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堯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經典文章。許多教師在講授這篇文章時,都將重點放在“百草園充滿魅力的景色和小魯迅童年的活動”以及“雪地捕鳥”這兩個部分,而對于作者花了許多筆墨去敘述的“美女蛇故事”,卻很少有深刻的解讀。但是“美女蛇故事”僅僅只能停留在感知“神秘”這一層面嗎?這一占據了“百草園”部分三分之一篇幅的文字到底有何教學意義?
王榮生教授認為:“在處理教材時,取其一點,不及其余,所謂‘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這種做法對具有多角度、多層面內涵的文本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毫無疑問,對“美女蛇故事”進行單向解讀,會造成教材優勢資源浪費的情況,因此,我們可以從故事的技巧,人物心理活動描寫的真實性、變化性和兒童敘述視角等多個角度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深度解讀,獲得更大的教學價值。
解讀視角一:跌宕起伏的講故事技巧
講故事要講究故事本身的完整性,必然包含“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這樣讀者才能看得有頭有尾。
“先前,有一個讀書人住在古廟里用功”是故事的開端。“讀書人”“古廟”看似平淡無奇,其實,一開始就給人一種神秘感。
再看發展部分:“晚間,在院子里納涼的時候,突然聽到有人在叫他。答應著,四面看時,卻見一個美女的臉露在墻頭上,向他一笑,隱去了。他很高興;但竟給那走來夜談的老和尚識破了機關。說他臉上有些妖氣,一定遇見‘美女蛇了;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喚人名,倘一答應,夜間便要來吃這人的肉的。他自然嚇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卻道無妨,給他一個小盒子,說只要放在枕邊,便可高枕而臥。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這部分內容,魯迅先生使用文字最多,細細分析,很有趣味。
“美女突然出現又悄然隱去”,此為故事發展的第一個階段。“書生內心的高興和老和尚對機關的識破”為故事發展的第二個階段。“老和尚贈盒子和書生內心的膽怯”為故事發展的第三個階段。這三個環節,緊緊扣住了故事的發展特別是人物心理的變化,把原本有點俗套的故事層層推進,營造緊張的氛圍。
“到半夜,果然來了,沙沙沙!門外像是風雨聲。他正抖作一團時,卻聽得豁的一聲,一道金光從枕邊飛出,外面便什么聲音也沒有了,那金光也就飛回來,斂在盒子里。”這段文字是故事的高潮。
魯迅先生善于用文字去營造緊張的氣氛。他先是借助擬聲詞“沙沙沙”描寫妖怪到來時的恐怖聲音,又用一個比喻句去強化這種聲音。妖怪到來的聲音大家都沒有聽過,但是,對于“風聲雨聲”,卻分外熟悉。這里,魯迅用熟悉的、易于感知的事物去表現不熟悉的、難以揣摩的內容,這樣,讀者的感受就會分外深刻。“抖作一團”極顯書生的恐懼,“豁”的一聲、“金光”的飛出,又可以看出老和尚法器的神妙,難怪老和尚先前是那樣的篤定。
從“沙沙沙”的有聲,到“什么聲音都沒有了”的無聲,從喧雜到靜寂,武俠小說中最精彩的描寫也不過如此。讀到此處,美女蛇的狡詐、老和尚法力的高強、書生的恐懼呼之欲出。
“后來呢?后來,老和尚說,這是飛蜈蚣,它能吸蛇的腦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故事的結局非常簡短,借故事中老和尚的口,講了美女蛇被治死的原因和結局。
魯迅先生借長媽媽之口講的這個故事,真可謂內容完整,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這部分內容是訓練學生“如何講故事”的范本。
解讀視角二:人物心理活動的真實性和變化性
學生通常不善于描寫人物心理活動。在學生作文里,人物心理活動描寫虛假、單調,甚至有“貼標簽”的現象,故事和心理活動分離或者強行組合。“美女蛇故事”中有微妙的人物心理活動描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認識到人物心理活動的真實性和變化性,有助于提高學生描寫人物的表達能力。
我們來跟隨書生的活動研究一下他心理的變化過程。
“讀書”“納涼”足見書生此時的悠閑。“突然有人叫他”,他一定是很“驚訝”。“美女”墻頭露臉并對他嫣然“一笑”,他那時一定是“欣喜萬分”甚至“想入非非”。“突然隱去”,他一定很失望。老和尚告知他真相,他“自然是嚇得要死”。他“照辦”卻“睡不著”,可以看出他內心的恐懼。“美女蛇”的到來,他“抖作一團”。這里,作者借用書生的動作去展現他恐懼的加劇。隨后,再也沒有寫書生的活動了,但作者卻寫了“外面便什么聲音也沒有了”,由此我們可以想象,書生應該是內心安寧了很多吧。
作者還通過對比表現人物的心理活動。
這個故事中還有一個人,那就是老和尚。故事中的老和尚法力高強,疾惡如仇,充滿正義。他的“夜談”本就不俗,一眼就“識破機關”,更是法力無邊。他識破機關后“卻道無妨”和書生“嚇得要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越是“無妨”,就越能反襯出書生的“恐懼”。
書生從“悠閑”到“驚訝”到“驚喜”到“失望”再到“害怕”“恐懼”,直到最后的“內心安定”,一個小小的故事,魯迅先生卻寫出了人物心理真實和曲折變化的一個完整的過程,不得不令人贊嘆。
按照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語文教學內容的生成,既是一個對語文教材的發現過程,也是教師主動介入教材并對教材進行解構和重構的過程。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學中,教師既需要按照傳統的課本解讀方式,認識到文本教學的意義,也要從學生的真實需要這一角度出發,發掘出更大的教學價值。
解讀視角三:口語化和獨特的兒童視角
“美女蛇故事”這一部分內容在文章敘述中具有口語化的特色,同時,作者采用了獨特的兒童視角。這種獨特的敘事方式更有利于展現兒童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1.口語化的特色。
這個故事原本出自長媽媽之口,應該是慈愛而學識有限的長媽媽在勞動之余給小魯迅講述的她所知的不多的幾個故事之一。故事里的幾個基本元素“古廟”“讀書人”“妖怪”“老和尚”是中國古代民間故事的典型元素,所以故事的內容本身具有長媽媽這樣一個讀書不多的女傭人的屬性。
“嚇得要死”這句話是標準的江浙口語。直到今天,這樣的話語仍舊經常被使用。“他雖然照樣辦,卻總是睡不著,——當然睡不著的。”破折號后的內容特別有意思,既像是小魯迅當時的感嘆(他聽得已經身臨其境了),又像是長媽媽在自言自語。“后來呢?后來,老和尚說……”請注意這兩個“后來”,它們的所指是不一樣的。第一個“后來”,是聽故事的小魯迅對故事結局的急急追問,第二個“后來”是長媽媽的解說。一問一答之間,妙趣橫生。小魯迅的好奇、擔心,長媽媽的慈愛、得意在這樣的口語化表述中表露無遺。
2.兒童的視角。
“美女蛇故事”展示的是小魯迅的天真、好奇和對未知世界的探尋。對于長媽媽講的這個有點俗套的故事,小魯迅聽得是那樣的專注入迷、神情激蕩。這里體現了《朝花夕拾》系列作品的一個獨特的敘述角度——兒童視角。
兒童視角指的是以兒童來擔負觀察、感知和敘述的角色,通過兒童的眼睛去觀察世界,以兒童的口吻對世界做出符合兒童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的揭示和審美評價。兒童視角在揭示人的精神世界上有特殊作用,它既能提供人認識自身的新的視角,也是表現人的精神面貌的藝術手段。《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之所以魅力無窮,就在于一個飽經世事滄桑的成年人用浪漫的筆調描寫、敘述了百草園的美麗迷人和三味書屋課余生活的妙趣橫生。
這組作品寫于1926年。當時,魯迅因為幾個學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只能南下廈門大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正是寫于魯迅剛到廈門大學教學的頭一個月。他對于這所學校死氣沉沉的教育制度和那些爭權奪利的無聊人士也是甚為失望。為了在紛擾中尋出一點嫻靜來,魯迅只能借回憶舊時的美好來排解目前的苦悶。“運交華蓋”的魯迅選取兒童視角來觀察世界,敘述故事,其目的就是要使得記憶中的一切都籠上一層詩意的光芒,使失去的一切在天真的兒童眼睛中呈現出一種朦朧的美感,并以這層美感去稀釋現實孤寂而蕪雜的心緒,用理想化、田園詩般的童年來對抗紛擾污濁的黑暗現實,為精疲力竭的身心找到慰藉。
由此可見,兒童視角的選擇是魯迅先生面對現實的無奈選擇,也展示了其復雜的心理情緒和美感追求。
從課堂教學真實情境角度來看,口語化的特色和兒童視角有利于學生進入意義生成的現場,成為“意義生成的當事者”,也能更好地參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深度理解,走進魯迅先生所塑造的藝術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