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芳英 何富樂
中醫在治療高血壓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方法各異,如中藥口服、針灸等。今天介紹一種更方便的治療調理方法:中藥穴位貼敷療法。
中藥穴位貼敷療法在民間廣泛流傳,最具代表性的是冬病夏治的三伏貼。實踐表明,特定穴位的中藥貼敷治療,可以有效降低血壓水平。根據疾病選用特定的藥物,經過皮膚吸收,滲入經脈,刺激該穴位,達到調和陰陽、調理臟腑的功能。適用于輕中度高血壓,重度的高血壓也可以如此進行輔助治療,最常見的肝腎虧虛,肝陽上亢的頭暈類型,可以運用穴位貼敷進行調理。
貼敷藥材
把白芥子、元胡、細辛、鉤藤、杜仲、羅布麻、牛膝各12克,打成粉末,生姜先洗凈切碎,再用無菌紗布擠壓取汁,調和諸藥粉混合成團,用搓湯圓的方法把藥物搓至食指頭大小,用敷貼固定,外用6~12小時。
白芥子辛溫氣銳、性善走竄、通經絡,可刺激穴位,促進氣血循環以及促進其他中藥藥效的發揮;元胡味辛,以塊莖入藥,有活血散瘀,理氣止痛的作用;細辛辛溫行散、芳香透達;鉤藤味甘,性微寒,入肝經,可平肝熄風止痙;杜仲入肝腎經、補肝腎、強筋骨;羅布麻味淡澀性涼,專入肝經,有平肝降壓,清熱利尿的作用,是中醫中最常用的治療高血壓的中藥。以上諸藥合用以平肝熄風、補腎止眩。
貼敷選穴
肝俞? 肝俞在背部,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長按該穴可養陰補腎,平肝潛陽,從而產生降壓作用,緩解高血壓頭暈癥狀。
心俞? 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研究證明,針刺心俞可改善心臟功能,降低血壓。
曲池? 位于肘橫紋橈側凹陷處。是降壓要穴,臨床報告表明針刺曲池降壓效果明顯,且降壓作用平穩。
太沖? 在足大指本節后2寸,或曰1.5寸陷者中。臨床研究表明,針刺太沖穴有降壓藥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療頭痛、眩暈等。
足三里? 位于外膝眼下方3寸,脛骨粗隆外側旁開1寸。長按該穴能補益元氣,調和氣血、和胃健脾,具有治療和保健的雙重作用。
內關? 在掌后去腕2寸。長按該穴能調和五臟,還能疏肝理氣,起到降壓作用。
貼敷方法
1.隔天1次,5次為一個階段。當日沒有使用完的藥物,要及時放入冰箱中冷藏。
2.主要貼2~3個穴位,一般曲池和太沖為必選穴位,其余為備選穴位。
3.觀察首次皮膚局部反應,往后可適時延長或縮短時間。如局部皮膚不紅、無反應,可適當延長;如皮膚瘙癢疼痛,可適當縮短時間。
貼敷的注意事項
1.治療前清潔所貼敷穴位,在敷藥處出現局部皮膚發紅、皮膚瘙癢,不用特殊處理。如水皰較大,可局部消毒后用無菌針頭刺破,排出水后再用無菌紗布包扎,或及時到醫院就診。
2.貼敷時應穿透氣性好的寬松衣衫,穴位局部皮膚有破損者禁用。
3.配置敷貼藥濕度要適當,不粘手即可,過干、過濕都會影響藥物的吸收,從而影響療效。
當然,中醫療法辨證為先,如果對自己高血壓的證型不太清除,建議前往正規的中醫院由專業中醫醫師進行辨證。同時,敷貼療法只是作為頭暈時的輔助治療,治療的核心還是在于藥物對血壓水平的控制,如果血壓波動較大,應前往醫院進行用藥方案的調整。
高血壓重在預防,需要我們戒掉不良嗜好,保持良好心態,積極配合治療,同時也可以運用中藥貼敷輔助治療高血壓,改善頭暈等癥狀。
(摘自《祝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