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 要】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在赫哲族中,“烏日貢”大會是獨有的、屬于赫哲人自己的節日,是盛大的民族節日盛會,是充分展現赫哲人古今生活的民族節日。在“烏日貢”大會中分為文藝演出和體育競技兩部分,其中文藝演出部分涉及到了民歌“嫁令闊”、民俗歌舞表演、薩滿音樂等。本文主要分析嫁令闊及“嫁令闊”傳唱情況,并提出了“嫁令闊”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對策。
【關鍵詞】赫哲族;“烏日貢”;“嫁令闊”;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J642.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4-0078-02
“嫁令闊”可以理解為赫哲族民歌的總稱,其中包含了很多體裁,比如號子、兒歌、小調等。在“嫁令闊”中體現的是一種純樸的情感、輕柔而悠揚的曲風,屬于一種抒情歌曲,其流傳性很廣。“嫁令闊”的曲調、旋律、節奏并沒有明顯變化,其中部分曲子,需要在特定時間以及場合演唱,而有些歌曲則顯得較為隨意,并沒有時間或場合的要求。目前,“嫁令闊”已經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本文對赫哲族“烏日貢”大會中“嫁令闊”的文化闡釋與探討,有著重要意義。
一、“嫁令闊”概述
“嫁令闊”翻譯為唱歌,屬于一種赫哲語,與傳統意義上的民歌相比較,赫哲族“嫁令闊”有著明顯的不同,但大多文獻都將其定義為赫哲族民間歌曲的總稱,與漢族民歌相似。“嫁令闊”中以情歌居多,對于長期生活、工作在赫哲族聚居地的人們而言,其大多將“嫁令闊”理解為[1]:屬于一種傳統文化流傳下來的本民族特有的歌曲,演唱者能夠即興填詞,具有較為明顯的旋律特征,可以使用赫哲語言進行演唱,以“赫哲族風”為特點的歌曲改編和創作。但是在民間歌曲中,除了傳統少數民族民歌之外,還涉及到了近現代民間作曲家、專業作曲家所創作的民歌。所以,嫁令闊的主要特征可以表述為:(一)屬于赫哲人認可的、自古流傳的本民族歌曲;(二)歌曲創作富有赫哲族民歌氣息;(三)曲式結構、節奏、調式等凸顯赫哲族風,屬于一種以魚文化為主的流線型音樂;(四)歌曲的歌詞需要使用赫哲語演唱,并且是歌唱本民族的歌曲。
二、赫哲族“烏日貢”大會中“嫁令闊”
“烏日貢”可以理解為是一種將傳統文化與新文化相結合的盛大集會,在“烏日貢”大會中體現了鮮明的時代色彩,通過固定日期的舉辦使得全民族共同參與其中,非常盛大。早在1985年就舉辦了首屆大會,“首屆文體大會”得到了當時黨和政府各級部門的大力支持。經過發展,后來在1988年,更名為“烏日貢”大會,同時,也對大會開展進行了規定,每三年召開一次。從1997年開始定為每四年舉辦一次,此習慣一直延續至今,據相關統計,截止到2013年,“烏日貢”大會已經經歷了九屆歷程。從往屆“烏日貢”大會舉辦實際情況看,在舉辦時間、舉辦地點、參會代表隊等方面,具有諸多相似之處。在“烏日貢”大會中,包括了赫哲族傳統民歌嫁令闊、伊瑪堪、新民歌、口弦琴彈奏,此外還有一些傳統以及現代民族舞蹈、薩滿活動等。經過社會、時間的發展,政府提高了對“烏日貢”大會的重視以及關注,也在諸多方面大力支持大會的舉辦,這使得大會條件越來越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演出形式多樣化發展。從最近兩屆大會開展情況看,服飾展演有了變化,此外,在嫁令闊曲調方面也進行了變化,增加了伊瑪堪舞臺情節展現等方面內容。
民歌對于赫哲人而言,屬于音樂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從赫哲族每屆“烏日貢”大會情況看,其中“嫁令闊”演唱是最為經典的節目。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嫁令闊也有了更高要求,無論是在演唱內容、演唱水平方面都發生了相應變化,無論歌唱哪種內容,以何種方式表達,都體現了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從各屆赫哲族“烏日貢”大會演唱的嫁令闊看,主要分為三種類型:其一,傳統形式上的嫁令闊,主要指的就是由赫哲人集體創作的一類歌曲。此類歌曲在曲調方面較為固定,具有極高的傳唱率,其中保留了較多的赫哲族嫁令闊的曲風,在赫哲族嫁令闊總曲目中達到了五分之一[2],其中較為典型的有《過去的痛苦》《烏蘇里芒木》等。其二,創作和改編后的嫁令闊。通常情況是由赫哲族懂音樂的藝人或者音樂創作者完成。將傳統嫁令闊作為主要元素,而后運用專業的音樂理論、技巧創作歌曲,此類歌曲在赫哲族嫁令闊總曲目中達到了80%,比如《采山歌》《共產黨救了咱赫哲人》《歡樂的哈魚崗》《烏蘇里船歌》《烏蘇里小夜曲》《赫哲酒歌》《爺爺的樺皮船》等。其三,嫁令闊傳唱率非常高。在赫哲族嫁令闊中,《山水醉了咱赫哲人》《烏蘇里船歌》《烏蘇里芒木》《大頂子山喲高又高》傳唱率較為突出。
三、傳承與保護赫哲族“烏日貢”大會中“嫁令闊”的緊迫性
從“烏日貢”大會中演唱的嫁令闊來看,將近70%被文獻記載的嫁令闊并沒有得到人們的傳承,很少有人傳唱。從我國民族學家、音樂家凌純聲所撰寫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書看,該書中真實記錄了20首赫哲族傳統民歌,其中記錄的每一首歌的內容都非常詳細且專業。后人對保留下來的傳統民歌進行不斷研究和分析,使得赫哲族嫁令闊重新被定義,賦予了其時代內涵。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促使著赫哲人生產生活方式發生改變,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文化傳承、音樂特點都發生了變化,赫哲人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也不僅僅局限于音樂,出現了更多豐富的戶外活動。但對于“烏日貢”大會而言,這是赫哲族傳播文化、擴大影響的重要載體,在大會中,通過各個節目、活動的展演,充分展現了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的原生態赫哲族嫁令闊。但是傳統以口傳心授為主的方式,過于單一,并且限制于人傳人的人際傳播方式,此種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社會需求,因此,需要進行積極改革,適應現代快節奏生活。
四、“嫁令闊”的文化傳承與保護
烏日貢大會可以說是嫁令闊傳承與保護的基礎空間,在赫哲族烏日貢大會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其為嫁令闊傳承與保護提供了尤為重要的文化空間。隨著我國旅游業的不斷發展,烏日貢大會積極召開,很大一部分旋律優美的傳統嫁令闊開始重新進入藝術領域中,使赫哲族嫁令闊的傳承方式出現了傳統與現代并存的新局面。但在發展的同時也需要分析出其中的問題,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應對。
(一)“烏日貢”大會面臨的問題
首先,赫哲族主要集聚在偏遠地區,受到地理位置的限制,交通不便,所以與外界在文化交流和溝通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在加上赫哲族人習慣因循舊例,并不具備與時俱進的創造思維,所以目前“烏日貢”大會的主要舉辦地僅僅停留在村屯建設中,所產生的收益也僅僅用在修建學校上[3]。
其次,赫哲族雖然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但是在歷史演變中并沒有形成民族性的文字,只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流傳下了部分文化。而當赫哲族老一代人相繼去世后,年輕赫哲人在日常生活中幾乎很少使用赫哲語,又沒有文字記錄,進而導致相關文化出現斷裂。
最后,近年來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這便使得許多赫哲人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向往。加上少數民族地域特征、人文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各方面發展非常落后,導致一些赫哲人開始逐步向外流出。在各種文化相互沖擊下,赫哲族并沒有將本民族文化資源充分開發和利用,嚴重缺乏自強自立的創業精神,進而制約赫哲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4]。
(二)保護和傳承嫁令闊的途徑
嫁令闊作為赫哲族文學和藝術的典型代表,主要表達的是一種赫哲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凸顯出了赫哲族文化精髓,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關注赫哲族原生態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首先,應當加大力度重視傳統嫁令闊民間歌者及其成果,對此,相關部門、學校等可以結合實際情況設立音像博物館,收集并整理傳統民族文化,展示給大眾,其中,需要格外注意重點保護老一輩歌者遺留的原唱音像資料,通過文字和聲音共同記錄嫁令闊文化。其次,有必要提升對優秀人才的培養力度,為更好地傳承和保護赫哲族文化,借助年輕人的力量,發揚赫哲族音樂精髓,通過有效的文化教育,為赫哲族音樂傳承提供基礎。最后,應當在一定程度上擴展歌曲創作空間,結合現階段創作或者改編后的嫁令闊作品,不難發現,主要有《烏蘇里芒木》《漁歌》《過去的痛苦》等幾首為基調,而諸如《獵歌》[5]等史料記載中的歌曲卻很少提及,因此,嫁令闊創作者在實際創作或者改編過程中應當充分挖掘史料中的赫哲族風情,將其融合到嫁令闊中,從而達到傳承文化的目的。
總而言之,在各界文化不斷發展中,烏日貢大會受到了各界專家的關注。從赫哲族人民的角度來講,舉辦烏日貢大會是為了促進村屯鄰里聯誼,但事實上,通過節日活動,有利于增強民族情結,延續民族特色文化,在這些活動中,也進一步促使外界了解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和生活方式,因此,需要其所產生的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從而促進各民族的互通互融。
參考文獻:
[1]張國廷.聲像檔案視域下非物質音樂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J].檔案管理,2020,56(03):180-181.
[2]楊翠碧.三峽庫區土家族擺手舞文化的傳承與保護[J].大眾文藝,2020,67(09):150-151.
[3]王燦,司珍珍,程玥媚,盛亞潘,韋瑞瑞,王倩倩,李蘇丹.洛陽楹聯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問題研究[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02):1-5.
[4]雙凡,李俊瑩,王莉,倪萍.納西族民族醫藥傳承與保護問題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0(02):68-73.
[5]王川.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保護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以重慶市江津區鳳儀村為例[J].南方農機,2020,51(07):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