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遠

摘要:傳統鄉村空間環境的重構是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趨勢,建筑形象重構、空間功能優化重組、傳統文化的重塑是鄉村振興道路中的必然環節。但現有的城鄉規劃、建筑設計等方法存在諸多問題,使得傳統村落在改造中,很多傳統建筑的保護無法落地實施。從我國鄉村傳統理念出發,站在城鄉統籌規劃的視野下解讀我國江淮地區鄉村改造中的難題,結合筆者在江淮地地區的鄉村建設實踐,總結出傳統鄉村改造“風貌延續”、“保留傳統”、“應對變化”等策略,為鄉村建設提供重構思路。
Abstrac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rural space environment is an inevitable trend after the development of a city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architectural image, the optimiz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of spatial functions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link in the road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However, the existing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other methods have many problems, making the protection of many traditional building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unable to be implemented. Starting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China's rural area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problems in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Jianghuai region, combining the author's rural construction practices in the Jianghuai region, summarizes the strategies of "continuation of styl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 and "responding to changes" for traditional rural reconstruction to provide reconstruction ideas for rural construction.
關鍵詞:鄉村空間重構;鄉村空間危機;改造思路
Key words: rural space reconstruction;rural space crisis;reform ideas
中圖分類號:TU982.29?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31-0208-02
1? “常態”下的鄉村
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開始,全國范圍內的鄉村建設拉開了序幕。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并在同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提出“新型城鎮化”發展理念。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增加農村發展內動力。2019年在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出,扎實推進鄉村建設,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在我國一系列的政策背景下,中國的鄉村正面臨各種歷史性契機。
江淮地區作為文明重要發源地之一,地域范圍產具有深厚的文化遺存和厚重的歷史文脈。其范圍主要指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區域,其中大部分地區在安徽省境內。同時筆者的鄉村建設實踐也在此區域內,所以本次探討主要聚集在安徽境內的長江與淮河之間的地區。安徽省作為我國經濟欠發達省份,在鄉村建設上落后于江浙等經濟發達省份。十多年來安徽鄉村產業發展和整體形象呈現出較為單一的態勢。在城鎮化發展和盲目對經濟增長的追求的影響下,大量的鄉村空間肌理、建筑風貌在建設中被破壞,鄉村空間環境受到很大的沖擊。
2? 江淮地區鄉村空間的危機
江淮地區地處南北交通要塞,自古成為商品交流集散地。同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江淮地區的人文,經濟,歷史條件即受到皖北文化的影響,也受到皖南文化的侵入,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筑語言。這里既有皖南的天井、馬頭墻,又有北方民居的院落格局。房屋結構上多以抬梁與穿斗相結合的木結構為承重主體,以紅磚、青磚、夯土、石頭多種材料結合形成建筑表皮。隨著中國在近代發展的道路上,對西方文化大力推崇,西風東漸,自上而下的崇洋之風盛行。西方早期現代主義建筑思潮和現代設計學原理通過首批具有西方學院派設計學教育背景設計師引入國內。設計學開始影響國內本土城市建筑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快速推進,城鄉關系逐漸轉型,城市的生活理念、發展理念正逐步滲透鄉村的生產、生活、生境等各個方面,大量年輕勞動力逃離鄉村,流入城市,鄉村的內部嚴重空心化、低端產業聚集,環境污染越演越烈,江淮地區的鄉村亦是如此。
2.1 建筑風貌無序化
建筑外部風貌無序化:鄉村建筑由于村落不同時期的演化,呈現出自組織建設無序化的特點,建筑風貌脫離本土語言。其中很少建筑保留著當地傳統建筑樣式。而更多的鄉村建設由于受到城市擴張的影響,盲目的追隨,或套用城市小區模式,或簡單效仿傳統鄉村風格。導致很多建筑形態呈現出既不像城市建筑,又不像鄉村建筑的四不像狀態。傳統鄉村建筑具體表現為瓷磚房,帶有歐式裝飾元素的建筑受到追捧。鄉村原有的建筑形態在消費時代下被認為是過時的和落后的,外部形態重構需要轉變觀念意識,對鄉村外部形象進行重新整合與塑造。
建筑內部功能缺失:鄉村建筑室內功能普遍落后于城市建筑。其中,傳統鄉村建筑吸收了民間風水理念,更多是經驗積累下的建筑模式。近代農民加建房屋,大多呈現為“自由生長”格局,沒有科學的建造方法,所以,建筑空間出現很多功能問題,如室內缺少衛生設施,動線設置不合理,開窗不合理,導致室內昏暗,潮濕等。另外,建筑結構不能適用于后期由功能轉型而帶來的改變,這一系列問題也成為鄉村建設中的難題。
2.2 鄉村空間肌理破碎
目前江淮流域農村居民建筑建設方式仍然是點狀分布,向道路、河流、池塘外圍,呈現“自由生長”態勢。由于缺少引導,農民自發式建設,使得整個村莊房屋日益增多,私搭亂建嚴重,建筑形態、空間尺度都和原有村落發生嚴重偏差,造成村子格局形成“內空外散”的空間形態。此外,街巷構成了鄉村空間的主要結構骨架,也是空間肌理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街巷在傳統村落中不但擔負著日常交通,還是鄉村生活中重要的公共活動空間。街巷空間在鄉村中形成不同尺度,空間各異的形態,同時,村民利用街巷空間進行交談、玩耍、納涼等活動,這些活動本身都成為公共景觀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極大豐富了鄉村景觀的視覺體驗。但當下的發展,為了滿足鄉村路路通,讓機動車進入鄉村,解決鄉村的通達性問題,簡單的采用水泥直接鋪地,不但讓鄉村道路失去原有面貌,更讓土壤失去了生命力。與此同時,原本生動的街巷形成了一排排整齊的、機械單一的運輸型交通路網。正是這種規劃,破壞了鄉村空間環境,破壞了鄉村肌理。
2.3 生產空間結構失衡
人口結構失衡:江淮地區由于地方經濟相對落后,農村勞動力逐漸向省會和發達地區,這里擁有更多的工作就業機會,從而導致鄉村空心化、老齡化、人口結構、人口素質等一系列發生失衡。如果要改變現狀,就要通過產業振興鄉村,提供更多工作機會,讓年輕人返鄉創業、就業。吸引更多高素質人才加入鄉村建設中來。
產業結構失衡:工業化帶來的精細化合作生產方式化解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生產方式。現有的土地承包制已經不能適應發展,現代農業、鄉村旅游業、農產品開發等,復合型產業難以實施。土地資源集約利用,統一大規模種植、運營、開發是不可阻擋的發展方向。只有產業結構重構根據經濟發展模式的變化而調整,土地的價值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用,一二三產業才能更好、更有效融合發展。
3? 江淮地區鄉村的重構思路
3.1 延續傳統建筑風貌
江淮地區建筑的大多樸素簡潔,地地勢平坦,多為平原地區,建筑面積較大,面寬、跨度都比江南民居尺度要大。其次,村落風貌還受到環境、氣候、人文等因素影響,例如江南建筑的人文情懷,徽派建筑的精工細作,山西建筑的敦厚,都是本地居民對自然的敬畏,順應自然環境,創造出來的智慧結晶。而江淮地區建筑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既有對皖南徽派建筑的吸取,也有受到皖北渦淮地區建筑的影響,這也導致了建筑風格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在建造上,江淮地區的鄉土建筑的改造應該遵循當地工藝,就地取材,尊重當地文化習俗,在修舊如舊的基礎上,運用現代技術,保留傳統風貌的同時又有所突破創新。
我們以安徽巢湖靠山張村保護性重構設計為例(如圖1),在此次項目中我們選擇了若干單體建筑,借鑒了皖南民居的部分元素,外立面的屏門,建筑裝飾性相較于皖南民居變得更顯簡潔,同時,采用粗放型材質與砌筑手法,凸顯江淮民居的特點等方式。其中我們以A02號民宅改造設計(見圖1)為例,首先,在此建筑改造中,把重點還原傳統風貌,作為主要設計思路。原有建筑為的單體民宅,毫無地方特色,設計師首先對建筑增設了石基,并在其兩側增加了馬頭墻,同時為了解決通風和采光,外立面借鑒了皖南建筑立面屏門形式,同時為了增加了單坡廊道,即對建筑傳統風貌做了延續,又解決了原有建筑功能上的缺失。
3.2 生活生產場景重構
在鄉村空間環境重構中,生活和生產融合一體的鄉村特有模式是重要組成部分,生活即生產的一部分,生產即生活的一部分,生產工具的收納、晾曬場、打谷場等生活生產場景作為重構元素,保留在空間環境中。同時,逢年過節一些民俗活動,舞獅、賽龍舟、唱村歌都可以作為場景重構中的元素,得以保留并發揚。保留原有生活生產狀態,生活習俗,文化信仰,需要得到村民的支持和理解,讓村民自愿自發的加入進來。這樣的原鄉風情才是城市人所向往的田園生活,在后期鄉村旅游的開發中,可以更大的提升其商業價值。
4? 展望
鄉村是我國未來幾十年發展的重點地區,也是大有可為之地。現有的鄉村建設還處于一邊實踐一邊探索的階段,該如何建設,鄉村空間風貌該如何保護,重構中要保護什么,都是我們今天需要探討的。文中鄉村空間環境重構思路正是基于鄉村傳統生活習俗和江淮地區鄉村發展轉型時碰到的一系列重構與改造問題而提出的看法。發展鄉村,最終還是要落到保護鄉村傳統風貌上,充分發掘和保護在地文化的同時要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發展需求,結合村民自下而上的建設模式,最終實現城鄉互補,均衡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文劍鋼,文翰梓.我國鄉村治理與規劃落地問題研究[J].現代城市研究,2015,30(4):16-26.
[2]文劍鋼,文瀚梓.新型城鎮化的基本問題探討——以蘇南城鎮化與鄉村風貌保護為例[J].現代城市研究,2013,28(6):9-19.
[3]劉家琨.再生磚[J].新建筑,2008(4):52-56.
[4]林皎皎.中國古代建筑與傳統文化[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7(1):91-93.
[5]王偉強,丁國勝.中國鄉村建設實驗演變及其特征考察[J]. 城市規劃學刊,2010(2):79-85.
[6]孫煒煒.鄉村景觀營造的整體方法研究以浙江為例[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