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龍彬 李偉 楊雅麗 歐曉和
近日,廉江市老促會會長陳康玲帶領調研組走進老區吉水鎮上燕山村,督導中共廉江縣委成立紀念館籌建工作。在紀念館和紅色廣場建設工地上,工程機械響聲隆隆,施工人員來回穿梭,一派繁忙景象。這個有著光榮傳統和悠久革命歷史的村莊,被青山綠水環抱,繪就著生態之美;而走進該村,寬闊的硬底化村道,一棟棟別致的小洋樓,又讓人仿佛徜徉在城市街頭……
近年來,革命老區上燕山村正一筆—劃描繪著家鄉的美好藍圖,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村容村貌更加美麗,村民生活更加美好,新風新事更是層出不盡。
讓革命精神代代相傳
上燕山村,位于廉江市吉水鎮西南部,是燕山村委會下轄的一條自然村,已有500多年歷史,人口有1000余人。該村有優良的革命傳統,在革命戰爭時期,涌現出李紹華、李冠山等一大批革命志士,紅色故事廣為流傳。
據廉江縣地方史記載,1925年5月,廉江縣學生聯合會和廉江青年同志社主要負責人關澤恩經常深入燕山、鶴嶺一帶農村,向農民介紹廣東各地農民運動情況。1927年,廉江縣黨組織及農民運動迅速發展,黨員達七百多人,并在上燕山村李氏宗祠成立中共廉江縣委員會和共青團廉江縣委員會。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年代,上燕山村成為中共黨組織和人民武裝的活動范圍之,是南路的一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因此,1990年,上燕山村被廉江縣人民政府評為“紅色根據地村莊”;1991年,廉江縣人民政府在該村首屆中共廉江縣委員會成立遺址立碑紀念。
為了進一步弘揚紅色文化,目前該村多方籌集資金,在革命舊址上建設紅色教育基地——中共廉江縣委成立紀念館,得廉江市和吉水鎮黨委和政府以及湛江市、廉江市老促會、老區辦的大力支持,廣大村民積極參與建設工作,無償捐資捐地。一名80多歲的老黨員帶頭捐款,希望革命舊址得以修繕,紀念館早日建成,將上燕山村打造成集紀念性、標志性、群眾性、休閑性為一體的紅色教育基地,弘揚革命精神,教育后人。
此外,湛江市、廉江市老促會大力支持該村革命遺址修繕工作,近年先后安排100多萬元作為專項資金,并請廣東省規劃設計院高規格設計全村整體規劃,進一步優化美化村莊,助力鄉村振興。
平整土地、拆除危房、栽花種草……日前,在村干部的帶領下,筆者來到上燕山村的革命舊址,只見這里正在進行施工,有不少村民義務參與進來,群策群力共建美好家園。
優化居住環境建設美麗家園
作為革命老區村,在新農村建設的大潮中,上燕山村也不甘落后,繼續發揚敢為人先的“革命精神”。
“1979年通電,1990年通電話,2005年實現全村主干道水泥硬底化,2011年通自來水,2013年接通互聯網……”上燕山村鄉賢陳超偉告訴筆者,該村是廉江市較早開展新農村建設的村莊,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一筆一劃推進新農村建設,不斷地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如今,村莊小洋樓林立,村內硬底化道路四通八達,庭前院后瓜果飄香,別有一番韻味。
“一個美麗鄉村,首先必須是干凈整潔的。”上燕山村村干部李才至今還記得人居環境整治前的情景:垃圾圍村,廢棄地雜草叢生,鼠蛇出沒頻繁;村民不僅亂扔垃圾,還把家里飼養的雞、鴨隨處放養,村道上家禽糞便隨處可見,出門就會踩中“地雷”。
自人居環境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及上燕山村民小組加大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制定村規村約,倡導農戶不亂堆亂放,保持房前屋后干凈整潔,并提出門前三包等政策。“一開始也有村民不配合,但是看到村里的環境確實好起來,走在路上不再聞到異味,村民也漸漸開始支持。副村長李才說,村干部因勢利導,成立了-上燕山義務清潔隊,堅持每天一小掃每周一大掃,村莊衛生環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觀。
“現在村里環境真是大變樣了,村道天天有人清掃,垃圾每天都被清走,走街轉巷心里都痛快。”該村村民李大伯指著門前整潔漂亮的村道高興地說,市鎮兩級政府指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受益的還是咱老百姓。
鄉賢引領致富路 文明新風如潮涌
上燕山村面積約850畝,主要種植水稻、荔枝、龍眼等傳統作物,又大力發展林地、魚塘賃租等,助力村集體增收。
“多年以來,我們村鼓勵勞務輸出,早在上世紀80年代,已有李和成等村民外出務工、經商或開辦工廠、公司等,目前該村鄉賢開辦的規上企業(公司)有6家。這不僅拓寬和增加各自家庭收入,還能讓年輕人接觸外界,然后返鄉反哺家鄉建設。”據鄉賢陳超偉介紹,該村近年來的發展與變化,—方面依靠政府的扶持,另—方面離不開全村群眾特別是鄉賢的大力支持。目前,鄉賢捐資助力鄉村建設逐步成為一種時尚,在捐資建設家鄉方面,大家一呼百應,出錢出力,出謀獻策,濃情可嘉。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該村鄉賢捐款支持家鄉建設資金達近兩百萬元,在當地被傳為佳話。
鄉賢不僅支持家鄉建設,還努力引領村民共奔致富路,李和成就是其中一位。1992年,李和成就自主創業,創辦了廣東銀城電器有限公司,廠區面積兩萬多平方米,集生產、研銷于一體,有工人400多人,產品遠銷歐美日澳等地,成為該村的致富帶頭人。如今,他創辦的企業為當地村民子女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增加了村民收入,展現了新時代鄉賢的責任與擔當。
筆者采訪時還了解到,該村世居姓氏有李、陳、肖、劉。雖有四大姓氏,但村莊鄰里和睦,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該村互幫互助氛圍濃厚,村中誰家有困難,大伙也是樂于幫助,共渡難關。近期,獲知村中五保戶李某患重病住院,經濟困難,在村干部和外出鄉賢的帶動下,僅僅兩三天時間,該村村民共捐款八萬余元。另有村民肖某因車禍住院,急需救命錢,鄉賢與村民紛紛慷慨解囊,共籌集10余萬為助他渡過難關。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上燕山村山清水秀,村風淳樸,歷來尊師重教成風,先后涌現出一大批仁人志士,還培養出四十多名大學生研究生博士生,是當地有名的“秀才村”。近年來,該村積極開展“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利用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組織新春籃球賽、乒乓球賽、三八婦女拔河賽等文化活動,豐富群眾精神生活,增強群眾凝聚力。
昔日,這個一窮二白的老區村,沐浴著黨的富民政策,通過努力奮斗,如今已蛻變成—只七彩蝴蝶,正朝著美麗新農村的目標闊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