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坤
(西藏社會科學院當代西藏研究所,西藏 拉薩850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1]民主改革以前,舊西藏處于嗜血殘酷的封建農奴制社會。占總人口不到5%的農奴主階級卻占有著絕大部分生產資料和物質精神財富,而占總人口95%以上的農奴和奴隸幾乎沒有生產資料和人身自由,不得不依附于農奴主階級,長期遭受精神上、肉體上的摧殘和折磨,整個社會畸形、扭曲,處于崩潰邊緣。1959年西藏實行民主改革,徹底廢除了黑暗、腐朽、沒落的政教合一的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當家作主人,第一次真正擁有屬于自己的土地和生產資料,長期處于被壓制狀態的勞動創造性和生產積極性得到空前釋放,極大推動了西藏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探索出一條前所未有的平等互助、團結友愛、民主法治、幸福和諧、文明進步的繁榮發展道路,西藏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態用拼搏和汗水開啟西藏發展建設的新征程。西藏民主改革,砸碎了奴役、剝削、壓榨廣大農奴的制度枷鎖,使他們擺脫了思想上的愚昧、制度上的禁錮、宗教上的桎梏。61年后的今天,西藏正處在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關頭,西藏各族人民正在書寫“人的全面發展”新華章。歷史總是環環相扣的,當下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主力軍中有絕大多數人就是經歷民主改革后翻身當家作主的農奴以及他們的后人,新西藏之所以能在短短幾十年取得舊西藏上千年未能取得的偉大發展奇跡,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和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的堅強保障。然而,以十四世達賴為主的反動農奴主集團,始終抱有恢復其統治的幻想,竭力詆毀黨領導西藏各族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這種逆歷史潮流、違背人民意愿、圖謀西藏“獨立”的行徑,終將被歷史拋棄、被人民遺棄。從民主改革的來路,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腳下之路,一以貫之,西藏的未來之路會更加燦爛輝煌。
西藏民主改革作為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偉大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西藏的發展建設特別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了基本前提,從某種意義上說,西藏民主改革為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辟了最廣闊前景。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繼民主改革、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改革開放后西藏經濟社會的又一次偉大跨越,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契合了西藏地區實際需要,符合了西藏各族群眾的根本利益,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指揮、總策劃和總調度。中國共產黨的高瞻遠矚和戰略部署、黨中央的特殊關懷與政策扶持以及自治區黨委的有力領導和精心謀劃,為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根本領導力量。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明確從1981年到20世紀末,使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全面開創了黨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新局面。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明確“三步走”戰略①“三步走”戰略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力爭使人民群眾過上比較殷實的小康生活。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提出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在全國人民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基礎上向小康邁進。在即將步入新世紀的重要歷史時期,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提出新的“三步走”戰略目標②新的“三步走”戰略目標即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要在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目標,“要在21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2],開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征程。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提出增強發展協調性、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強文化建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建設生態文明等新的更高要求,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作出全面部署。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提出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定性階段,必須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加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2017年10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吹響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中國共產黨的高瞻遠矚和戰略部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
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傾注了黨中央的特殊關懷和心血。1989年10月,為恢復西藏正常社會秩序,保障各族群眾根本利益,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專門對西藏工作的成績和問題、經濟建設等形成符合西藏實際的鮮明正確的指導意見,提出以多種形式支持西藏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使西藏工作步入正確軌道。1994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制定了“一個中心、兩件大事、三個確保”③“一個中心、兩件大事、三個確保”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緊緊抓住發展經濟和穩定局勢兩件大事,確保西藏經濟的加快發展,確保社會的全面進步和長治久安,確保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的新時期西藏工作指導方針,在財政、金融、投資、社會保障、企業改革等多方面給予西藏更加優惠的政策。此次會議是新時期西藏工作的第一個里程碑。2001年中央召開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明確“一加強,二促進”①“一加強,二促進”即加強黨的建設,促進西藏經濟從加快發展到跨越式發展,促進西藏社會局勢從基本穩定到長治久安。的歷史任務,為西藏制定實施比西部大開發更為優惠的政策,推動西藏進入跨越式發展時期。此次會議是新時期西藏工作的第二個里程碑。2010年中央召開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從“四個事關”“四個迫切需要”②“四個事關”即做好西藏工作,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事關中華民族長遠生存發展,事關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事關我國國際形象和國際環境。“四個迫切需要”即大力推進西藏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是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維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維護國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抵御國際敵對勢力西化、分化戰略和營造良好國際環境的迫切需要。出發,繼續加大中央投資傾斜力度,擴大專項投資規模;實施中央安排的公益性建設項目,取消西藏地方政府投資配套;加大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完善支農惠農補貼政策;繼續執行現行的優惠外匯管理政策和扶貧貼息政策等優惠政策,推動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此次會議是新時期西藏工作的第三個里程碑。2015年中央召開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強調今后一個時期,要在西藏和四省藏區繼續實施特殊的財政、稅收、投資、金融等政策。進一步加大中央對西藏發展的支持力度,充實和完善特殊優惠扶持政策。增加中央投資,強化金融支持,加強對口支援[3]。黨中央為一個地區先后多次專門召開工作會議,并予以持續、廣泛、深入的政策支援,這在全國范圍而言,西藏是惟一的,深刻體現出黨中央對西藏的特殊關懷,為西藏繁榮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西藏自治區黨委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關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科學把握西藏改革、發展、穩定進程中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旗幟鮮明地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將黨中央的方針政策與西藏具體實際緊密結合,不斷破解西藏改革發展穩定中的問題和難題,圍繞“六個西藏”③“六個西藏”即富裕西藏、和諧西藏、幸福西藏、法治西藏、文明西藏、美麗西藏。目標,不斷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民生建設,著力解決好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幼有所育上持續下功夫。自治區黨委政府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進一步深刻把握西藏發展與穩定的辯證關系,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發展經濟。正確處理西藏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十三對關系”④“十三對關系”即國家投資和社會投資的關系,重大項目和民生項目的關系,發揮優勢和補齊短板的關系,城鎮就業和就近就便、不離鄉不離土、能干會干的關系,扶貧搬遷向城鎮聚集和向生產資料富裕、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地區聚集的關系,央企在藏資源開發和解決當地農牧民增加收入的關系,保護生態和富民利民的關系,城市發展和提高農牧民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的關系,高校畢業生政府就業和市場就業的關系,簡政放權和地方承接的關系,企業增產提效和改善企業職工福利待遇、促進農牧民群眾增收的關系,中央關心、全國支援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關系,鼓勵干部擔當干事和容錯糾錯的關系。,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堅持不斷促進西藏長足發展和長治久安。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自治區黨委在全力保障各族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前提下,穩步有序恢復正常的經濟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凝心聚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有力確保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祖國大家庭是西藏各族人民實現全面小康偉大跨越的堅強后盾。國家安全、全國支援、中華民族團結一家親為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鋪平了道路。
西藏地處祖國西南邊陲,是重要的國家安全屏障和生態安全屏障,也是我們同西方敵對勢力、境內外分裂勢力斗爭的前沿陣地。西藏穩定關乎國家穩定,西藏安全關乎國家安全。只有持續穩定、長期穩定、全面穩定,西藏才能順利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
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制定新世紀初西藏工作的指導方針,在“確保西藏長治久安”原有方針的基礎上完善為“確保國家安全和西藏長治久安”,突出西藏對于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首次將西藏定位為“兩屏四地”,明確西藏作為國家安全屏障的重要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中再次強調“必須堅持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的戰略思想”,進一步強調西藏穩定對于國家安全、國家治理的重大意義。黨中央把西藏邊疆安全納入國家安全戰略中,連續部署反分裂斗爭的具體事宜,使西藏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重要地位不斷筑牢,為西藏實現全面小康提供了基本的社會環境保障。
1980年、1984年黨中央先后召開第一、二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提出“中央關心西藏,全國支援西藏”的口號。通過援助對口性工程項目改善西藏基礎設施狀況,通過教育援藏培養人才,幫助西藏建設。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作出全國支援西藏的重大決策,全國各省市和中央國家機關援助西藏62項工程啟動,從資金項目、人才技術、醫療衛生等方面為西藏發展提供支持。2001年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擴大對口支援西藏規模,確定支援西藏的117個重點項目,實施“分片負責、對口援藏、定期輪換”的具體策略,實現干部援藏機制化和對口援助范圍全覆蓋。推動西藏進入跨越式發展時期。2010年中央召開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指出,經過民主改革5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西藏已經實現了基本小康。強調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推進西藏實現跨越式發展,進一步完善援藏工作機制,建立援藏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大幅度提升國家對西藏的投資建設規模和水平,明確西藏在2020年與全國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2015年中央召開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談會,指出要搞好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優化援藏干部人才結構,以干部援藏為龍頭推動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對口支援西藏工作格局,為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4]。“大家庭”即是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突出強調尊重包容、民主協商、團結互助、坦誠以待、共建共享的“家庭式”關系,最終目的是實現大家庭中每一位成員的發展和大家庭作為一個共同體的鑄牢。因此,只有在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里,才真正消滅了民族剝削、民族壓迫,實現了各民族一律平等,逐步建立并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只有在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里,西藏才徹底改變了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封閉狀態,藏民族同其他各兄弟民族間經濟、文化合作不斷增多,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趨勢明顯增強,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基礎。只有在社會主義祖國大家庭里,西藏才能順利走上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才能堅持不懈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各民族大發展,從而造福西藏各族人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日益鞏固的中華民族大團結和不斷鑄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著巨大作用。西藏緊緊依靠人民的團結和各民族的團結,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推進西藏發展建設。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立足民族區域自治,牢牢把握“兩個共同”民族工作主題,不斷鞏固社會主義新型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引導全區各族群眾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思想,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不斷鞏固和發展各族群眾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堅持高舉民族團結的旗幟,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一項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來抓,作為西藏工作的著眼點和著力點,用法律保障民族團結。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以宣傳身邊人、身邊事的方式大力表彰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和個人,形成人人自覺推崇民族團結、維護民族團結的良好社會氛圍。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凝聚磅礴力量。
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觀點,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取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間的矛盾運動。在現實生活中,制度體系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集中體現,是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西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顯著優勢。
中國特色社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決定了黨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全面發展的偉大政黨。在西藏實現全面小康的歷程中,黨把握方向、總領全局、協調各方,確保各方力量充分調動、各項政策有效運轉。黨中央與自治區黨委統一部署、整體推進西藏全面建成小康各項工作,充分發揮了黨集中統一領導的制度優勢,極大提升了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速率和效能。
在西藏實現全面小康的歷程中,黨和國家為西藏制定實施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調動全國力量,集中力量辦大事,形成全國支援西藏的獨特邊疆經濟社會發展模式。2011年,習近平同志在參加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座談會時,指出:“對口支援西藏,是我們黨西藏工作方略的豐富和發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充分體現。”[5]援藏機制是一項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宏觀把控、對各股支援力量中觀調動、援助資源微觀釋能的政府行動機制,有力推動了西藏實現全面小康的偉大目標。
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西藏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道路,充分保障各族人民當家作主權利,不斷激發西藏各族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形成了實現全面小康的強大動力。堅持人民民主,實現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有利于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過程中集中廣泛的力量和共同的意志。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提升民族地區自主管理能力、確保民族地區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政治制度。西藏堅持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從實際出發制定實施更加靈活、科學的發展政策,極大地發揮本地區發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項事業的自主性,西藏經濟社會發展逐步邁上新臺階,藏民族文化不斷迸發新活力,人民幸福指數大幅提升,宗教領域和順和睦,生態質量穩定向好。實踐證明,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完全符合西藏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西藏各民族群眾根本利益的,是西藏發展進步的正確選擇,有力保障了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由于西藏經濟社會發展起步晚、底子薄、基礎差,黨和國家一直致力于解放、發展西藏生產力,通過實施特殊優惠政策、西部大開發等區域均衡發展戰略,加緊推進西藏脫貧攻堅工程,最終目的是實現與全國各地區各民族一樣的共同富裕。西藏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追趕全國的發展速度和質量,縮小與全國的差距,最大限度地增加與全國的共性,實現民族地區與祖國內地的均質化發展,與全國融于一體。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各族群眾堅定“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以“主人翁”姿態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事業,并為之不斷追求、艱苦奮斗的重要成果。
同全國其他地區相比,西藏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步晚、基礎差,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社會事業建設相對滯后,同時,還肩負著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分裂的艱巨任務,因此,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與困難,必須凝聚起各族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廣泛共識和堅定信心。
自小康社會目標提出以來,在黨和政府的大力宣傳下,通過廣播電視宣傳、政策教育宣講、干部走村入戶宣傳等方式,全區各族群眾對全面小康的認識率不斷提升,對于如何建設小康、如何實現小康有了不斷的期待,從早期單純追求經濟發展和經濟效益,到后來逐漸重視社會和諧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內涵、體系以及實踐途徑深入人心。特別是貧困地區和基層農牧區群眾,深刻認識到全面小康是一個全民共建共享、全面發展進步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必須充分重視精準脫貧、基礎設施建設、鄉村環境治理、公共文化服務等在實現全面小康進程中的重要作用,為西藏各族群眾實現全面小康奠定思想基礎。
民主改革以后,西藏各族群眾真正成為國家主人,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和發展熱情得到空前釋放。在實現全面小康的發展進程中,西藏各族群眾真心關注與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小康事業,切實把自己擺進實現全面小康的建設大潮中,成為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實踐者。
在實現全面小康的發展進程中,西藏各族群眾以主人翁的責任感和飽滿的奮斗熱情,不斷追求和實現民主、富裕、和諧、幸福、法治、文明、美麗的新西藏目標。以2019年為例,西藏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中,與民生相關項目支出比例高達64.6%。西藏財政教育投資占西藏國民生產總值的16%。2008年以來,西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在兩位數增長,增速居全國第一,加速向全面小康邁進[6]。西藏各族人民在“一個轉折點、三個里程碑”的光輝歷程特別是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奮力開拓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偉大實踐中,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績。西藏的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科學技術更加進步,文化教育更加繁榮,民族團結不斷鞏固,社會更加和諧穩定,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西藏已基本實現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預期目標。
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是從來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西藏各族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等各個歷史時期的艱辛探索和拼搏奮斗,逐步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
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史,同時也是西藏各族群眾的艱苦奮斗史,集中體現在脫貧攻堅領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落下”[7]。西藏作為我國唯一的省級集中連片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形勢非常嚴峻。能否順利實現脫貧攻堅目標,直接關系著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勤勞、智慧的西藏各族群眾積極轉變思想觀念、生產經濟方式,努力增加個人和家庭收入,極大改善生活狀況;主動參加社會保險,踴躍參加政府組織的各類技能教育培訓,有力抵抗生產生活風險,提高自己生活水平;積極“走出去”參與市場競爭,努力適應新的經營體制和企業生產經營方式,通過打工、經商、搞實業等多種渠道提高經濟收入;積極投身于推動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努力改變西藏經濟社會的落后面貌;全力促進西藏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發展,共同創造幸福美好生活。“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繼續保持全國前列,超過1600億元,是1959年的206倍;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連續多年實現兩位數增長,55個貧困縣(區)脫貧摘帽,剩下的19個貧困縣(區)達到摘帽標準,絕對貧困基本得到消除,整體攻堅即將取得全勝”[8],為西藏全面建成小康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61年前,西藏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在祖國大家庭溫暖的懷抱里,在全區廣大農奴的衷心擁護和熱烈期盼中,進行了一場最廣泛、最深刻、最徹底的群眾性民主改革運動,實現了西藏社會制度的偉大跨越。61年后,西藏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在中央關心和全國支援下,各族群眾團結奮斗、不懈追求,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開創和鞏固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社會穩定新局面,正無比接近與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又一次偉大飛躍。歷史已昭示了西藏的發展方向,黨團結帶領全區各族群眾篤定初心、堅定步履,一定能夠如期實現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