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浩強
近日,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肝臟主要在晚上11點至凌晨2點左右進行排毒,人們在此時段一般處于睡眠之中,而睡前服藥則會增加肝臟的負擔,進而引起肝臟損傷,所以臨睡前服藥更加容易傷肝。那么,事實是否真的是這樣呢?
肝臟是持續工作的
中醫認為肝臟主導人體的氣、血、水的流通。《黃帝內經》認為肝乃將軍之官,是人體里的“大將軍”,主藏血,人臥則血歸于肝,足夠的睡眠才可以使肝臟得以休息和恢復。
大多數藥物進入體內,都在肝臟進行生物轉化,發生水解、氧化、還原、結合等化學反應,生成低毒或無毒的代謝產物,當然也有可能生成有毒的代謝物。
事實上,人類的新陳代謝是從來不會停止的,就像血液不停地流淌一樣,肝臟并非只在夜間某個時間段才進行排毒,而是持續工作著的。因此無論何時吃藥,只要藥物通過肝臟代謝,都會存在一定的肝臟負擔。也就是說,無論睡前服藥還是其他什么時候服藥,同一種藥物對于肝臟所產生的負擔并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睡前吃藥,并不會增加藥物對于肝臟的額外損傷。并且按照中醫“人臥則血氣歸于肝臟”的說法,睡前用藥,在不影響睡眠的前提下也不會影響肝臟的修復。
有些藥物
不宜睡前服用
是藥三分毒,藥物在發揮治療作用的同時,往往還會產生不良反應,有時可能會對肝臟造成一定的損傷。事實上,用藥就是權衡利弊的選擇,當然,用藥時應當盡可能地將藥物對于肝臟的損傷降至最低。
對于患者而言,用藥時應當注意藥物所引發的肝損傷,尤其是使用肝損較為嚴重的藥物時應當更加謹慎。藥物對于肝臟的損傷主要與服藥的品種、劑量、療程或患者本身的特異性體質有關,不會因為患者睡前吃藥或者白天吃藥而出現顯著性差異,只要不是嚴重的依從性差的患者或者比較健忘者,把應當分為兩頓、三頓吃的藥物都攢到臨睡前一次吃就可以了。
事實上,有些藥品就是應該臨睡前服用的,比如安眠藥、平喘藥、降血脂藥物、具有中樞抑制作用的抗過敏藥物等等。當然,如果不想半夜還在“數羊”或者“數水餃”的話,對于可能引起失眠的一些藥物最好不要在臨睡前服用。比如類似于鎮咳的中藥水,臨睡前猛喝一口的初衷可能是為了鎮咳或者幫助睡眠,但其所含成分中大多有麻黃堿這一中樞神經興奮藥物,最終會導致失眠。這類藥有漁人百咳靜、小青龍合劑、急支糖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