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瓦次仁 次仁歐珠
(1.西藏社會科學院當代西藏研究所,西藏 拉薩850000;2.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民族語言中心拉薩編輯部,西藏 拉薩850000)
象雄和吐蕃時期,洛門塘地區的地方政治中心在悉立(位于洛門塘南部),這一時期的歷史筆者已在《悉立考》[2]一文中介紹,因此不再贅述。18世紀后半葉,廓爾喀崛起,殲滅了周圍的諸多地方勢力,逐步建立了今天尼泊爾國家的領土范圍,并于1788年挑起與西藏地方政府的戰爭。1789年戰爭結束,但廓爾喀占領了洛門塘,洛門塘從此變成廓爾喀的領土[3]167—211。由于洛門塘地區長期以來隸屬我國西藏,該地區與西藏在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宗教方面保持密切聯系。
洛門塘地區一直以來是苯教和佛教的重要傳播區。藏傳佛教前弘期,蓮花生大師在洛門塘、塔克)等地“制伏妖魔”、埋藏密宗秘訣①《蓮花遺教》中的原文如下:,后來西藏諸多伏藏師從洛門塘地區掘出大量佛教經文。據《蓮花遺教》記載,蓮花生在洛門塘修建了格嘎寺[4],該寺現在被稱為嘎寺。蓮花生到達洛門塘的時間應該在746年和747年間,因此格嘎寺的修建時間應早于桑耶寺[5]46—47。
吐蕃王室后裔降曲維重禮聘請阿底峽到西藏傳播佛教。阿底峽在阿里居住3年,期間培養了大量佛教信徒,其中包括洛門塘的頓巴央熱[6]320,后來頓巴央熱成為門地區著名的佛教大師。阿底峽在普蘭和古格與大譯師仁青桑布等共同開展講經、辯經、翻譯等宗教善舉,阿底峽還到貢塘講經。因此,可以斷定,阿底峽到過洛門塘,因為洛門塘是從古格到貢塘的必經之路。
另外,11世紀時,諸多宗教大師到洛門塘地區弘揚佛法,其中包括喇嘛桑杰、拉堆瑪爾布、大譯師仁青桑布、米拉日巴等。喇嘛桑杰在格嘎寺附近掘出了他的第一批佛經[7]39—56。拉堆瑪爾布出生于吳幼(今南木林縣境內),其父為拉丹,母親叫阿姆森額。他與瑪爾巴譯師(1012—1097年)為同時代,并同行到印度求學。在恒河一帶與外道(應為伊斯蘭)比魔法,拉堆瑪爾布勝出,使得外道者信從佛法[8]1192。在不丹達倉森格洞修煉7年之后到悉立,當時的洛門塘被葛邏祿侵占[5]50,拉堆瑪爾布曾用箭射向葛邏祿敵人[6]1198。大譯師仁青桑布和米拉日巴在洛門塘地區開展了大量的講經活動,為藏傳佛教在洛門塘地區的傳播作出了突出貢獻。據《洛絨史籍》記載,米拉日巴不僅在洛門塘地區修行,且為當地民眾講經論道,當他離開洛門塘時當地信徒表現出依依不舍的情感,并送行至廓熱拉[9]72—107。
到12世紀時,薩迦派和直貢噶舉派也相繼抵達洛門塘地區。薩迦貢噶寧布的弟子榮龔長期居住于桑珠林寺(該寺位于北部洛門塘)[7]42,傳播佛法,擴大薩迦派在該地區的影響。直貢派的影響始于該教派的創始人久巴·仁青貝(1143—1217年),仁青貝途經南木錯到阿里的普蘭、古格、雅孜、葛邏祿、洛域等地,與當地王室建立福田與施主的關系,創建寺院,從此,直貢教派與阿里地區的貢塘、雅孜等保持長期的供施關系[10]99—105。到13世紀時,直貢憑借與雅孜的關系,在阿里和洛門塘地區深入傳播佛法,直貢多吉扎巴時期在姆提納塔②姆提納塔:這是位于南部洛門塘地區的重要宗教圣境,印度教稱其為姆提納塔,藏文文獻對該圣境的名稱較多,其中包括等。的佛教寺院成為直貢寺的分寺。
13世紀初,克什米爾的佛學家釋迦室利跋陀羅(1127—1225年)應邀于1204年來到西藏,在熱振、洛扎、涅麥等地弘法傳教,并為薩迦班智達授法傳戒。1212年,途經貢塘和洛門塘回到克什米爾,他的主要弟子之一楚普譯師把大師送行至洛門塘,在門塘大師把大部分財產(主要為黃金)送給了楚普譯師[6]1246,最后翻越察卡山)返回克什米爾。后來楚普譯師在洛門塘講經傳道。
總之,洛門塘地區一直以來(包括前弘期和后弘期)是佛教和苯教的重要傳播區域。首先,洛門塘地區是蓮花生大師埋藏密宗秘訣的主要區域之一,先后有諸多伏藏師在該地區掘藏,并傳授教法;其次,洛門塘地區是古代象雄的統治范圍,苯教早已在此生根發芽,加之吐蕃時期苯教遭到排斥,部分苯教徒到偏遠的洛域發展信徒;再次,洛域地處阿里以及衛藏至印度的必經之路,印度佛教大師和西藏各教派的傳教士頻繁進入洛門塘地區弘揚佛法。因此,洛門塘地區的宗教得以發展和繁榮。由于藏傳佛教在洛門塘地區的全面傳播,洛域也出了不少有影響的佛教大師。其中譯師西熱仁青師從薩迦班智達,翻譯了多部宗教著作。
本文將主要討論和研究洛門塘王室及其歷史,有關木斯塘古代歷史請參閱筆者的論文《悉立考》[2]。
13世紀中葉,憑借薩迦的強大后盾,貢塘占領了吉隆與洛門塘中間的大片領土,其中大部分是與雅孜地方勢力的爭奪中獲得。當時的雅孜王是阿索德①雅孜第五任王,執政時期為1250—1278年。,而貢塘王是尊巴德。然而,到14世紀初,喜馬拉雅南麓的政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雅孜王阿孜麥②雅孜第七任王,執政時期為1314—1328年。不僅與薩迦建立了緊密的聯系,且善于用兵。阿孜麥執政之前曾在薩迦寺剃度為僧,之后為繼承王位還俗[11]71。阿孜麥執政時期,雅孜的勢力再次得到鞏固和壯大,開始了領土擴張,當時雅孜統治的區域包括洛門塘、尼泊爾東部、納爾、尼湘、吉隆(部分)、松、堆布、瑪朗、怒日、瑞等,其中包括講藏語的部族和講尼泊爾語的部族,為了便于管理,阿孜麥執政時期,雅孜實行雙語政策[5]63—65。
據記載,阿孜麥的兒子嘎蘭麥英年早逝,而他的孫子巴爾達麥在薩迦寺剃發為僧,只好把王位傳給了女婿索朗德③索朗德來自普蘭王室,他的尼泊爾語名字為Punya Malla,到雅孜后改成布尼麥。。索朗德執政時期,進一步擴大了疆域,將普蘭到加德滿都的大部分地區置于自己的統治范圍,當然其中也包括洛門塘地區。索朗德之子扎迪麥④扎迪麥:他的尼泊爾語名字為Prthvi Malla。執政時間較長(1338—1365年),期間雅孜政局基本穩定,統治區域向東(加德滿都一帶)擴張,與薩迦保持良好關系,弘揚佛法。雅孜統治時期,洛門塘等地的寺院和佛教文化得到了保護和發展。扎迪麥不僅為洛門塘地區的寺院創造了傳播藏傳佛教的良好氛圍,且向薩迦和拉薩等地捐贈供品[12]436。然而,14世紀60年代(約1365年左右),雅孜突然瓦解。
扎迪麥沒有后代,扎迪麥執政晚期,權臣(班旦扎巴和他的兄弟)開始爭奪王位,各地脫離雅孜中心政權,僅雅孜西部出現50多個地方小政權。此時,洛門塘與吉隆之間的廣大地區被貢塘占領。貢塘王赤杰索朗德(1371—1404年)時期,趁雅孜政權的混亂和崩潰,1370年左右貢塘收復了洛門塘、堆布、瑪朗等地[7]。
洛門塘再次被貢塘赤杰索朗德奪回后,貢塘派遣西熱喇嘛將軍及其部隊駐扎洛門塘,以防范雅孜外敵和當地民眾的反抗。西熱喇嘛定居于雜昌,成為貢塘王室指派的地方長官。由于西熱喇嘛掌握軍權,而且遠離貢塘,因此他在洛門塘地區享有較大的自主權。西熱喇嘛將軍是齊瑪家族的后裔,13世紀末,齊瑪將軍受貢塘王委派到普蘭執行軍務[5]79—81,該家族一直以來是貢塘王室的親信大臣。西熱喇嘛時期,除了洛門塘還有一些貢塘屬下的地方小勢力,這些地方勢力相互對立。例如,在貢塘和洛門塘中間有門項和拉,其中門項具備較強的軍事實力,曾與西熱喇嘛發生過軍事沖突。門項控制著部分上部洛域,其中包括部分村莊、朗杰寺院和一些城堡[13]195—227。
14世紀80年代,西熱喇嘛的地方長官頭銜由他的次子曲迥布木繼承。曲迥布木參與了貢塘對普蘭的軍事行動,鑒于他在軍事行動中的功績,貢塘王赤杰索朗德把洛門塘、堆布等地的管理權正式給予曲迥布木[13]195—227。另外,曲迥布木擔任洛門塘長官期間,東部的納爾、尼湘、普等由洛門塘管理[5]81。西熱喇嘛的長子叫赤本齊瑪,具體事跡不詳。
隨著雅孜的衰敗以及貢塘和門項統治者的沒落,洛門塘地區長官的勢力在地區逐漸提升。曲迥布木擔任地方長官期間,為后來的獨立奠定了政治基礎。首先,忠于貢塘王室,并借助貢塘的政治影響和軍事實力擴大了洛門塘地區及其周邊地區的管轄范圍和管理能力;其次,與周邊的其他勢力建立了良好的政治友好關系,并與門項和左措巴爾帕建立了同盟關系;最后,逐步加強軍事力量,確保以洛門塘為核心的廣大地區的穩定。
約1425年,阿瑪貝的父親過世,他繼承了宗本職務[14]43。阿瑪貝出生于1387年,父親去世后,擔任洛門塘的宗本15年,1440年擊敗門項軍隊(當時門項軍隊是貢塘的主要軍事力量),爭得獨立執政權,當時阿瑪貝已經53歲⑤。洛門塘脫離貢塘的統治后,政治中心從原來的雜昌遷至門塘,修筑了扎西格陪宮殿[15]53。曲迥布木有兩個兒子,阿瑪貝是次子,長子叫米本扎西桑布,應該是洛門塘的大臣。
阿瑪貝擊敗門項軍之后,完全掌握了整個洛門塘地區的管理權,而貢塘王室沒有繼續與之戰斗,似乎保持了相對友好的關系。其根本原因在于貢塘的勢力大不如前,如果出兵洛門塘,基本沒有勝算。洛門塘與貢塘間友好的關系至少延續至1547年,根據門塘強巴拉康墻壁上的藏文記載,貢塘王室為該拉康的建造提供了物資捐獻,強巴拉康完工時間是1547年。
阿瑪貝成功脫離貢塘統治后,逐步擴大其管轄范圍,向西北延伸至普蘭和古格,更換了嘎都的地方長官,委派熱旦貢布掌管區域事物;向南至下部門塘的古代悉立地區包括塔克在內的地區,并在宗①位于姆提納塔。設立地方官府,任楚吳加②有的文獻稱其赤托巴。為宗本[13]195—227;堆布地區早在阿瑪貝父親擔任宗本時被收入管轄。阿瑪貝不僅委派親信擔任地方長官,且依托具有管理能力的大臣,其中噶倫次旺桑布是他的左膀右臂。阿瑪貝是虔誠的佛教信仰者,他三次邀請俄欽貢嘎桑布到洛門塘講經,拜其為師,并于1447年受比丘戒[15]41—42,他出資在雜昌修建了圖旦謝朱塔杰林寺,該寺一直以來都是洛域地區重要宗教活動和宗教教育的中心,1430年維修了位于措怒(在門塘西)的朗杰寺,當時俄欽貢嘎桑布也在門塘(他的第二次門塘之行)。阿瑪貝時期,洛門塘地區修建了日星董丹林、扎嘎提欽林、強巴 謝珠林[15]51、圖丹達杰林[16]266、丁慶、喀居頗章等大寺院[13]195—227,并印制三套甘珠爾和一套丹珠爾等諸多佛教典籍[15]42。由于阿瑪貝執政時期,宗教得到空前發展,政局穩定,加之實行多項減免差稅的政策,吸引了大量來自西藏各地的移民,阿瑪貝不僅接受了移民,且穩妥安置移民。另外,有關阿瑪貝發展藏傳佛教的具體歷史請參閱堪布·扎西丹增撰寫的《洛門塘宗教源流明鏡》③該書為藏文,2001年由尼泊爾博克拉白瑪蔡薩迦寺印制。。
據《洛門塘宗教源流明鏡》記載,阿瑪貝父子執政時期,洛門塘擁有數以萬計的戶數,有四大噶倫家族,內務大臣四家族,護衛英雄三家族,四大管家和兩小管家等[15]56。由于阿瑪貝、俄欽和噶倫次旺桑布對洛門塘政治和宗教貢獻,洛域人民稱他們三人為“桑布朗松”(吉祥三寶)。
1447年,阿瑪貝的長子阿袞桑布繼承了洛門塘的王位。阿瑪貝退出王位之前,他的大小兒子已經步入管理層,1446年時長子阿袞桑布為王室總管,次子頓玉多杰④據《洛門塘宗教源流明鏡》記載,他還有一個名字叫阿木喀。(1421—1482年)為將軍[17]56,三子貢嘎堅參是雜昌寺的管家,四子仁青桑布為雜昌寺僧人[16]265。據《強巴拉康志》記載⑤《強巴寺志》:為藏文,約五千字。,阿袞桑布生于1419年,他繼承王位時已經28歲。阿袞桑布大約執政35年,由于雅孜和貢塘勢力的衰落,洛門塘的軍事和政治具備了一定的競爭力。阿袞一度統治了普蘭、古格[18]85、堆布、達熱、察卡、巴榮、比齊爾、姆古、玉姆[5]89—92等地⑥《關于洛、塔克、松、楚和久姆拉間傳統關系的合同》:該藏文合同的內容包括地界、稅收、資源的分配和共享等問題。。
阿袞桑布繼承了他父輩尊崇佛教、弘揚佛法的傳統。他邀請俄欽貢嘎桑布為新修的寺院和佛塔加持,俄欽貢嘎桑布去世后,拜艾沃姆·江央西熱加措(1396—1474年)為宗教顧問,江央西熱加措是朗杰寺的第一任堪布。另外,阿袞桑布還邀請了杰察貢嘎旺久(1425—1478年)、釋迦確旦(1428—1507年)等佛教大師。出版了《甘珠爾》《丹珠爾》《薩迦五祖文集》《俄欽貢嘎桑布文集》等大量佛教典籍;1472—1475年間舉行不間斷的大法會;據《雜昌寺志》記載,他還修建扎嘎寺和強巴寺等[15]42。
另外,阿袞桑布執政時期,洛王室與部分大臣之間產生了嚴重矛盾,并導致內部沖突,最后阿袞平息了叛亂,但在平息過程中死傷慘重[19]235—236。
阿袞王生有四子,長子扎西袞生于1445年左右[5]92—93,次子丹貝嘉措(也稱阿確森格、多吉旦巴),三子袞卻嘉措(也稱德來嘉措)和四子索朗倫珠[15]110。扎西袞20多歲就以“賈瓊”(小王子)的名義從政。由于洛門塘的王室成員(包括國王)均為虔誠的佛教徒,國王到一定年齡就專心修行,把政務基本交予王子管理,有的甚至完全脫離政務。次子阿確森格和四子德來加措為扎西袞協助治理政務。扎西袞執政期間,黑如嘎·瑞貝堅參曾受邀多次到洛門塘地區開展弘法活動,并與扎西袞建立了親密的關系,黑如嘎到洛門塘的時間在1482—1498年間[17]59。
扎西袞在位時期,洛門塘的獨立地位受到其他地方勢力的嚴峻挑戰,其中最為突出的當屬阿里地區的普蘭和古格。據黑如嘎自傳記載,1482至1497年間,洛門塘與上述地區發生5次戰爭。1483年左右,洛門塘與古格發生激戰,當時扎西袞的弟弟阿確森格領兵應戰,最終洛門塘取得勝利,洛門塘軍隊割斷了部分古格將領的人頭,在洛門塘王宮大門示眾。15世紀90年代,扎西袞的另一個弟弟德來嘉措帶兵與普蘭和加迪①位于普蘭和洛門塘中間的一個小地方。激戰4個回合,矛盾的核心是普蘭和加迪拒絕執行合約,拒付應繳納的年貢。第一次洛門塘出兵攻打加迪和普蘭,但以失敗告終,并付出了較慘重的死傷代價。經過幾個回合的交戰,于1497年普蘭大臣年扎巴反叛,導致普蘭潰敗,最終雙方簽訂協議,喇嘛黑如嘎參與了此次和解,加迪和普蘭同意按傳統繳納貢品。在和平時期,洛門塘和普蘭等地保持著密切的聯系。1493年至1503年間,洛門塘的王室成員和大臣經常到普蘭,并曾為科加寺的維修捐獻物資[17]61。
扎西袞繼承了洛門塘王室一貫的興佛政策,不僅從西藏各地邀請佛教大師,新建圖欽寺并維修各大寺院[15]42,這一時期洛門塘成為來自印度、尼泊爾、克什米爾、斯里蘭卡等地佛教學者聚集的重要地區。例如,黑如嘎、洛吳坎欽、古格·班欽扎巴堅參、確吉齊、尼湘洛雜巴等②先后在洛門塘地區開展宗教活動,并得到了當地政府和民眾的支持。扎西袞執政時期,洛門塘地區的佛教得到進一步繁榮,不僅翻譯了宗教典籍,而且出版了大量藏文書籍。通過佛教的傳播,藏文的使用在洛門塘地區也得到了鞏固和發展。未發現記載扎西袞去世時間的文獻,有的學者推斷認為扎西袞去世的時間應該是1513年[5]97。
阿袞的第四子是赫赫有名的大學者洛堪欽娘米·索朗倫珠,出生于藏歷火土年[16]268(1456年)③據《歷代藏族學者小傳》(木雅·貢布所著,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201—205頁)和《藏文典籍目錄文集類子目》(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年版,第89—91頁)記載,洛堪欽生于第七饒迥鐵雞年(1441年,這應該是錯誤,他的父親生于1419年,且他有3個哥哥)。,兒時取名珠扎西,他自幼酷愛學習,年滿一歲時,得到俄堪欽降央西熱堅參的教誨與灌頂。兩歲時,得到科加寺索朗堅參貝桑布之灌頂。5歲左右時,寧瑪派喇嘛德勒堅參貝桑布為他舉行長壽灌頂儀軌。9歲時,在喇嘛云登曲杰前受居士戒。1466年,拜額欽·貢嘎旺久(1424—1478年)為師,潛心學習佛教理論,取法名娘米·索朗倫珠[16]268—269。之后在曲杰熱欽巴和熱頓云丹貝桑前學習波羅密多6年之久,17歲時又跟隨喇嘛云丹曲杰和貝丹次成在圖欽林學習。之后到后藏的達納、薩迦、俄寺等地學習和講經。1472年,返回洛門塘,此時薩迦喇嘛色朵班禪釋迦覺丹(1428—1507年)到洛門塘,期間洛堪欽拜其為師;另外,拜貢卻堅參(1388—1469年)、黑如嘎·瑞貝堅參等為師[16]270—283。1477年,他任圖丹達杰林寺的堪布一職,直至1489年,從而成為相當有名氣和學問的佛教大師,被尊稱為洛吳坎欽[20]。1482年,再次到后藏地區,最初在薩迦寺逗留一個月之后前往俄寺和達納,在達納開展大量講經和儀軌等,并于1485年途經俄寺返回薩迦寺[21]。期間撰寫大量著作,其中包括索朗森格(俄寺第六任堪布)傳、薩迦班智達所著《三律儀品》和《智者入門》④《智者入門》的注釋由古格王南杰貝桑資助。[22]3—33。他的弟子遍布洛門塘、阿里和衛藏地區,其中最有名的屬薩迦寺第22任法王江貝多吉(1485—1533 年 )和 貢 嘎 卓 卻 (1507—1565年)[16]284—287。洛堪欽于1532年在桑珠林逝世[23]。
扎西袞的長子洛追堅參剃發為僧,長期居住在雜昌寺,次子貢布堅參繼承了王位,三子旦貝堅參是王室的大臣[14]125。1513年,扎西袞去世,王位由貢布堅參(別名叫扎巴塔耶)繼承,但此時洛門塘的軍事勢力大不如前⑤頓格爾等一些尼泊爾學者認為,洛門塘王室沉迷于佛教,忽視了政治和軍隊建設,使得國家逐漸走向衰亡。,而西邊久姆拉⑥久姆拉位于洛門塘西,其統治范圍大致與古代雅孜基本相同。的勢力不斷增強。據《雜昌寺志》記載,貢布堅參時期未能擴大統治區域;相反,洛門塘固有的領土和統治地位逐漸松動,他只是在宗教事務方面繼承了祖輩的傳統,進行了寺廟維修、翻譯和印制典籍等活動。
久姆拉不斷侵擾洛門塘,并逐漸控制喀利河流域的南北重要商道,1544年久姆拉軍隊襲擊了洛門塘,并掠奪了糧食和大量財產[24]91。久姆拉是雅孜地方勢力的延續,雅孜最后一代王米迪沃巴沒有男性后裔,他的女兒與信仰印度教的拉胡家族聯姻,女婿巴里拉賈(Baliraj)逐漸掌握雅孜政權,并最終更名為久姆拉,信奉印度教[25]20—28。久姆拉的崛起再次改變了喜馬拉雅南麓地區的政治格局,包括洛門塘在內的大多地方勢力成為久姆拉襲擾和統治的對象。
貢布堅參有3個兒子,長子扎西多布杰,次子貢嘎洛追和三子索南貝巴,其中索南貝巴為僧人。根據《洛世系》①《洛世系》是一部記載洛門塘王室歷史的藏文文獻。記載,當時洛門塘內外受困,貢布堅參去世后,扎西多布杰成為王室的主管本仲,次子貢嘎洛追擔任雜昌地區的長官,而貢布堅參之弟旦貝堅參的兒子阿仲則掌管南部洛門塘地區。由于貢布堅參和旦貝堅參后裔之間產生矛盾,阿仲為了獲得南部洛門塘地區的統治權,逐步投靠了久姆拉,與扎西多布杰和貢嘎洛追形成對立。另外,洛門塘中部地區的部分貴族開始挑戰洛門塘王室的統治地位,王室的權威和政治影響力日漸衰弱[26]164—166。此時,久姆拉趁虛而入,入侵洛門塘,迫使洛門塘向久姆拉投降。此后,洛門塘多次試圖擺脫久姆拉的控制,但都失敗而告終。此時,洛門塘中部和南部地區徹底擺脫了洛王室的統治,而扎西多布杰僅僅是久姆拉統治下的地方長官,其管轄范圍僅僅剩下北部的洛措頓②指構成洛門塘的7個地區(或村莊),分布在北部廓熱拉和南部卡米中間曲桑、卡米、雜昌、洛門塘、曲色、曲奴、蘇康。,而塔克地方被楚③尼泊爾語稱“帕爾瓦特”(Parvat)。占領;堆布、塔熱布④堆布地區一個藏族村莊。、察卡⑤在堆布地區,傳統英文寫法是根據藏文Zb@寫成Tsharka,但現在更多的拼寫為Chharka.、巴絨、格隆⑥在洛門塘中部。等地區被久姆拉侵占。
據《拉達克史》記載,拉達克王次旺朗杰(1532—1560年)憑借武力征服了久姆拉和洛門塘[27]48。但從其他文獻來分析,久姆拉對洛門塘的侵擾沒有因為拉達克的統治而停止。
由于缺乏文獻記載,無法確定嘉霍爾貝桑執政的準確時間,有的學者認為他于1550年[14]135掌管政務,也有的認為應該是1560年[5]102左右。他的弟弟扎西韋巴似乎是個地方官,并協助嘉霍管理洛門塘的政務。嘉霍沒有子女,而且他過世較早。他在位期間未能重振洛門塘的政治勢力。但是,他對佛教事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在各地修筑佛塔,出版佛教典籍。
嘉霍過世后,由他的弟弟扎西韋巴繼承了洛門塘地方官的職位,直至1580年。有關扎西韋巴的史料記載非常有限,甚至有些學者完全忽略了他執政的歷史[14]133—137。這一時期,洛門塘每年向久姆拉繳納貢品和稅,深受久姆拉的欺壓。
扎西韋巴有3個兒子,江央、頓珠多杰和熱布旦,江央是僧人,次子頓珠多杰繼承了洛門塘的長官職務。頓珠多杰于1580年擔任洛門塘的長官,此時拉達克的勢力逐漸推向久姆拉等地,使得久姆拉不得不集中精力對抗拉達克的侵擾。因此,頓珠多杰試圖利用這樣的機會來降服南部洛門塘地區,頓珠多杰與久姆拉在洛門塘南部發生沖突,在洛門塘中部攻打卡米等地,修筑了碉堡和宮殿。但是,未能取得重大勝利,最終以簽訂協議的方式結束了戰爭[26]166。他在雜昌修建了桑珠格貝宮殿,維修和擴建了格嘎寺[15]43。
當時久姆拉對洛門塘實施強壓和掠奪戰略,迫使洛門塘求助拉達克。拉達克和洛門塘共同擊潰了久姆拉,并迫使久姆拉退出洛門塘,并簽訂了協議[26]166。雖然,拉達克的出現短暫緩解了久姆拉對洛門塘、堆布等地的侵擾,但由于久姆拉的武力優勢明顯,時常威脅著周圍的鄰居。據堆布喇嘛曲嘉貝桑布(1536—1625年)自傳記載,他厭惡久姆拉非人性的統治,希望早日把眾生從它的魔爪中救出[26]166。這位喇嘛曾多次調和洛門塘和久姆拉的矛盾。他對久姆拉的厭惡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久姆拉憑借武力橫行霸道,殘害民眾;其次,久姆拉王室和貴族均信仰印度教,而且一直壓制佛教。
頓珠多杰于1594年過世,他的長子桑珠多杰繼承了洛門塘的政權,他維修了強欽寺[15]43。次子索朗班覺桑布是僧人。關于桑珠多杰的記載很少,他可能于1609年過世[14]143。
桑珠熱旦是桑珠多杰的唯一兒子,父親去世后,桑珠熱旦執政,他掌管洛門塘的時間長達40年。他的妻子來自拉達克王室的尼達杰姆,她不僅聰明賢惠,而且受過很好的教育。尼達杰姆幫助桑珠熱旦處理政務、制定法律、出版佛教典籍。由于洛門塘和拉達克聯姻的關系,拉達克在軍事上給予洛門塘一定的幫助,在拉達克的支援下,洛門塘試圖奪回下部洛門塘,與久姆拉發生過幾次戰爭,但未能如愿。1652年,洛門塘和南部洛門塘的頭領間發生爭斗。在一次會談期間,兩者發生肢體沖突,這件事最終導致久姆拉大軍攻打洛門塘,不僅占領南部洛門塘,久姆拉軍隊殺害了大量門巴人[14]195—220。
桑珠熱旦有4個兒子,分別是平措熱旦、江央索朗旦增旺布、桑珠貝巴和阿確旦巴。其中長子平措熱旦剃發為僧,三子桑珠貝巴繼承了長官的職務,而阿確旦巴和桑珠幾乎享有同等的地位。桑珠貝巴正式成為洛門塘掌管者的時間大約為1656年,當時洛門塘依然在久姆拉的統治之下。久姆拉統治者發給洛門塘的一份銅板布告(copper-plate order)的日期是1656年,久姆拉統治期間,每次洛門塘的執政者更替時都發銅板布告,以示其對洛門塘的統治地位。因此,桑珠貝巴及其兄弟執政的時間應該是1656年。
由于久姆拉對洛門塘的入侵不僅僅局限于對該地區的政治欺壓,更重要的目的在于經濟剝削和文化壓制。久姆拉統治時期,洛門塘在經濟和文化上遭受嚴重蹂躪。首先,洛門塘王室的主要收入來源南北商道被久姆拉控制;其次,除了每年向久姆拉繳納各種定制的實物和勞務稅,還要繳納額外征收的稅;最后,洛門塘必須每年向久姆拉王室敬獻貢品。另外,久姆拉限制洛門塘地區的宗教活動,阻止佛教人士開展大規模的講經活動和修筑寺廟等。由于在經濟上受到嚴重破壞,洛門塘王室和民眾也無力支持和開展宗教事業,使得原有的寺院、佛塔、宮殿等逐漸老化,甚至完全喪失功能。
桑珠貝巴的執政時期大約為1656年至1710年。在此期間,洛門塘試圖擺脫久姆拉的統治,在拉達克的幫助下,洛門塘似乎得到了短暫的獨立。據一份稅收文獻記載①指《稅務登記冊》,這是一本專門登記洛門塘稅收和開支的登記簿。,17世紀中葉至18世紀初,洛門塘向久姆拉繳納的稅是斷斷續續的。例如,17世紀50年代末至1666年間、1678年、1684年、1689年以及1706年至1710年間沒有繳納雙方協議規定的稅。這些記載也許可以推斷,洛門塘在這些時間段得到過短暫的獨立,或至少擺脫了久姆拉的欺壓。
17世紀下半葉,洛門塘和南部門塘地區的雜爾、宗和塔克等之間發生不間斷的矛盾。當時下部門塘至少有三個地方勢力,其中雜爾、宗和塔克地區由楚吳加②楚吳加:洛門塘第一任王阿瑪貝派駐宗(姆提納斯)的宗本。的后裔統治,他們曾投靠久姆拉,并逐漸成為久姆拉在該地區的代理人;而楚地方長官一直與洛門塘保持較友好的關系[14]220—221。1683年,洛門塘與雜爾、宗之間發生戰爭,雜爾、宗的背后有久姆拉的支持,但是,這次洛門塘沒有被久姆拉和雜爾、宗擊敗。洛門塘收復了南部門塘[26]250。
然而,1710年久姆拉再次入侵南部門塘,并奪取了對該地區的統治權,洛門塘不得不向久姆拉繳納貢品和稅[5]109。
1711年,桑珠貝巴的兒子次旺倫珠繼承了洛門塘的執政權。次旺倫珠執政時期的主要挑戰依然是內斗與外戰。在內,平息了格龍地方的叛亂;在外,與久姆拉持續作戰,并取得了階段性勝利。1719年,洛門塘聯合楚和圖迪④圖迪:在久姆拉西邊的一個地方勢力。,共同抗擊久姆拉的統治,洛門塘和楚組成聯軍,圖迪王任命拉爾·沙阿(國王的弟弟)為援兵將軍,派出500名援軍,雙方在嘎熱布宗一帶激戰,最終洛門塘聯合軍取得勝利[28],聯軍把久姆拉的軍隊徹底驅逐出南部門塘。洛門塘再次收復了塔克、赤尼⑤赤尼:在姆提納斯附近,在多數藏文文獻中稱該地為松(B)。、姆提納斯等南部門塘,擺脫了久姆拉沉重的差稅負擔,并控制了南北商道。
次旺倫珠的統治持續了13年左右,1723年時他的兒子扎西南杰完婚,并繼承了父親的執政權。據司徒班欽確吉迥乃(1700—1774年)自傳記載[29]2038—2039,1724年司徒喇嘛受邀到洛門塘,當時受到扎西南杰及其父母的款待,1725年司徒再次到洛門塘時,只提到了扎西南杰和他的妻子⑥指拉達克公主努增旺姆。[14]143。因此,次旺倫珠去世的時間應該在1724年和1725年間。
《洛世系》的記載中,次旺倫珠有5個兒子,扎西南杰是長子,其余4個分別是夏仲朱貝顧、旭、確和卡謝,其中夏仲是雜昌寺的僧人,而另外3個的名字似乎是昵稱或簡稱。有的學者認為,旭、確和卡謝是非王室合法兒子,應該是私生子,這可能是《洛世系》沒有給出完整名字的原因。
1723年,卸任的次旺倫珠和妻子努增旺姆到拉達克探親,拉達克王派次成多吉護送次旺倫珠等返回洛門塘。途中次旺倫珠和噶克①在姆提納斯西側,就是Kagbeni。之間發生矛盾②據《洛門塘宗教源流明鏡》記載,洛門塘德巴之父“因一位美女與久姆拉產生矛盾”。藏文原文如下:,次旺倫珠、妻子以及40多個隨從被噶克監禁在南部門塘。此時,次成多吉到楚緒求助西藏地方政府的首席噶倫康欽·索南杰布③當時康欽·索南杰布為阿里地區的總管。,康欽派了100個騎兵,次成多吉帶了70多個拉達克的人,并從洛門塘組織兵力,攻打噶克宗,后來請求楚長官增派援兵,楚派出了1000多人,聯軍圍攻噶克宗18天后,噶克門巴投降,次旺倫珠等獲救。最后,洛門塘與噶克簽訂協議,并規定洛門塘與噶克的關系恢復到桑珠貝巴(洛門塘第八任長官)時期的祖制[27]64。
扎西南杰執政時間較短,但他與拉達克及西藏地方政府建立了良好的關系。據《拉達克史》記載,他迎娶了拉達克公主,而洛公主尼達旺姆嫁給了拉達克王子德迥南杰(尼瑪南杰之子)[27]65—66。1725年,扎西南杰到拉薩拜見七 世達 賴喇 嘛[30]107—116。另外,洛門塘王宮內發現的一份噶廈文告上的日期是木龍年,從內容來分析,該木龍應該是1724年。這份文告的內容包括:(1)要求久姆拉和洛門塘和諧相處;(2)久姆拉不得以任何借口侵擾洛門塘;(3)洛門塘繼續遵從噶廈,噶廈將保護洛門塘;(4)洛門塘在原來的70賈章④指西藏舊時錢幣單位。基礎上每年增加50賈章作為稅,一并上繳噶廈。
扎西南杰的兒子索南旦增旺杰(出生于1718年)擔任洛門塘長官的具體時間不詳,據有關文獻記載,扎西南杰去世時他的兒子只有11歲,17歲完婚,此時可以獨立承擔洛門塘的長官職務,期間由他的母親主持政務[5]114。
索南旦增旺杰執政時期,拉達克和楚開始衰落,由于得不到政治盟友的有效支援,洛門塘很快被久姆拉占領,除了洛措頓之外其余領土(主要是南部門塘)由久姆拉直接管理。1746年,久姆拉與洛門塘、塔克、松、楚等簽訂協議,并由嘎朵·仁增次旺諾布(1698—1755年)擔任協調者⑤。根據協議的內容來分析,久姆拉僅僅保留了洛門塘王室的地方行政職務,管轄區域限制在門塘七個村落(洛措頓),每年繳納沉重的稅和貢品。之后洛門塘再也沒有能力推翻久姆拉的統治和欺壓。
18世紀下半葉,廓爾喀逐漸打敗了大部分尼泊爾境內的地方勢力,1786年,楚被廓爾喀侵占。1788年廓爾喀與中國西藏發生戰爭,此時久姆拉趁機進一步加強對洛門塘的統治,并侵占洛門塘南部部分村莊[31]。1789年,廓爾喀與中國西藏的戰爭基本結束,當年廓爾喀聯手下部洛域的巴隆等勢力,聯合推翻久姆拉。從而結束了久姆拉對洛門塘長期的侵擾和欺壓,洛門塘正式成為廓爾喀的地方政府[5]167—211。
旺杰多吉的執政時期較長,雖然沒有準確的文獻記載,但他在位的時間長達40年左右(17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旺杰多吉的父親去世的時間大約是1750年,1756年久姆拉王蘇達鮮·沙阿和王子夏班·夏希親自帶兵入侵洛門塘,之后洛門塘一直處于久姆拉的統治之下,直至廓爾喀統治大部分尼泊爾地區。
廓爾喀統治時期,洛門塘和廓爾喀簽訂了條約,洛門塘承認廓爾喀的統治地位,并繳納年稅,廓爾喀允許洛王室繼續管理原有的領土。洛門塘再次獲得了掌管大部分原有領土的權力,其中包部南部洛門塘、納爾、尼湘、普、瑞、南木加、堆布等。自從廓爾喀統治洛門塘之后,在官方文獻中的名稱有所變化,當地藏文文獻使用門塘,而尼文和英文則用木斯塘(Mustang)。
由于旺杰多吉積極配合了廓爾喀對久姆拉的戰爭,洛門塘王室得到了廓爾喀統治者的信任,并允許繼續以地方統治者的名義掌管洛門塘地區[5]124—125。
18世紀末的喜馬拉雅南麓的政局呈現出極其復雜的局面。第一,久姆拉的勢力依然強大,尼泊爾西部和北部大部分屬于久姆拉的統治范圍;第二,楚和洛門塘地處廓爾喀和久姆拉的中間,且與久姆拉有著不可化解的政治仇恨;第三,廓爾喀逐漸強盛,尼泊爾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地方勢力歸順廓爾喀;第四,洛門塘和我國西藏一直保持政治上的從屬關系,洛門塘每年向噶廈上繳貢品和年稅;第五,隨著廓爾喀的強大,政治擴張的野心膨脹,故意與我國西藏挑起政治事端,并最終導致入侵與戰爭。在如此復雜的政治環境中,旺杰多吉的選擇至關重要。基于歷史的恩怨、洛門塘地區的政治命運以及王室和個人的安危等博弈,他做出了最穩妥、最實惠的選擇,堅定地服從了廓爾喀統治,并支持廓爾喀攻打久姆拉。當時西藏認識到廓爾喀強大的后果,因此更愿意支持久姆拉,甚至為久姆拉王休本·薩伊給予政治避難。
旺杰多吉的選擇讓西藏地方政府很失望,這也是一次歷史性的抉擇,從此西藏基本失去了對洛門塘的控制和影響力,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廓爾喀的強大和中國西藏的無能。廓藏戰爭對西藏造成人員、文物、建筑、經濟等方面巨大的損失,其中洛門塘的失去,最慘重。
作為廓爾喀的地方政權,旺杰多吉被授予王侯的稱謂,而且該稱謂一直延續至今。旺杰多吉執政時期對收稅、貿易、寺院管理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例如,要求每個寺院制定寺規,禁止僧人參與非宗教的世俗活動;要求寺院周圍的村莊為寺院提供食物和必要的勞動服務;為每個寺院劃撥莊園等。因此,這一時期洛門塘地區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和發展。
洛門塘對廓爾喀的主要義務包括每年向廓爾喀繳納年稅929盧比和5匹馬;根據需要無條件為廓爾喀提供兵力支援;守護邊界等,這些均是廓爾喀和洛門塘協議的主要內容。因此,廓藏戰爭期間,洛門塘不得不為廓爾喀提供物資支援。據一份文獻記載,廓藏戰爭期間洛長官向民眾征收銀幣,戰后長官被授予軍事貢獻獎章。然而,洛門塘與廓爾喀簽訂協議時,洛門塘每年向噶廈繳納的年稅120章嘎降低至71章嘎,后來廓爾喀暗示洛門塘拒付年稅,并要求禁止西藏官員到洛門塘收稅。由于具有一定的自主權,洛門塘沒有完全按廓爾喀的要求執行[5]127—128。
廓爾喀統治尼泊爾之后,由于洛門塘與中心政權(廓爾喀)之間簽訂的協議相對寬松,洛門塘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文化差異,洛門塘地區特殊的地理環境等因素,使得洛門塘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相對獨立的政治單元,并且旺杰多吉之后洛王室享有王侯的頭銜,該頭銜在藏文文獻中用法王的尊稱,因此以門塘為中心的木斯塘在文化和政治上形成了法王管轄的藏文化區域。
旺杰多吉生有三子,長子扎西寧布①據《洛門塘宗教源流明鏡》記載,他的名字為祖堅諾布。,次子多吉赤來和三子齊美寧布[14]122,1795年和1796年間長子繼承了法王。然而,該法王在位期間發生了內亂。首先,南部門塘的地區長官赤妥巴無視法王,并與中心政府建立更密切的關系。據《雜昌寺志》記載,1815年法王退位時,洛門塘的管轄區域只剩下洛措頓,甚至無法管控王室內部事務,部分王室成員選擇直接向中心政府匯報。扎西寧布執政時期,未能鞏固法王的地位,下屬官員試圖建立自己的小王國。
1816年扎西寧布的兒子江貝占堆繼承了法王,新法王迎娶了日喀則地區的寧瑪派大師仁增桂第木家族的女兒白瑪普赤②白瑪普赤,出生于日喀則地區藏普堆。。由于白瑪普赤不僅受過教育,且聰明賢惠,她協助法王管理政務,并多次到加德滿都處理洛門塘事物,收效顯著,使得法王地位和洛門塘在地區的影響力逐步得到鞏固,她的政治影響力甚至超過了法王。法王江貝占堆是一個虔誠的佛教信仰者,他不僅重視宗教事務,甚至有時自己到山洞和寺院修行。他撥款維修了強巴寺和圖欽寺,并把扎嘎提欽林和門塘曲德寺合并為一個寺院③圖旦來謝加措:《法王明鏡》(藏文)。應洛門塘法王和王妃的要求,廓爾喀王每兩年接見一次洛王室主要成員;由于法王和王妃能夠與中心政權建立良好關系,廓爾喀允許洛門塘從南部門塘、堆布、瑪朗、納爾、尼湘等地額外征收實物和勞務稅[32]49。擁有了這些特權之后,洛門塘的政權得到了一定的恢復,國庫和經濟勢力也得到了增強。
法王江貝占堆于1837年去世,他的唯一兒子貢嘎諾布繼承了法王。最初,貢嘎諾布的母親掌管了政務,并逐步培養兒子。據文獻記載,1857年加德滿都發給洛門塘的公文中,明確寫有法王和法王母親的名字,說明白瑪普赤享有重要的政治地位。王室為貢嘎諾布從西藏迎娶了扎西普赤。
1847年,廓爾喀上層發生權力爭奪戰,最終拉納家族成為加德滿都的掌權者。此次政變直接影響了中心政府與地方的關系。雖然,白瑪普赤時期洛門塘與新的中心政府保持著較良好的關系,但到貢嘎諾布執政時期,情況有所不同。首先,南部洛門塘的地方官員赤妥巴和塔克商務官獲得了更多的權力,并與中心政府的關系更密切;其次,洛門塘法王的部分特權(征收額外稅等)被取消[32]83。
1855年,廓藏再次發生戰爭,應廓爾喀的要求,法王親自帶兵參加了戰爭。1858年,貢嘎諾布去世。
文獻記載中,貢嘎諾布至少有3個兒子:江央旺堆、歐珠貝巴和旺杰諾布。長子江央旺堆繼承了法王的職位,但不久(1863年)過世,他沒有后裔。1859年,拉納政府把洛門塘管轄范圍內的瑪朗、納爾、尼湘等地劃給了卡斯基和拉姆瓊,為了彌補失去上述地區的損失,拉納政府把洛門塘的年稅中減去1匹馬[5]127—133。江央法王去世后,由他的王妃次確卓瑪掌管王室和政務5年左右,期間得到大臣多吉和貢桑來以及法王弟弟旺杰諾布等人的協助和支持。
歐珠貝巴是江央的弟弟,他曾是一名雜昌寺的僧人,為了王室的政權,他還俗從政。他與次確完婚,但不久次確過世(1871年)。法王派其大臣到西藏尋找合適的王妃,但未能如愿。此時,洛門塘與南部門塘的關系再次進入緊張期,而且巴爾比爾、凱比雷和拉姆普拉賽德等下南部塘官員均為拉納的親信[3]167—211,洛門塘無法得到中心政府公正的處理。
法王歐珠死于1894年,他沒有后裔,他的王位由其弟旺杰諾布的長子江央堅參繼承。此時,他的叔叔和父親均已過世,他的兩個弟弟(旺杰貝巴和熱杰貝巴)協助執政。據廓爾喀官方文獻記載,一份關于江央堅參的尼文文件的簽署日期是1933年,因此該法王執政至少到1933年[5]127—135。
法王江央堅參死于1935年,而他的長子江央貝巴早年過世,因此由他的次子旦增占堆繼承了法王。1950年至1951年間,尼泊爾經歷了民主革命。國王特里布文和王儲馬亨德拉在印度的支持下,利用人民群眾的強大聲勢,通過談判,迫使拉納家族接受一項解決方案。王權得到恢復,尼泊爾大會黨在行政機構中取得優勢地位。1951年2月,特里布文(Tribhuvan)國王頒布臨時憲法,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制,結束拉納家族104年的世襲統治。1962年,馬亨德拉(Mahendra)頒布新憲法,開始在尼泊爾實行無黨派評議會制度。
期間旦增占堆積極配合加德滿都,同時不放松對洛門塘的管理,因此沒有出現重大動亂。1955年,他退出王位,立長子旺堆寧布為法王,自己搬到赤卡宮殿。然而,旺堆寧布于1958年過世,且他的弟弟計美貝巴健康狀況不佳,迫使旦增占堆再次擔任法王,但他沒有搬回門塘宮殿,一直居住于赤卡宮殿[33]257。法王與馬亨德拉國王建立了直接、友好的關系。1960年,尼泊爾推出了“村務委員會制度”(Panchayat Rule/System)。洛門塘直接受益于新的制度和與國王的良好關系,第一,法王旦增受到了尼泊爾王室重視,鞏固了法王統治洛門塘的權力;第二,1951年的民主革命后洛門塘的傳統節日和正常的宗教活動被禁止,但新的制度允許恢復傳統民俗和宗教活動;第三,西藏民主改革以后,基本中斷了南北傳統貿易,南部洛門塘地區的市場和商務所撤除,進一步突出了法王在該地區的權力;第四,1951年的土地改革被否定,恢復了土地合同制;第五,法王被選為皇家委員會成員,在尼泊爾軍中享有上校的軍銜,他也是噶克以北10個村委委員會的協調員。總之,法王在王室層面和地區層面得到的重視,確立了他在區域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因此,法王旦增執政時期,作為尼泊爾地方政權,洛門塘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得到了自我發展的一定空間和自由。
旦增占堆育有8個孩子,其中3個兒子和5個女兒。其中長女德欽育有一子,二女之子仁增多杰為一位活佛,三女次拉育有兩子一女,四女吞覺育有四子一女,小女格桑育有兩子一女。
1964年,法王旦增去世,兒子計美貝巴繼承了法王的職位。計美貝巴有兩個哥哥,其中大哥旺堆寧布于1960年去世,二哥計美加措在雜昌寺出家為僧。計美加措后來還俗,并在雜昌與一個貴族女子成家,但不久他的妻子過世,兩人育有一子,之后他到堆布,并那里再次成家。他在堆布居住了20年,后來又從堆布搬到門塘,并于2000年去世。法王計美貝巴出生于1930年,洛王室為他迎娶了西藏日喀則地區的斯頓貝巴,兩人生有一子,名叫阿袞丹增,但8歲時夭折。計美貝巴于1965年繼承法王。由于計美貝巴沒有男性后代,他領養了二哥計美加措與雜昌貴族妻子的兒子計美森格貝巴。計美森格出生于1957年,于2004年被指定為洛法王的繼承者,并冠以小王子的稱號。計美森格在加德滿都等地經商,也是一位社會活動家。他與一位藏族貴族女兒結婚,他們的兒子計美平措于1988年出生在加德滿都[14]46。
自象雄和吐蕃以來洛門塘地區是青藏高原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象雄時期,在此建有悉立珠穆宗,以管理地方行政;吐蕃時期,悉立依然是洛門塘地區的政治中心。自分裂時期以來,該地區先后被拉達克、亞孜、貢塘等地方勢力統治。1440年,洛門塘成功擺脫貢塘的統治,在喜馬拉雅南麓建立了強大的地方政治中心,曾一度統治堆布、瑪朗、納爾、普、普蘭、古格、達熱、察卡、巴榮、比齊爾、姆古、玉姆等大片喜馬拉雅南麓地區。洛門塘王室的繁榮和強盛持續了近一個世紀,期間藏文化在喜馬拉雅南麓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隨著久姆拉的興起,洛門塘逐漸喪失了對固有領土的管理和統治權,洛王室的管轄范圍限于洛措頓。18世紀以來,廓爾喀統治者在喜馬拉雅南麓施行軍事擴張行動,逐步殲滅了臨近的地方勢力,至18世紀末,廓爾喀征服了久姆拉、楚、洛門塘等地,并入侵我國西藏。廓藏戰爭結束后,洛門塘地區徹底被廓爾喀納入其統治,洛王被封為王侯。
然而,洛門塘一直以來與我國西藏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保持緊密聯系;洛門塘每年向噶廈繳納稅金120章嘎;洛王室與西藏貴族之間世代聯姻;西藏的官員到洛門塘收稅;洛門塘與西藏之間的文化和人員交流頻繁;噶廈和達賴喇嘛曾多次下文,處理洛門塘與其他地區之間的矛盾;西藏派兵援助洛門塘等歷史事實證明,洛門塘與西藏地方政府之間存在明確的政治藩屬關系。可惜,廓藏戰爭結束后,中國西藏地方政府逐漸失去了對洛門塘地區的保護和管理權,而廓爾喀以封王侯、鞏固地區統治權、加強洛王室的地位和影響力等途徑拉攏洛門塘,并逐步限制洛門塘與西藏的往來,最終導致洛門塘地區徹底落入尼泊爾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