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 劍

作為“偽”軍迷,我在首爾第一站便選擇了韓國戰爭博物館,這里是了解朝鮮戰爭的最佳場所。展廳中,那些戰爭遺留物品以及各方的裝備,盡數展現在眼前,展品的介紹通常是用韓文(也稱為朝鮮文)和英文,理解起來并不順暢。正費解時,一份當年的《朝鮮日報》吸引了我的注意,沒想到那時的日報是采用繁體漢字與朝鮮文混搭的模式,不需要翻譯,也能懂個大概。此外,還看到了當時韓國軍隊的嘉獎狀,完全是漢字書寫,閱讀起來毫無障礙,反倒是一旁的韓國游客需要借助韓文的注解才能看懂意思。
而后到了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這里的感覺更像是回到了國內博物館,目之所及的地方,幾乎都充斥著熟悉的漢字。
隨著了解的深入,我開始意識到,這位熟悉的近鄰,在歷史上曾深受漢字文化影響,而我們如今看到的韓文,實際應用時間還不到一個世紀。
在本屬于漢字文化圈的韓國,漢字被使用了上千年,緣何一度不用了?
這還要從那位被韓國人最為推崇的“世宗大王”李祹說起。李祹在位之前,朝鮮民族只有語言而沒有自己的文字,官方文書一律用漢字書寫,文、言分離。不過,那時唯士大夫可習漢字,平民多為文盲。為改變這種情況,李祹召集學者們創制了“諺文”(就是今天的朝鮮文字母)。朝鮮文字母由11 個元音和28 個輔音組成,具有簡單和精確的特點,據說沒有受過教育的人都能在幾小時內學會。
可惜,受限于歷史環境,當時的朝鮮知識分子仍尊中華漢字文化為正宗,儒臣們強烈抵制推廣諺文。諺文僅為平民使用,所以雖然早在500 多年前便已創立,但并未成為主流。
而二戰結束后,朝鮮半島受民族主義和脫漢運動的影響,對于日治時代漢字的使用與中國古代的冊封體制產生抵觸,諺文提升為國家文字的聲音才逐漸高漲。
不過,早已使用習慣的漢字是否應被廢除,韓國從上到下卻始終搖擺不定,雖然韓國早在1948 年施行了《諺文專屬用途法》,成為漢字被依法廢除的依據,但在李承晚時代,小學仍實行漢字教育,現在韓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少都還認識漢字。到了樸正熙執政時,更傾向廢止漢字,1970 年漢字廢止宣言發表,小學完全廢除漢字教育。但隨著輿論的反對,1972 年撤回漢字廢止宣言,中等學校以及高等學校的科目漢文再次復活。然而,由于漢文被列為選修科目,幾乎不需要考試,而在現實生活中實用性漸少,導致學生對于漢字學習沒有動力。到了20 世紀80 年代中期,韓國報紙、雜志上已經很少見到漢字,學校中也很少再有人學習漢字。
就在漢字幾乎要退出韓國的歷史舞臺時,漢字復興的聲音又漸漸多了起來。
韓國民眾之所以想要恢復漢字,其一是文化上無法割斷,韓國廢除漢字教育后,年輕人開始看不懂與漢字有關的文化遺產?!冻r日報》就曾有一篇社論提到,浩如煙海的韓國古籍將成為天書,因為沒有幾個韓國人看得懂,這是韓國人民的悲哀。
另外,就是現實的用途,漢字是表意文字,韓文是表音文字,表音文字詞語不在語境內是無法區分開的。所以在韓國的報紙上還是會偶爾出現漢字,以輔助韓文理解。而更讓韓國人無法繞開的則是他們的名字,韓國人可能不認識漢字,但一定會書寫自己的漢字姓名,否則,表音文字的韓文,會使得大多數韓國人在發音上變得重名,從而造成識別混亂。
2014 年的一份民調顯示,有超過五成的韓國人認為,不懂漢字會感到生活不便。另外還有67%的韓國人贊成在學校教科書中并行漢字。
但是漢字的復興之路就如它的廢除一樣,同樣并不順暢。20世紀90 年之后,主張漢字恢復的呼聲逐漸高漲,1998 年,韓國漢字教育推進總聯合會成立,其主張就是:漢字是東亞的通用文字,規定必須在小學進行漢字的義務教育。但隨著主導人李在田的去世,這項主張暫時被擱置。
別看漢字在民間恢復艱難,但是在韓國的上層社會,卻從沒有間斷過對于漢字的學習。韓國的精英階層及法律學習都還是以漢字為基礎。記得在韓國現代建設株式會社的大樓前,曾看到兩個碩大的漢字“現代”豎立在公司樓前,醒目而時尚。漢字雖然遭到廢除,但其作為文化的精髓并沒有被韓國上層社會所拋棄。在韓國,越是在正式的場合,漢字的使用率越高。
既認可漢字文化地位與重要性,又無法全身心去擁抱,對于韓國民眾而言,這種矛盾的心理始終伴隨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