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宏宇

凌晨4 點多鐘,養心殿后寢宮里已經有了動靜,乾隆皇帝要起身了。等室內有燈光亮起,當班的太監宮女就都得打起精神,準備服侍。
養心殿這個名字,出自孟子的“養心莫過于寡欲”。雍正皇帝之前,紫禁城中軸線上的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從明代起就一直如此。沒有人知道雍正為什么把寢宮移到養心殿,但自他以下,八代皇帝在這里起居、施政。侍女給皇帝疊好被子,用銀盆端了熱水伺候他凈臉。皇帝每天要梳頭,編辮,剃須。
養心殿南邊御膳房的人已經忙完了,只等傳膳。御膳房是宮中大機關,官員廚役共370 人。房內爐灶百余口,都編上號。這樣使御膳上每一道菜的每個環節,幾乎都可以清晰地責任到人。
皇帝每日用飯菜品名,都由御膳房詳細記錄。但皇帝皇后的口味喜好是宮中大忌,絕不能問,更不能寫。御膳每每幾十上百種菜肴擺開,更多是為了安全考慮,讓人難以分析出皇帝皇后的飲食偏好。皇帝入座,侍膳的太監盯準了皇帝眼色,皇上看哪一道菜,就趕緊挪到皇上跟前,再用羹匙舀到皇上面前的布菜碟里。要是皇帝說不錯,就再舀一次,然后立刻撤菜,絕不能舀第三次。這是清室家法,不可貪食,免遭毒害。乾隆用膳很快,大概一刻鐘工夫,就推開餐具起身了。
這一日的奏折已經在等著皇帝批閱了。奏折是一種密奏文書,可以由原奏人直達皇帝,不必經過層層官僚關卡。每天午夜十二點,吏戶禮兵刑工六部,每部院一名辦事員到東華門外。他們跟著外奏事處的值班官入紫禁城,把裝奏折的匣子和各自衙門的印片,交給奏事官登記。奏事官根據折上內容的輕重緩急排了先后,送乾清門內的內奏事處,再由內奏事處的御前大臣或太監轉送皇帝。內奏事處收件的時間不超過凌晨兩點。乾清門外,辦事員送完奏折并不就走,因為前次送皇帝批閱的奏折將從凌晨三時起陸續發下。乾清門石欄的白紗燈如果移上臺階,朱批的奏折就快出來了,各部院辦事員再領回自己單位。
朱批內容可能是嚴肅的政治指令,更多時候是簡單的“知道了”“欣慰覽”“欣悅覽”。皇帝面前,寫奏折的人怎么稱呼自己,滿漢有別:自稱“奴才”的必是旗人大臣,漢人官吏只能稱“臣”。也有漢人官員愿意套近乎。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份雍正年間湖廣總督楊宗仁的請安折,楊在里邊自稱奴才。雍正認真地用朱筆劃去“奴才”,在旁邊寫個“臣”字,并批示:“稱臣得體”。
早膳之后,乾隆用整個上午處理皇帝每日面對的政務。在養心殿中的勤政親賢殿批了一上午奏折,乾隆想起還有一批中低級別的官員等著他的接見。官員見完,已是下午近兩點,該傳晚膳了。
皇帝一天就兩頓正餐,早膳晚膳。晚膳之后,乾隆稍事休息,接著還會閱覽一些公文,或召見相關權臣。到下午四五點,一天的政務算是告一段落。

在中國還不使用西歷的時候,“元旦”是今天說的舊歷大年初一。皇帝通常在臘月二十六就封筆、封璽停止辦公,元旦的儀式從大年初一零時開始。皇帝起身,先到養心殿內各處拈香行禮,然后在東暖閣行“開筆儀”:桌案上陳設盛有屠蘇酒的金甌永固杯和刻有“萬年青”字樣的毛筆,皇帝先用朱筆,再換墨筆,寫一些吉祥語,祈一年之福。隨后皇帝到宮廷專屬的滿族神廟“堂子”祭天。天明時分,皇帝在中和韶樂聲里升座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朝堂賀歲,這叫做“大朝”。早晨八九點鐘,大朝結束,皇帝到內廷乾清宮受家人賀禮。
下午五點前后,下了班的乾隆進了三希堂。這是養心殿前殿最西側的一間小室,乾隆在這里獨自賞玩最愛的書畫器物。“三希”是他最珍愛的三件法書——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晚上7 時后,乾隆進晚點或酒膳,而后捻佛珠誦念佛經一通,就該沐浴入寢了。晚上8 點,是皇帝應當就寢的時間。早睡早起是清室家訓。
乾隆三十年正月初八皇帝起居
4:00 養心殿請駕,更衣。坤寧宮朝祭
5:00 飲冰糖燉燕窩
6:00 中南海同豫軒進早膳,乾清宮西暖閣看圣訓
7:00 更衣,建福宮稍坐,重華宮茶宴
8:00~9:00 重華宮對詩聯句
10:00~12:00 養心殿勤政親賢殿批覽奏折
13:00~14:00 養心殿前召見臣工,養心殿進晚膳
15:00 小憩,閱讀內閣所進各部院及督撫、提鎮本章
16:00 與傅恒“晚面”
17:00~18:00 養心殿三希堂等處鑒賞文物
19:00 小憩
20:00 養心殿后殿東暖閣就寢
21:00~3:00 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