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柱
【摘 要】嗩吶作為我國流傳范圍廣泛的民族樂器,有其獨特的音樂表現力,在二度創作的過程中有著豐富的表現形式。嗩吶的演奏并不簡單,在二度創作過程中對表演者的要求頗高,表演者的技術水平、基本功都會對嗩吶曲目的二度創作產生影響。本文將重點分析演奏者如何在二度創作中抓住要點,完成演奏。
【關鍵詞】嗩吶;二度創作;技術把握
中圖分類號:J632.1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4-0060-02
嗩吶是一種吹管樂器,最早由波斯傳入我國,它豪放、高亢的音色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演奏嗩吶時,演奏者需要在滿足曲目作者要求的前提下將曲目以自己的理解演奏出來,這就是嗩吶演奏的二度創作。嗩吶演奏的二度創作因人而異,不同的人對同一作品總是會有不同的理解,他們的嗩吶演奏技巧也各有千秋,因此二度創作的效果也是迥然不同的。但是嗩吶演奏考驗的是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基本功以及表演經驗,需要把握的技術要領是一樣的。
一、嗩吶演奏二度創作中的要點分析
(一)把握演奏氣息
嗩吶演奏的二度創作中,演奏者需要調整自身的氣息。對于吹管樂器演奏人員來說,氣息是首先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學過嗩吶的人都知道,很多初學者在吹嗩吶時通常是發不出聲音的。因為初學者沒有經過系統的氣息訓練,吹嗩吶時只有一股蠻勁。嗩吶發聲的原理是通過演奏者的氣息帶動“哨片”振動發聲,振動產生的聲音再通過嗩吶的不同音階管道,最終通過喇叭放大,發出激昂的聲音。演奏人員在吹奏嗩吶時發出的氣息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方式有很大的區別。嗩吶演奏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呼吸方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呼吸,不同的呼吸方式決定了演奏者在嗩吶吹奏過程中的氣息的大小、速度和力度,演奏人員需要根據作品特點來選擇合適的呼吸方式。胸式呼吸方法主要通過兩肋將氣息存儲在胸腔里,在胸腔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后,通過胸腔肌肉收縮來呼出氣息。胸式呼吸簡單、容易學習,但是很難完全掌握,因為胸式呼吸用胸腔存儲氣息的特點,使該方式的呼氣控制變得尤為重要,呼氣控制是演奏者選擇胸式呼吸方法時必需掌握的技巧。腹式呼吸通過膈肌將氣息存儲在小腹中,對呼氣控制的要求不高,特點是吸氣緩慢并且吸入的氣息少。胸腹式呼吸結合了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特點,降低了演奏者對呼氣控制的難度,但是胸腹式呼吸需要同時使用胸腔和腹部存儲氣息,對演奏人員的基本功要求很高。胸式呼吸適用于吹奏輕而弱的樂句,腹式呼吸更適合節奏慢且唱的句子,可以保證吹奏氣息的穩定,而胸腹式呼吸是嗩吶演奏最常用的呼吸方法,適用領域很廣泛。在二度創作過程中,演奏者根據具體的樂曲強弱和演奏情感來切換不同的呼吸方式、調整自己的呼吸狀態是必不可少的。二度創作中,嗩吶演奏者除了控制自身的呼吸方式達到調整氣息的目的,還需要注意到聲音統一中的氣息把握。嗩吶演奏中的聲音統一指的是音區中“上把位”和“下把位”的統一,比如在“下把位”音區中,嗩吶演奏者需要控制氣息保證聲音處在低音區,如果此時演奏者增加呼出的氣息量,就容易導致音區升高,最終使音色出現偏差。所以演奏者需要對嗩吶的發聲振動了如指掌,這樣才能在二度創作中利用嗩吶發聲原理輕松地駕馭氣息變化,調節聲音變化,實現“聲音統一”。
(二)重視口型應用
口是連接演奏者與嗩吶的關鍵身體部位,口型的變化對演奏效果、嗩吶發出的音色以及音強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嗩吶口型共分為兩種:“包”和“放”。“包”型要求演奏者在吹奏嗩吶時將自己的上下兩片嘴唇緊貼牙齒向內包住哨片,利用唇肌振動控制哨片。“包”型的優勢很明顯,因為嘴唇貼近哨片,所以“包”型對哨片壓力的控制相對簡單,演奏的音色相對柔和。但是哨片內包導致了演奏者口腔內部舌頭的活動范圍減小,限制了演奏者其他演奏技巧的表達,同時,內包產生的柔和音質很難再表現出雄渾激昂的音色。“放”型要求演奏者將上下雙唇噘起進行演奏,利用噘起的雙唇肌肉來實現對哨片的振動控制,由于每個人的唇肌面積大小的不同,所以“放”型相對于“包”型,對哨片的控制難度會更高一些,同時也因為哨片控制難度的增強,選擇“放”型吹奏的演奏者通常氣息會更足一些。“放”型給了演奏者足夠的口腔空間來進行舌頭的發揮,更方便演奏者展示自己在嗩吶上的一些表達技巧。“放”型演奏的嗩吶聲音相對“包”型會更加激昂厚重,但是高音很難上去,這要求演奏者必須具備十分扎實的基本功。在嗩吶的二度創作中,表演者要理性地看待這兩種口型的優缺點,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選擇不同的口型進行演奏。因為每個人的嘴唇厚度、大小以及對氣息的控制能力都各不相同,演奏曲目以及曲目演奏過程中的音色強弱的變化、情感變化對演奏者的選擇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筆者認為,單一的演奏口型是不可取的,因為在二度創作過程中,不變的口型意味著演奏的音色和情感很難做到千變萬化,對演奏會造成很不好的影響。在嗩吶演奏的二度創作過程中,演奏人員應該多加練習,在情感變化中找準口型變化的節點、在音色變化中找準口型變化的時機、在音強變化中靈活地切換演奏口型,摸索出適合自身條件、獨屬于自己的口型變化。
(三)重視音色的把握技術
在嗩吶的演奏過程前,需要演奏者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全面了解音色特點,形成對音色的審美態度,并掌握特殊的音色發聲技巧。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需要演奏者充分認識到嗩吶演奏對聲音的要求,比如嗩吶的聲音特點對應的音區:高音區的嗩吶演奏聲音激揚、高亢、穿透力極強,低音區的嗩吶演奏聲音相對柔和、圓潤。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需要控制好聲音高低的變化,使得整個嗩吶演奏的聲音表現自然、松弛,能夠更充分地體現出聲音中的情緒變化。筆者認為把握好音色的變化需要演奏者練好演奏口型的切換。演奏口型基本決定了音色的方向,比如在“包”型的演奏下,演奏者通過指法、顫音等技巧展示的音色變化比較細微,值得細品。但是這種細微的音色變化是不足以讓“包”型的高音轉變為低音的。所以在把握音色變化技術時,筆者建議演奏者將音色變化與口型變化的規律結合在一起,找出統一的變化規律,這樣就可以演奏出更加動聽的嗩吶音色。演奏人員對音色的審美態度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演奏者二度創作的音色,極具代表性的實例就是嗩吶演奏者的個人風格都各有千秋。審美態度是演奏者個人風格的體現,演奏者在二度創作過程中需要將自己的審美和情感放在演奏曲目中,實現對音色的控制,這樣才能稱為“二度創作”。
(四)重視聲音力度的把握技術
在嗩吶演奏中,聲音力度的變化主要有漸強和漸弱兩種,但是無論是漸強還是漸弱,對于演奏者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在二度創作中,聲音力度的把握考驗著演奏者的綜合能力,因為力度的掌控與演奏者的口型、氣息和音色的變化息息相關。漸強演奏的技巧就是在開始演奏時弱吹。弱吹開頭的演奏才能很好地體現出二度創作過程中音強的變化,在聲音力度逐漸增大的過程中演奏者需要保持自己的口型。“包”型是漸強演奏的好選擇,演奏時演奏者將嗩吶的哨片包住,下唇收緊用力,抑制哨片的振動幅度。隨著演奏力度的不斷加強,嗩吶演奏者需要逐漸改變口型,將口縫增大,加強氣流的流入,使哨片充分振動。漸強演奏對口型和氣息要求很高,屬于嗩吶二次創作中難度較高的技術,對演奏者的要求也很高。在漸強演奏中,口型和氣息的變化要十分流暢,否則就會使創作變得刻意。漸弱演奏與漸強演奏的方式正好相反,漸弱演奏講究強吹開頭,即演奏者在開始演奏時需要調整氣息做一個高音開頭,隨后在演奏的過程中慢慢地減弱聲音力度。筆者個人認為降調比升調相對難一些,在聲音降調的過程中需要演奏者保持極高的音準,否則就會顯得聲音力度的變化沒有落在實處,到最后會很虛。聲音力度技術的掌握需要演奏者在舞臺下摸索適合自己力度變化的影響因素,比如口型、氣息、音色等。筆者這里所說的口型和氣息變化是相對大眾來說的,有些人由于自身的特點不同或許會有不同的口型變化,所以聲音力度的掌握技巧就是“熟能生巧”,只有練到位了才能在二次創作中將聲音變化很穩地展示出來。力度變化除了技巧的學習,還需要演奏者對二度創作有十分清晰的情感把握。在二度創作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將自己對曲目的理解融入到演奏中,這樣的演奏才配稱為二度創作。二度創作對情感的要求是很高的,“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個曲目不同的二次創作所呈現出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情感的展現完全憑借演奏者自身對曲目的理解,這是涉及到嗩吶表演者個人藝術修養的問題。情感的變化也會體現在聲音力度的變化中,漸強和漸弱的演奏方式其實就是在表現情感的變化,所以演奏的曲目哪部分要音強、哪部分要音弱,都需要演奏者對曲目進行深度的理解。
(五)重視聲腔的把握技術
聲腔是地方嗩吶特有的一種腔調,在嗩吶演奏的二度創作中,演奏者可以根據自己對原曲的理解加入不同的腔調,讓作品帶有自己的個人風格。經典的嗩吶曲目很多都來自民間,受區域影響,這些曲目都帶有鮮明的地方文化色彩。比如《黃河水情深》,這首嗩吶曲目表現出極其強烈的山西韻味,“引腔”是這首嗩吶曲目最吸引人的地方,“引腔”表現出黃河之水蓬勃的生命力,音色細膩、婉轉,讓人回味。而《正月十五鬧雪燈》這首嗩吶曲,在聲腔上受到了東北二人轉的影響,音色直率灑脫,表現一種豪情,帶有東北風味。在二度創作時,演奏者可以將自己對曲目的理解或者將自己家鄉的文化融入創作中,給曲目加一些腔調,這會使得表演更加抓人眼球,創造出更加豐富的音樂層次。
二、結語
總而言之,嗩吶演奏的二度創作需要演奏者把握好二度創作的技術和技巧,豐富嗩吶曲目的表現層次。在二度創作中,嗩吶演奏者要結合曲目的風格、情感特點來尋找口型、氣息、音色在演奏中的變化規律,并在創作中表現出自己對音樂的審美態度,才能夠使音樂得到升華,創作出屬于自己的音樂風格。
參考文獻:
[1]范曦.平遙縣民間嗩吶藝術的傳承發展及思考[J].黃河之聲,2017,(23):168.
[2]王志剛.河南南陽地區傳統嗩吶曲目的地域特點[J].戲劇之家,2017,(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