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農歷精神”與人類永續發展
——答《上海文化》問

2020-12-02 07:20:14郭文斌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0年3期
關鍵詞:文化教育

郭文斌

一、農歷,由非常強大的數學作后盾

問:近年來,你一直在說“農歷精神”對人類永續發展的意義,并且說得很絕對,似乎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辦法讓人類走出困境。能談談你的邏輯依據嗎?

答:這個邏輯依據,就是歷法。歷法,通常說,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對應,是其根本。

歷法有三種:

陽歷,也就是太陽歷,以太陽周年為視運動周期,即回歸年,約等于365.2422日。一年劃分為12個月,與月亮運動毫無關系。根據陽歷,可知寒來暑往四季變化,合理指導農事。公歷,也就是格里高利歷,就是陽歷的一種。

陰歷,也就是太陰歷,以月亮的圓缺周期,即朔望月,約等于29.530588日為一個月,積12個月為一年。它完全不考慮太陽的周年視運動規律,不能顯示四季冷暖。

陰陽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農歷,它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根據農歷日期,既可知道潮汐漲落,又可大概掌握四季更替。

作為中華民族的時間制度,農歷是中華根文化在歷法上的對應,相較陽歷和陰歷,它更加注重平衡、和諧,更加注重整體性、系統性。由此引發的政治制度、道德制度、倫理制度、文化制度,決定了人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學術方式,都以中道為圭臬,高效保持了中華文明的生機和活力。體現在政治上,就是歷法統攝下的超穩定大一統政治循環體系;體現在經濟上,就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的自足循環體系;體現在文化上,就是天文和人文的高度呼應的天人合一循環體系。

天文是根,是本。政治、經濟、文化是枝葉,其協調機制,就是農歷,由非常強大的數學作后盾。

這次全球疫情大爆發,從相反的方向證明了這種政治、經濟、文化體系的合法性。這個“法”,一定意義上,就是宇宙意志,也就是中國人常講的“道”。為此,我們就容易理解,古人為什么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下》),為什么說“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太上感應篇》)。因為只有合道,才能吉祥如意。

幾千年來,這種天文和人文的主動性呼應,漸漸演變為民俗,特別是節俗。拙著長篇小說《農歷》,就是這種節俗詩性部分的文學再現。

問:你剛才說,“對應”是歷法的根本,怎么理解?

答:歷法的原始價值在于指導農業生產。天子的權威正在觀象授時,借助觀測天象為百姓提供時間服務。當每次授時都準確,天子權威就樹立了。一個可以和天“溝通”的人,自然就具備了君權天授的合法性。《周易·乾》中說“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講的正是天子觀測天象的嚴謹性,提供時間服務的嚴謹性,不敢稍有差池。白天主政,晚上還要觀察天象,記錄天文,何其勤勉。

我們現在用的許多語言,都來自天文。比如“二月二,龍抬頭”,比如“七月流火”。

天文將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中的位置,俗稱“二十八宿”,以此作為天象觀測的參照。“二十八宿”按照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劃分為四大組,產生“四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龍形星象,人們稱它為東方蒼龍。其中角宿代表龍角,亢宿代表龍的咽喉,氐宿代表龍爪,房宿代表龍的胸房,心宿代表龍的心臟,尾宿和箕宿代表龍尾。《說文解字》說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的記載,實乃東方蒼龍星象的變化。蒼龍星宿春天自東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出沒周期和方位正與一年之中的農時周期相一致。春天農耕開始,蒼龍星宿在東方夜空開始上升,露出明亮的龍首;夏天作物生長,蒼龍星宿懸掛于南方夜空;秋天莊稼豐收,蒼龍星宿開始在西方墜落;冬天萬物伏藏,蒼龍星宿隱藏于北方地平線以下。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晚上,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角宿,代表龍角,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大約一個鐘頭后,亢宿,即龍的咽喉,升至地平線以上;接近子夜時分,氐宿,即龍爪也出現了,這就是“龍抬頭”的過程。之后,每天的“龍抬頭”日期,均提前一點,經過一個多月時間,整個“龍頭”就“抬”起來了。

“七月流火”出自《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里的“火”即指“心宿”,就是“大火”星。每年仲夏午月黃昏,“大火”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而到了七月黃昏,它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暑氣漸退,秋天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

二、歷法,對文化的影響巨大

問:看來,好多人都用錯了。

答:是啊。在這樣的天文背景下,能夠順時施政就成了先進政治的標志;能夠對天負責,就成了先進人格的標志。所謂“祝史正辭”。由此,再體會“天命”這個詞,我們就會有新的理解。

換一個角度說,宇宙之所以永恒,就在于整個天體都在按軌道運行,離開軌道,天體就會殞落。人在宇宙,不可能法外逍遙。要想安寧,就要“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只有如此,才能“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道德經》第七章)可見,天道無私。這種無私,體現在人倫中,就是古圣先賢總結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更為準確些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是古圣先賢總結出來的維護這種“無私”的人文制度。這種人文制度,事實上是天文制度的對應。細細琢磨,整個天體,都在遵守“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它是一種和平運轉,忠信運轉,仁義運轉,所謂“至信如時”(郭店竹書《忠信之道》簡2)。于此,我在長篇小說《農歷》中,借小說人物五月和六月姐弟的對話,講得比較多。

這種對應,體現在人格教育上,就是感恩心、敬畏心、慈悲心。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愛。中國文化就是從此生發出來的。因親以教愛,因嚴以教敬。愛敬存心,這個人就會獲得吉祥如意。

這種天文和人文的對應,體現在方法論上,就是《周易》《黃帝內經》《道德經》等經典傳統,和以二十四節氣為主軸的節候傳統。兩者相化,就是源遠流長的民間傳統,其中特別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中華傳統節日。

先說經典傳統。《周易》六十四卦,六十三卦吉兇參半,只有謙卦全吉。而謙的本義,就是無我。《說文》釋“謙”為敬,《玉篇》釋“謙”為遜讓。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宇宙天體相爭,該是一個什么結果。所以,《易·系辭》說,“謙者,德之柄也”。一切道德,都從“謙”而立。可是,看看今天的世界文明生態,“謙“嗎?

問:這和歷法有關系嗎?

答:有,我前面講過,我們的歷法是陰陽歷,陰陽歷本身就講陰陽平衡,孤陰不長,獨陽不生。如果我們只關注太陽,不關注月亮,在節氣制度上肯定會出現漏洞和缺陷。于社會而言,如果我們只關注民主、自由,不關注集中、紀律,生活往往就會亂套。只有個體性和整體性高度統一,社會才會和諧。于文化而言,只有儒法,沒有道墨,人的心靈就無法張弛。過度的有為是災難,過度的無為也是問題。

因此,歷法對文化的影響巨大。一定意義上,它就是文化之根。換個說法,文化是歷法的投影。陰陽歷衍生出來的文化,更加注重節制、節度、節約。二十四節氣,就是一種大節度。這種節度,在人氣質上的投射,就是順應自然,尊重自然,愛護自然。這個“自然”,不同于今天講的大自然,而是本然,就是宇宙第一性;對應在人,就是本性。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和教育,都圍繞維護這個本性展開,簡單地說,就是反污染,就是始終保持覺醒。

于此,孔子開出的修學次第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論語·述而》)。《中庸》更進一步,明確指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莊子則用一個“齊”字解決問題,齊萬物,齊是非,齊生死。“逍遙游”的大前提是“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在拙著《醒來》中,我用大量的篇幅,論證了一個觀點:“上蒼按照一個人的心量配給能量,能量的配置是通過緣分實現的。”背后的邏輯,還是歷法。就是說,當人的小宇宙和大宇宙同頻,大宇宙的能量就會源源不斷地補充給小宇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因此,中國古典教育是緊緊圍繞拓展心量進行的。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一圈一圈地展開。儒家教育由孝到悌,由家到國,也是如此。而一個人真正的敬畏感的形成,就是認識到宇宙的浩瀚和個體的渺小。這次新冠病毒的爆發,許多專家都在講其背后的原因,但在我看來,就是人類偏離了“農歷精神”。

三、中醫,會把中國文化帶出去

問:但你前面說,農歷是中國人的歷法,適用于全世界嗎?

答:當年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說,未來屬于中國,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通過幾千年的試運行,西方文化走不下去了,在我看來,跟西方文化的“獨陽”有關。印度文化也走不下去,因其骨子里是“獨陰”。只有中華文化,既注重陽,又注重陰,陰陽平衡,水火既濟。用一個卦來體現,就是泰卦。當一個國家,處在這個卦象上,它就會國泰民安,即使有災難,也會“否極泰來”。

我們簡單地看泰卦的幾條爻辭:

“拔茅茹,以其匯,征吉。”意為拔柔軟小草的時候,將草葉會合在一起拔,出征就會吉利。其意象是,主方與客方的利益像草一樣纏合在一起。因此,主方需要時時考慮客方利益,協同客方一起行動。

“包荒,用馮河,不遐遺;朋亡,得尚于中行。”意為包括荒涼的原野,越過河川,不遺漏遙遠之處,廣闊無與倫比,公正的行動就會得到尊崇。在廣泛的范圍內,主方處事不偏不向,公正公平,客方就會尊重。

“翩翩,不富以其鄰,不戒以孚。”意為輕快地行事,不以取得鄰居的利益而富裕,以誠懇取得信任,客體就不再戒備。

這不正是在講當下的中國嗎?

問:你把《周易》泰卦這么解讀,有意思。問題是,國際社會能接受嗎?

答:中國人講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到了,人們自會接受。湯恩比就接受了啊。再說為了讓人類永續發展,大自然力量也會幫忙。這次中藥大放光芒,就很說明問題。從專家的介紹來看,但凡用中醫干預的病人,大多數從危癥轉入重癥,從重癥轉入輕癥,從輕癥轉入痊愈。媒體現場報道,病人口耳相傳,大夫客觀介紹,讓中醫推廣全民化、全媒化,最后全球化。一種文化,連同這種文化指引下的醫療方案,能夠大面積降低死亡,挽救生命,沒有比此更高的文化價值;一種文化,能夠大大降低醫療成本,純西醫幾十萬元才能解決的問題,中西醫并重幾千元,甚至幾百元就可以解決,沒有比此更高的經濟價值;一種文化,能夠無私奉獻給人類,并且帶著犧牲性,沒有比此更高的倫理學價值。當年,白求恩讓我們對加拿大人充滿了感情,現在,眾多的中國專家,帶著物資,分赴疫情嚴重的國家開展救援,帶給這些國家的信心、安慰、鎮定,特別是情誼的力量,更是無法估量的人道價值。這些價值,自然也會客觀地變成天然的外交價值、國防價值,成為堅定中國人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特別是文化自信的“天時、地利、人和”。

問:你是說,中醫會把中國文化帶出去?

答:是,因為中醫的核心就是“用中”。而中國文化的核心也是“用中”。用儒家心法來講,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尚書·大禹謨》)。這個“中”,對應在“天人合一”上,就是天人相通。中藥之所以能治病,就是其性通天。換句話說,作為天地化生的中藥,本身就有著和宇宙本體的全息對應性,看上去是普普通通的一草一木,卻是宇宙能量的載體。沒有中醫,中華民族不可能有現在的人口體量,如果當年不要實行計劃生育,現在人口該有多少?

中央電視臺國際中文頻道做了7集《中華醫藥,抗擊疫情》,最長的節目達86分鐘,但收視率不降,可見全球觀眾是多么渴望了解中醫。

而中醫,就是以“中”為“醫”,一定意義上,“中”就是“醫”。這個“中”,可以理解成整體性、永恒性、系統性,也可以理解為聯系性。這次全球疫情大爆發,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了這種聯系性。

80%的傳染病起源于錯誤的人和動物關系,起源于錯誤的生活方式,就是離開了“中”。從中國文化的整體觀來看,動物和人也是一個整體,整體關系一旦破壞,我們就要為修復這一關系付出代價。

細想起來,病毒之所以會肆虐,也是借助整體性,如果沒有整體性,它們何以無孔不入?所謂同呼吸、共命運,沒有誰能截然把自己和對方分開,因為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因為空氣是整體,水是整體,天地是整體。

四、民俗,培育民眾文化自覺的有效載體

問:這種整體性,在農歷中怎么體現?

答:最樸素地講,就是平等意識。在拙著長篇小說《農歷》“干節”一章中,有這樣一段:

六月要搗毀一個喜鵲窩,五月不讓,為了制止六月,五月給六月講了“肝腸寸斷”的故事——娘說從前有一個饞癆拿槍打死一只小鴿子吃肉,第二天推開房門一看,發現門檻上蹲著一只老母鴿,已經死了。那人照樣把這只母鴿開剝了,發現它的腸子是斷成幾截的。娘說這叫肝腸寸斷,從此這個饞癆再也不打鴿子了。

老子說:“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老子》第七章)“長生”的前提是“不自生”,不唯我獨尊,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孫思邈講,以殺生來養生,定會南轅北轍。因為殺生一定伴隨殺機,而健康來自生機。

在我協助中央電視臺采編的500集大型紀錄片《記住鄉愁》中,我們看到,不少村鎮,薅草時要先敲鑼鼓,讓田垅間的蟲子先離開,再下鋤;不少村鎮,人們打魚上來,一稱,不夠2斤的要重新放回;不少村鎮,把樹人格化保護,蓋房用樹,要經過全村人同意,舉行莊嚴的儀式,才能砍伐。人們活在一種大人情味中,這種人情味,正是鄉愁的根和魂,也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它的邏輯依據正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生命整體觀。

農歷之所以幾千年來沒有從我們的生活中淡出,正是基于它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以二十四節氣體現出來,以陰陽五行體現出來,以人的敬畏和感恩體現出來,以趨吉避兇的優勢體現出來,我把它稱為“農歷精神”。這種精神,在哲學領域,以《周易》《老子》等典籍顯現;在醫學領域,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典籍顯現。

如果整體性不好理解,換個角度,同體意識,就好理解了。若用同體意識來看,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受傷就是我受傷,我受傷就是你受傷。正如頭受傷了,要去醫院看,腿就不能說,這不關我的事,我不去;正如左眼受傷了,右眼就不能說,這不關我的事,我不管。就生命整體而言,頭就是腿,腿就是頭,左眼就是右眼,右眼就是左眼。對于人類來說,也是如此,唇亡齒寒,是真理。因此,“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太上感應篇》)。因此,“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弟子規》)。如果一個人不能了解這一點,就很難理解中國文化,很難理解中國人為什么會有一種天然的同情感,會有一種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集體意識。這是由中國哲學本身決定的。由此,我們就能理解,中國人在任何時候,都為發生災難的國家提供援助,從不幸災樂禍,從不落井下石,因為我們的文化基因是整體性,我們甚至能夠做到以德報怨。

問:問題是人類如何認識這種同體性。

答:可以借助于現代人的利潤思維,也就是說,要找到人的第一關切趨吉避兇。文化工作者,特別是傳媒、教育平臺,要反復論證一個觀點:當人們敬畏自然,便能與天地融為一體,和諧共生,吉祥就會到來;當人心中沒有敬畏的時候,整體性帶給人的福利就會離去,災難就會來臨。還是那句話,上蒼按照人的心量配給能量,能量的配置是通過緣分實現的。當人把心量擴充到能夠平等對待萬事萬物,吉祥如意就會到來。

切入點是教育。應當著眼于整體,進行心性教育、道德教育、知識教育、美學教育、生存教育等全面發展的整體性教育,喚醒人們對自然、對土地、對萬物的保護意識,喚醒人們的感恩心、敬畏心。

尤其要重視節俗教育,再好的文化,如果不能化為民俗,是不能傳之久遠的。成為民俗,就會成為民間自覺,民間自動,民間循環,就會成為一種像節候一樣循環的存在機制,從而具備穩定性、永恒性。

問:可現實是洋節大行其道。

答:是啊,這正是我要說的。洋節為何大行其道。無非有這么幾個原因:

一是西方的和平演變戰略。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其著作《不戰而勝》中寫道:“當有一天,中國的年輕人已經不再相信他們老祖宗的教導和他們的傳統文化,我們美國人就不戰而勝了。”洋節大行其道,背后有著旨在讓中華文化轉基因的大量的長期的持久的戰略性資金支持。

二是我們自己的文化態度。近百年來,我們打倒、放棄、屏蔽了自己的文化,認知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學術方式,特別是價值觀,存在著西化就是現代化的傾向。

從認知方式對比的角度來看,西方文化是工具性的,眼見為實的,中國文化是整體性的,天人合一的,致良知的;從價值觀來看,西方文化是唯利是圖的,中國文化是唯義是圖的,西方文化更著眼于人和物的關系,中國文化更著眼于人和人的關系;從行為方式來看,西方文化更注重法律和制度,中國文化更注重道德和品行;從學術方式來看,西方文化是科學分析型,中國文化是孔子開創的《詩》《書》《禮》《樂》《春秋》《易》之“六經”。近百年來,哪個是主流,哪個是潛流,大家都清楚。

三是我們自己的經濟態度。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傳統是經濟搭臺,文化唱戲,因為文化對應的是人的靈魂建設,強調的是和諧力、建設力、改造力。可是一度我們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既然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洋節就獲得了政策上的合法性、合理性,乘勢而入,大行其道。

四是我們自己的教育態度。誰都知道,中國教育是心性教育、道德教育、知識教育、生存教育、審美教育五位一體的全面教育,是私塾家學、書院鄉學、貢院國學、寺院道學、劇院戲學五位一體的全程教育,換句話說,是整體教育。但曾幾何時,西方知識教育一家獨大。既然西方知識教育一家獨大,孩子對西方歷史的學習就超過中國歷史,再加上西方戰略性文化輸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更沒有生存空間。

特別是留學風,多少孩子成長、學習在外國,當然也就“節日”在外國,回來之后,西方節日就成為他們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寄托。事實上,節日尚是小事,相當多的留學生,都選擇了西方宗教信仰。而西方節日,一定意義上,就是宗教信仰的載體。

我不反對留學,但“留學”首先要“學留”,把自己的東西先留住,再留學。留學應該是在扎下本土文化之根后,在形成自己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學術方式之后,特別是在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之后。換句話說,先認親爹,再認干爹,先吃娘奶,再吃洋奶。這樣,孩子的生命主系統就會健康,免疫系統、修復系統就會健康。如果孩子本土的感受力、判斷力、行動力、持久力、反省力沒有形成,兩套認知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學術方式,特別是價值觀,就會在孩子內心造成混亂,互相干擾,互相打架,甚至精神分裂。

問:是這樣!問題是怎么辦?

答:這就要主導教育的人,先弄明白,何為源,何為流,何為本,何為末。既然我們降生到中國,我們的基因就是“中國”。就像莊稼長在土里,魚生活在水里,一個是土性,一個是水性。這種生命基因體現在文化上,就是5000年歷史長河中積淀下來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習近平總書記最近的話講,就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標識、命脈、精髓。因此,總書記用六個“更”講文化自信,何其用心良苦!

我要申明的是,我熱愛中華文化,但不反對西方文化。問題是,我們要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原則是,一定要把根留住,把源頭護住。小麥一定要落土,水稻一定要入水,鳥兒一定要升空,魚兒一定要歸流。否則就會有毀滅性災難,甚至滅種性災難。我們的祖先引進佛陀教育文化,就是一個成功案例。他們引進佛陀教育文化,但前提是有助于鞏固孝悌文化,結果,佛陀教育文化和孝悌教育文化雙贏。事實上,佛陀教育文化在當代印度已經滅亡,但在中國卻成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再過一段時間,印度人學佛陀教育文化,可能就要留學中國。事實上,當儒家文化發展到心學,儒釋道三家已經不可分。但中國文化的道統之根沒有變,天人合一的學統之源沒有變,孝悌文化的根脈沒有變,因為我們有一套超穩定的農歷系統。

天文學告訴我們,宇宙體系可以微調,但不能改變轉道性因素。地理學也同樣如此,可以允許地震、火山、潮汐存在,但主體性不能改變。

文化應該是一種吸和收的關系,而非變和換的關系。如果一種引進,沒有讓生命提升,反而讓生命墮落,那就是錯誤。如果一種引進,沒有讓生命和諧,反而讓生命混亂,那就是錯誤。

如果這四個方面的態度不改變,西方節日大行其道的局面,將很難改變。《大學》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矣。”要想從根本上改變洋節以壓倒性之勢進入的局面,就得從根本上轉變我們的態度。

好在國家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已經從根本上著手解決。十幾年前,中宣部就啟動了“我們的節日”工程。6年前,中央電視臺以破冰之勢拍了8集《中國年俗》。5年前,開拍540集體量的史詩性紀錄片《記住鄉愁》,目前已經播出350集,百姓額手稱慶。我之所以排除一切困難和干擾,協助中央電視臺做這兩檔節目,就是體會到國家的良苦用心。

同樣,我之所以用12年時間寫長篇小說《農歷》,就是想讓讀者看到幾千年來,成功協調天文和人文,有效節度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的詩性力量。就是想讓讀者看到,民間傳統遠比經典傳統更牢靠,更堅實,更安全。

五、祝福,比批判更能感染人

問:詩性力量,怎么理解?

答:在2018年9月1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在我看來,傳統節日就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標識之一,就是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之一。

節日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卻是優雅化了的一部分,精致化了的一部分,精神化了的一部分,詩化了的一部分。它改變了生活節奏,卻豐富了生活,美化了生活,提升了生活。

中國文化講究化文成俗,文化只有約定成俗,成為風尚,成為具有儀式感的國民行為習慣,才能傳之久遠。而傳統節日,正是文化的俗成部分。錦繡中華,一旦“錦”沒有了,“繡”將無處附著。正如土壤沒有了,再好的種子也將無用。關于這一點,我在長篇小說《農歷》的創作談《想寫一部吉祥之書》里,通過經典教育和民間教育的關系,展開講過。

問:你講的這種詩性,和通常意義上的詩性略有區別,細想也是。力量呢?

答:首先他能給人以安全感、歸屬感、家園感。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持續提高人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我看來,安全感是基礎,沒有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就無從談起。

傳統節日為什么能夠給人以安全感?因為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基因般的集體意識,集體意識和個體意識就像大海之于浪花,浪花離開大海,就會蒸發,個體意識離開集體意識,就會恐懼。

而人一旦恐懼,第一,就要向外在世界抓東西以填充內心的恐懼感,占有欲、控制欲和表現欲就隨之到來,一旦“三欲”滿足不了,人就會抱怨、生氣。抱怨生氣之于個人,則會傷害身心健康;之于社會,就會造成動蕩和災難。第二,內心就會焦慮,就會抑郁,現在13%的焦慮比率,背后隱藏著十分可怕的心理危機。許多人自殺,都與此有關。

傳統節日之所以能給我們安全感,和古人對它的設計有關:古人按宇宙節律、生命節律設計節日,節日就像竹子的節,正好是時令和生命的關鍵處。讓人們在緊張的勞作中休息一下,休整一下,給生命充電,任何電器,功能再好,如果電沒了,一切功能都無用。就是說,傳統節日,是古人按照宇宙和生命節律做出的科學設計。

大多數傳統節日,都和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有關,初一和十五居多,而初一和十五,正好是陰陽兩氣的交匯處,讓人們以過節的方式休息、休整、充電,讓細胞在放松中休整和更新,讓因過度勞累而損傷的生命在安靜中得以修復。

大多傳統節日,都有連根養根的功能。祭祀天地是人和宇宙、大自然進行量子糾結,能量交換;祭祀祖先,是人們和祖先進行量子糾纏、能量交換。而現代心理學證明,人的潛意識是永恒存在的,既然人的潛意識永恒存在,那么祖先的潛意識也應該在,既然祖先的潛意識還在,祭祀就不但是一種懷念,而具有能量交換的意義。

我們知道,沒有根的樹會死掉,沒有源的水會干涸。

再說,在傳統節日中,一族人往往要在祠堂聚會,集體閱讀家譜,集體溫習家訓,集體教育孩子,“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經·開宗明義》)。小孩在這種氛圍中長大,他就會潔身自好,不敢作奸犯科,否則,就會像“江南第一家”鄭家家訓中說的,“子孫出仕,若有臟墨聞者,生則削譜除族籍,死則牌位不許入祠堂”。當一個人想到活著被從家譜上除名,死了從祠堂除名,將要成為“孤魂野鬼”,他就會有警惕感,就不會貪贓枉法,因此,鄭家宋元明三代給國家貢獻了730位大臣,卻沒有一位因為貪腐被罷官的。一族人15世不分家,鼎盛時3000多人同餐共飲,連朱元璋都十分震驚,在了解真相后,提筆寫下“天下第一家”,鄭家人提醒,“天下第一家”應該是皇族,朱元璋才改為“江南第一家”。這是祠堂、家譜、家規、家訓這些家道建設的硬件和軟件帶給一個家族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現在,人們教育孩子,往往從效率感著眼,卻很少有人從安全感著眼;往往從成功著眼,卻很少有人從成功不敗著眼。而古人對傳統節日的設計,就良苦用心,正是要讓后代既有效率感,又有安全感,既成功,又成功不敗。

從幸福感的角度講,傳統節日往往注重禮節性的人情往來,叔伯姑姨要走動,這有利于人心相通感情交流,有利于戰勝冷漠。現代科學已經證明,冷漠是健康的殺手。城市人患癌比率高于農村,和人心不通、人情冷漠不無關系。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傳統節日,文化得以機制性、保障性傳承,就像沒有科舉,中華文明的經典傳統就會斷檔;沒有傳統節日,中華文明的民間傳統就會斷檔。

這一點,我在長篇小說《農歷》的創作談《想寫一部吉祥之書》中,講得比較多。看過拙著《農歷》的讀者都會知道,主人公五月和六月,正是通過15個傳統節日,從父母那里一點點接受傳統文化,可謂為“往圣繼絕學”。

近些年,我們在生活中實踐,一個十分焦慮的人,一旦把根連上,焦慮就會減少。一些叛逆的孩子,一旦把根連上,叛逆就會緩解。一些想入非非的人,一旦把根連上,幻想就會緩解。這一點,我在《尋找安詳》和《醒來》兩本書里,實名收錄了十幾位受益者分享的真實案例,你可以看看。

換句話說,傳統節日具有祝福功能,如果人們一旦認識到傳統節日的祝福性,我們就不用擔心它會衰微。

這一點,《中庸》講得很到位:“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郊是祭天,社是祭地。對于古人來說,天地都是人格化的。在《易經》中乾為天,為父,行健;坤為地,為母,勢坤。乾坤運化,產生萬物,因此要尊祭。古人祭天于冬至日,祭地于夏至日。冬至、夏至即復、姤二卦。冬至一陽生,復卦行令,從這一天開始,整個上半年,天地陽氣回升,是陽氣主宰的時段;冬至祭天,表示時令已到了乾陽主宰的時期。夏至祭地,地代表陰,夏至一陰生,姤卦行令,陰氣一天比一天盛,陽氣漸漸收藏,直到冬至日。古人通過祭天和祭地,提醒人們時令上的陰陽變化,更好地安排生產、生活。

“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宗廟之禮是祭懷祖先,頌祖德,育后人。

近年來,國家舉行各種慶典和公祭儀式,就起到了類似的效果。

“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郊社之禮祭天地,禘嘗之禮祭祖先。禘是春天大祭,嘗是秋天大祭,5年一次。天壇、地壇就是古代祭天祭地的,是中華民族精神凝聚力的重要平臺。古人認為,如果國家能夠理解并應用好郊、社、禘、嘗之大儀,通過這些神圣的儀式,讓國民內心充滿感恩敬畏,以莊敬之態生產生活、做人行事,人心就會得到凈化,社會就會安寧,就像《中庸》所說“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治理國家就像把手掌打開給別人看那么容易了。這一點,我在《中秋是歸途》(《人民日報》2016年9月15日)一文中詳細說過,你可看看。

問:現代人注重科學,《中庸》中講的“上帝”和“先”,如何證明其存在,如果證明不了,現代人就會覺得,那只是古人的迷信。

答:這正是現代性的問題所在。在望遠鏡發明之前,人們看不到銀河系,但是它存在。在顯微鏡發明之前,人們看不到細菌,但是它存在。一度人類感覺自己可以戰勝一切,可是今年的疫情告訴我們,核武器在冠狀病毒面前,一籌莫展。如果我們認真讀《道德經》,就會發現,老子所講的一切,就像是給今天預言。不是嗎?“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我不反對現代性,但是要提醒人們,唯現代性往往會讓人傲慢。我們前面聊過謙卦。“唯謙受福”。無獨有偶,美國心理學家霍金斯也認為,一切災難,都從傲慢開始。

問:但這就是現狀。

答:沒關系,我們可以通過兩條線解決問題,一是看歷史,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證明這些常識正確,但凡正確的歷史,一定在應用正確的常識。二是看現實,走得通的現實和走不通的現實。因此,中國人在成事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中,首先講天時。天時會給人們答案。而天時,正是農歷。

問:這就是當初推動您去創作長篇小說《農歷》的初衷?

答:對,我之所以用12年時間創作長篇小說《農歷》,基于我以上對“農歷”在個人幸福、社會和諧、人類生存中的不可替代性價值判斷。

我的書算不上暢銷,但在長銷,多是受益者口耳相傳流通,有一半是善心人士批量購捐。比如煙臺豐金集團,僅中華書局版精裝7卷本文集,就批購了1000套,董事長李林才認為,它能給神經緊張的現代人以放松感;比如北京金色世紀公司,一次性進了1萬冊《尋找安詳》,向機場貴賓室贈閱,鼓勵人們帶上飛機,帶回家閱讀,董事長李梓正認為它能給讀者帶來安全感;而寧夏興泰公司、河北弘賢教育集團等公益平臺則向教育系統大面積捐贈;還有一些有心理障礙問題的讀者,特別是抑郁癥患者在讀了拙著后痊愈或好轉,也大量批發捐贈。正是這種讓人振奮的效果反饋,也促使我自己向全國捐書,僅中華書局和長江文藝兩社出版的拙著,已經捐過300萬碼洋了。我之所以把書從中華書局撤出來,就是因為新政策折扣太高,讓我捐不起了。

從中,可以折射出我的創作初衷。

問:是否出于“農歷精神”?

答:對,正是懷著“農歷精神”,我對文字的安全性要求很高。這些年,我在全國自不量力地宣講四個倡導:安詳生活觀、安全閱讀觀、底線出版觀、祝福性文學觀。安詳生活觀,簡單地說,就是人的內在喜悅不以外在環境為條件。有些人很有錢,有些人很有權,有些人很有名,但是他不快樂,原因在哪里呢?把安詳丟掉了。我不反對物質、權力、名譽,但主張在安詳的大前提下擁有。否則,寧可放棄。當一個人擁有這種理念的時候,他就會在最簡單、最樸素的當下享受最大的幸福,幸福的成本就低了。一個人如果在當下找不到幸福,就會跟幸福永遠錯過。古往今來,所有的智者都在引導人們活在安詳中。

也有不少人問我,為我提供創作源泉的西海固,是一片被認為沒有生存條件的土地,可是你的文字不但沒有苦難感,反而很溫暖,很詩意,很安詳,這是為什么。我說,這正是安詳的最好注腳啊,如果一個人衣食無憂才安詳,缺吃少穿就不安詳,那就不是真安詳。

一個人要活得安詳,需要安全的閱讀作保障。什么樣的閱讀才是安全的呢?三個字,“思無邪”。不會把讀者帶到邪路上去的,用當下時髦的話說,就是正能量的。在2012年全國第二十二屆圖書博覽會上,我被聘為“閱讀大使”。在北京舉行的媒體發布會上,我說過一個觀點,“閱讀是天下最危險的事情”,因為它直接構建你的潛意識。一個人在最關鍵的時候想到“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對愛情是一種態度;想到“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對愛情就是另一種態度。平時的閱讀在不自覺地給我們心理暗示。

怎么保證我們的閱讀對象是正能量的呢?作者和出版人要有底線。你可以有懸念,可以刺激,但不能突破底線。你可以揭露,可以批判,但最終一定要給讀者希望。我在《醒來》這本書里,借心理學家霍金斯的能量級,詳細分析過閱讀對象和人的生命力的關系。

有人跟我辯論說,中國古代沒有真正的戲劇,為什么呢?最后都是大團圓。我說當年我也這么認為,但現在恰恰相反,因為我從大量案例中看到了心理暗示的力量,而文化本身就是心理暗示,戲劇當然不例外,大團圓不深刻,但它是正面心理暗示,現代性悲劇深刻,卻是負面心理暗示,接受的負面心理暗示多了,人往往會對生命持悲觀態度,在關鍵時期,往往會生發消極性念頭,甚至破壞性動機。

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常常看光明,他會對生活充滿信心;一個人常常看黑暗,他會對生活失去信心。我們看5000年的中華文化史,因為抑郁和焦慮自殺的人很少,包括藝術家,但現當代就比較多,這跟他們接受的文化暗示有很大關系。

我覺得文化應該有兩個重要的方向,引人向內,向上,這是兩個基本標準。展開來講,就是要鼓勵人們向內,向上,向善,向美,向真,這是我們的文化傳統,或者稱為文學的祝福性。在我看來,文學除了教科書上說的認識、教育、審美、娛樂等功能外,更重要的,要能給讀者帶來祝福,能給國家、民族,甚至人類帶來祝福。

猜你喜歡
文化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日韩AV无码免费一二三区|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日本免费a视频| 2021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2021天堂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人人91人人澡人人妻人人爽| 四虎影视8848永久精品| 免费人欧美成又黄又爽的视频| 欧美日韩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av在线手机播放| 亚洲综合香蕉| 99er精品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午夜限制老子影院888| 国产精品黑色丝袜的老师| 欧美日韩午夜|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午夜福利亚洲精品|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波多野结衣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精| 久久国产毛片| 色香蕉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女人天堂av免费| 免费看美女毛片| 欧美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亚洲色图欧美在线| 91色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第三页|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在线日韩一区二区|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免费看av在线网站网址|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思思热在线| 第一页亚洲|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精品在线| 久视频免费精品6|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广东一级毛片|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天堂va亚洲va欧美va国产| 久久国产乱子伦视频无卡顿| 色妺妺在线视频喷水| 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直播|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五月天丁香婷婷综合久久| 欧美成一级| 国产欧美日韩一区二区视频在线| 国产免费自拍视频| 欧美激情网址|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97婷婷| 任我操在线视频| 国产91无毒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99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 国产成人你懂的在线观看|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 欧美亚洲综合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