鄉、長洲鄉、龍華鄉[10]。梧州城市在戰后的恢復與規劃發展期,相對于此前來說,增設了一個城廂區和一個鎮,并且不再以城市的方位來確定鎮名,而是以路來確定鎮名。在鄉一級,除了保留鴛江鄉,擴增了富民、扶典、旺步、長洲、龍華5鄉。該時期的梧州行政區域東至扶典,南至高旺,西至西興,北至蓮花山,總面積101平方千米[11]。
一是梧州固有的空間構造如山河分離的限制,使梧州城市空間結構始終遵循單中心群的空間結構模式,因此大部分基礎設施集中在桂江以東、西江以北的主城區。
二是受到政府發展政策的影響。抗日戰爭結束后,梧州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開始從水運轉型。1946年梧州不再列入政府重新對外開放的沿海口岸名單,1947年梧州海關被改為支關[12]。梧州的戰略地位受到極大挑戰,可見梧州經濟地位的下降受到政府發展政策改變的很大影響。
1949年11月25日梧州獲得解放,此時梧州市區面積1.8平方千米,道路總長19.76千米,政區面積100多平方千米[13]。在隨后的三年時間,相對于舊城改造與全面規劃時期來說,梧州城市的總體格局改變較少,只是在民國末期城市格局的基礎上做些修補。
綜上所述,通過充分利用地方志等資料,可以有效復原近代梧州城市格局的演變過程,并探究出影響其演變的背后因素。從晚清開埠開始,梧州的城市格局在傳統城市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桂江以西地區逐漸得到開發。民國時期,梧州通過舊城改造,鋪設街道,開辟并拓寬道路,城區范圍有了較大擴展,一方面使傳統老街道得以轉型,另一方面逐步發展到桂江以西地區乃至郊區,緩解了桂江以東老城區的綜合壓力。總之,近代梧州的城市格局經過不同時期的演變,總體上形成了以桂江以東城區為中心、沿江河次第發展的空間格局。開埠余波與固有的地理格局磨合下的梧州,城市格局的演變從一開始就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與之相對應各階段政治、經濟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而地方志的存史價值,也在近代以來梧州城市格局演變的個案分析中得以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