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輝,傅曉嵐,張丁
(重慶圖書館,重慶400037)
一
羅爾綱作為晚清中國史的著名研究學者,尤以太平天國運動史研究權威著稱,因而被學界譽為太平天國運動史研究領域的一代宗師。事實上,羅爾綱對于清代兵制亦有深厚的治學功底,所著《湘軍新志》與《綠營兵志》在清代兵制研究領域具有開拓性的歷史貢獻。令人吊詭的是,羅爾綱本人對于世人所極力贊譽的關于太平天國的學術成果并不看重,他曾經說過:“在這幾部書中,寫得最壞的是《太平天國史綱》,那是將我以前寫的幾篇論文,以3個月的晚上匆匆拼湊而成的。但是一出版,就被當時唯一的《圖書評論》推為十大名著之一……但是,我自己卻深知不是一部史書,寫得太壞了。”同時,羅爾綱則對于自己的清代兵制學術成果感到較為滿意,他說道:“其中只有《綠營兵志》寫得不錯。陶孟和看后,立即寫了封信給我說英國大史家×××(名字我記不得了),說史家必須具備的七個條件(這些條件我也記不得了),我條條都具備。此外,以文筆論,《湘軍新志》寫得較好,某君即因在《今日評論》上發表一篇介紹這部書而出了名。”[1]
二
羅爾綱所著《綠營兵志》,成稿于1940年夏,但因戰亂而痛失。1945年,羅爾綱重新撰寫完稿,并列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叢刊第十六種,于同年9月由重慶的商務印書館初版發行。
《綠營兵志》是羅爾綱依據清代編纂的《會典則例》《文獻通考》《中樞政考》等文獻資料,參考各個皇帝諭旨及臣工奏章,并利用整理的故宮檔案,全面系統地考證、論述了清代綠營的兵權制度。《綠營兵志》全書分為上、中、下三卷,共十五章。上卷為“綠營歷史”,即1—4章的內容。第一章“敘論”,討論了清朝建立綠營制度的三個原因、綠營的任務及綠營與八旗的比較等。第二章“制度的源流”,剖析了綠營脫胎于明代鎮戍、綠營對明代鎮戍制度的發展與改變。第三章“建制的沿革”,包括京師建制的沿革、行省建制的沿革、邊區建制的沿革、歷朝兵數等內容。第四章“綠營的末路”,論述了綠營衰退的原因、重建舊制的失敗、裁汰及其影響等情況,附錄《嘉慶后綠營歷年裁汰考》。中卷“綠營兵制”,即5—9章的內容。第五章“營制”,闡述了綠營行省營制表、綠營建立營制的原則、“營”的類別、兵種與將帥、營務人員等。第六章“土著的世業的兵制”,論述了兵皆土著的制度、世業的兵制、兵籍等。第七章“綠營的統馭”,分析了大小相制,集權與分寄、綠營統馭兩大原則的功能。第八章“平時的任務”,介紹了綠營平時的差操、防汛、巡防等任務。第九章“戰時的調遣”,記述了征調、戰時的編制、運輸及沿途供應、補充、歸伍等內容,后附軍令。下卷“綠營兵政”,即10—15章的內容。第十章“銓選”,論述了出身、滿缺與漢缺、授官之法、用題缺之法、月選之法、校拔之法、升補定例及綠營銓選制度的功能。第十一章“軍政與簡閱”,講述了軍政的目的及其功能、甄核之例、薦舉糾劾與不入舉劾;簡閱的目的、緣起、總督提鎮簡閱制度、欽差大臣簡閱制度。第十二章“議敘與懲戒處分”,敘述了議敘與懲戒處分的方式、事由、定例及懲戒機關與處分定議的程序。第十三章“俸餉”,分別敘述了官員俸薪養廉附賞銀、兵丁糧餉附馬匹草料、公費附差費、支發俸餉的定例附軍營領餉及發餉的手續、各省綠營俸餉公廉額數等平時俸餉情況;綠營加給戰時俸餉的原因、俸賞行裝、鹽菜口糧附派調附近剿捕口糧、綠營出征時俸餉的巨大等戰時俸餉情況;軍功賞賚、出征陣亡病賞、陣傷、紅白事例等恤賞與退休俸餉情況;俸餉的撥協及奏銷情況及綠營餉權握于中央對于收集兵權的關系。第十四章“軍器”,考察了軍器的種類與編制、制造給發與管理的制度及戰船情況。第十五章“馬政”,概述了綠營馬數、綠營牧場、營馬的保管、營馬的補充及軍需馬的解送、綠營馬政的廢弛等情況。
在《綠營兵志》中,羅爾綱闡發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真知灼見。羅爾綱提出:綠營是清朝最重要的武裝力量,對于維系清朝統治發揮著最主要的作用。綠營制度奠定了清朝建國的基礎。就清朝來說,這是一代開國的大成就;就中國來說,這是此后267年中國屈服于愛新覺羅氏的開始。他認為:清朝建立綠營制度,其初本是為了鎮壓漢族人民的反抗。但是到了統一中國,綠營的任務便不止于此,舉凡一切國防、鎮守、差役、屯戍以至河工、漕運、守陵等各種任務,或以綠營專負其責,或以綠營與八旗共同擔任[2]。并且羅爾綱探究了綠營制度的來源,指出綠營制度并不是清代特創,而是在明朝制度的基礎上發展和演變而來,標志著清代的封建統治在承接明代的基礎上達到了高度的發展。他指出:“綠營制度對明代鎮戍制度從非經制的變成為經制的,從建立于一部分的變成為普遍的,從紛歧的變成為劃一的,這都是朝著發展的道路上走的……綠營制度其兵籍則一律改為土著,將則調補,于是將不得私兵,兵不致為將有,而全國兵馬國家可得按冊而稽,盡納于尺籍之中。是則綠營此種改革,實先奠下了收集兵權于中央的基礎。”[3]羅爾綱總結闡述了綠營制度貫穿清代興亡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過程,他說道:綠營的數量既多于八旗,綠營戰斗的功能也勝于八旗,可知八旗與綠營雖同為清代國家的正規軍,而保衛國家的武力,除京師的禁衛外,實際上主要是由綠營來擔負的。乾隆末年以后,綠營這一個工具逐漸腐朽了,嘉慶白蓮教之役,已經要依靠一部分鄉勇的力量,但綠營經制未變,其武力雖已衰退,而清朝靠綠營的支持,其統治權依然鞏固如故。及到太平天國革命,綠營經制掃地以盡,曾國藩用勇營制度組織湘軍,對太平天國進行反革命的斗爭。太平天國失敗后,清朝雖企圖重建綠營舊制,但終歸失敗,于是勇營既代替了綠營的地位,清朝中央政府遂日在動搖之中,綠營制度崩潰,清朝不久也跟著覆亡。[4]
總之,《綠營兵志》是清代兵制研究領域的開拓之作,不僅是羅爾綱學術研究成果的經典之作,也是清代兵制史研究的代表著作,還是中國兵制史研究的重要著述。在《綠營兵志》中,羅爾綱不僅論述了綠營制度的源流、建制沿革、衰退末路等歷史演變,而且細致考察了綠營營制、統御、平時任務、戰時調遣、銓選、軍政與簡閱、議敘與懲戒、俸餉、軍器、馬政等方方面面,為世人呈現了一個全面、系統、完整的清代綠營制度。
三
羅爾綱著《湘軍新志》成稿于1938年6月,列為國立中央研究院社會研究所叢刊,于1939年5月由商務印書館在香港出版。
《湘軍新志》共有十三章。各章主要內容分別為:第一章闡述湘軍創立的歷史背景,即綠營制度的種種弊端與崩潰原因。第二章敘述湘軍怎樣應運而生、創立經過及取得戰績種種。第三章講述湘軍的領袖與士兵的思想和家鄉。第四章論述湘軍的制度淵源。第五章評述了湘軍的營制。第六章記述了湘軍的軍餉制度和軍餉來源。第七章辨析了湘軍招募和遣散情況及相互之間的影響關系。第八章記敘了湘軍的紀律規范。第九章論析了湘軍針對殺敵的訓練情形。第十章論述了湘軍的人才與軍功的評選。第十一章分析了湘軍平定太平軍的軍事戰術。第十二章闡釋了曾國藩在湘軍攻陷金陵后,力主解散湘軍的緣由。第十三章闡述了湘軍制度的重要影響。
在《湘軍新志》中,羅爾綱對湘軍作出了重新評估,提出了許多具有奠基性的令人信服的重要觀點,其中不少看法已經形成當今學界的共識。羅爾綱提出,湘軍原本為一種民眾的團練組織,在曾國藩的領導下,由最初的1088人的湘軍,逐漸發展成為12萬人的勁旅,成為鎮壓太平軍的最有力的武裝,也成為挽救晚清危亡的生力軍。同時,羅爾綱認為,湘軍制度的創立,瓦解了綠營制度。“防軍是招募來的軍隊,練軍是從綠營挑選出來編練的軍隊。這兩種軍隊,都用湘軍的營制、營規、規章。至于綠營雖復舊制,不過形同虛設,其比較精壯的已挑選為練軍,不復募補,其老弱留底營的,復逐漸被淘汰,于是綠營之制,不但形同虛設,實僅存虛名。國家衛戍之責,遂專于防練軍。”[5]由此,湘軍對綠營制度產生了基礎性作用,直接影響了清朝兵制的根本性變革。并且,羅爾綱提出,湘軍作為一種“勇”的民間組織,保留了相當的社團組織的形態,使得湘軍與長江流域的哥老會發生著秘密關系,也造成湘軍在作戰過程中表現出屢見不鮮的“哥老會匪”事。對此,曾國藩只是采取遮掩寬大的處理辦法,使湘軍暗藏著一股會黨的革命力量。羅爾綱指出,“這種辦法,只不過是一個一時應付的辦法。這個問題,在當日卻還是始終無法解決的”,以至于“哥老會勢力又從湖南傳播到湖北去,兩湖成為會黨的潛伏地。到了光緒末年,哥老會加入革命黨,同做反清的大革命運動,于是造成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6]最后,羅爾綱闡述了湘軍制度最嚴重的流弊影響,即造成了民國初期以后軍閥封建割據的形態。湘軍制度的鮮明特色是“兵為將有”,地方督撫包攬權力,架空了清朝中央集權,湘軍即便解散,淮軍取而代之,政治軍事上的尾大不掉勢頭愈演愈烈。羅爾綱指出:“朝廷一兵、一卒、一餉、一糧,都不得不仰求于督撫。而為督撫者,都各專其兵,各私其財,唯知自固疆圉,而不知有國家……故康有為至以當時十八行省,比于十八小國。”[7]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湘軍對綠營制度改革的最大流弊,造成了北洋軍閥割據混戰的長期局面。羅爾綱說道:“我們論史的人,推源這幾十年來的禍亂,實以湘軍制度使兵為將有以種其基,其將帥得據督撫的地位,以行其權勢而促成。故禍亂雖不見于湘軍盛行,而其禍源則實由于其制度所造成,固昭昭具在,斑斑可考的。”[8]
羅爾綱所著《湘軍新志》,雖然不是第一部湘軍的學術專著,卻是近代最為重要的湘軍研究著述。該書對湘軍的創立與演進、首領與兵將、制度與營建、餉章與餉源、招募與遣撤、訓練與選拔、戰術與戰績、起源與解散等都進行了系統細致的考證與論述,為當時人們較為客觀地認識評估湘軍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提供一個全新的理論視角,亦對后世湘軍研究領域奠定了堅實的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