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菁華
(清華大學 華商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由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聯合主辦的“海外華商談抗疫”在線觀察系列活動,邀請和連線世界各地僑領、華商及學者,介紹當地的疫情狀況與應對措施,探討華人生活與華商經營所受影響,分享華僑華人馳援祖籍國及與各國人民共同抗擊新冠病毒的感人故事。自2020年3月30日以來,“海外華商談抗疫”在線觀察已相繼舉辦了西班牙、美國、德國、加拿大、意大利、非洲、東南亞、法國、俄羅斯、巴西十個專場,來自五大洲20個國家的華人學者、華商、留學生群體積極參與,成為疫情期間跨地域、跨越商界和學界的多元化國際交流平臺。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張春旺所長認為,在重大的疫情災害面前,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個群體可以獨善其身。海外華商在支援祖籍國和參與住在國抗擊疫情的過程中表現出了無私奉獻精神和寬廣的胸懷,同時做好自我約束和自我防范。他表示,疫情有長期存在的可能性,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恢復正常生活和國際秩序,在經濟復蘇的過程中,“全球化”與“去全球化”兩股力量交鋒對世界產生的影響,以及華僑華人如何發揮作用,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清華大學華商研究中心主任龍登高教授提出了如下觀點。首先,疫情蔓延是全球化的風險,海外僑胞的公益行動,踐行著社會責任,展現出不帶偏見、相對客觀理性的全球視野。其次,他對歐美與中國抗疫過程中所謂的“東西方文化差異”提出了質疑。歐美抗疫初期對新冠病毒普遍不夠重視,不僅不戴口罩,而且應對遲緩,錯失先機。凡此種種,并非是文化差異,而是病理誤判與輕率,文化偏見與政客傲慢以及僥幸與逞強心態所致;最后,海外華商中西文化融匯一體,其跨越文化、國界與制度的實踐所形成強烈的企業家精神,與當地或國內商界相比,具有獨特的優勢。
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主席李明歡教授表示,當前,華僑華人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復雜形勢。在全球抗擊疫情的背景下,重新認識華僑華人的處境,華僑華人的雙重訴求如何實現平衡,華僑華人的貢獻,跨文化、跨體制、跨思維的溝通等問題都值得在后疫情時代予以關注與思考。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劉宏教授在東南亞專場中談到,海外華人畢竟是當地公民,其政治忠誠和效忠對象是當地國家,要遵守居住國法律和相關規定,與當地社會共同抗疫。新冠疫情對東盟區域一體化是重大挑戰和試金石。東盟應該更加密切協調,強化區域性聯盟的作用,共同面對包括公共衛生問題在內的挑戰。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研究員王思萌博士介表示,自疫情出現以來,不少法國華人和亞裔主動參與到反歧視、反種族主義、反排斥和反污名化的抗爭中。他們通過網絡發聲、法律援助與追責、藝術形式發聲(紀錄片),與法國官方機構直接合作等多種方式維權和抗爭。加拿大懷雅遜大學加中商業發展中心研究員關鍵博士表示,疫情在中國的有效控制為全世界抗疫提供了信心。加拿大總理明確表示反對種族歧視,強調新冠病毒“不是一種民族疾病”,呼吁“加強團結”。巴西圣保羅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副教授束長生認為,這次疫情的爆發對原本脆弱的巴西醫療體系更是雪上加霜。近期,巴西內部政治紛爭、缺醫少藥、公立私立醫院超負荷、各州市自主權等問題開始顯現。中巴兩國的經濟有著很強的互補性,期待中巴能維持良好的貿易與投資關系,繼續實現共贏。
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是此次抗疫中華僑華人最引人注目的貢獻。多位嘉賓分享了當地華僑華人籌措物資支援祖籍國,并助力當地社會一起抗疫的經歷和故事。西班牙華僑華人社團聯誼總會執行主席戴華東提到了西班牙華僑華人自發捐款捐物支援祖籍國,并能遵守當地政府的隔離政策和法律法規;美國北京聯合會常務理事長李紅發起了“美國北京聯合會關愛美國在行動”活動,帶動周圍朋友一起獻愛心;波士頓華人投資協會主席易敏以波士頓為例講述了華人社區的互助SOS群,支持中餐館送餐,開展線上防疫講座等應對措施;加拿大加中大健康院創始人路明光以加拿大華人在抗擊疫情中的實際行動,展示了“齊心、創新、擔當”的新一代華僑華人精神;德國中華總商會副會長藺松介紹了由德國著名僑領葉增雅等共同發起的“德國僑胞防疫自救工作委員會”實施互幫互助情況;意大利宋慶齡基金會主席金慧分享了華僑華人為意大利民眾和當地相關部門提供援助和贈送醫療物品的故事;新加坡天府會會長杜志強表示,面對疫情,華人企業積極采購抗疫物資幫助當地社會及中國務工人員抗疫;南非華人警民合作中心主任李新鑄講述了南非華人警民合作中心在封城期間調配多名武裝保安,為華僑華人、中資機構和留學生提供生活和安全保障;中埃友誼促進會會長黎馨馨分享了此次疫情中埃兩國患難見真情的深厚友誼;法國華僑華人協會主席任俐敏講述了他本人向當地華僑華人免費派發口罩的途中被巴黎警方拘押詢問的經歷,并表示還會繼續貢獻力量關愛當地華僑華人;俄中商務園總裁陳志剛介紹了圣彼得堡在此次疫情中最早支持中國抗疫所舉辦的各種活動;巴西華人協會常務副會長孫登光和巴西溫州同鄉聯誼會秘書長蔣幼揚分享了巴西華人協會和僑界組織募捐,積極援助祖籍國和當地社會抗疫的事跡。
華人經濟正面臨疫情所帶來的嚴峻考驗,多位海外華商探討了處于逆境中的華商現狀和未來挑戰。西班牙巴塞羅那世界華人經濟發展促進會會長張甲林表示,西班牙乃至歐洲疫情的爆發讓當地社會與華人措手不及,華人經濟面臨產業結構大洗牌;德中高級人才交流與經貿合作促進會副會長周玲表示,疫情下華人經營方式和策略亟待改變,要為德國經濟下滑提前做好準備;德國萊茵之父集團董事長房心如提出,德國華商應適時調整傳統經營方式,學習中國企業的運營模式和互聯網應用的相關經驗,或許可以降低疫情帶來的損失;意大利MAX FACTORY零售連鎖集團董事長李萬春認為,復工后,華人企業會遇到用工荒等問題;法國媒體人雷丹宇講述了疫情期間法國政府推出經濟援助政策,以及華人雇主如何與員工達成復工共識;馬來西亞沙巴馬中聯誼協會會長胡逸山提出,馬來西亞的華人中小企業應積極爭取政府各項補助;中非民間交流與合作促進會會長南庚戌認為,疫情的沖擊勢必會影響到中非在“一帶一路”方面的合作,但仍需樂觀面對;巴西華人文化交流協會榮譽主席孫特英表示,部分新僑因語言障礙,無法及時有效享受巴西政府為中小企業提供的幫扶政策。
面對歧視,海外僑胞不再沉默,而是理性發聲,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德國漢語講師李曉黎表示,德國的少數對華不友好的輿論和行為并不能代表絕大多數德國民眾;海南衛視的駐法國記者閆然介紹了留法學子和華僑華人制作反歧視紀錄片,傳達只有消除偏見,世界共同抗疫,才能一起戰勝病毒的希望和信念;歐洲華商聯合會會長戴小璋認為,要謹防前期搶購醫療物資的遺留問題,對于反華、排華問題要做好預案;美國洛杉磯中華總商會主席莊佩源表示,疫情下美國龐大的流浪漢群體成為高風險人群,亞裔群體出現搶購槍支現象,這呈現出當地社會治安問題有升級趨勢;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訪問學者劉裕教授表示,新加坡在信息通報上高度透明,通過立法重拳出擊不實信息;俄羅斯龍報社社長李雙杰和俄羅斯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秘書長吳昊分別介紹了華人媒體和當地僑團以實際行動糾正不實報道,積極傳播正能量,并呼吁凈化網絡和自媒體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