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祖亮
(鄭州大學 歷史研究所,河南 鄭州 450052)
2009年《讀書》雜志第9期、第10期、第11期上發表了拙作《高陵揭秘》一文。在論及該墓中兩個女者時,認為其中一女者應是曹操的嫡妻丁夫人。由于當時時間倉促,論證并不完善,今作補充論證如下:
首先介紹一下曹操高陵墓中出土的人骨的基本情況。該墓中共有尸骨3具,一男兩女。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王明輝研究員的鑒定,1號頭骨是男性,年齡為60歲左右,2號頭骨和3號頭骨是女性。2號頭骨比較年輕,年齡在20—25歲左右。3號頭骨年齡比較大,其年齡在50歲左右。[1](P279-280)
根據目前所見史料,曹操的妻室分為夫人、昭儀、姬、妾諸等,計有15人之多。《三國志》卷二十《武文世王公傳》記載了她們分別是:卞夫人、丁夫人、劉夫人、環夫人、杜夫人、秦夫人、尹夫人、王昭儀、孫姬、李姬、周姬、劉姬、宋姬、趙姬、陳妾共15人。其他未生子的妻室未被提及,緣以母以子為貴。這與《漢書·武五子傳》中所提及的漢武帝之孫——昌邑王劉賀(后改封為海昏侯)有妻十六人差不多,數量相當。曹操的妻室在《三國志》中提及較多者有三位,這便是曹昂的生母劉夫人、養母丁夫人、曹丕之母卞皇后。
現在我們分析一下,在曹操眾多妻妾中,哪兩位女性有可能與曹操同穴埋葬在一起呢?如上所知,2號墓共有3具人骨個體,其中1具是男性,年齡在60歲左右,人骨編號為1號,學界認為這具個體應是曹操,大家沒有什么異議,因為文獻記載曹操死亡年齡66歲。人骨編號為2號的女性個體,年齡在20至25歲之間,[1](P278)學界認為她應該是曹操之長子孝廉曹昂的生母劉夫人,她還為曹操生下了長公主和相殤王鑠。編號為3號的女性個體究竟是誰呢?朱紹侯先生在《史學月刊》2010年第5期上發表的題為《曹操與曹操墓》一文,最先認為是曹昂的養母丁夫人。[2]拙文《高陵揭秘》亦認為是丁夫人。但學界有不同的看法,王素研究員認為曹操墓出土的兩位女性尸骨,“年輕的應該是卞夫人的侍婢,年老的應該就是卞夫人本人”。[3]另有潘偉斌研究員認為高陵墓中所葬的兩女者中年長者是卞夫人。[4]
潘偉斌《曹操夫人卞氏年齡考》(以下簡稱《年齡考》)這篇文章共分四個部分,撮其要點是說史料記載的卞夫人的年齡有問題。《三國志》正文沒有記載卞氏去世的年齡,后人之所以推定卞氏去世的年齡是71歲,“主要根據是裴松之所引的《魏書》上的注解,并沒有其他資料作旁證”。[4](P310)故潘偉斌研究員認為根據曹操的性格,他應該是十分寵愛卞氏的,“在當時崇尚傳宗接代,沒有有效避孕的條件下,能夠堅持七年不懷孕,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之所以會出現以上情況,恐怕只能有一個理由來解釋,那就是上面裴松之所引注文中,卞氏的出生時間有問題,從而造成了據此推斷的其嫁給曹操的時間也有問題”。[4](P311)《年齡考》云:“曹丕生于187年,也就限定了曹操納卞氏的時間應該不晚于公元187年,更合理的時間應該是在此之前的一兩年。而曹操賦閑在老家的時間,也正好是在公元185年至188年之間。如果按照曹操納卞氏在曹丕出生的頭一年來算,曹操的年齡應該為32歲,此時卞氏年齡在20歲,曹操要比卞氏長12歲,卞氏出生的時間應該在公元167年前后。卞氏去世于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此時卞氏的年齡應該在64歲左右,而不能為71歲”。[4](P314)《年齡考》最后說,現在考古學上的年齡鑒定主要是從頭骨、盆骨、肢骨等來進行的。具體到曹操墓中所出土的骨架,因為已經被擾動了,三個人的肢骨都混雜在了一起,不易區分開來,主要是從頭骨特征鑒定的。并引用中山大學李向軍先生的經驗,有的誤差可能在10歲左右,故其認為卞夫人的“實際年齡應該在60多歲”[4](P314),否定史料卞夫人年齡是70歲的記載。對于上述觀點,我們有不同的看法,下面從兩個方面闡述拙見。
卞夫人的年齡史書均有明確記載,《三國志》卷五《后妃傳》記載:“武宣卞皇后,瑯邪開陽人,文帝母也。本倡家,年二十,太祖于譙納后為妾”。[6](P156)東漢時期的瑯邪開陽,約在今山東臨沂。對于上述文字,裴松之注引《魏書》曰:“后以漢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齊郡白亭,有黃氣滿室移日,漢延熹是漢桓帝的年號,延熹三年是公元160年。至于十二月己已日生,有點疑問,因為該年十二月的朔日是辛卯,查該月無“己巳”日。但有“乙巳”日,也可能是“乙”“巳”字形及字音相近,恐怕是轉抄時的錯誤所致。除此之外,《三國志》卷三《明帝紀》記載: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六月戊子,太皇太后崩……秋七月,武宣卞后祔葬于高陵”[6](P97)。如此算來,卞夫人是活了70歲,而2號墓中3號人骨的年齡經鑒定為50歲左右,其間差距甚大,故不可能是卞夫人。
《年齡考》認為,史書中關于卞夫人年齡的記載,僅有裴松之注引《魏書》一例,是孤證。否,我們還可以再找出一條史料來佐證,而且還是出自卞夫人的口述。《三國志》卷五《后妃傳》載:建安“二十五年,太祖崩,文帝即王位,尊后曰王太后,及踐阼,尊后曰皇太后,稱永壽宮”[6](P157)。裴松之對此句話又加引注,其內容是卞夫人告誡外戚的話語,裴引《魏書》曰:“吾事武帝四五十年,行儉日久,不能自變為奢,有犯科禁者,吾且能加罪一等耳,莫望錢米恩貸也。”[6](P157)建安二十五年是公元220年,卞氏是20歲時被曹操納為妾的,時在公元180年,從此時開始事奉曹操,到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以事曹40年計算,這時卞夫人的年齡應該是60歲。卞夫人的死年是公元230年(魏明帝太和四年),那么再次證明卞夫人是活了70歲。
《三國志》卷五《后妃傳》中記載了魏明帝太和四年,“其年五月,后崩。七月,合葬高陵”[6](P158)。同是《三國志》,但在卷三《明帝紀》中的記載卻有所不同,其載為:“秋七月,武宣卞皇后袝葬于高陵”[6](P97)。司馬光在編纂《資治通鑒》時,對上述兩種提法均未采納,而改寫為:“秋七月,葬武宣皇后”[5](P2261)。司馬光寫《通鑒》之所以史料價值高,是因為它彌補了正史的不足之處。有人作過統計,兩漢部分彌補處超過10%左右。至于《明帝紀》中所載的“袝葬”作何解釋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袝”為“后死者合食于先祖”,那么什么叫“合食”?《辭海》說:“合祭也,祥‘祫’字注”,而《辭海》給出的“祫”字的解釋是:“大合祭、先祖親疏遠近也,《周禮》‘三歲一祫’,見《說文》段注”。其中“大合祭先祖親疏遠近也”這句話是抄自《說文解字》的“祫”字注。轉來轉去,看不出有同穴合葬之意,“祔”字似乎是把神主牌位供奉在一起罷了。
有的學者認為,高陵2號墓沒有二次葬的跡象。刊于《中國文物報》2010年1月13日焦南峰研究員的《安陽西高穴墓地應是曹操高陵》一文指出:“總之,我個人認為,發掘者對墓地的名位、規模、形制、出土及薄葬的研究判斷基本是正確的。至于有人熱心質疑‘合葬高陵’的問題,實際上兩漢以前,特別是西漢以前所謂‘合葬’并不是埋在一個墓內,而是‘同塋異穴’的合葬。曹操與卞王后葬期相差10年,發掘中除盜洞外,又未見墓道填土有二次掘開再填埋的跡象。”不但焦南峰研究員有此看法,朱紹侯先生在撰寫《曹操與曹操墓》一文時,也曾與考古界的朋友交換看法,同樣否認2號墓曾有二次葬這個問題。因此,墓中的兩具女性個體均非卞夫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卞夫人年齡與墓中女性的年齡差距太大。
關于2號墓3號人骨究竟是誰,最早提出是曹操的嫡妻丁夫人者是朱紹侯先生,可見《曹操與曹操墓》一文。本人在撰寫《高陵揭秘》時,也認為高陵2號墓中的3號人骨可能是丁夫人。為了進一步闡明這一問題,今作一補充論證。《三國志》卷五《后妃傳》裴松之注引《魏略》中有一段較長的記載,為了便于分析且避免斷章取義,今照錄于下:
太祖始有丁夫人,又劉夫人生子脩及清河長公主。劉早終,丁養子脩。子脩亡于穰,丁常言:“將我兒殺之,都不復念!”,遂哭泣無節。太祖忿之,遣歸家,欲其意折。后太祖就見之,夫人方織,外人傳云:“公至”,夫人踞機如故。太祖到,撫其背曰:“顧我共載歸乎!”夫人不顧,又不應。太祖卻行,立于戶外,復云:“得無尚可邪!”遂不應,太祖曰:“真訣矣。”遂與絕,欲其家嫁之,其家不敢。初,丁夫人既為嫡,加有子脩,丁視后(指卞夫人)母子不足。后為繼室,不念舊惡,因太祖出行,常四時使人饋遺,又私迎之,延以正坐而已下之,迎來送去,有如昔日。丁謝曰:“廢放之人,夫人何能常爾邪!”其后丁亡,后請太祖殯葬,許之,乃葬許城南。后太祖病困,自慮不起,嘆曰:“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負也。假令死而有靈,子脩若問‘我母所在’,我將何辭以答!”[6](P156-157)
上述引文,我們認為它反映了以下幾個問題。
其一,這段引文是曹操的臨終遺囑,曹操病重,感到死亡不可避免時,他言說回憶個人這一生,除了對曹昂、丁夫人和劉夫人有歉疚外,其他沒有什么對不起人的地方。戰宛城時,自己人馬俱受傷,若非曹昂獻出自己的戰馬,恐怕性命難逃,正因如此,愛子蒙難。如果死后魂靈見到兒子,子脩問及自己的兩位母親今在何處時,如果不把丁、劉二夫人同自己葬在一起,怎么向曹昂交待呢?這句話其意甚明,就是只有把劉夫人、丁夫人和自己葬在一起,才能對愛子有個答復,這是彌補內心愧疚之舉,也是良心之發現。
其二,從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曹操對這位嫡妻丁夫人是很有情意的。由于丁夫人失去養子曹昂哭泣不止,曹操想利用改變環境的辦法來轉移丁夫人的哀思,于是便把她送回娘家。過了一段時間后,曹操還親自去接她。當時丁夫人正在織布,外人告知她說:曹公來接你來了。丁夫人聽到之后毫無反應,動也不動,仍舊坐在織機上照舊織自己的布。曹操走到織機旁,手撫其背,和聲細語說道:“轉過身來看我,我是特意來接你的,跟我一起回家吧!”丁夫人不抬頭,不轉身也不回話。曹操無奈,退到戶外,又懇切地說:“真的不愿跟我一起回去嗎?”丁夫人仍然不語,曹操只好離去。上述話語,都是引文的演白,看似畫蛇添足,但再加以演白也是必要的。一來是丁夫人守節,二來是丁家也不敢,丁夫人始終未改嫁,除了身份地位有所改變外,她仍然是曹氏家庭中的一員。因為她死后喪葬的辦理是由曹家操辦的,埋葬的地理方位也得到了曹操的允準。所以曹操在死前的遺言特意提及這位往日的嫡妻也不是無緣無故的。
其三,卞夫人仍然把丁夫人的地位看作是曹操的正嫡。丁夫人當初雖然未遂曹愿,但她在眾人的眼中仍然尊貴如常,特別是從卞夫人的態度中可以看得出來。當曹操領兵外出的時候,卞夫人會派人給丁夫人饋送食物,而且還“常四時”這樣做。四時非一天兩天,一月兩月。除了饋送物品之外,還把丁夫人接過來,讓其就位于上坐,而自己居于下坐。“迎來送去”非一時之舉。對丁夫人的尊敬程度如同以前,沒有什么兩樣。
其四,曹操與丁夫人相訣后,她仍屬曹氏家族中的一員,我們之所以提出上述看法,是有根據的。丁夫人后來亡故,卞夫人還請示了曹操如何擇地殯葬的問題。經曹允許,埋葬在許昌城的南面。如果丁夫人不屬曹家之人,那么卞夫人為何要料理她的后事呢!實際上歷代后宮妃子們得寵和失寵是常事,廢立皇后是司空見慣的事情。而被廢者未必都驅之宮外。曹操名義上雖不是皇帝,但已越制非為。
其五,丁夫人的死亡年齡可能是46歲左右。關于丁夫人的死亡年齡問題,史無明載,我們只好細心求證。
曹氏父子在納妻方面都是以姿色為重,似乎不太在意年齡的大小。當打敗河北的袁紹拿下鄴城后,曹丕搶先沖進鄴宮,《三國志》卷五《后妃傳》注引《魏略》曰:“熙出在幽州,后(指袁熙之妻甄夫人)留侍姑。及鄴城破,紹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入紹舍,見紹妻及后,后怖,以頭伏姑膝上,紹妻兩手自搏。文帝謂曰:‘劉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婦舉頭!’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視,見其顏色非凡,稱嘆之。太祖聞其意,遂為迎取。”[6](P160)同書還載,甄氏是生于東漢光和五年(182年),她比生于中平四處(187年)的曹丕大了整整5歲。甄氏后來生下了魏明帝曹睿。甄氏賜死后,曹丕所納的郭皇后是生于中平元年(184年)也比曹丕大了3歲。曹操的以色取人也不亞于兒子。漢獻帝建安二年,操領兵戰宛城。據守宛城的張繡降,操納張繡叔父張濟之妻。繡恨之,夜襲曹營,殺了曹昂。[5](P1994)建安三年,曹操與劉備合攻屯于下邳的呂布。當時關羽向曹操提出,取勝之后,“乞娶其妻,公許之。臨破,又屢啓于公。公疑其有異色,先遣迎看,因自留之,羽心不自安。”[6]《三國志·明帝紀》青龍元年條,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 曰:“(秦)朗字元明,新興人。《獻帝傳》曰:朗父名宜祿,為呂布使詣袁術,術妻以漢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圍,關羽屢請於太祖,求以杜氏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見之,乃自納之。”曹操的尹夫人曾是何進的兒媳,難怪后代的詩人杜牧寫下了“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文中之所以舉出上述諸多看似多余的鎖事,實非多余,因為關系到對丁夫人年齡的估測。總之曹氏父子是以色取人的,不在于女方的年齡大小,因此在判斷丁夫人的年齡上難度較大,丁夫人與曹操的年齡相比存在如下可能,可能比曹大,或比曹小,或與曹同庚。如眾所知,文獻記載曹比卞夫人大6歲,卞夫人之前還有劉夫人,劉夫人之前還有曹的嫡妻丁夫人。假若以曹比丁夫人大2歲推測,曹生于154年,那么丁夫人可能生于156年。建安二年(197年)“春正月,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6](P114)裴松之注引《魏略》曰:“公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傷頰及足,并中公右臂。”[6](P15)同時還注引《世語》曰:“昂不能騎,進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6](P15)曹昂的死年丁夫人是約41歲。
曹昂之死,丁夫人十分悲痛,每天沒有節制的痛哭,淚奔不止。并且還說:“將我兒殺之,都不復念。”“太祖忿之,遣歸家,欲其意折。”《三國志》中的這兩處引注,當然反映了在曹昂死后發生的,但是曹昂死后多長時間內發生的呢?從注文體現了丁夫人對曹操的不滿來看,這句話是發生在建安四年(199年)之后。因為建安四年十一月,曹操做了一件令丁夫人不滿的事情。《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載:“冬十一月,張繡率眾降,封列侯。”[6](P17)《資治通鑒》建安四年條也記載了這件事且較為詳細,“冬,十一月,繡率眾降曹操。操執繡手,與歡宴,為子均取繡女,拜揚武將軍。”子均是曹操的周姬所生,事見《后妃傳》,此即曹操為兒子曹均娶了張繡之女兒為妻,兩位仇家此時又驟變為姻親。《三國志》卷八《張繡傳》還載:“官渡之戰,繡力戰有功,遷破羌將軍。從破袁譚于南皮,復增邑凡二千戶。是時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諸將封戶未有滿千戶者,而繡特多。”[6](P262-263)我們認為“將我兒殺之,都不復念”就是對此事而發,表現了丁夫人對丈夫的不滿。正如《資治通鑒》所云:“夫有霸王之志者,因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曹操將前仇釋懷,這一年丁夫人約為43歲。
曹昂死后,丁夫人本來就傷心不已,特別是張繡降曹、受封、聯姻,丁夫人更難以接受,于是便發出了“將我兒殺之都不復念”的怨言。可能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曹操才暫時把丁夫人送回娘家。丁夫人此后未嫁人,卞夫人常派人去看望她,并常迎之。死后的喪事由曹家辦理,葬地是許昌城南,而且還請示過曹操。那么,從張繡降曹到丁夫人離世,這中間又經過了幾年呢?如果能查到大致年代,那么我們就可以確定丁夫人的死亡年齡。
曹操有幾十個兒女妻妾,這支家屬隊伍龐大,當初其安營地是在許昌。曹操也是有兒女情長的,每當戰事的間歇時間,他會回到許昌駐地。后來其家室就搬到了鄴城,并建銅雀臺以處之。那么曹操是從什么時候才把他的家眷從許昌遷到鄴城呢?我們不妨追尋一下歷史的線索。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載:建安六年(201年)夏四月,曹操攻袁紹,破之,“公還許”。[6](P22)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載:建安八年(203年)夏四月,曹操攻打鄴城,“五月還許,留賈信屯黎陽”。[6](P23)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平定鄴城,同年,“天子以公領冀州牧”。[6](P26)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載:建安十年(205年),曹操平定冀州后,“冬十月,公還鄴”。[6](P27)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載:建安十二年(207年)春二月,“公自淳于還鄴”。[6](P28)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打敗烏丸后,正月“公還鄴”。[6](P30)
此年十二月還發生了赤壁大戰。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載: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鄴城西北作銅雀臺。《水經注》言其高十丈,有屋百余間。
從以上所列的時間順序可以看出,從建安四年(199年)張繡降曹到建安十年(205年)之前史書均載“公還許”而無公還鄴的記載。從建安十年之后,方見“公還鄴”而無“公還許”的記載。
這說明自建安十年,曹操的家眷遷到了鄴城。同時也說明丁夫人是亡于建安十年之前及張繡降曹后的某一年。因為若亡在建安十年之后,她不可能葬在許城,或許是葬在鄴城某地。
估算一下時間,從張繡降曹受封聯姻,到丁夫人發出怨言“將我兒殺之都不復念”。從曹操將丁夫人送回家,到卞夫人一年四季都派人去看望,乃至曹操外出打仗時她不斷“送往迎來”接待丁夫人。估計丁夫人的亡故之年應在建安八年(203年)前后,她的死亡年齡大約是46歲左右。這與高陵2號墓3號人骨約50歲左右的鑒定數值相仿。
根據以上分析,曹操高陵2號墓3號人骨極有可能是曹操原來的嫡妻丁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