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萍 吳鈺菡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對少數民族舞蹈的研究沒有進入到主流的文化與藝術交流視野中,我們需要看到藝術領域各方面的生存環境。苗族舞蹈及其藝術形態,與其生存的生態環境、社會歷史、人文傳統、生活經濟等周邊文化背景有著歷史層面的密切聯系。苗族舞蹈本身蘊含的信息有限,卻打開了了解苗族舞蹈和民族文化的另一個窗口。
【關鍵詞】苗族;舞蹈;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J722.22?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4-0120-02
一、苗族舞蹈的藝術特征
(一)苗族舞蹈的表演特征
關于苗族的歷史淵源,有很多說法,通過舞蹈就可窺見其戰爭、遷徙、繁衍等歷史元素,舞蹈所塑造的畫面較為直觀地體現了一些歷史信息。苗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涵養較高、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歌舞在很久以前就已經享有盛名。苗族的舞蹈起源較早,許多舞蹈都與紅白喜事或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苗族文化中傳達出來的精神尤其令我們敬佩。盡管苗族的發展經歷了千辛萬苦,但是苗族人民始終表達著積極樂觀和豁然勇敢的精神。山水阻擋不了奔向大海的勇氣,抑制不了擁抱太陽的壯志凌云的情懷。苗族舞蹈的舞姿和靈感源自苗族人民的生活,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近年苗族舞蹈受到了現代舞的沖擊,引出了一系列關于苗族舞蹈的繼承和保護發展的問題。苗族雖然是少數民族,但是支系繁多,分布較為廣泛。在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舞蹈種類就有錦雞舞、蘆笙舞、木鼓舞、板凳舞、踩親舞、銅鼓舞、踩鼓舞、花帶舞等等,其中流傳較為廣泛的是鼓舞和蘆笙舞。蘆笙舞是以苗族人民手持蘆笙進行吹奏,同時進行較為多變靈活的下肢舞步的民間舞蹈。鼓舞是一邊擊鼓一邊跳舞的民間舞蹈,通過擊鼓的節奏和舞蹈進行配合表演。蘆笙舞可分成“表演性蘆笙舞”、“群眾性蘆笙舞”、“風俗性蘆笙舞”、“自娛性蘆笙舞”這四類。在苗族不同地區,其舞蹈表演形式和內容也是不一樣的。同時,蘆笙舞的應用也較為廣泛,從生活中的勞作生產到娛神娛人活動、從宗教喪葬儀式到婚姻嫁娶禮儀,都離不開苗族蘆笙舞。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很多種類的苗族舞蹈也在適應著當代潮流,進行創新和改革,從以前的宗教祭祀中解放出來,廣泛地運用于苗族各種節日慶典和婚慶活動中,讓苗族舞蹈成為廣大人民喜歡和熱愛的群眾性舞蹈。
悲壯的“蘆笙芒筒祭祀樂舞”和高昂激越的“反排木鼓舞”描述了苗族同胞逃避戰爭、輾轉遷徙、尋找美好家園的過程。從舞蹈動作的角度來看,也體現了他們的生活和曾經出現的文化,比如對牛、錦雞的圖騰崇拜,反映了苗族山寨的遺風。這些舞蹈通過連續世代的活體傳承方式,利用舞蹈向苗族的子孫訴說祖先的歷史,對于研究苗族文化的學者和舞蹈傳承教學來說,都具有實際的研究價值。
苗族也有體現女性柔美典雅風格的舞蹈,其中典型的舞蹈有“踩鼓舞”、“錦雞舞”、“踩親舞”、“古瓢舞”和“花帶舞”。當她們跳這類舞時,通常由年輕男子吹蘆笙以伴舞,以表現他們的求愛心理。苗族女孩的舞蹈動作主要是手臂的擺動及腰部和臀部扭動,這與我國楚舞的動律相似,這部分肢體的動作表現出她們溫柔、含蓄、穩定、沉靜、詩意的心境和美感。
(二)苗族舞蹈音樂特征
舞蹈離不開音樂,音樂同樣也離不開舞蹈,兩者有著不可分割、互相依賴和互相促進的關系。苗族舞蹈中蘆笙吹奏及古瓢琴拉奏的音樂結構和木鼓、銅鼓敲擊的音樂結構具有相似的邏輯,一般包括引句、插入、結尾,有時也伴以“飛歌”或喊聲。“飛歌”注重開頭和結尾的回響,“飛歌”唱的開始段落和結尾段落的曲調、旋律是一致的,在“高聲”部分使用重復的手法,通過同曲不同情的方法進行調整,但總的來說,歌曲只是背景音樂,舞蹈的節奏不受其影響,舞蹈的節奏是跟蘆笙、古瓢琴及木鼓、銅鼓的節奏而行的。苗族的演唱方式可分為三種“假聲唱”“低語唱”和“真嗓唱”,根據曲調的不同、演唱形式的不同和演出場地的不同進行調整。此外,苗族民歌中真假聲轉換自如的唱法很特別,在今天的聲樂系統中,雖然這種演唱方法顯得缺乏專業規范,但它具有的民族特色和民間價值應得到尊重;苗族舞蹈不僅要民歌的演唱、樂器的演奏、敲擊與舞蹈的運動相一致,而且舞步的幅度和頻率也要相應改變強弱和快慢。
二、苗族舞蹈元素的提煉與運用
(一)腰胯動作
“扭腰搖臀”是苗族舞蹈運動規律的核心,因為舞蹈中典型的“起、沉”運動規律是以腰臀為連接軸形成的,苗族舞蹈的動態規律也是以腰臀為主。同時“腰部”和“臀部”在苗族舞蹈中也占據著主導的地位,屬于主要驅動。苗族舞蹈的動作主要是“擺臂”、“扭胯”和“挑胸腰”,節奏不同,效果也不同。苗族舞蹈動律既有“脆性”也具“柔韌性”、既“不順”又“協調”,沒有拖延,穩定而不沉重,健康而不粗俗。這一動態規律不僅將苗族舞蹈的熱情和鮮明的特點進行了展示,同時也很好地將苗族女性的靈巧、生動和內秀的的人格特點進行了詮釋。
(二)搖臂動作
在苗族舞蹈上肢部位運動中占據著主要地位的就是搖臂動作,即大幅度地揮動手臂,使手臂以不同程度劃圈。雙手臂先后搖臂劃圓,配以三步一踢,是基本的動作。在揮動手臂的同時,雙腳保持自然站立的位置,身體向著某一點進行準備和配合。在進行搖臂動作的學習時,沒有固定的節奏和旋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個步驟:首先,兩腿的膝蓋松馳,身體呈半蹲姿勢的同時呼吸下沉,兩手臂靠近身體垂直地面;其次,雙手在腹前交叉打開,接著在頭頂交叉打開,雙手劃下,此動作雙腳并攏兩腿顫膝或原地踏步;其次,手臂舉在頭上,形成一個“V”字型的舞姿,俗稱開花掌;再次,重復第一個動作的所有步驟;最后,呼吸下沉,手臂放在胯兩旁,俗稱壓裙位搖臂(劃圈)。當然,搖臂劃圓動作受服裝、銀飾所限,動作幅度不可能太大。
(三)踩橋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