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建東
蘇州地處江南,河湖眾多,湖蕩更是星羅棋布。幾乎每條河流湖泊都有傳奇的歷史和民間故事。此文主要說的是今相城區蠡塘河、沙墩港、濟民塘、錢巷臼河、畫師湖的歷史傳奇和民間故事。
位于蠡口、陸墓境內,西起元和塘,東至陽澄西湖,全長7.25 公里,為相城境內重要東排干河,歷史上稱蠡塘河,又名里塘河。歷代均有拓浚,1949年后進行了大規模整治。
關于蠡塘河,據宋代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江蘇古籍出版1999 年版)記載:“蠡口,在長洲界,又謂之蠡塘。昔范蠡扁舟浮五湖,蓋嘗經此。”按照朱長文的續記,蠡口之名由此而來,蠡塘河名亦由此而起。又據洪武十二年抄本《蘇州府志》〔洪武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影印)明洪武十二年抄本,明·盧熊撰,1984 年3 月臺一版。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433 號〕卷四記載:“蠡口在齊門之外,去門十八里,又有蠡塘在婁門之東,相傳鴟夷子乘扁舟下五湖潛過此以出,招大夫種,因名。”
又據明《長洲縣志》卷二記載:“按長洲目前之水,其僅通者凡三十有三……已塞而應通者凡五十……黃埭河、蠡塘河、南屑涇、泗馬涇、葑門塘……”(陳其弟點校,《吳邑志 長洲縣志》,廣陵書社2006 年版)而2005年的《陸墓鎮志》第五章記載:“蠡塘河,相傳為越國范蠡所鑿。”所記可能與歷史上的“蠡湖”,即今漕湖之名相混名了。據民國《吳縣志》卷二十:“漕湖,在縣西北二十里,接無錫縣界。本名蠡湖,《寰宇記》:蠡瀆西北去無錫縣五十里,范蠡伐吳造此瀆。《姑蘇志》引《唐書·地理志》云:元和八年,孟簡開太伯瀆,并導蠡湖,故以瀆為孟瀆湖,其實古之蠡湖也。其東有蠡口,西貫無錫之太伯鄉。亦有蠡尖口。其稱漕湖不知所始,或云以通漕運故名。”宋范成大《吳郡志》卷八記載:“蠡口,在齊門之北。又有蠡塘,在婁門之東。相傳鴟夷子乘扁舟下五湖,潛過此以出招大夫種,因以名之。”
今蠡口鎮老街,始成于清代中期,與蠡塘河關系密切,有以蠡塘為名的蠡塘橋,乾隆《長洲縣志》卷二有載:東蠡塘橋、西蠡塘橋。老街南起猛將堂,北止觀音堂,東為蘇常公路,西靠元和塘。原街分為南、中、北三部分,全長約1500 米,分別與朱家橋、干煞橋、蠡塘橋銜接。蠡口北街在黃埭蕩與蠡塘河交匯處北側,蠡塘橋連接北街與中街。橋南有斗姆閣,橋北即為北街街口。據明《長洲縣志》卷十二“橋梁”記載:“徐莊橋、太平橋、西蠡塘橋、東蠡塘橋、井亭橋、濟民塘橋,以上具在十七都。”
沙墩港位于今望亭鎮西北部,西起太湖,東至大運河,全長2 公里。據《太湖備考》卷二記載:“沙墩港有汛,上流自望亭塘運河分流出北橋,西行出太湖。”并特別注明:此港外寬內隘大舟不能行。望亭境內湖岸線北起沙墩港,南至通安戈巷村“鬼火墩”,全長5100 多米。
沙墩港,是今天的命名,古名烏角溪,明正德《姑蘇志》卷十:“石瀆之水橫出運河為滸墅,其南為烏角溪。北為杮木涇,為白鶴溪并與運河合流。”明洪武本《蘇州府志》卷三(湖):“烏角溪去郡城西北四十三里,與無錫接界,其水滔滔流太湖四里,東入運河而溪界其間,故名塢角。楊修郎中作烏慤,今作烏角疑誤。”古文化遺存——鲇魚口遺址位于沙墩港(亦稱烏角溪)南岸,地屬妙家里村。遺址出土器物有夾砂陶鼎、石錛、雙孔石刀、斜柄廚式石刀、豎柄石鉞等,屬于良渚文化的器物類型。
原來,沙墩港口(太湖)水面寬闊,水位隨風漲落,形成潮汐現象,故又有“潮汐池”之稱。又據《望亭鎮志》考證,朝夕池地處吳王長洲苑,即古長洲烏角溪。據唐《吳地記》載:“長洲縣……北三里有甪溪,廣八里,深四丈,西入太湖。”考之:朝夕池即現望亭古長洲苑旁的沙墩港,長1700米,寬100米,總面積250畝。該地西連太湖,東接古蠡湖(即望虞河)入長江,又泄入運河,因地處江水洲,受太湖風向變化,水位漲落明顯,西南風轉東北風時,漲落達50~70 厘米。在古代因通與長江,潮汐現象更為突出。宋以后興修水利,廢望亭堰,分水入運河,潮汐現象逐漸消退。
歷史上,太湖之水經沙墩港直通大運河、望虞河。每逢江南梅雨季,太湖水猛漲,直瀉望虞河,水患頻發,致使望虞河沿岸無錫一些鄉鎮被淹。不堪其擾的無錫甘露、蕩口等地在大運河邊修筑了洪山閘石壩,阻攔直瀉的太湖水,使得太湖水經沙墩港改道月城河、新開河流向大運河、望虞河。由于減緩了望虞河水的流速,又導致月城河響水橋口經常產生橫流,船只過往事故頻發。1991年國務院決定興建太湖流域綜合治理十大工程之一的望虞河水利樞紐,工程于11月在壩址動工,1993年竣工。沙墩港經望虞河立交水閘下涵洞與望虞河合并,統稱為望虞河。
濟民塘,原名相城河,又名塘河。據《太平鎮志》第二章記載,濟民塘,自湘城鎮起向南經太平橋、沈墊橋至陸慕鎮五潨涇,全長27.46 公里,境內長10.3公里,從北至南流經盛澤、蓮港、黎明、高塘、旺巷、花溇、泥頭、邢店、樂安、聚金、中巷、沈橋、堂前、林馬等14個行政村。該河是太平鎮通往蘇州、常熟等地的主要航道,又是調節水量的重要河道。
濟民塘名稱由來古老,與晉陸云有關,據《相城小志》云:“陸云土地廟在相城,祀晉陸云,云為郡人。因督糧過婁地,見歲祲,以所督糧盡振饑民,云后遇害,民感其惠,葬衣冠于此。立廟祀之。明成化間,沈貞吉重修,徐有貞有記。民國十一年姚文征募修,施兆麟有記。”徐有貞云:“蘇長洲益地鄉厚生里有祠,祠晉大將軍右司馬陸士龍之神。祠久廢,近里士沈隱君貞吉以已貲興之,既落成,隱君具顛末征。余記之,士龍字也諱云,與其兄機士衢并生于吳,而仕于晉。以文章顯,辟為公府椽,遷太子舍人,出補俊儀令。政稱神明,去官,百姓追思之。為立祠于社……云遂遇害,雖死一身能救萬民,民感其德,名其塘曰濟民。以衣冠葬陽城湖之濱,人呼為陸墓村。立祠于相城市中。至今民祀之不替。”為紀念陸云賑濟,百姓把相城河改稱“濟民塘河”沿用至今。時益地鄉建有“陸云土地廟”,望其仍護佑一方。
對于陸云事跡,民間流傳頗多,太平鎮還流傳這樣一個民間故事:傳說晉朝期間,有一位官員叫陸云,為官清廉,能體恤民情。一次,他奉皇命順塘河押運皇糧去京城,糧船途經太平一帶。恰逢大旱,農田干旱裂縫,致使農戶顆粒無收。只見兩岸饑民成群,陸云見狀,于心不忍,冒著被皇帝殺頭的危險,果斷下令,叫官役將船上的全部皇糧賑濟給饑民。后來兄陸機遭誣陷而被處死,陸云受株連,同時遇害。因為這是陸云賑災后不久發生的事,太平人認為他的罹難是由散發皇糧引起的,百姓感恩戴德,為紀念他的愛民功德,便把賑糧的村莊改名為利民村(現為黎明村),并在村上立祠,長年供奉;把經過的這條河定名為濟民塘,把跨濟民塘的一座石橋取名為利民橋。橫跨利民塘的橋還有太平橋、沈墊橋等歷史上有名的橋梁,今仍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
錢巷臼河,今屬于北橋街道漕湖村,西起西橋壩浜,東至壩頭浜。北臨漕湖,長度1.005 千米,均寬13米。今錢巷臼河附近地名有前巷臼。
因錢姓和尚石臼取鹽救民的動人傳說,故名。據《北橋鎮志》記載,一千多年前,漕湖北邊有個叫前巷的村莊(現西錢村2 組),居住的只有五六戶人家。村前河邊有一座觀音堂,叫積善堂,內住一個老和尚,力大無比,天天手托兩只石臼(碗)到漕湖邊向過路船求布施。逢年過節,村上人到堂里燒香供佛,見老和尚心地善良,均送食物給他。天長日久,老和尚與村上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為了報答村民的照應,有心要為村民做件好事。一個隆冬季節,前巷村農戶斷了十多天鹽,人人乏力。村民向漕湖里的過路鹽船討鹽,但船主不理睬,叫船工扯足篷加快行駛。老和尚見此情景,腳踏小舢板,手托兩只石臼,擋住一只鹽船,向船主求施兩碗(臼)鹽。船主見舢板擋住船頭,火冒三丈,不但不施鹽,反而把老和尚手里的一只石臼拍到湖里。老和尚被激怒了,把另一只石臼用力向船頭一擲,鹽船被擊穿漏水沉到湖底。老和尚潛到湖底,摸起石臼,把正在沉入湖底船上的鹽捧到石臼里,裝滿一石臼后托到前巷村上,放在小竹橋邊,讓各家各戶取鹽燒菜吃,救了全村人的性命。老和尚因在冬天潛湖取石臼捧鹽,身體受寒得病,不久就去世了。村上人為紀念老和尚石臼捧鹽救民之恩,就把村名前巷改稱為“錢巷臼”。那只石臼據說一直保留在村里的橋旁。后遂將此河稱作錢巷臼河,為紀念老和尚勇于救村而沿用至今。
在今相城區西南方向有個湖泊,稱畫師湖,一名翁志蕩(疑為翁氏蕩之誤),又名荷花蕩。東為渡船頭,南為朱火甲自然村,西、北均為常熟市辛莊鎮勝利村,面積0.2 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 米,最大寬度645 米,湖底東南向西北傾斜,尚平坦。1972 年曾干湖圍墾為田,1982 年退田還湖,放水養魚。
《常熟地名志》說到辛安塘,提到荷花蕩:“辛安塘又名新安塘。位于境域東部,南北流向。北從劉家浜口入境,流經合泰村、金蕩村、潭蕩村、華欣村、辛莊集鎮、辛中村、呂舍村,南至荷花蕩入蘇州市相城區。”
原是荷花蕩的湖蕩,因與吳門四家的沈周有關而更名為畫師湖。沈周,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煮石生,晚號白石翁,生于明宣德二年(1427),卒于正德四年(1509),蘇州府長洲縣相城里人。蘇州文壇領袖之一,吳門四家之一。以繪畫成就為最高,影響文徵明等一大批畫人。
今為了紀念沈周,相城區村莊有“沈周村”(沈周村位于陽澄湖鎮區西南部,環抱市鎮),湖泊有“畫師湖”,河道有“思賢涇”,道路、住宅、建筑物有“沈周路”“石田路”“啟南路”“思賢小區”“石田樓”等等。“沈周墓”也完好地保留了下來,并成為省級文保單位,1993年原湘城鎮復修了墓碑亭,重立了青石墓碑;2004 年陽澄湖鎮以沈周墓為軸心,把前后池塘和周邊閑地串連成景,建成了沈周故里公園。
歷史上,石牌涇的名稱與附近的覺林寺有關,覺林寺,初建于唐,據明《長洲縣志》卷十載:“覺林寺,冶長涇。”
按清同治《蘇州府志》(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五卷。清李銘皖等修,馮桂芬等簒,光緒九年刊本,臺灣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影印,1971 年)第41卷記載:“覺林教寺,在縣北十三都冶長涇,距城三十里。唐廣明元年(880)信士陳坦捨宅建,初為義安寺,高僧真應請開山。朱梁開平元年(907)改名永安寺。宋大觀年間賜今額,元季毀。明洪武中重建。國朝順治十一年重修三門,康熙十一年建大悲閣。”
二十世紀五十代初,當地為解決校舍問題,將覺林寺正殿西側用房改造為北橋小學校舍。1952 年,北橋成立糧食收購站,設在寺內,大殿改造為倉庫用房。1998年,易地重建。位于蘇州市相城區北橋街道冶長涇北。
《北橋鎮志》記載,唐廣明元年(880),北橋鎮旁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覺林寺,香客眾多,香火很旺,連北橋地區的商業買賣也興旺起來。當時曾有“先有北橋覺林寺,后有蘇州玄妙觀”之說。外地香客來北橋主要靠水路來往,須在冶長涇上航行。北橋人為便利各地香客,就在南橋小鎮東一條冶長涇通向北橋鎮的豎頭河口,建了一座石牌樓,上書“覺林寺”,其旁還建有休息涼亭。遠方香客坐船從冶長涇來北橋,見牌樓就轉彎,可直達覺林寺,不走冤枉路。久而久之,人們就把這條豎頭河稱為“石牌涇”,后來連石牌樓東邊的村莊也叫“石牌涇”。北橋現有東西向石牌涇路。跨石牌涇河(俗稱)的橋梁名為“石牌涇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