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學院 昆明科學發展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00)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進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關系到國家的安危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云南是我國民族大家庭的縮影,共有25個少數民族,1590萬少數民族人口(占云南總人口的1/3),其中15個特有民族、16個跨境民族、11個直過民族和8個人口較少民族,大雜居、小聚居分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環境生境各異,邊境線漫長,多民族跨境而居,區域發展有別,是我國連接東南亞和南亞的重要門戶和通道、“一帶一路”建設的窗口,因而是我國民族團結工作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2017年2月,為響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一帶一路”沿線民族工作大局的重要部署,把云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云南省相繼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實施意見》、 《關于加快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實施意見》、 《云南省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規劃(2016—2020年)》 等文件,明確了云南省民族團結示范區建設的主要目標和路徑,拉開了推進示范區建設的序幕。然而,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滇西北邊境民族地區,山高林立,河谷縱橫,地理地貌復雜,發展滯后,宗教多元,遷徙流動頻繁,親緣關系深厚,連片貧困問題突出,新情況、新問題仍頻,民族團結發展情況復雜,特殊性更加突出,是云南邊疆全面建設民族團結示范區的難點和重點,需要我們認真對待。
邊境民族地區既是中國與沿線國家經濟、文化交流互動的通道,又是國家利益的有形保障。邊境地區一般是指沿邊界線分布的縣級行政區,居住在邊界線我方境內縱深在20公里寬度以內的我國各民族公民,可持政府頒發的“邊民證”往來于國界線兩側而無需辦理護照和簽證。滇西北邊境民族地區指的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瀘水市、福貢縣、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保山地區的騰沖市、龍陵縣,臨滄地區的鎮康縣、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市、芒市、盈江縣、隴川縣雄踞橫斷山脈沿線中國和緬甸東北部接壤的廣袤區域,邊境線長1411.33公里。由于滇西北邊境沿線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橫斷山脈境內外各民族頻繁遷徙流動的路線,少數民族眾多,親緣關系深厚,宗教信仰多元,文化多樣性突出,連片貧困問題積久彌新,共有傈僳、獨龍、怒、景頗、傣、佤、白(勒墨人)等民族與境外民族山水相連,血脈相依,相互往來十分頻繁,民族團結示范區建設任重道遠。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扶持力度的加大,橫斷山脈邊境沿線地區道路交通、村容村貌、產業發展、脫貧減貧等方面均取得了實質性的發展,民生改善很大,為邊境各民族安邊、穩邊、固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第一,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滇西北邊境沿線區域各縣市高速公路、二級公路、鄉村道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較快,二級公路、鄉村公路覆蓋全面,建制村(村委會一級)公路通暢率達96.5%甚至是100%,那些高低錯落坐落于山峰險壑之間的鄉村與鄉村、鄉村與平壩、鄉村與城鎮出行和生產的成本大幅降低,相互往來更加便利化,一些被巍巍高山大河阻隔的“直過民族”、世居民族、社會發育滯后民族,幾乎與世隔絕的歷史一去不復返,邊境地區崎嶇異常、封閉狹窄的交通情況得到很大改善,極大地方便了邊境各民族生產生活。特別是邊境地區保山云端機場、騰沖機場、臨滄滄源機場、德宏芒市機場的通航運營,使得外界與邊地民族地區的交往得以較快實現,大大增加了邊境各民族與外界相互交流了解的機會,帶動了邊境商貿、旅游、民族民俗、飲食起居等的發展,一定程度增加了邊境各民族的收入,拓寬了邊境各民族的視野,建構了邊境民族與外界接軌的橋梁,加速了社會發展相較滯后各民族的現代化進程。而且,隨著交通便利化程度的提高,國內外、省內外進出邊境地區旅游、經商、定居的人越來越多,某種程度地改變了邊境的人口結構、生活方式、習俗慣例等,在助益于邊境民族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管控的難度。
第二,在邊境宜居鄉村建設方面。橫斷山脈邊境沿線民族地區大多山川秀麗,江河奔騰,森林覆蓋率高,各民族聚居區就星羅棋布地點綴在高山之巔坡、溝壑之崖畔、原始森林之河谷旁,木楞房、竹篾房、杈杈房、茅草房、土基房、簡陋石棉瓦房等在邊民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繁,居住率倚高,這種取自山間竹木、土壤和簡陋的建筑材料建蓋的住房,防火、防震、防寒、遮風避雨的功能極低,安全隱患突出。隨著全國整族幫扶扶貧開發模式的深入,邊境民族聚居區一些居住在生存環境極其惡劣、陡坡山巔、不適宜人類居住區域的少數民族聚居村落,在政府的統一規劃下,整體移民搬遷到了地勢相較平曠、生產生活相較便利、地理環境資源相較富集的地方,并統一在政府及各界力量的支持援助下建蓋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安居房,統一規劃了村寨新景觀。而一些因農用土地原因無法搬遷的高山邊境民族村寨,政府則以戶為單位發放安居房補助款和建筑材料,輔助村民建蓋、修繕、翻新、加固原有住房,美化村貌。經過一系列的危房改造、整體異地搬遷、移民搬遷、村貌美化、網絡覆蓋等村寨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大提升了邊境少數民族群眾規避自然災害侵襲的能力,改善了他們的居住環境,提升了他們的居住質量,邊境沿線“小而美、小而干凈、小而宜居”的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初露端倪,邊民幸福感提升,國家邊境在場能力增強。但是,由于滇西北邊境沿線巍崖聳峙、山峰險壑林立,可居平地有限,異地整體搬遷、移民搬遷后,各民族生計也面臨各種各樣的新問題,有的是在生計能力的可持續性斷裂后,面對新的生計引導不知所措,無從入手,適應性不高,仍需政府的持續“輸血”方能維持基本運轉,自我“造血”之路仍然漫長。
第三,在產業引導和發展方面。橫斷山脈邊境沿線民族地區資源富集、生態涵養豐富、口岸經濟悠久,邊境民族地區在積極探索和創新產業扶貧脫貧模式中,一是充分依托生態農業的優勢,大力培育和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林果業和特色藥材業,并通過促進產業的轉型升級改造來提升邊境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產品的競爭力,打造區域綠色品牌,以此助推邊境生態農業從根本上改變弱勢的地位;二是借力“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積極引進外資和科技成果助力于邊境民族地區造血生血能力的建設,帶動了一批現代金融、房地產、物流、電子商務、旅游等服務性行業在邊境民族地區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集約化發展,大大提高了邊境民族聚居區群眾的收入,邊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深度貧困狀況有所緩解;三是努力拓展跨境合作業務,在邊界及境外建成投產了一批外向型特色產業基地,雙方邊民達成共享發展成果共識,增加了互信,互市互通互惠合作的程度得到深化,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迅捷度提高。然而,邊境民族地區經濟基礎薄弱,社會發展相較滯后,貧困問題疊加,融資不易,產業拓展領域和穩定長效發展的步履仍極為艱辛。況且,邊境民族地區的產業發展起步晚,布局總體上碎片化、零星化,產業鏈短,方式簡單粗放,輻射率低,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缺乏產業發展的長效機制,嚴重制約邊境產業的穩定發展,返貧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云南滇西北部的臨滄地區、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保山地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緊鄰緬甸東北部少數民族武裝聚集地、“金三角”毒源地、邊界外側有賭博聚集地。邊境線上分布的獨龍、怒、傈僳、白(勒墨人)、景頗、傣、佤、阿昌、德昂、彝等民族,他們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接,民族同根,血緣相親,文化同源,往來十分密切。因而在邊境沿線地區,邊境問題常常與社會問題、貧困問題、民族問題、宗教問題交織疊加在一起,對邊境“一帶一路”沿線民族團結示范區建設帶來嚴峻的挑戰。
1. 難民涌入,流彈入境
中緬邊境各少數民族淵源歷史最為深厚的地區——緊鄰滇西北邊境的鄰國緬甸,自1948年獨立起,民族矛盾、民族沖突的紛爭就從未消停過,一直此消彼長。我滇西北(即緬甸東北部)是緬甸民族武裝聚集地,大約80%的中緬邊界區域均控制在緬甸民族武裝的麾下。因而,緬甸持續不斷的戰火常常會打破中緬邊境的平靜,大量的難民紛紛涌入我方境內尋找避難棲身之地。而且,戰火還伴隨著流彈、炮火落入我方境內,甚至造成我方勞作邊民的傷亡,危及無辜邊民的生命,威脅滇西北邊境少數民族的人生安全,影響邊境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秩序、和平與穩定,對我國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和平、穩定、建設與發展構成嚴峻挑戰,不僅不利于我國經濟社會文化向前發展,還帶來邊境難民安置的巨大壓力,陡增巨大負擔,打亂、掣肘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的目標和步伐,影響民族團結示范區建設的成效。
2. 難民身份復雜,管控不易
鄰國緬甸持續不斷的戰事不僅讓中緬邊境貿易口岸無法正常運轉,邊民正常的生產生活、勞作、往來受阻,而且還造成大量難民涌入我國邊界一側,給中緬邊境的安全形勢帶來重大隱患,管控壓力陡升。首先,位于緬甸東北部的撣邦果敢特區政府與中央政府沖突交火陷落后,陸續都有不少容易獲得并擁有槍支和彈藥、具備邊境地緣人緣優勢的果敢同盟軍成員及政府公職人員進入我方境內,中國邊境地區的安全隱患難以預知。并且,果敢人長期的押運煙土的專業保鏢武裝歷史、販毒歷史積淀形成的忠誠、勇武、強悍與團結,也極易成為我方邊境管控的干擾因素、風險因素、掣肘因素,給我方的管理與控制事態發展帶來無形的挑戰。其次,緬甸克欽邦分別與云南滇西北、西藏南部及東南部及印度東北部的廣大地區接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邊民往來十分頻繁,而近年來持續不斷的戰火,各類難民涌入的同時還伴隨著各類疫情的可能性著陸,我邊境群眾首當其沖成為潛在的受害者。第三,長期以來,緬北頻繁的戰事致使7萬多名幾乎都是老弱病殘的戰爭難民一直生活在滇西北邊界我方一側,巨大的難民人數無形加重了邊境民族地區全面建設發展的動力,使得民族地區全面發展的步履更加沉重;第四,緬甸國內形勢復雜多變,各種力量在緬甸內戰中博弈,不斷有國內外武裝力量或明或暗參與緬甸國內的戰爭,情況愈加復雜,充滿一切變數的可能。而且,以戰火為契機,一些西方國家勢力還把一些民族武裝推向反華反緬勢力,給中國邊疆安全與民族和諧帶來威脅,各種戰爭隱患積累疊加,嚴重影響著中緬邊境我方一側少數民族地區的建設,不利于民族地區的團結進步發展。
中緬邊界沿線地區,毒品和艾滋病問題尤為積久典型。近年來,隨著交通的改善,流動人口的頻繁進出,艾滋、毒品蔓延邊境山區比較快,地域差異性在逐漸減小,整個滇西北邊境沿線毒品、艾滋滲透少數民族人口的趨勢愈加明顯,形勢愈加嚴峻。
1. 毒品犯罪難以遏制,邊境管控困厄
中緬邊境地區的毒品問題積習已久,世界上一半的毒品都來自緬北的撣邦和克欽邦這個著名的“金三角”鴉片生產基地。在境外,早期吸食毒品的誘因是中緬邊境一帶的各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中均有嚼食少量罌粟治病解痛的習慣,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殖民當局在緬北廣泛推廣罌粟種植,形成了一整套種植、制作、運輸、販賣鴉片的成熟系統和路線。20世紀60年代,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就逃到緬甸的國民黨殘余軍隊在“金三角”一帶主要以武裝押運、制作毒品、販賣毒品為生,毒品成了當地民眾和政府的主要經濟來源,緬政府無力管,相鄰國家不能管,聯合國難以管。因而,地緣的熟悉、親緣關系的深厚、血脈的相親、邊境貧困各民族交往的頻繁等因素,致使吸食販賣毒品在中緬邊境愈演愈烈直至蔓延至中方境內最后泛濫成災,難以遏制,嚴重損害我方境內各民族人口的健康與安全。而邊境民族地區由吸毒而引發的偷、盜、搶、敲詐、勒索等刑事案件不時發生,也嚴重影響了地區的安寧,邊境的穩定,邊境管控困厄。
2.艾滋病頻發,人口安全危機
毒品問題常常是與艾滋病問題相伴相生的,毒品和艾滋的傳播途徑主要是靜脈注射毒品,其次是性傳播和母嬰傳播。通常,毒品危害嚴重的地區,往往也是艾滋病的高發區。根據調查,境內艾滋病疫情最初也同樣是從緬甸北部地區傳入的。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改革步伐的加快,中緬邊境一線跨國界人口雙向多向流動日趨頻繁,邊境的跨國界人口流動也就成了艾滋病傳播的途徑和載體。加之,中緬邊境沿線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總體嚴重滯后,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各民族群眾的整體性貧困問題尤其突出,這些因素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毒品和艾滋問題滋生與蔓延擴散的溫床和土壤。例如,位于滇西北邊境中段的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隨著吸毒活動導致的艾滋病疫情大面積蔓延擴散,少數民族人口成了重災區,有的地區70%以上少數民族涉毒涉艾,每年登記在冊的吸毒人員就達數萬人(含在吸人員),并日益呈老齡化、低齡化方向發展,隴川、盈江兩縣的不少景頗族村寨,就陸續出現人口零增長甚至是負增長的現象。再如,滇西北邊境北段的怒江州沿邊3縣,由于高黎貢山和怒江大峽谷的天險阻隔,邊境的人口流動除了片馬口岸相較集中頻繁外,該地區不計其數的出入境小道和便道,雖不時被邊境少數民族用于生產勞作、走親串友、采集狩獵、過境耕牧之用,但總體上沿邊境線的跨國界人口流動并不多,無論是毒品吸食和走私販毒活動,還是艾滋病蔓延傳播和感染者人數,都相對較少。然而,最近幾年來,由于滇西北沿邊3縣巖壁公路的修繕、加固,外界旅游、經商人口的不斷進入,少數民族交流半徑的擴大,一些少數民族群眾外出緬甸密支那、八莫、臘戍以及保山、德宏、臨滄等親緣民族之地打工人數增加,毒品艾滋病問題也在高山險壑、河谷縱橫的滇西北邊境一帶日益明顯起來,有的村寨艾滋病問題已經日益突出,成為威脅少數民族人口安全的重大問題,對少數民族的生存與發展造成嚴重危機,直接與民族地區歷史問題、民族問題、人口問題、經濟問題、文化問題、宗教問題、貧困問題交織疊加在一起,成為國家人口安全特別是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的巨大挑戰。
我國西南邊境邊民跨境婚姻普遍,通婚歷史亙古未絕,長期戶籍規范性低的民俗通婚行為自然而又平常。然而,近年來,隨著交通的改善,外來移民的滲入,各民族交流半徑擴大,滇西北邊境民族地區外出打工人數增加,經濟收入改善,尤其是外出打工的年輕女性,眼界開闊,傳統的婚戀觀、價值觀發生明顯變化,外嫁外流內地的女性增多,適齡男性婚戀受到嚴重擠壓,大量剩男村、“光棍村”凸現。而境外各方面發展均滯后于我國的緬甸,因其女性(還有男性)婚姻成本低廉,故而得以各種方式頻頻進入中國生活,跨境婚姻增幅迅速,比例增高并逐漸向因生育性別選擇導致男女比例失調嚴重的內地省份延伸,遠遠超過歷史上的正常值,非法性突出,后遺癥大,大量單親家庭、空巢家庭、困難家庭、困境兒童增生,貧困現象相當嚴重。
滇西北邊境山區面積較大,一直是我國目前最貧困的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貧困涉及的地域廣,貧困人口基數大,貧困程度深,貧困地區少數民族人口占貧困地區總人口的比重大。雖然滇西北邊境山區的貧困人口收入相較全國城鎮人口收入的差距在逐漸縮小,主要依靠外來者帶入大量資源解決本地貧困問題的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但滇西北邊境山區的貧困程度依然很高,自我發展能力弱,返貧風險大,基礎設施投入高、維護難,公共服務滯后甚至缺失,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醫療等長期得不到應有的發展,可持續內生能力發展不足,勞動力素質性低等問題依然十分嚴峻,穩定長效脫貧異常艱難。
滇西北邊境民族地區作為連片跨境民族最多、貧困問題最突出、人口自由流動最頻繁的地區,要實現民族地區的團結進步,助力于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只有讓邊境線上的各族群眾在當地安居樂業,提高生活水平,增強存在感,才能做到“穩邊、安邊、興邊?!?/p>
受地理環境傳統政策的影響,國家對滇西北邊境連片山區少數民族聚居區的道路、水、電、通信、教育、文化等基礎設施投入相較偏少,致使該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基礎公共服務落后甚至缺失。因此,在“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應加大邊境山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尤其是要加大對散居、雜居民族鄉鎮村的發展投入,從道路硬化、危房改造、農田水利、廣播電視、網絡覆蓋、農家書屋、休閑娛樂場所的增設改造提升入手,細化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內容,從改廚改廁、人畜分離、垃圾分類、庭院美化、村貌美觀、生態保護、衛生健康入手,幫扶改善村民居住出行條件,提高村民生活品質,增強邊民駐守鄉村、建設鄉村、守望鄉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邊境口岸和集鎮經濟貿易文化的蓬勃發展,不但會為邊疆各民族提供相當數量的就業機會,拓寬邊民經濟能力,還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邊境民族人口外流,安定戍邊人口。因此,一方面,要以口岸、鐵路沿線和公路沿線傳統集市或車船??烤奂c為基礎,促進邊境民間貿易社區的城鎮化建設,充分發揮邊境小集鎮經濟輻射農村社區的作用,鼓勵并扶持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在口岸集市、小集鎮或民間往來人口集中社區創辦具有民族特色、區域特色的小型企業、商鋪、民宿或餐館,增加經濟收入,更好地適應城鎮化建設。另一方面,依托邊疆良好生態環境、自然資源、民族文化積淀優勢,在生態保護的基礎上,開發邊疆生態文化旅游,打造生態產業鏈,促進農村居民快速擺脫貧困,并出臺政策為沿邊群眾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有效防止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的致貧返貧,增強沿邊各族群眾安居守邊的自豪感、成就感,有效抑制邊境人口外流。
民生狀況對邊境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自然環境、歷史發展基礎差異較大,各自的比較優勢不同,產業結構也不同,有傳統農牧業、森林畜牧業,也有邊貿服務業、工礦業等。而傳統農牧業仍是大部分邊境少數民族地區的主要產業,產值比重高,就業人口多,其發展直接關系到邊境地區少數民族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滇西北邊境地區跨境民族多,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溫飽問題和小康建設依然是邊境地區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發展的首要任務。因此,要依托邊境少數民族地區農牧業的環境和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發展民族區域性產業,按一村一品、一鄉一品、一地一特色的目標,建立生態產業合作社,培育地區品牌,提高產業化水平,借力“互聯網+”平臺,開辟周邊國內外市場,實現持續增收,增強邊境穩定性。
社會文明進步是男女兩性共同參與的結果。因此,應充分保障邊境鄉村女性的平等受教育權,針對性地開展少數民族鄉村女性漢語掃盲教育、文化素質教育、非遺技能培訓、衛生保健教育等;充分發揮鄉村日常事務女性優勢,搭建各種以女性為主體的農村科技、特色產業溝通交流發展平臺,定期舉辦各種適合女性增收與發展的技能講座和培訓班,促進女性形成新的現代生產力,提高鄉村女性的社會競爭力;從基層入手,促進賦權方式性別全面平等的鄉村基層政權體制建設,重視女性人才鄉村基層培養,豐富鄉村女性上升空間,形成鄉村女性駐守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鄉村氛圍,增強邊境社區綜合發展效率,構筑邊境社區可持續發展安全屏障。
惟有以人為本,提升少數民族可持續生計能力,邊境少數民族地區才有望如期實現全面脫貧、全面小康,民族團結,邊疆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