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濤
每個孩子都是家庭的全部,也是社會的一部分。他們的樣子就是社會將來的樣子,他們的表情將凝聚成民族的表情。而影響甚至決定他們命運的,是教育。教育應該賦予孩子和教師更多的能量,引領他們走向更美好的地方。
好的教育應該讓孩子一直有能量跑下去。現在的孩子不缺智商,但是為什么厭學者甚眾?一組全國中小學調查數據顯示:因“喜歡學習”而上學的小學生僅占8.4%,初中生占10.7%,高中生僅有4.3%。這些數據觸目驚心!興趣不僅是手段,還應該是目的;不僅指向當下,還應該面向未來。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個孩子,如果到十二三歲還沒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做老師的要為他擔憂,擔憂他長大以后對什么都漠不關心,成為一個平平庸庸的人。
而學習興趣的培養要在孩童時期完成。通俗一點說,學習興趣就是面對新知有饑餓感和興奮感,按捺不住,躍躍欲試。美國學生的課業負擔真的輕嗎?其實,不少中學生也要忙到很晚,有些修了七八門AP大學課程的高中生甚至會通宵達旦,但他們忙得不亦樂乎,只因“此中有足樂者”。因此,我們要想方設法讓校園生活有趣起來。這其中,課程是載體,是靈魂,什么樣的課程決定了什么樣的校園生活。課程必須走向學科,走向課堂,走向生活,歸根結底是走向學生,走向每一個來自不同家庭,擁有不同愛好和個性,但都需要被愛和被尊重的學生。
好的教育要讓教師一直有能量發展自己。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就像一棟房子,除了設計、施工、監理,還要環評、消防審核等,分工越精細,越能成就“精品”。提高教師待遇當然重要,但不是根本之道。教師還有一種更深層的幸福,就是育人的成就感。每到畢業季,朝夕相伴的孩子鞠躬道謝、揮手道別,我常看到有教師淚水盈盈,幸福滿面。每一名教師的心底都有一份育人的沖動,只是這一路艱辛備嘗,他們的肩頭載不動過多責任。
為教師賦能就是:改變能改變的,接受暫時不能改變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發展教師,讓教師成為終身學習者。制度設計要體現自由和責任的結合,體現工作即研修、生活即學習的理念,尊重和激勵教育工作的創造特質;要變任務為項目,組建服務教師成長的項目團隊,注重年級與學科,讓團隊成為推動教師專業發展的加速器;要促進每一名教師成為課程開發者,成為善于運用課程資源的育人者;要把“以學定教”落實到常態課中,把立德樹人的根深深扎進每一天的每一節課。隨著后疫情時代的到來,我們還要用技術賦能教師,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學習,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是幫助個體變得成熟和自由,使其在愛和良善中盡情綻放。學校是安放生命、成就生命的地方,既要有胸懷讓孩子不斷試錯和挑戰,也要有雄心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匯聚其中,讓師生在遇見中不斷發現,收獲驚喜。在教育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我們要讓學生健康生長,向陽成長,并保持個性;要讓園丁不僅能安心躬耕,還能望望天空,想想未來,自信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