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彤彤 蔡艷平 李艾華
摘要:隨著新能源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推廣應用,微電網技術逐步引起了廣泛關注。本文闡述了微電網的概念及基本特點,介紹了當前微電網的研究現狀與最新進展,闡釋了交流微電網、直流微電網與交直流混合微電網三種類型微電網的基本結構,并梳理總結了微電網的規劃設計方法。在此基礎上指出了有待進一步研究解決的重點問題,為后續研究指明方向。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ew energy technologies, microgrid technology has gradually attracted widespread attention. 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concept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grids, introduces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latest developments of microgrids, explain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ree types of microgrids, AC microgrids, DC microgrids, and AC/DC hybrid microgrids.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s of the power grid are summarized and studied. On this basis, it points out the key issues that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and resolved in the microgrid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in-depth research.
關鍵詞:微電網;規劃設計;分布式電源
Key words: microgrid;planning and design;distributed power
中圖分類號:TM715?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31-0243-02
0? 引言
近年來,資源危機與環境問題愈發嚴峻,已成為制約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關鍵因素。并且隨著用電負荷逐年增長、負荷形式愈加多樣,傳統大電網的弊端也日益凸顯。在這樣的背景下,風力、光能等可再生能源引起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與研究。分布式發電是指憑借靠近用戶、規模較小的分布式電源實現靈活、高效、獨立地發電[1]。分布式電源既可以利用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也可以利用風、光等可再生能源,能量來源廣、供電形式靈活、電能質量高、環境污染小,因而得到了快速發展。但是由于風、光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間歇性、隨機性、波動性等特點,并網運行后對配電網網絡損耗、電壓波動、供電可靠性等提出了新的要求[2]?,F有研究表明,以微電網的方式將分布式電源連接到大電網中,與大電網并網運行、相互支撐,是發揮其性能的最有效途徑[3]。
1? 微電網的概念與特點
美國學者Lasseter教授最早對微電網進行了闡述,此后歐盟等國家和機構根據自身實際需求分別對微電網的涵義進行了進一步解釋。目前,國際上尚未就其定義達成可普遍接受得統一標準。在我國,微電網是指由分布式電源、用電負荷、配電設施、監控和保護裝置等組成的小型發配用電系統。微電網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可以降低分布式電源并網后帶來的不良影響。
依據與大電網連接情況,可將微電網分為兩種類型。若微電網與大電網并網運行、可以進行功率交互,則其為并網型微電網。若微電網不與大電網連接,僅依靠自身分布式電源發電即可滿足系統內部負荷需求,不從外界獲得能量,則其為獨立型微電網。并網型微電網有兩種運行模式:并網運行為主要模式,微電網此時與大電網相互支撐,能量可雙向交互;孤島運行為大電網故障時的運行狀態,此時微電網內分布式電源繼續為重要負荷供電。
從微觀來看,微電網自身構成一個規模較小的電力系統,可實現完整的發電、輸電、配電、用電功能;從宏觀來看,微電網又可看做大電網中的一個“虛擬”電源或者負荷,與大電網并網運行。
2? 微電網的研究現狀
目前,微電網已成為各個國家和機構進行研究的重點對象,各國家都根據本國自然資源與使用需求,組織相關學者與研究機構投入微電網的研究之中,紛紛提出適合本國的微電網發展目標與技術路線,在理論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并且陸續建設成一批微網示范工程。
美國在全世界最早提出微電網概念并積極開展相關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大成果,全國約建成200多個微電網示范工程,其研究重點主要在滿足用戶多樣靈活的用電需求,提高重要負荷的供電可靠性,提升電網智能化程度等。歐洲在微電網研究與建設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目前,歐盟已經建立了多個微網示范工程,如丹麥的Bornholm微網、意大利的CESI微網等,其研究重點在于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效率、提升供電智能化程度、提高供電可靠性等。在亞洲地區,由于本國資源匱乏,日本較早開展微電網研究以作為解決本國能源問題的重要渠道。自2003年起陸續在愛知縣、八戶市等地先后建成微網示范工程。日本的研究重點在于拓展能源來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滿足用戶個性化電力需求。
我國的微電網研究起步相對較晚,于2004年前后逐漸興起,2008年特大冰雪災害引起大面積供電網絡癱瘓,暴露了我國在供電方面存在的缺陷,極大程度推動了微電網技術的迅速發展。在國家“863”、“973”等一系列項目資金的支持下,國內眾多科研機構紛紛投入對可再生能源和微電網的研究中,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天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多家高校和科研單位建設成了高水平微電網實驗系統;浙江東福山島微電網、天津中新生態城微電網等一批實際工程已經投入運行。針對我國目前能源對外依存度持續走高、環境治理任務依然艱巨的現實國情,研究重點主要在于提高電網接納能力、降低能耗、提高供電穩定性、逐步建成智能電網。
3? 微電網的網架結構
依據微電網的供電模式,可將其分為如下三類:
3.1 交流微電網
交流微電網是研究起步最早的微電網形式,同時也是當前應用最廣泛的微電網形式。分布式電源、儲能設備以及負荷等接入交流母線中,交流母線在公共聯結點處與大電網相連。隨著負荷逐年增加及供電需求日益多樣,交流微電網在電能質量、網絡損耗等方面逐漸暴露處較大弊端,面臨著巨大挑戰。
3.2 直流微電網
直流微電網有著形式簡單、控制方便、損耗較小、可靠性高等諸多優點。直流微電網中,分布式電源、儲能裝置與負荷等接入直流母線上,直流母線再接入交流大電網中。由于直流微電網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且未有相應制度與標準的出臺,因此大規模的推廣與應用仍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周期。
3.3 交直流混合微電網
交直流混合微電網兼顧交流微電網與直流微電網的優點,可有效避免分布式電源、儲能裝置及負荷接入單一交流微電網或直流微電網時因多次換流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被認為是未來智能微電網的發展趨勢。交直流混合微電網對于不同形式的分布式電源均有較好的兼容性,交流母線與直流母線通過雙向換流器進行連接并實現能量雙向交互。
4? 微電網的規劃設計方法
4.1 規劃設計建模方法
微電網的規劃設計,本質上是多場景非線性綜合規劃問題,需要根據設計需求形成合適的數學描述。
4.1.1 優化變量
變量通常為光伏電池、風力發電機、燃料電池等微電源、蓄電池等儲能設備以及換流器等微電網中主要設備的類型、容量與安裝位置等。
4.1.2 設計目標
微電網規劃設計的目標,一般包括經濟性目標、可靠性目標和環保性目標三類:
①經濟性目標通常為綜合成本最小化、項目收益最大化等。微電網成本主要包括安裝建設成本、運維成本、燃料成本、環保成本、購電成本、損耗成本等;項目收益則主要包含售電收益、節能減排效益、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等。從時間跨度來看,經濟性目標的計算時期既可為全壽命周期內,也可取為年平均值。
②環保性目標通常為污染物排放量、化石燃料消耗量、棄風光率等,主要反映微電網系統的環境效益。
③可靠性目標需要能夠真實客觀反映微電網系統及內部設備的運行狀況及對用戶供電的影響等,主要指標有自平衡率、供電不足率、平均停電時間、平均停電頻率等。
4.1.3 約束條件
微電網規劃設計中的約束條件,既需要考慮系統優化運行策略時的約束條件,也需要考慮規劃問題自身的約束條件。約束條件主要有:功率平衡約束、自平衡率約束、潮流約束、電壓波動約束、設備安裝容量約束、設備出力約束、聯絡線功率約束、能源利用率約束、儲能設備充放電約束等。
4.2 優化求解算法
求解電網規劃問題,可采用的方法有傳統算法與智能算法兩種。
傳統算法包含枚舉法、混合整數規劃方法、分支界定法等。當求解空間較小時,采用傳統方法簡單高效,效率高。但當規劃模型中的優化變量數量增多、求解空間較大時,解的組合指數式增長,采用傳統方法時計算速度會指數式下降,極為耗費時間。
智能算法主要包括模擬退火算法、群智能算法和混合算法等。智能算法多為隨機算法,對于不同模型的適應性好,并且思路簡單、容易實現。目前在求解微電網優化規劃模型時,常用到的算法有遺傳算法、粒子群算法、量子粒子群算法、細菌覓食算法、人工魚群算法、天牛須算法等以及其改進算法和融合算法。由于當前微電網規劃問題需充分考慮分布式電源的不確定性規劃模型且約束條件較多,采用傳統算法進行求解時受到諸多限制并且求解效果較差,而智能算法則可有效解決傳統算法存在的不足,因而成為了微電網規劃設計問題中優化求解算法的首選。
5? 研究展望
目前已有很多學者多角度對微電網規劃設計問題展開研究并取得豐碩成果,但仍有一些關鍵技術尚需要進一步進行深入系統探討。
①交直流混合微電網的規劃設計。交直流混合微電網由于具備架構靈活、多源供能等優點,目前已成為微電網的未來發展趨勢。然而當前學者主要致力于交流微電網的規劃問題,對于交直流混合微電網規劃設計方法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取得成果較少,有待進一步深化。
②微電網的結構研究。目前關于微電網結構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統完整的結構體系,很多機構在進行研究時均采用微電網結構存在差異,并未達成統一認知。加強相關研究,可促進微電網技術和微電網規劃設計方法的發展。
③儲能設備的規劃研究。儲能設備在微電網中起著吸納多余能量、平衡系統功率等重要作用,是微電網系統能夠正常高效運行的關鍵裝置。目前對于微電網中儲能設備的規劃問題研究考慮較為簡單,采用假設條件較多,關于儲能設備的自身特性及其對于微電網的影響的探討并不充分,實踐性與適用性較差。因此,開展相關研究,對于提高微電網規劃設計方法的合理性與現實性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梁才浩,段獻忠.分布式發電及其對電力系統的影響[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1(12):53-56.
[2]邱志能.分布式發電及其對電力系統的影響[J].居舍,2018(14):183.
[3]王成山,李鵬.分布式發電、微網與智能配電網的發展與挑戰[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0,34(0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