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順江
摘要:共享經濟在汽車、住房等領域的發展方心未艾,但在農業領域卻處于待發展階段。結合交易成本理論探析了農業共享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并發現農業共享經濟的發展主要受農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農村的網絡通訊能力、農業共享經濟平臺的缺乏等因素的制約。最后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Abstract: The sharing economy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fields of automobiles and housing, but it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development in the field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the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trict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haring economy, and find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haring economy is mainly restricted by the distance between rural areas and consumers, rur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ability, lack of agricultural sharing economy platform.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policy suggestions.
關鍵詞:共享經濟;農業共享經濟;制約因素;交易成本理論
Key words: sharing economy;agricultural sharing economy;restricting factors;policy suggestions
中圖分類號:F724.6?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31-0088-02
0? 引言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以來,廣大中國農民有了可供自己自主經營的土地資源;改革開放帶來的中國經濟騰飛也使得農民擁有了許多其他資源,如寬大的屋舍、農具等。這些資源本可以給農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但由于農產品價格低廉、農村勞動力轉移等原因往往處于閑置狀態。另一方面,由于制度障礙等原因,這些閑置資源特別是土地資源對于大多數城市居民來說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寶貴資源。2018年我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人民幣,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228元[1]。經濟增長最主要的體現之一是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如今,人們對食品安全越來越重視,許多城市居民寧愿用高價格購買綠色有機的農產品。但由于近年來各類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加之信息不對稱等因素,許多人對市場上所謂的綠色有機食品持懷疑態度。人們渴望能夠掌控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等環節[2]。此外,親自參與或把控農產品的生產過程,對許多城市居民來說具有一定的休閑和娛樂效用。可見,城市居民對這些可用于農業生產的、目前正處于閑置狀態的資源有著強烈的需求。
近年來,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呈現出了爆發式的增長態勢。《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指出,2018年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為29420億元,比上一年增長41.6%;并預計未來三年,我國共享經濟將保持年均30%的增長速度增長[3]。如今,共享經濟已經擴散到了如住房、汽車、自行車、貸款等各個領域[4],在我國市場中也涌現出了一些龍頭性共享經濟企業,如汽車領域的滴滴打車,住房領域的愛彼迎(Airbnb)等。這些共享經濟企業作為一個交易平臺,實現了閑置資源和消費者之間的有效對接,極度促進了共享經濟的發展。現階段我國農村存在大量的閑置資源如土地、屋舍等,而城市居民對這些閑置資源又有著強烈的需求。農業本應是共享經濟發展的沃土,但農業共享經濟的發展卻相對緩慢,大型的農業共享經濟企業更是鮮為人知。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開展了農業共享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探析。
1? 共享經濟的內涵
隨著共享經濟現象的不斷豐富,共享經濟也成為了學術界的熱議話題[5]。目前對于共享經濟的定義,業界和學術界尚未達成一致見解[6],從而造成了共享經濟邊界的模糊和不確定。但學者們對共享經濟的許多特征和優勢有著相對一致的見解:首先,共享經濟有著盤活閑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的潛能。在以所有權交易為主導的交易背景下,人們為獲取某一商品的使用權時不得不連同它的所有權一并購買,但該商品卻往往不是常用之物(如電鉆、梯子等),從而導致了這類商品的長期閑置。共享經濟注重于商品的使用權交易而非所有權交易,能夠將閑置未用的商品提供給有所需求的消費者使用,提高閑置資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共享經濟可以提高共享經濟參與者的收入或降低資源使用成本。在共享經濟中,閑置資源的提供者可以通過租賃閑置資源獲取一定的經濟報酬,而使用者則只需付出少量的金錢獲得該資源的使用權而無需購買其所有權。最后,共享經濟可以促進人們的消費觀念向“使用而非占有”的綠色消費觀念轉變。共享經濟關注于物品的使用權交易而非所有權交易,“使用而非占有”是其核心理念。通過參加共享經濟,人們能逐漸適應于以使用權為主導的交易方式,促進消費觀念的轉化。
共享經濟參與主體主要有資源供給者、消費者以及共享經濟平臺。資源供給者有許多可供共享的閑置資源,在經濟利益等其他動機的推動下,有著將自己手中閑置資源共享出去的愿望;消費者出于節約成本、便利、新奇等因素,有著使用這些閑置資源的需求。因此,資源供給者和消費者便分別形成了巨大的供給池和消費池。在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科技技術的產生與進步之前,共享經濟平臺的創辦缺乏技術條件,高昂的交易成本阻礙了供給池和消費池的匹配,從而抑制了共享經濟大規模的發生。如今,技術的成熟使得各類共享經濟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共享經濟平臺顯著地降低了搜尋、簽約、監督等交易成本,使供給池與消費池的有效匹配得以實現。
交易成本理論是最適用于解釋共享經濟的理論之一。盧現祥認為,共享經濟的本質是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原來難以交易的資源成為可交易的資源[7]。共享經濟的驅動因素有很多,如互聯網的發展[8],大量新技術的涌現[9]等,而多數驅動因素存在的一個共同點則是能夠減少交易成本。相對于住房、汽車等領域,農業領域存在著更大的交易成本,這是目前農業大量閑置資源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主要結合交易成本理論并將農業與其他領域相對比來探析農業共享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2? 農業共享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2.1 農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偏僻的地理位置不僅是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抑制了農業共享經濟的發展。對于遠離消費者的農村閑置資源,消費者在獲取該資源時不僅存在著高額的運輸成本,而且還會付出相對更高的搜尋、監督等交易成本,從而導致了獲取該資源的成本遠遠高于其為消費者創造的價值,進而阻礙了交易的發生。相對而言,汽車領域則不存在此類情形。首先,汽車領域存在較少甚至不存在運輸成本。例如,人們可以利用打車軟件如滴滴打車將自己的位置公布給平臺司機(資源供給者),然后由就近的平臺司機接單完成交易,其間并不產生高額的運輸成本。其次,由于有大型共享經濟平臺的存在,汽車領域的搜尋、監督等交易成本實現了大幅度的降低。例如,打車平臺整合了大量消費者和資源供給者的信息。通過平臺,消費者和資源供給者能夠實現快速對接,從而減少甚至消除了交易過程中的搜尋成本。再者,由于有平臺作為媒介,指導并監督整個交易過程,消費者也無需付出相應的監督成本。
2.2 農村的網絡通訊能力
與其他領域不同,農業領域的閑置資源如土地、屋舍等主要用于從事生產而非直接消費。這意味著交易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會產生更多的交易成本。例如,消費者通過租用農村閑置的土地來種植綠色有機的農作物,利用閑置的屋舍來畜養健康放心的牲畜,并雇傭農民閑置的勞動力對其農作物和牲畜進行管理。這一過程具有一個較長的周期。在這一周期內,消費者需與資源供給者有著良好的溝通,并對資源供給者進行有效的監督,從而會產生相應的交易成本。良好的網絡通訊能力則是農村資源供給者與消費者進行實時溝通的前提保障,對農業共享經濟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其能夠有效緩解溝通、監督等障礙,在交易過程中降低交易成本,使交易成為可能。但目前而言,在網絡通訊能力方面,農村區域還存在兩個重要不足:其一是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夠全面,有些農村區域還未能普及互聯網。其二是農村留守人口老齡化嚴重,即使有較為健全的網絡基礎設施也不能對其有效使用。
2.3 農業共享經濟平臺的缺乏
共享經濟主要發生于陌生人之間,是在陌生社會成員之間興起的商業模式[6]。因此,信任機制的建立便顯得十分重要。其他領域如汽車和住房領域有著成熟的共享經濟平臺,消費者和資源供給者的信息較為完善,相互之間了解程度相對較高,有著良好的信任機制。而在農業領域,目前還沒有大型的共享經濟平臺,信任機制的建立相對薄弱,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共享經濟的發展。由于農業相對于其他領域而言有著更高的搜尋、簽約、監督等交易成本,農業共享經濟主要在熟人之間發生。例如已在城市定居的原農村居民會要還在農村的親朋好友幫其有回報地種植或畜養一些農產品。這些行為之所以發生,是因為與熟人之間進行交易省去了搜尋、簽約、監督等大量的交易成本,使得交易成為了可能。由于目前尚缺乏大型的農業共享經濟平臺,農村閑置資源供給者缺少資源發布的途徑,消費者也很難搜尋到相應的閑置資源,農業共享經濟也因此不能有效產生。
3? 政策建議
基于上述分析,為促進我國農業共享經濟的發展,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議:
其一,政府應繼續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以縮短農村與城市的距離。具體而言可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是增加農村道路硬化工程的投資力度;第二是提升農村的網絡覆蓋率。農村道路的硬化可以使農產品的運輸更為便捷,從而減少運輸成本;農村網絡覆蓋率的提升能使廣大農戶獲得良好的網絡通訊能力,便于與消費者進行有效聯系和溝通。這些有利舉措可以為農業共享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的“硬件”支撐。
其二,政府應以政策利好等方式促進農業共享經濟企業的產生與發展。共享經濟之所以沒能在農業領域爆發,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農村領域缺乏大型的共享經濟企業。這些企業作為一個交易平臺,是資源供給者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交易過程中的交易成本,才使得這些閑置資源成為可交易的資源。因此,農業共享經濟企業對農業共享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政府應以政策利好等方式來吸引投資者和創業者的目光,以促進大型農業共享經濟企業早日形成。大型農業共享經濟企業的誕生能為農業共享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的“軟件”支撐。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華人民共和國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9-03/03/content_74525699.shtml.
[2]胡永勝,王芳,卞玲玲.共享農業的經濟學邏輯、實踐探索與展望[J].商業經濟研究,2018(21):185-188.
[3]國家信息中心.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EB/OL].http://www.sic.gov.cn/News/568/9906.htm.
[4]楊帥.共享經濟類型、要素與影響:文獻研究的視角[J].產業經濟評論,2016(02):35-45.
[5]何超,張建琦,劉衡.分享經濟:研究評述與未來展望[J].經濟管理.2018,1:191-208.
[6]董成惠.共享經濟:理論與現實[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05):4-15.
[7]盧現祥.共享經濟:交易成本最小化、制度變革與制度供給[J].社會科學戰線,2016(09):51-61.
[8]劉奕,夏杰長.共享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動態[J].經濟學動態,2016(04):116-125.
[9]鄭志來.共享經濟的成因、內涵與商業模式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6(03):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