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霞
【摘 要】中國古典小說中有許多對戲曲、樂人、樂種、樂象的描寫。小說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可以說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是活動的記錄和歷史發展的積淀。而音樂文化是最能夠跨越社會制度,跨越空間、時間和人類語言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源自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得益于社會制度和人類文化的滋養,為后人了解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提供了完善的歷史資料。
【關鍵詞】文學;樂象;歷史資料
中圖分類號:J64?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4-0072-02
我是一名中學音樂教師也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古典名著中的《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警世通言》等都曾經多次閱讀。職業的原因,使我注意到小說中的音樂及其表演,并產生興趣,也對中國古典小說中的音樂史料產生了濃厚的學理認識。
小說中有許多對單曲、套曲、樂人、樂種、樂象的描寫。如婚喪嫁娶、會親訪友、祝壽生子、加官進爵、店鋪開張、節日家宴等在廳堂里的演出和女子深閨里的小唱,其所涉及到的點戲、行當、妝扮、樂器、伴奏、歌舞樂俗等具體情景與細節,在保存戲曲、音樂史料上,成為一部部活態“音樂史”。小說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可以說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是活動的記錄和歷史發展的積淀。而音樂文化是最能夠跨越社會制度,跨越空間、時間和人類語言的一種文化現象,它源自人們的社會生活實踐,得益于社會制度和人類文化的滋養,為后人了解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提供了完善的歷史資料。透過這些樂象,人們能領略到當時城鎮市民中絢爛多彩的音樂文化。這些小說為研究當時城鎮市民的音樂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為后人探析當時市民的音樂文化提供了新的途徑。
《金瓶梅》(后文中會以《金》代替)這部被馮夢龍稱為明代“四大奇書”之一的文學巨作,是一部極具爭議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部能夠讓人多方面研究取資的書。凡是讀過該書的人,尤其是喜愛音樂藝術的人,都會被小說中所描述的樂人、樂種和樂象所吸引。人物的生活娛樂中,音樂是貫穿始終的。雖然清代的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有許多關于戲曲的描述,可真的與《金》比較起來,卻是虛多實少。[1]在整部小說中,宋元南戲、元明雜劇,直至寫到明代傳奇,甚至是各種雜耍和名不見經傳的“步戲”之類的戲曲表演,可謂是形式多樣、應有盡有。如傳奇演出有海鹽腔,也有蘇州子弟演出的昆山腔。[2]通過看西門家的婚喪喜事,以及會親、慶壽、生子、加官、宴請賓客、店鋪開張、節日家宴時在廳堂里的演出,或者女眷在深閨里的小唱,[3]可以發現,除了繪聲繪色地描寫演唱、不厭其煩地引錄唱詞之外,也寫到了點戲、行當、妝扮、樂器、伴奏、歌舞樂俗的具體情景與細節等等。小說中涉及到的有民歌、小曲小令、說唱戲曲、戲曲音樂、曲牌、樂器、劇本、表演形式以及戲俗,還寫到當時流行的歌俗、樂俗、樂社等等。這些涉及到的是音樂的本體與客體問題。這些音樂現象用現代觀念來歸類,涉及到樂器學、民歌學、戲曲藝術、說唱藝術等等。根據統計,整部小說引用的劇目有25個,單曲有140首之多,套曲也有50套,其涉及到的樂器有20多種。以上數據充分說明:從保存音樂史料的角度來說,把《金》稱之為明代隆慶至萬歷年間的一部活態“音樂史”,可以說是當之無愧。
下面我就文學作品里的歌唱文化、戲曲文化和佛教音樂文化做一些理性論述。
一、文學作品中的歌唱文化
歌唱是人們表達強烈情感的一種方式,[4]是語言的升華,是對語言表達的補充。中國傳承悠久的歌曲、戲曲,記錄了古代輝煌的歌唱文化。小說亦受中國歌唱文化的影響,從其中大量地使用歌曲、戲曲就可看出中國歌唱文化在小說中的深厚積淀與鮮明反映。從小說的整體來看,其中的歌唱活動大致可以分為唱歌、唱曲、唱戲。唱歌是指演唱一些小曲、小令類歌曲;唱曲指的是曲藝演唱、燈詞彈唱和散曲、套曲的演唱;唱戲指的是搬演戲曲。
小曲演唱,在小說里可以說是音樂生活的主流。中國音樂史學家楊蔭瀏先生對于小曲的觀點是:“小曲,亦稱小令”,認為它們其實是一回事。小曲、小令一般都是獨立的單曲,多來源于民間的流行小調,形式短小,自由活潑,當時也叫“葉兒”。這些歌曲,可以用作家樂,也可以由專業的歌妓或是妓院的娼妓來唱,所唱者甚多。
小說中套曲的演唱,是歌唱文化中重要的一筆。套曲又稱套數、散套或大令,它是一種較小曲、小令來說結構更為復雜的音樂藝術表現形式。它是由同一宮調若干曲子按照一定次序連綴起來而成,必須有同一宮調兩支或兩支以上曲子,不論長短必須一韻到底,末尾往往加一尾聲。套曲可長可短,伸縮自由,可敘述故事情節,也可寫景抒情,與雜劇比較接近,相比較來說,套曲只有清唱沒有科白,所以也有把套曲叫“清曲”的。這些套曲既起到推動情節的作用,也發揮應景的功效。
小說中有很多的歌唱活動都是結合故事情節以體現人物情感的。文學作品中各種歌曲的演唱,為現代人了解古代各種歌唱文化,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二、文學作品中的戲曲文化
《金》和《紅樓夢》中記載了大量的戲曲作品,涉及到的章回之多以及使用的頻率之高,在中國古典小說中極為罕見。這些戲曲作品不僅與小說的情節需要融為了一體,而且具有很高的歷史史料價值與民俗價值,同時也對考察明代中后期和清代世俗平民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
《金》中以大量的篇幅來描寫西門家演戲唱曲的生活圖景,可稱得上是明朝中后期城鎮市民中戲曲盛行的縮影。小說中,搬演戲曲成為人們娛樂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涉及到的各類戲曲中,有搬演戲曲片段的描述,有支曲的錄用,也有某支曲子中個別句子的錄用,亦或只是提到劇、曲名字,一帶而過。海鹽腔的搬演尤其受到西門家的青睞。根據統計,海鹽腔的搬演分布在十八個章回中。由此或可推見,海鹽腔的搬演,已經成為明朝中后期的時尚文化之一。《金》為海鹽腔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史料記載,使后人得以了解明朝南戲四大聲腔系統中海鹽腔的發展、傳播全貌。
小說中詳盡地記載了搬演海鹽腔的戲曲活動,它是當時的一種城市時尚娛樂活動,同時也是明代城市市民文化中的一種獨特現象,并表現出了多方面的戲曲功能。(一)標志使用者身份的禮儀功能。作為承應官家的重要禮儀之一,海鹽腔的搬演過程和形式,成為小說中人物社會交往和身份地位的象征。(二)有著潛移默化的娛情功能。戲曲的搬演具有很強的娛情功能,搬演過程中形成了城市市民獨特的消費文化。(三)有推進小說情節發展的功能。(四)有記載社會民俗的功能。小說中,無論婚喪嫁娶、宴請賓客,亦或偷歡調笑,海鹽腔的搬演都成為了當時城市社會生活中獨特的表達方式。這種方式,表現出了明朝中后期城鎮世俗生活的民俗風尚。(五)有寓教于樂的教育功能。戲曲的教化功能由來已久。戲曲作品往往在潛移默化中起到寄寓勸懲的作用。
總之,小說世界里,戲曲的搬演,即反映了社會生活的真實面貌,也起著約束真實生活中人們的道德倫理的作用。通過對小說中戲曲史料的分析,我們能夠勾勒出明代中后期戲曲文化的盛行狀況及發展流變,因而其具有非常重要的戲曲研究價值。
三、文學作品中的佛教音樂文化
佛教音樂是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中的珍貴遺產。當代佛教音樂文化的研究,大致有兩種途徑:(一)搜集、整理現存的寺廟音樂和民間佛曲;(二)古代遺留下來的典籍和樂譜。但是現代留存的佛教音樂已是殘缺不全并多有變化,而且古典記載多有不詳,傳世的古代樂譜更是不多見。
佛教具體什么時間傳入中國的,我們現在很難予以考證,但它傳入中國就逐漸被中國原有的宗教文化所融合,最終被融合為中國化佛教。跟隨佛教傳入中國的還有佛曲,佛曲跟佛教一樣經歷了相似的融合過程。宋、元以后,佛教音樂由于城市市民階層的出現而日漸通俗化,并影響到了中國說唱音樂和樂器演奏等各個方面。透過當代流傳下來的宋詞的詞牌和元曲的曲牌,我們可以看到佛教音樂影響的深刻印記和宋元佛教音樂吸收民間音樂的印記。自唐朝時期的俗講寶卷起始,至宋代,佛教音樂可謂盛極一時,直至綿延到明清時期,影響了近代多種戲曲和曲藝音樂。在明代,佛教音樂日益通俗化,并且深入民間。許多的佛教音樂以民間音樂曲調來演唱。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五年,曾經頒布了《諸佛世尊如來菩薩尊者名稱歌曲》五十卷,令全國的僧人學習演唱,其曲調大部分是當時流行的南北曲。明、清時期到近代,佛教音樂與唐宋時期相比較來說日漸衰微。但在衰微的同時,因受佛教音樂的影響,民間器樂及說唱音樂卻日益繁榮。所以說佛教音樂文化的興衰體現了其與民間音樂文化融合發展的過程。
總之,任何時期的文學作品,都有著不同的社會作用,人們也能從中獲得各種有益滋養,而作品中的音樂文化是最能夠跨越社會制度,跨越空間、時間和人類語言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體現在百姓的各種生活習俗中。我們通過對這些藝術現象進行研究,有可能真實地還原作品中的社會生活、音樂習俗等,也有利于我們對傳統藝術文化的了解和傳承。
參考文獻:
[1][2][3]黃霖.說金瓶梅[M].北京:中華書局,2006:187.
[4]孟凡玉.音樂家眼中的紅樓夢[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