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輪值主編 王秀強
自2015年新一輪電力市場改革啟動以來,電力市場化屬性越來越明顯。這一點突出表現為市場交易主體(獨立售電公司、配售一體化主體等)越發多樣,電力市場交易的形式(現貨、中長期交易等)也突破了政府管制的范疇。
正如比爾蓋茨所言:“人們總是高估了未來一到兩年的變化,低估了未來十年的變革。”
新一輪電改歷經五年艱難探索,正在逐漸改變中國電力工業一百余年建立的交易秩序和商業模式。但是改革不是急行軍,改革過程必然面臨層層阻隔。所幸,電改9號文描繪的電力新生態正在不斷兌現,決策層對改革的決心也不曾動搖。
電力作為特殊商品,其商品化的特征正被產業鏈各方接受。發電企業不再受限于計劃分配的調度模式,可以根據用戶電力交易需求獲得增發電量;電網企業統購統銷的壟斷地位不斷削減,電網企業不斷調整商業模式和產業形態,綜合能源服務即是電力市場改革的衍生品;電力工商業用戶在改革中獲得了電力商品的選擇權和交易權,來自用戶端的訴求可以溯流而上向電力系統的上游傳導。
在電力市場交易執行過程中,有鑒于電價雙軌制、電力供需雙軌制運行的現狀,使得在電力市場交易機制的設計中難以平衡各方利益,并使得電力中長期交易與現貨交易雜糅。
從山東等地現貨交易試點的實踐看,在不平衡資金產生的背后,一方面是發、用電市場開放水平不同,人為制造了供不應求的市場格局;另一方面是跨區外送電量、新能源發電與本地燃煤機組之間的矛盾,前者優先保量保價、后者順(現貨)價而為,規則不公、機會不等。
解鈴尚需系鈴人,紓解問題的關鍵在于交易規則的完善。一是增加區域內發電市場交易規模,改變供需不平衡狀況;二是現貨交易從省內向省間不斷擴大范圍,改變外來電優先發電的制度設計;三是將不平衡電力交易權交由供需雙方,電網企業從售電代理業務中退出,充分發揮現貨交易價格發現的職能,并向用戶有效傳導。
盡管改革過程中矛盾不斷顯現,但仍不能單方面否定跨省區電力市場交易策略,更不能將矛盾的焦點指向綠電優先消納的制度設計。
跨省區電力交易是各省之間靈活互濟的手段,實質是供需雙方的電力中長期交易,而非滿足日內、日前需求的現貨交易。當前,國家電網區域內跨省區電力輸送能力不斷創新高,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四年累計組織西電東送電量突破1萬億千瓦時。
在清潔能源與化石能源之間的博弈中,前者勢頭正勁。但綠電作為電力交易主體,應該與煤電執行相同的交易規則,不能人為干預價格形成,電力交易中心應將交易行為還給供需雙方,避免在交易過程中出現“高買低賣”的交易悖論。
電改不是急行軍,既要允許試錯,又要知錯能改。若干年后,那些遙不可及的設想也必將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