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軒
【摘 要】一直以來,戛納電影節的作品美學就是反戲劇化結構、反程式化敘事的,往往以自然主義的態度捕捉人性、記錄日常,而鏡頭語言一貫修飾少、寓意深、真實且細膩。本文即以《看雨》與《油罐》兩個戛納獲獎作品為例來進行審美解讀。
【關鍵詞】戛納;金棕櫚;短片;看雨;油罐
中圖分類號:J90-02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34-0129-02
戛納電影節創立于1939年,與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一起,并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短片單元是戛納電影節中的正式競賽單元,其最高榮譽被稱為“金棕櫚獎”。作為青年才俊初顯實力的角逐場,為數眾多的知名導演都是從這里開始起步并成長。本文中提及的兩部作品,其中之一的導演是艾麗薩·米勒[1],墨西哥籍,《看雨》是其處女作;而另一位澳大利亞籍導演朱利葉斯·艾弗里[2],在憑《油罐》獲斬戛納短片金棕櫚獎后,便開始涉足長片,代表作品有《槍之子》(Son of a Gun)、《霸主》(Overload)等等。
一、《看雨》:“斷片”的情愫注定是多數人的青春
由墨西哥導演艾麗薩·米勒執導的短片《看雨》于2006年獲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短片金棕櫚獎。該片講的是少男迭戈和少女索菲亞之間青澀的愛情經歷,雖然故事以遺憾結尾,少男少女走上了人生的不同岔路,但是,這何嘗不是能讓大多數過來人深以為然的人生呢?說起來,這個短片的意蘊很像作家秦巴子寫的微小說《筆直的煙》的墨西哥影像版本,導演以似是而非的戲劇結構、寓形于義的鏡頭語言,將少男少女間的相互內心揣摩表達得細致入微,從而使短片達成了形、意、神的統一。
從戲劇結構的角度來說,短片《看雨》有欠完整,“斷片”的情節線讓故事在欲說還休之中戛然懸停。但是,從過程處理來看,少男少女之間的情“戲”又很足,明里暗里間、兩人之間那欲捅而不破的關系充滿了“戲感”。說起戲劇化的結構,就不得不面對起、承、轉、合幾個故事環節,但戛納短片的衡量準繩從來就是藝術而不是戲劇的固化“規則”。以作品表現生活斷面,打破戲劇化的完整性,這種表達本來就距離真實更近,所以,片中少男少女只以生活細節呈現,而沒有互為因果的事件勾連。比如兩個人牽手過馬路、偷看成人的歡愉、倚坐走廊的對白、和長輩的生活對話,類日記體的表達顯然背離情節化的敘事,游離于戲劇結構規則之外。盡管如此,這部短片的觀影感卻并不“悶”,總有一絲一縷的沖突在牽引著我們入神觀戲,少男少女間明顯生發的情愫和那欲言又止的話頭,又使故事的戲劇張力若隱若現,這種似是而非的戲劇性在戛納獲獎短片中難得出現,也正是這種味道,使之在戛納短片中別具一格了。
寓形于義是該片畫面鏡頭處理時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明顯是導演用意所在,這些鏡頭給少男少女間的關系施予強調和明確,體現了導演良好的視覺符號駕馭能力。在第一個鏡頭中,是索菲亞主動伸向迭戈的左手特寫,一開篇便用一個特寫景別大大地強調了少男少女之間情感的主從地位。不僅如此,以看手相開始親近肌膚、第一次接吻、第一次性關系,都是索菲亞主動為之。片名“看雨”起得頗有意味,因為迭戈與索菲亞之間的第一次性接觸,就發生在他們一起看雨的時光,其中經過導演特別經營的一個鏡頭,寓形于義的意味甚濃,迭戈說:“我喜歡看雨。”而索菲亞則將手伸出窗外,讓雨打著她被劃傷的手,說:“我更愿意被雨打濕”。該片中,兩人的家庭環境相似,迭戈與母親被父親遺棄,索菲亞則是失去了母親。因為缺乏母愛,加之父親酗酒,索菲亞在打掃父親打破的酒杯時劃傷了手,她讓雨水沖打著手上的傷口,寓意著她更愿意以與迭戈沒有結局的性與愛來撫慰自己缺乏被愛的內心。
《筆直的煙》是小說家秦巴子的一部微小說,作品中的“男孩”和“女孩”在感情方面的主從關系很像《看雨》中的迭戈與索菲亞,不僅如此,兩部作品雖然一個是以文字寫就,另一個是以聲畫符號貫連而成,但兩者對于少男少女間的那種內心描摹卻都細致入微:作品中的兩個少女都是駕馭著感情的速度與方向的那個主體,而兩個少男呢,則是小心地試探、猶豫著前行;兩個少女的夢想都在遠方,而兩個少男卻裹步不前。在《看雨》中,當“第一次”過后,迭戈看著索菲亞的背影,央求:“你不要走。”而在《筆直的煙》中,當聽到“女孩”想去城里,“男孩”則是以自己的世界觀曲線規勸:“我可不想去,城里人復雜,我覺得咱這老林子挺好。”在兩個作品中,少女們的主動使得男女間氤氳的曖昧加速蔓延,而兩個少男怯然的一往情深又使得不斷累積的情愫增加了青澀的佐料和難以預料的不確定性。而同樣,兩個作品以相似的結局收尾,少女們最終都去了遠方。少男少女間的牽手總是暫時的,現實中本來也是,“斷片”的情愫注定是多數人的青春。
看雨,應該是一個可以引發眾多曾經墜入愛河的少男少女們共情的回憶場景,只是,雨點帶來曼妙滴答回響的同時,也能沖刷掉那些青春留下的印記。“看雨”是短片《看雨》的核心細節,導演米勒以此為中心,將故事前后延展,于是,一對少男少女敏感細膩的內心情愫躍然于鏡頭之間。故事雖短小,但形式、意味、神韻皆俱,拿下2006年的金棕櫚獎確屬情理之中。
二、《油罐》:社會邊緣群體的叢林法則
澳大利亞導演朱利葉斯·艾弗里執導的《油罐》獲得2008年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短片評審團獎。該片以類紀錄片的陳述方式表現了一群游走于社會邊緣的青少年之間的霸凌、屈服與反抗。導演用極簡的鏡頭、最常見的生活細節,真實表現了那些游走于社會邊緣的青少年的日常,以及支配著他們關系互動的叢林法則。
該片的鏡頭簡約而不加修飾,整個影片未采用任何燈光來輔助造型,全片都是利用自然光線拍攝而成。其實,這種寫實感雖然弱化了人物的造型,但是卻強化了故事的真實性,將故事完全置于我們司空見慣的日常之中。藝術短片一般都是小成本制作,創作者往往因為經費的不足而無法布置較大的場景,所以會在拍攝時刻意規避大景別的使用,通常以小景別敘事作為替代,但這樣卻不期意地使觀眾在物理距離上更接近角色,也更容易感觸到他們的內心。在晃動的鏡頭間,我們偶爾觸碰到角色的不加修飾的表情、眼神,近在咫尺地感受到那些游走于社會邊緣、仍是少年卻又夾雜著成年人社會習氣的、那些真實存在于各個角落的年輕群體,感受他們終日無所事事的茫然與惶惑,正是因為不加修飾的鏡頭語言,而更加倍增了這個群體的可觸感和真實度。
該片的題材選取于常見的生活斷面,零碎而不失自然。戛納的文藝短片,總是讓我們感受到弱化戲劇性而深入人性的一種表達方式,該片亦不例外。從影片結構來說,《油罐》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情節線索,不同于戲劇化的影片框架,該短片更類似于文學體裁中的自然主義,對于沖突細節的選取,沒有刻意謀劃的痕跡,但求忠實于日常。渾渾噩噩、毫無目標,是這一類社會青少年普遍的精神狀態,偷油不僅可以換來些許的精神刺激,用以替代學習的枯燥乏味,而且還可以換來一些日常的花銷。年長的孩子對年弱的孩子的社會霸凌現象,則通過索煙、威脅和肢體沖突真實再現。導演對短片的細節組織,是將自然主義的審美表達雜揉于日常的題材,從而從內容上加深了該片的真實性。
該片的主題重在表現游走于社會邊緣的青少年之中的叢林法則。不得不承認,每一個社會都有這么一群追求非主流價值、體現非主流文化的青少年。決定他們之間地位存在、勢力分布和注意力多少的,不是成績排名,不是才藝天賦,不是理想信念,而是拳頭與壓服。在這群社會青少年之中,誰拳頭硬,誰說話狠,誰就可以生活在這個生物鏈的最上層,宛如赤裸裸存在于動物之間的叢林法則。這種社會人群的劃分,會使這一類人在他們群體的互動之中,更加鞏固這一套法則及話語體系,直至這成為他們的信念,而這一種從群體行為到個體信念的循環,又加固了這一類人群的發展定勢,這種精神上的影響將貫穿他們未來的整個人生。而該片之所以可以獲獎,正是因為片中人物映射出了這個定律化的社會隱寓。之所以取名為“油罐”,就是因為它的重音落在了油罐的爆炸以及隨后一個極具象征意義的行為細節上。不難看出,油罐的爆炸,暗喻著那個被稱為“娘炮”的男孩對“霸凌”的成功反抗,如果短片以“娘炮”最終戰勝了“霸凌”而結尾,那么這是一種好萊塢化的戲劇結構,而戛納的審美向來瞄準的是人性的深刻,所以該片的重音,不是落在“娘炮”最終戰勝了“霸凌”,而是重點在于最后一個畫面,“娘炮”一把將一個弱小無援的孩子從游戲機邊推開,自己開始打起了游戲。這種行為,是他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也因此,“娘炮”自己成為了“霸凌”,利用叢林法則,他開始生活在了這個群體生物鏈的最上層。
《油罐》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個社會邊緣群體真實而又殘酷的青春之路,其區別于主流社會價值體系的這套叢林法則,真實而自然地存在著,就像該片的導演用極簡而不加修飾的語言來自然呈現一樣,雖然自然,卻依然可以使我們震驚于這套法則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之深!
三、結語
正如文中所陳述的,戛納的審美傾向于反戲劇化的結構和真實的質感。《看雨》、《油罐》都有著戛納審美的共性,但卻各具心性,前者細膩而情長,后者則更直面社會。同為戛納金棕櫚獎作品,兩者的美學意蘊值得品讀。
參考資料:
[1]豆瓣電影.艾麗薩·米勒[EB/OL].https://movie.douban.com/celebrity/1308855/,2020-09-10.
[2]時光網.朱利葉斯·艾弗里[EB/OL]. http://people.mtime.com/1599608/filmographies/,20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