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護理干預對抗生素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影響。方法 方便選擇2015年1月—2019年10月140例于該院接受抗生素類藥物治療的患者作為該次的觀察對象,分組方法為隨機數字表法,每組患者7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預防護理,對比干預后不良反應發生率。結果 經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4.29%、24.29%,且為觀察組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1.433,P<0.05);在20例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中分析,喹諾酮類藥物占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中最高為(40.00%),其次為青霉素類(25.00%)、先鋒類(20.00%)以及其他(15.00%)。結論 對接受抗生素用藥治療的患者行預防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
[關鍵詞] 不良反應發生率;抗生素;預防護理;干預效果
[中圖分類號] R47?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20)09(b)-0175-03
Nursing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n Adverse Reactions of Antibiotics
ZHANG Yu-ying
Pharmacy Department, Liaocheng 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Liaocheng,Shandong Praovince,252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s 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antibiotic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5 to October 2019, 140 patients who received antibiotic treatment in the hospital were convenienty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objects for this time. The grouping method was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70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reventive care, and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intervention was compared.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ere 4.29% and 24.29%, which were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11.433, P<0.05); in 20 ca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analysis of the occurrence of reactions, quinolones accounted for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total adverse reactions (40.00%), followed by penicillins (25.00%), pioneers (20.00%) and others (15.00%).Conclusion Preven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receiving antibiotic therapy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medication.
[Key words]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tibiotics; Preventive care; Intervention effect
正常情況下,抗生素用藥具有較高的安全性,但隨著近年來抗生素濫用,導致部分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后出現耐藥菌感染,進而出現不同程度、不同類型的不良反應。輕者僅是對治療效果造成影響,嚴重者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2]。經臨床調查研究表明[3-5],全球約1/7的患者因用藥不合理致死,且因抗生素用藥所致的因素居多。故為了降低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率,有效的護理預防尤為重要。現為了分析將預防護理應用于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中對其不良反應發生率的影響情況,方便選取140例于2015年1月—2019年10月期間入院接受此類治療的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擇140例于該院接受抗生素類藥物治療的患者作為該次的觀察對象,分組方法為隨機數字表法,每組患者70例。對照組患者中女性38例,男性32例;年齡18~59歲, 平均年齡(37.02±2.54)歲;患病類型:消化系統疾病者27例,泌尿系統疾病者20例,呼吸系統疾病者23例。觀察組患者中女性37例,男性33例;年齡18~60歲, 平均年齡(38.11±2.60)歲;患病類型:消化系統疾病者28例,泌尿系統疾病者21例,呼吸系統疾病者21例。確保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患病類型、性別以及年齡)上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治療同意書已被患者及其家屬簽署,且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指導患者正確用藥,用藥量、用藥方式、用藥時間以及用藥注意事項需嚴格遵醫囑執行。
觀察組實施預防護理,對以往臨床用藥后發生的不良反應進行總結、分析,主要原因為以下幾點:①高齡者或兒童其免疫力低下,藥物耐受程度較差,用藥后較易發生不良反應;②患者用藥期間未嚴格遵守用藥注意事項,因飲酒而誘發不良反應發生;③患者為遵醫囑進行用藥,用藥期間私自加用其他藥物或增大了給藥劑量而誘發了不良反應發生;④患者為易過敏體質;⑤患者治療期間負性情緒較重,導致用藥后發生的不良反應加重。根據上述不良反應發生原因進行針對性的預防干預:①對于高齡者或兒童,可結合其患病程度、身體狀況、合并基礎疾病等多方面綜合考慮調整服藥劑量,用藥后對患者的耐藥情況密切觀察,以便于及時發現異常;②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遵守用藥注意事項的必要性,用藥期間不可飲酒,囑托其用藥期間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通知醫護人員,及時給予相應的處理;③強化對護理人員的藥理知識培訓,以便于護理人員能對患者的用藥進行輔助干預,指導患者合理聯合用藥,并與患者講明按量用藥的必要性;④用藥前對患者進行藥敏試驗,確保無過敏反應后才可給藥;⑤強化與患者的溝通,了解患者的內心需求,盡可能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通過健康教育等方式緩解其負性情緒,提高其治療依從性;⑥過敏反應發生后的緊急護理:若患者過敏皮試結果為陰性且無過敏史,則可正常配藥,行靜脈穿刺將藥物緩慢注入,如藥物剛注入患者體內即出現大小便失禁、呼吸不暢、胸悶、出冷汗、皮疹等情況,并伴有咽喉不適、口唇發紺等異常表現,必須立即將藥物撤除,讓患者平躺,吸氧,聯系醫師,給予1 mL 0.1%的鹽酸腎上腺素(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2020526)進行皮下注射,并遵醫囑給予相應的抗過敏性休克等急救藥物服用,控制病情進展,待患者面色恢復正常,生命體征平穩后,再留院觀察1 d后再讓其離開。如梅毒患者應用青霉素類藥物進行治療后,也會伴有心跳加速、寒戰、肌痛、咽痛、全身不適等不良癥狀,需強化對此類患者的觀察,對青霉素過敏癥狀與赫氏反應進行區分。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用藥后不良反應(喉水腫、高血壓、呼吸不暢、寒戰、惡心或嘔吐、高熱、皮疹)發生率情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的藥物種類(喹諾酮類、先鋒類、青霉素類以及甲硝唑等)以及不良反應發生類型。
1.4? 統計方法
對該研究內所涉及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時均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計算,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復蘇期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經干預后,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差異顯著,且為觀察組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抗生素應用種類對應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在20例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中分析,喹諾酮類藥物占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中最高為(40.00%),其次為青霉素類(25.00%)、先鋒類(20.00%)以及其他(15.00%)。見表2。
3? 討論
抗生素是由高等動植物或微生物(放線菌屬、真菌、細菌)等生活期間生成的代謝產物,具有一定的抗病原體活性,屬于目前臨床應用率最高的抗菌藥物[6-7]。但此類藥物屬于一把雙刃劍,如利用合理,可有效起到抗感染、抗菌效果,使患者的痛苦得以緩解,對患者的病情有效控制,進而保障患者的健康[8-10]。但如利用不當,其不良反應會誘發機體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的康復,甚至對患者造成生命威脅。故在此類藥物的應用期間,合理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11-12]。
該研究表明,在20例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中分析,喹諾酮類藥物占總不良反應發生率中最高為(40.00%),其次為青霉素類(25.00%)、先鋒類(20.00%)以及其他(15.00%)。結合該研究結果進行分析,抗生素用藥后,喹諾酮類抗生素更易誘發不良反應發生,故在臨床可酌情減少此類抗生素的用藥頻率,如必須應用此類藥物治療,需強化在用藥期間的護理觀察。且對給藥后不良反應發生的表現進行分析,多數以胃腸道反應為主。故在對胃腸道疾病患者治療中,也需強化用藥監護,并強化用藥管理。該研究還顯示,經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4.29%、24.29%,且為觀察組較低(P<0.05)。這與閆燕[13]發表于《中國醫藥指南》上的《150 例急診輸液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護理分析》中的干預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2.5%)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的發生率(4.8%)(P<0.05)一致。且提示了,強化對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用藥期間的護理干預,可顯著降低用藥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究其原因,結合以往臨床用藥后發生的不良反應經驗,制定針對性的預防護理,是在用藥前,對患者嚴格進行藥敏檢測,根據藥敏測定結果選擇相應的抗生素進行用藥,并結合患者的病情、基礎資料等情況制定針對性的給藥計劃,對藥物的用量嚴格控制,最大程度上降低用藥毒性,提高治療安全性。護理人員應強化學習藥理知識,對藥物的作用及其用藥后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詳細了解,明確給藥方法、給藥途徑、給藥劑量、藥物制劑、用藥禁忌證、用藥適應證以及抗菌譜等內容,以便于對患者做出正確的用藥指導,提高用藥安全性[14-15]。并在患者用藥后加強監護,如有異常,可及時通知醫師,及時停止用藥或更換用藥方案。
綜上所述,給予接受抗生素治療的患者行預防性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有效提高用藥安全性。
[參考文獻]
[1]? 徐萍.急診輸液患者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8,22(14):60-63.
[2]? 鐘琳.急診輸液患者120例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原因及護理評價[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8,11(35):127-128.
[3]? 盧世敏.急診輸液患者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護理臨床策略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7,12(15):177-178.
[4]? 夏海蘭.106 例急診輸液患者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護理[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6,27(4):529-530.
[5]? 陳智萍.180 例急診輸液患者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護理措施[J].吉林醫學,2015,36(16):3621-3622.
[6]? 王麗娟.抗生素藥物臨床應用不良反應的回顧性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8):180-181.
[7]? 許小萍.急診輸液患者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護理[J].中外女性健康研,2015(8):116.
[8]? 陳美清,趙愛真,劉愛平.抗菌藥物急診患者靜脈輸液用藥致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與對策[J].抗感染藥學,2016(5):69-71.
[9]? 胡江敏.抗菌藥物急診輸液患者致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其護理對策[J].抗感染藥學,2016(4):832-834.
[10]? 路雅芝,李虹.急診輸液室藥物不良反應的應急護理方法探討[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25(18):136,145.
[11]? 王愛麗.178例急診輸液患者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護理[J].海南醫學,2011,22(16):138-140.
[12]? 楊建蘭,王鳳艷.探析急診輸液室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的原因及應急護理措施[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59):11615,11617.
[13]? 閆燕.150 例急診輸液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護理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3(17):236-237.
[14]? 劉俊華.200例急診輸液患者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護理[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8):396-398.
[15]? 賈桂玲,王燕.急診輸液患者抗生素藥物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及護理措施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29):123-124.
(收稿日期:2020-06-17)
[作者簡介] 張玉英(1977-),女,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護理實踐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