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 名: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國策
作 者:胡穎廉 著
ISBN:978-7-5141-8337-5
出版社:經濟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7-09-01
價 格:¥52.00
自古民以食為天,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關乎自身健康的食品安全問題變得越來越關注。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不斷頻發,儼然成為影響社會大眾生活的一項重點問題,食品安全監督由此也成為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政府部門陸續頒布了一系列對應的法律法規。隨著我國新聞媒體的不斷發展成熟,新聞媒體應肩負起監督食品安全的重任,關注食品安全問題,使食品安全問題得到不斷減少,為社會大眾生命健康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國策》一書從質量角度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了探討。全書主要分為六章:第一章食品安全的概念、歷史和現狀。對中國古代的食品安全、世界近現代食品安全歷程等進行了介紹;第二章新中國食品安全理念和實踐演進。對我國食品安全工作階段的劃分和制度變遷的動因、“宏觀環境—政策目標—制度設計”分析框架構建等進行了分析;第三章食品安全監管體制變遷和機構改革。對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的制度邏輯、地方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的重要命題等進行了探討。另外三章分別論述了食品安全監管政策創新、食品安全焦點案例、食品安全戰略和規劃等內容。《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國策》一書內容詳實,論述嚴謹,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了闡述,不僅通過豐富的案例對食品安全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分析,還對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食品安全治理的中國策》一書將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歸結為兩方面的社會原因:一方面是社會價值和道德的失范致使引發食品安全問題;另一方面是社會越軌行為產生經濟利益致使引發食品安全問題。新聞輿論監督作為一種傳統活動,其是新聞單位通過接收公眾意見,借助新聞媒介對黨政機關、社會生活中的違法違紀行為或者不良現象予以揭露、評說,進一步引導公眾輿論發揮監督作用。對于新聞輿論在食品安全所能發揮的監督作用,主要包括有:一是對食品生產等各個過程進行監督,推動食品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食品安全監督應當涵蓋食品各個過程,有一個環節出現監督不到位的情況,便極可能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現階段,我國食品安全問題涉及整個食品行業,如果沒有新聞媒體的揭露報道,勢必會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并危及社會和諧穩定。近年來不少食品安全問題,就是通過新聞媒體的報道得到公眾的關注的。在新聞媒體的報道下,可形成整改食品行業的輿論,進而推動食品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二是發揮輿論監督作用,促進配套法律法規建設。食品安全問題關乎著社會民生和社會穩定,而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職能可有效及時地讓社會大眾認識到食品安全問題,讓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社會熱點,進而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使相關政府職能部門認識到食品監管制度及監管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以制定更有效、更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對食品行業開展監管。近年來諸多食品安全問題在新聞媒體的報道下,讓政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法律法規,推動了食品行業的發展。三是促進對相關政府部門及官員的有效監管。如今,各種食品安全問題的頻發,與相關政府部門及官員的監管不到位存在一定聯系,新聞媒體通過對這一現象進行披露報道,可以讓社會大眾了解到食品安全問題背后可能潛藏的“官商勾結”的問題,進一步形成輿論壓力,提高相關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監管的有效重視,使食品安全問題得到控制及解決。
鑒于新聞輿論在食品安全問題中的監督作用,在借助新聞輿論監督食品安全問題中應提升新聞從業者的綜合素質,豐富新聞媒體的報道方式,建立完善新聞監督制度。第一,提升新聞從業者的綜合素質。新聞從業者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唯有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方可有效地發揮新聞輿論在食品安全問題中的監督作用。因此,一方面,應提升新聞從業者的職業素養,樹立報道事實真相的思想觀念,提高專業素質,可及時敏銳地挖掘食品安全的相關問題,進一步構筑社會輿論合理,推進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有效監管;另一方面,應提升新聞從業者的食品安全素養,通過加強對食品安全相關科學知識的有效掌握,以此有效地肩負起轉化食品安全科學語言并全面、準確地傳遞給公眾的責任,切忌出現對食品安全相關科學語言誤讀、誤認的情況,引起不必要的食品安全恐慌。第二,豐富新聞媒體的報道方式。在新時期,新聞媒體應加強對新媒體平臺的有效利用,豐富食品安全新聞的報道方式,通過推進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有效結合,為社會大眾提供集文字、圖片、音像視頻等于一體的深度新聞報道,進一步幫助人們更全面真實地了解食品安全問題。第三,建立完善的新聞監督制度。新聞監督制度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應當建立完善的新聞監督制度,加大監督管理力度,進而推動新聞行業的有序健康發展。依托三級審核制度對新聞報道的全面過程予以嚴格審核,以保障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并使其中不科學、不健康的內容得到有效地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