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江南文化傳統與上海文化建設

2020-12-02 07:20:14楊劍龍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20年3期
關鍵詞:上海文化

楊劍龍

一、江南文化的概念與歷史傳統

說到江南,就想到白居易《憶江南》中“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想到杜牧《江南春》中“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江南總與山、水、花、酒有關。江南絲竹的柔媚,江南水鄉的秀麗,江南美食的可口,江南煙雨的朦朧,如詩如畫,成為江南的某種意境;如花如雨,成為江南的某種象征。

江南,在地理學上是以長江以南為范疇,也特指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江南常常對應著北方,在不同歷史時期江南有著不同的地域范疇。春秋時期,江南僅僅指楚國郢都對岸的東南地區。戰國時期,江南的范圍向東南擴展到武昌以南和湘江流域。先秦時期,江南屬于百越之地,被稱為“吳越”。據《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記載:“周元王使人賜勾踐,已受命號去,還江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之時,越兵橫行于江淮之上,諸侯畢賀?!雹仝w曄撰、薛耀天譯注:《吳越春秋譯注·勾踐伐吳外傳》,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95頁。此處的江南指東周時期的吳國越國等諸侯國區域,大約相當于現在的浙江、江蘇、安徽等一帶?!妒酚洝で乇居洝分杏杏涊d:“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雹谒抉R遷:《史記·秦本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141頁。此處的江南,指現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區。秦至西漢時期,與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相比,江南顯得相對落后。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寫道:“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雹偎抉R遷:《史記·貨殖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270頁。班固在《漢書》中也指出:“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窳蠃蛤,食物常足。故呰窳偷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雹诎喙蹋骸稘h書·地理志下》,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66頁。說明當時的江南地廣人稀,雖然不憂凍餓,卻并非富庶之地。

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后,開始了大規模的移民南渡浪潮,使得長江流域南方地區的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為了躲避戰亂,大批皇親國戚與氏族大姓紛紛南逃,對江南的發展帶來了某種契機。公元317年東晉建都建康(南京),直至公元589年北方氏族偏安江南,讓江南社會得到了充足的發展。杜佑稱:“永嘉以后,帝室東遷,衣冠避難,多所萃止。藝文儒術,斯之為盛。”③杜佑:《通典·州郡十二·風俗》,王文錦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4850頁。錢穆在《國史大綱》中總結:“東晉南渡,長江流域遂正式代表傳統的中國?!雹苠X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年,第237頁。到隋朝,隋煬帝登基以后重新依靠江南氏族,煬帝曾任揚州總管,“前后十年,以北方樸儉之資,熏染于江南奢靡之俗,重以北塞寧晏,庫府充實,遂沉湎不能自拔”。⑤岑仲勉:《隋唐史》,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40頁。隋煬帝認為江南“衣冠人物,千載一時。及永嘉之末,革夏衣纓,盡過江表,此乃天下之名都。自平陳之后,碩學通儒,文人才子,莫非彼至”。⑥嚴可均輯:《全隋文》卷五,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第116頁。當時的江南有時仍指湖南、湖北一帶。

唐朝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為10道: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江南道又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3個監察區。公元733年設的江南東道包括蘇州,轄地為今江蘇省蘇南地區、上海市、浙江省全境、福建省大部分地區及安徽省徽州市。江南西道包括洪州(今江西南昌市),轄地為今江西?。ㄦ脑纯h、玉山縣除外)全部、安徽宣城市(績溪縣除外)、蕪湖市、馬鞍山市、銅陵市、池州市、湖北鄂州市、湖南岳陽市、長沙市、衡陽市、永州市、道縣、新田、江永、寧遠、江華瑤族自治縣、郴州市、邵陽市和廣東連州市。黔中道包括治黔州(今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轄今四川部分、重慶東南、兩湖西部和貴州大部。乾元元年(758年),撤銷江南東道,重新設置浙江東道節度使、浙江西道節度使和福建觀察使,此后不再設置江南東道;撤銷江南西道監察區,在原江南西道區域設置江西觀察使(基本等于今江西省地域)。安史之亂后,“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于此”。⑦李白:《為宋中丞請都金陵表》,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511頁。

至宋朝改道為路,江南路分江南東路與江南西路,增加包括江西全境與皖南部分地區。江南東路包括宣州、池州、太平州、徽州、饒州(鄱陽)、信州(上饒)、撫州、洪州(南昌);江南西路包括袁州(宜春)、吉州(吉安)、江州(九江)、虔州(贛州)。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與宋欽宗,徽欽父子及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3000余人被押解北上,東京城中財物被洗劫一空。金朝統治中國北方百余年,南宋王朝偏安臨安(今杭州)一隅,給江南地區帶來了繁盛,北方移民南遷人數劇增,短短10余年,江、浙、湖、湘、閩、廣,西北流寓之人不斷增長。至北宋末年,江南的人口已從西漢占全國1/15,增長為占全國人口的一半以上。①陳正祥:《中國文化地理》,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第9頁。

元朝開始的官修地理志中,“江南”一詞不再被用于行政區劃,但江南越來越被指稱為富庶的南方地區,尤其指稱原先的“吳”地。明朝江南日益興盛,文人王世貞說:“今天下之稱繁雄郡者,毋若吾吳郡;而其稱繁雄邑者,亦莫若吳邑。吳固東南大郡會也,亡論財賦之所出,與百工淫巧之所湊集,駔儈诪張之所倚窟?!雹谕跏镭懀骸端蛥橇钿仃柛稻胗P序》,《弇州續稿》卷二十八,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將明朝的南直隸改為江南省,轄區包括今江蘇、上海、安徽三省市,兩江指稱江南省與江西省,文化意義上的“小江南”特指傳統的江浙地區。在經歷了不同年代的歷史變遷,經歷了多次區域的合并和重組,以長江下游的南部地區為中心的“江南”概念早已得到人們的認同。

關于江南的地理區域,從春秋、先秦,到西晉、隋朝;從唐朝、宋朝,到元、明、清,江南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范疇,但是總體上看江南的地理范疇不斷向東南沿海地區集中,在約定俗成中江南成為一個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文化發展的地區,成為代表著中華民族發展趨勢的文化與文明集聚地。李伯重認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濟區域’的內涵與外延都會有所不同。就明清時代而言,作為一個經濟區域的江南地區,其合理范圍應是今蘇南浙北,即明清的蘇、松、常、鎮、寧、杭、嘉、湖八府以及由蘇州府劃出的倉州。這個范圍,與本來意義上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大致相若?!雹劾畈兀骸逗喺摗敖系貐^”的界定》,《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年第1期。按照此界定,江南應該是——明清時期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江寧、杭州、嘉興、湖州8府及后來由蘇州府劃出的太倉直隸州,現在的江南應該為北至江蘇境內長江之南,西至南京,東至上海,南至浙江,大致為今天的江浙滬皖長三角地區。

周振鶴在《釋江南》一文中曾提出:“江南不但是一個地域概念——這一概念隨著人們地理知識的擴大而變易,而且還有經濟意義——代表一個先進的經濟區,同時又是一個文化概念——透視出一個文化發達區的范圍?!雹苤苷聱Q:《釋江南》,《中華文史論叢》1992年第49輯。在經歷了千百年的歷史積淀和傳承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具有地域特點、民族風范和歷史內涵的江南文化,構成了與北方中原文化不同的特性。有學者把江南文化的形成分為江南文化的發軔期(商周以前)、成型期(春秋戰國)、過渡期(秦漢)、轉型發展期(魏晉南北朝隋唐),認為“江南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遠古時期就創造了燦爛的文明,春秋戰國時期江南文化開始崛起,成為當時重要的區域文化。秦漢時期,江南文化在與中原文化日漸融合的基礎上有了新發展。東晉以后到隋唐江南文化開始轉型,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了極其突出的成就”。①景遐東:《江南文化傳統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浙江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江南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融入了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馬橋文化、吳文化、越文化等因素,形成與巴蜀文化、東北文化、湖湘文化、嶺南文化、燕趙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內涵與特性。有學者將江南文化與海洋特性聯系起來,認為江南文化具有如下特性。一是靈活變通,即江南文化的海洋性格;二是開放包容,即江南文化的海洋心態;三是開拓創新,即江南文化的海洋精神。②陳國燦:《略論江南文化的海洋特性》,《史學月刊》2013年第2期。這是從海洋的開放角度談論江南文化的特性。

經過千百年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積淀,江南文化大致形成了如下特性。

(一)務實理性的開拓精神

由于傳承了儒家文化經世致用的傳統,也許還受到西方科學精神的濡染,江南文化中形成了務實理性的開拓精神,不虛張聲勢,不浮夸張揚,腳踏實地、切切實實,講究實際、注重實效、推崇實學。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他確立的心學倡導“知行合一”,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系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兩者互為表里,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明末清初大儒顧炎武被譽為“清學”的開山始祖,他主張“經世致用”,注重歸納的考據方法,強調學術的探索精神,開啟了樸實學風的路徑。有學者把江南稱為“稻作文化”,認為“除了從考古學和自然科學上研究水稻主體和它生產上有關的一些技術問題,以及它的起源、流變等等之外,還包括由于水稻生產而影響所及的民間生活方式和生產中的種種習俗,稻區人的性格、愛好以及文化心態等等。一句話,包括由于水稻生產發生出來的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③姜彬:《稻作文化與江南民俗·序言》,姜彬主編:《稻作文化與江南民俗》,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第7頁。在江南以稻作文化引領的社會生活中,推崇精耕細作的務實精神,強調理性的生活態度。由于江南毗鄰海岸的地理位置,人們往往有著不斷進取不斷開拓的精神,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成為江南人的一種傳統。

(二)開放包容的創新精神

江南作為中國的富庶之地,承擔著諸多田賦。顧炎武引丘濬《大學衍義補》:“韓愈謂‘賦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觀之,浙東浙西又居江南十九,蘇、松、常、嘉、湖五府又居兩浙十九也?!雹茴櫻孜洌骸短K松二府田賦之重》,《日知錄集釋》卷十,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32-233頁。經歷了歷史的戰亂和修整,長期以來江南成為人們的向往之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成為對于江南的代表性贊譽,促進了更多人移民到江南。江南作為富庶之地,作為沿海地區,其形成了一種開放包容的氣度,不僅向江南以外的地區開放,也向世界開放;不僅包容國內不同區域的文化,也包容世界各國的文化,在吸納和融匯各種不同文化的基礎上,凝聚成一種創新的精神,形成江南文化的某種特性。江南的創新精神的形成,與江南歷代注重教育有關,從而形成江南人才薈萃的美譽。據統計,在明清兩代的科舉考試中,江南10府一直占據著顯要的位置。在明代科甲鼎盛的13府中,江南占7府,分別是紹興、蘇州、常州、寧波、嘉興、杭州、松江府,其中紹興、蘇州府中進士總數分別為977、970人,位列第二、三名。清代科甲鼎盛的9府中,江南占6府,分別是杭州、蘇州、常州、紹興、嘉興、湖州府,而杭州、蘇州兩府中進士數分別為1004和785人,排名第一、二位。①何炳棣:《科舉和社會流動的地域差異》,王振忠譯,《歷史地理》第11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在江南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在江南進入大量移民的過程中,在江南向世界與全國開放包容中,江南形成了獨特的創新精神,成為江南文化的特性之一。

(三)精致柔美的審美精神

江南的富庶與便利的交通相關,長期以來江南的交通大多依靠水運?!吧媒婧j懼垼比A盛麗之名甲天下?!雹邳S之雋等編:《蘇州府圖說》,《江南通志》卷一,臺北:京華書局,1967年,第102頁。據明代黃汴《一統路程圖記》和清代賴盛遠《示我周行》等明清商程書的記載,江南區域內水陸路程全線有26條,起迄點在境內者有17條,聯運過境者有10條。大運河的開鑿連通了諸多江南城市,如位于蘇州城西北、南陽山東北麓的滸墅關,成為“十四省貨物輻輳之地,商船往來,日以千計”。③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1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7年,第454頁。明人谷應泰曰:“天下之賦,半在江南,而天下之水,半歸吳會。蓋江南之田,資水灌沃,特號涂泥,又易沾足,偃鼠飲河,酌多孔取,非如雍州土厚水深,冀州神皋天黨也?!雹芄葢┚帲骸睹魇芳o事本末》四,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33頁。水網密布的江南構成了舟楫往來的水鄉澤國的獨特地域特色,也形成了杜牧《江南春》中的江南風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辩婌`毓秀的自然環境形成了江南文化的精致柔美,深邃的歷史進程造就了江南文化的剛柔并濟。在江南商業文化的發展中,對于商品的精益求精,對于商品交易的規范與規則,影響了江南文化中的處世方式和交往原則。正如南朝樂府民歌《江南》所唱:“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毙纬闪私纤l相關文學作品的柔美清麗的基調。而藝術的發展,例如昆曲、越劇、評彈、錫劇、滬劇等,也呈現出江南文化獨特的精致柔美的審美精神,具有與北國文化的雄渾粗獷迥異的風采。

二、上海文化與江南文化的關聯

作為江南區域中的一片沃土、一塊繁華之地,上海在其發展與繁榮的過程中,始終與江南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

上海的歷史可以遠溯至5000多年前青浦一帶的崧澤文化,⑤張紹樑:《理論·實踐·探索:城市規劃、建設文集》,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29頁。春秋時期吳王在松江設立了華亭鎮,秦朝會稽郡的海鹽縣是“上海地區的第一個縣城”。①周維衍:《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過程及其今后的建設》,《史林》1987年第1期。天寶五載(746年),唐朝設立青龍鎮以保護吳淞江口岸一帶的經濟發展,天寶十載(751年),又將昆山南部、嘉興東部、海鹽北部合為華亭縣,成為上海地區第一個行政建置。至宋代,華亭經濟更加興盛,人口不斷增多,“華亭縣全境逐漸形成許多物資交換的中心集鎮”,②唐振常、沈恒春:《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3、38、56、69、94頁。這使得北宋年間已有“上海務”之名(因在上海浦設立酒務而得名)的上海的地位日益凸顯。元朝統治者十分重視海上貿易,在上海鎮設市舶司,此舉更加刺激了商品經濟的生長,因而“上海鎮一躍而成為‘蕃商云集’的濱海大港,戶數已達六萬四千戶,人口數十萬”。③施宣圓:《上海700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6頁。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春,正式宣布設立上??h,其行政區域為:“縣境東西廣160里,南北袤90里。東至大海50里,西至華亭縣界110里,南至華亭縣界72里。北至蘇州府嘉定縣界18里?!雹芴普癯?、沈恒春:《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3、38、56、69、94頁。至明初,為了躲避戰禍人們紛紛避入上海縣,這使得上??h的戶籍達到了11.43萬余戶,人口有53.28萬余人,因而成為江南人戶最多的縣份之一。⑤唐振常、沈恒春:《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3、38、56、69、94頁。為了抵御倭寇的侵擾,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筑了上海城墻,周長9里,高2.4丈,有6座城門,從而“奠定了開埠以前上海城市的基本格局”。⑥張仲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9-10頁。明代知府實施的“禁?!闭咴谝欢ǔ潭壬舷拗屏松虾5貐^的對外貿易,影響了工商業的發展。元代興盛起來的棉紡織手工業在明代日益發達,晚明經濟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這對于上海地區的都市化進程形成了一股有力的推動力量。極為活躍的商品交流推動上海日益繁華,“上海街道上商肆林立,市場內百貨畢集”,而且“上海周圍的市鎮,也隨上海的繁榮日漸發展”,⑦唐振常、沈恒春:《上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3、38、56、69、94頁。上海已發展為頗具影響力的商業城市。“海禁”政策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始得解除,上海港在對外貿易和國內貿易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清代的上海地區演化為11縣(華亭、嘉定、崇明、上海、青浦、寶山、奉賢、金山、南匯、川沙、婁縣),⑧周維衍:《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過程及其今后的建設》,《史林》1987年第1期。其中上??h的面積經過屢次重新劃分不斷減小,雍正年間的上海縣縣境變為:“東到大海50里,西到青浦36里,南到華亭72里,北到太倉州寶山縣界12里,東西長86里,南北寬90里?!雹崽普癯!⑸蚝愦海骸渡虾J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3、38、56、69、94頁。學者薛理勇曾經指出:“1843年時的上海僅是一個靠近東海的一個小縣城,雖然憑借其在自然、地理上的優勢,正在成為一個沿海的港口城市,但上海的城廂區僅限于城墻以內的舊城區和東門外沿黃浦江的碼頭作業區和商業貿易區,城廂的實際面積不足2平方公里。而在這2平方公里內,大約居住著20萬以上的人口,擁擠、嘈雜、混亂、骯臟構成了這個縣城的特點?!雹庋碛拢骸杜f上海租界史話》,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第6頁。

上海城市的發展與上海的開埠有著十分重要的關聯。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上海、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一起開放。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1845年12月9日,宮慕久與巴富爾簽訂了《上海租地章程》,劃出了縣城北郊作為英國人的居留地,英租界于此產生。1844年訂立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使得美國和法國獲得了與英國相同的在華權益,此后美租界、法租界相繼在上海圈定。租界的出現呈現出帝國主義對于上海的強權,卻也加快了上海的都市化進程?!吧虾囊粋€封建的商業城鎮一躍而為我國最大的近代都市,并成為一個具有多種功能的經濟中心,這是和租界的商業發展和繁榮分不開的。”①施宣圓:《上海700年》,第162頁。開埠之后的上海在近代都市化進程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前后上海已具有十分顯赫的地位:“上海不僅是近代中國對外貿易和對內埠際貿易的中心,也成為近代中國的金融中心,成為國內最大的輕紡工業基地和交通運輸樞紐”,此外還“成為對全國城鄉吸納和輻射能力最強的多功能經濟中心城市”。②潘君祥、王仰清:《上海通史·民國經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63頁。1932年和1937年日本人分別對上海發起了“一·二八”戰爭和“八·一三”戰爭,對上海城市造成了巨大的破壞。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全面淪陷,日軍在上海加緊掠奪和搜刮,1943年又在幕后操縱汪精衛政權推行“統制”政策,致使上海經濟空前衰頹。國民黨政府統治期間,內戰爆發,上海城市的發展受到了抑制而退化,“上海工商業在解放前夕一片衰敗。到1949年4月,全市一千余家機器工業開工的不到一百家”。③潘君祥、王仰清:《上海通史·民國經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63頁。在這樣混亂、蕭條的局面下,上海的都市化進程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1949年5月27日,上海獲得解放,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城市建設不斷繁榮發展。

在對于上海文化的研究中,陳伯海先生曾經提出:“如前所述,上海文化的底子是古代吳越和明清江南文化。這個地區經濟開發早,文明歷史悠久,與中原聯系密切,文化積累也相對豐厚。南宋以后,城市商品經濟繁盛,文化心態中重商業、講實利的傾向便滋長起來,明清時期更達到其人文薈萃的頂峰。它不像北方社會趨于保守,亦少有閩廣一帶人士偏狹的排外心理,這些都為上海發展近代工業文明作出良好的鋪墊。五口通商,一枝獨秀,除了地理位置優越外,文化底基的作用也不可忽視。果然,經過現代化社會生產力的大手筆的一番涂抹,上海文化便從‘小家碧玉’式的江南傳統里脫胎而出,成長為儀態萬方的大家閨秀。”④陳伯海:《上海文化通史·引言》,陳伯海主編:《上海文化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第9頁。上海文化的底子是古代吳越和明清江南文化,這一評價切中肯綮。王韜就曾指出:“上海居南吳盡境,古為《禹貢》揚州之域。春秋屬吳,后屬越?!雹萃蹴w:《瀛壖雜志》卷一,清光緒元年(1875年)刊本,第23頁。從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走來的吳越文化,自商末周初起在江浙地區逐漸形成,吳越文化的粗獷中見精雅的特性,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忍辱負重成為吳越文化中悍勇倔強的象征。晉朝南渡后,士族文化的雅致柔美改變了吳越文化的粗獷一面,為吳越文化注入了士族精神書卷之氣,使吳越文化增加了溫婉雅致的審美傾向。南宋偏安一隅后,使吳越文化平添了享樂之風和奢靡之氣,在追求精致柔美中,呈現出吳越文化陰柔的特性。

譚其驤先生認為:“自秦至唐天寶十載,共九百七十余年,上海大陸上只在秦與西漢二百二、三十年中設置過一個海鹽縣治。南朝后期八十年間先后設置過前京、胥浦二縣。此外從東漢至南朝前期和自隋至唐天寶共約六百六十年內,竟然連一個縣治都不設,長期分屬于治所在今浙江、江蘇境內的嘉興、海鹽、昆山三縣?!鄙虾!斑t至一千多年前,仍未得到很好開發”,“這主要應該是由于當時海塘未筑,這片土地還經常受到咸潮浸灌之故”。①譚其驤:《上海市大陸部分的海陸變遷和開發過程》,《上海地方史資料(一)》,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2年,第19頁。宋代以后,尤其到了明清,蘇州成為吳文化的中心,明清時期的上海深受蘇州的影響,“令四方觀赴的‘吳風’又豈止是奢華之風,從大到小,從器物層面到精神世界,這一地區風尚的各個方面,無不受蘇州等城市風俗的浸潤。明清時期的上海為松江府所轄,這一地區與蘇州相近,文化上更是直接受到蘇州的影響”。②吳恩培主編:《吳文化概論》,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66頁?!敖郧暗纳虾?h,擴大而至松江府,文化方面一直籠罩在蘇州文化下面,仰視蘇州。”③熊月之:《海派文化:以江南文化為底蘊孕育而生的新文明》,《文匯報》2019年1月28日。梁白泉談到吳越文化時說:“由于吳越文化和水有密切關系,在審美觀上亦處處流露出蘊藉流動、和諧的性格。例如吳越人士因摹仿水的清音,而有絲竹之盛;而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更遍布太湖周圍。至于與北方蒼勁雄渾山水截然不同的江南山水,則孕育出清秀柔潤的江南文學和山水畫;小巧精致的江南園林,往往引水掘池,以求引景入園,倒影生輝故有‘無水不成園’之說。此外,飲酒品茗嗜好的盛行、對紫砂茶壺的講究等,亦無一不是與水結緣。水為江南帶來了繁盛的經濟實力和優雅的文化內涵,江南也借此贏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雹芰喊兹骸秴窃轿幕褐袊撵`秀與江南水鄉》,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8年,第12頁。上海在吳越文化的傳承中,明顯受到了吳越文化蘊藉優雅、清秀柔美的影響,發展與構成了上海文化的獨特性格。在明清時代江南文化的影響下,江南文化務實理性的開拓精神、開放包容的創新精神、精致柔美的審美精神,成為上海文化發展的底色,使上海文化在其不斷發展與繁榮的過程中,形成了大都市文化鮮明的特色。

1934年,文學家翻譯家曾覺之在《上海的將來》中說:“人常譏上海是四不像,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無所可而又無所不可的怪物,這正是將來文明的特征!將來文明要混合一切而成,在其混合的過程中,當然表現無可名言的離奇現象。但一經陶煉,至成熟純凈之候,人們要驚嘆其無比彩耀了。我們只要等一等看,便曉得上海的將來為怎樣?!雹菰X之:《上海的將來》,新中華雜志社編:《上海的將來》,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第79頁。上海這種“不中不西,亦中亦西”的文化特性,除了早先的吳越文化,而后的江南文化的傳承與影響外,外國文化的引進與影響,對于上海文化豐富與復雜的內涵形成具有決定性意義。“開埠以后的上海,在帝國主義紛紛入駐后,外來文化加快了在上海的傳布,外國傳教士的影響、外國文化文學著作的翻譯、洋學堂的建立與教育等,使上海在外來文化的傳人與接受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上海文化中西合璧的特點?!雹迼顒垼骸渡虾N幕c上海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頁。

三、江南文化傳統傳承與上海文化建設

上海作為一個港埠城市,決定了上海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上海作為一個移民城市,形成了上海文化的多元性創新性;上海作為一個商業城市,建構了上海文化的商業性精致性。上海20世紀30年代的繁盛,奠定了上海文化發展的基礎,但在解放以后的一段時期內,上海被改變了商業城市的特性。

改革開放以后,上海逐漸恢復了移民城市的特性,作為港埠城市的特性得到較為充分的弘揚,作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窗口、作為世界進入中國的港口,上海與世界更近了,世界與上海的聯系也更緊了。在加快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步伐中,上海作為商業城市的特性不斷彰顯。在此過程中,上海文化的傳統得到了弘揚,上海文化的建設得到了發展。

(一)江南文化、上海文化、海派文化

我們在探究江南文化與上海文化的關聯時,必須闡釋江南文化、上海文化、海派文化的概念,梳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弄清如何在傳承江南文化中,弘揚發展上海文化、海派文化。在此三個概念中,江南文化概念最大,可以涵蓋上海文化、海派文化。有學者闡釋江南文化:“我們所說的‘江南文化’,正是在辨析和界定了‘江南’這一地區的自然地理范圍和經濟范圍之后,再衍生出來的一種地域文化的概念。所以,‘江南文化’指的就是以江蘇、浙江為主體的長江下游南岸地區,在長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所積淀和傳承下來的一種地域文化。這種地域文化的形成,不僅依賴于這一片廣大地區在山川、物產、氣候、風俗、語言等自然地理條件上的相近、在經濟發展模式和水平上的相當,更重要的是,在長時期的歷史沿革中,它們所表現出來的較為趨同的文化氣象和氛圍。”①鳳媛:《江南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8年,第25頁。我們將江南文化的特性概括為務實理性的開拓精神、開放包容的創新精神、精致柔美的審美精神。

從地域范疇說,上海文化應該包容在江南文化之中,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上海文化也是江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吧虾N幕?,就其在近現代演變為自成格局的文化系統而言,是一種現代化的都市文化。它產生于都市生活的土壤,反映著都市人的生態和心態,有著近代工業文明(眼下甚至兼有后工業文明)的價值取向,并以現代化物質文明為其載體?!雹陉惒#骸渡虾N幕ㄊ贰ひ浴罚惒V骶帲骸渡虾N幕ㄊ贰?,第7頁。當然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其代表的文化具有其獨特的風范。“作為港埠城市、移民城市、商業城市,上海逐漸形成了其城市的文化個性,作為港埠城市,其具有開放的特性;作為移民城市,其具有多元的特色;作為商業城市,其具有商業化的特點,形成了上海都市文化的海納百川、多元并存、經濟發達的特點。具體表現為:中西合璧、追求創新,兼容并包、多元交融,商業氣息、追求實利,在良莠并存中逐漸形成了上海文化的傳統,以至于20世紀20、30年代的上海一度成為全國文化的中心?!雹蹢顒垼骸洞蠖际形幕l展趨勢與上海文化發展坐標、定位問題研究》,《科學發展》20019年第7期。上海在其不斷繁榮與發展過程中,商業文化的確立是上海文化形成的基礎,外來文化的引進是上海文化形成的新質,上海的文化傳統是上海文化形成的血脈?!罢情_埠以后面向世界的過程中,在東西方文化的撞擊與融匯中形成了上海文化的商業性、開放性、個性化的特征,上海成為了中國走向現代的縮影,上海成為了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文化制約著上海文學的發展,也影響了中國文學的走向現代化?!雹贄顒垼骸渡虾N幕c上海文學》,第10頁。上海文化是在都市上海地域中發展形成的具有商業性、開放性、個性化特征的文化。2007年5月,中共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提出上海城市精神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

從上海的城市發展歷程上說,沒有上海1843年11月17日的開埠,也就沒有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發展歷程中的必然產物,是上海文化組成的主要部分,海派文化是融匯了東西方文化的集合體,是上海文化與外地文化、外國文化融會貫通的結果。“在眾多區域文化中,海派較為年輕。近代以前,上海地區雖然已有悠久的文化傳統,有譽滿天下的文學家、科學家、藝術家,有行銷邈遠的土產品、工藝品,但從總體上說,是籠罩在吳越文化之中,沒有令人眩目的獨特光芒。鴉片戰爭以后,上海開辟為通商口岸,設立租界,政治格局、城市設施、人口來源、社會結構、交通網絡發生重大變化,海派文化異軍突起,扶搖直上,影響廣泛?!雹谛茉轮骸逗E晌幕庞[·序言》,張穎主編:《海派文化概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頁。熊月之先生將海派文化的特性概括為:開新、開放、靈活、多樣、寬容。他認為:“這些特點是是城市文化的商業性、現代性、世界性的具體表現。商業性派生出趨利、世俗、多變,現代性派生出個性解放、革新,世界性派生出崇洋、多樣、寬容。”③熊月之:《海派文化概覽·序言》,張穎主編:《海派文化概覽》,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頁。海派文化是上海開埠以后,接受了外國文化、外地文化后,融匯了本地文化的文化集合體,可以說沒有上海的開埠,也就不可能形成海派文化?!昂E晌幕荒艽碚麄€上海文化,但海派文化無疑是上海文化的重要方面,海派精神也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一部分?!雹荃U宗豪等:《世界城市精神文化論》,上海:學林出版社,2010年,第300頁。海派文化歸屬于上海文化,海派文化是上海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海派文化推進了上海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海派文化不等于全部上海文化,而是上海文化獨特性的集中表現?!雹堇顐愋拢骸逗E晌幕瘏矔た傂颉?,沈寂編著:《上海電影》,上海:文匯出版社,2008年,第5頁。上海文化的底子是古代吳越和明清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根基是上海文化,海派文化的萌生讓上海文化更為創新,發展豐富多樣,上海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也顯然推進了江南文化的現代化與現代性。

(二)上海文化建設與發展規劃與現狀

上海是一個商業都市,這是其基本特性,長期以來在上海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經濟的發展、商業的繁榮總是置于首位。上海從1843年開埠以后,英租界、法租界、美租界的劃定,一方面呈現出帝國主義列強殖民制度在上海的治外法權,另一方面也引進了國外先進的設備、城市的管理和生活方式,推動了上海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的繁榮。江南制造局對西洋科學文化書籍的翻譯、教會學校的創辦、報章雜志的創辦等,推動了近代科學知識在上海的傳布,對于近代上海知識分子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戊戌變法運動興起后,“則滬上總南北之匯,為士夫所走集,乃群中外之圖書器藝,群南北之通人志士,講習期間,而因推行于直省焉”。①康有為:《上海強學會后敘》,謝遐齡選編:《變法以致升平:康有為文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年,第332頁。陳伯海先生將1843年前看作上海文化的醞釀期,將1843年至1898年視為上海文化的生成期,“種種跡象表明,一種有別于傳統的新文化形態正在生成”;②陳伯海:《上海文化通史·引言》,陳伯海主編:《上海文化通史》,第4、5、6-7頁。將1898年至1949年看作上海文化的興盛期,認為“歸根結底,上海是現代化文化事業的建設中心,無論報刊發行、圖書出版、學校教育、文化設施、科學發明、藝術創新、工藝技術或城市建筑,在全國各大城市中間,它都稱得上數一數二,從而對整個文化潮流的更新起著導向作用”;③陳伯海:《上海文化通史·引言》,陳伯海主編:《上海文化通史》,第4、5、6-7頁。將1949年至1978年看作上海文化轉折期,將1978年以后看作上海文化的更新期,“上海再一次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這對于重塑上海城市和上海人的形象,將會有深遠的影響”。④陳伯海:《上海文化通史·引言》,陳伯海主編:《上海文化通史》,第4、5、6-7頁。

上海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經濟發展始終成為上海城市規劃的基本定位。在1986年制定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中,在國務院對于上海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的批復中指出:“上海是我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也是我國最大的港口和重要的經濟、科技、貿易、金融、信息、文化中心,應當更好地為全國的現代化建設服務。同時,還應當把上海建設成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經濟貿易中心之一。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和各項事業的發展,都必須從這一點出發。”⑤《國務院關于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的批復》,國函(1986)145號,1986年10月13日。將上海的發展定位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經濟貿易中心之一”。1992年12月,在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六次代表大會上,市委書記吳邦國作報告《解放思想、把握機遇,為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城市而奮斗》,并提出“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城市”,指出:“黨的十四大報告指出:‘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設成國際經濟、經貿、金融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h中央的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確定了上海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了九十年代乃至今后更長一段時期的戰略目標。”并且提出“盡快把上海建設成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⑥吳邦國:《解放思想、把握機遇,為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城市而奮斗》,《上海支部生活》1992年第24期。

1996年在《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與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將上海建設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和國際經濟中心城市”。2001年2月,上海市第十一屆人大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在制定未來5年的發展目標時,開宗明義地指出:“21世紀,是上海加快建設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的新時期,也是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地位,全面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新階段。”⑦黃金平、王慶洲等:《上海經濟發展三十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79頁。2003年12月,在《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1999—2020年)》中提出:“根據中央的要求,上海要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之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2009年4月,《國務院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強調了上海發展的國際金融、國際航運“兩個中心”目標,要求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2009年9月30日,市委書記俞正聲在《在上海市各界人士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我們要始終堅持抓好發展第一要務,扎實推進‘四個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膫€中心’是中央對上海的要求,也是上海發展的目標和定位。”①俞正聲:《在上海市各界人士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文匯報》2009年10月1日。“四個中心”“四個率先”成為上海發展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成為上海城市發展的追求。

2011年1月,在《上海市“十二五”規劃》中首次將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寫進文件中:“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加快建設充滿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推動國內外文化交流合作,全面增強城市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加快建設更具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充滿魅力的國際文化大都市?!痹?011年11月12日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九屆委員會第十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上海市委關于貫徹〈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遵循文化發展規律,發揮上海文化優勢和世博會后續效應,提高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努力建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國際文化大都市,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貢獻”“到2020年,市民綜合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顯著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建成文化要素集聚、文化生態良好、文化事業繁榮、文化產業發達、文化創新活躍、文化英才薈萃、文化交流頻繁、文化生活多彩的國際文化大都市”,②《到2020年,上海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解放日報》2011年11月24日。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成為上海2020年的遠景目標。2016年1月出臺的《上海“十三五”規劃》提出:“把文化軟實力作為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注重發揮重大設施、重大活動和大師級文化領軍人才的帶動作用,推動文化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增強核心價值觀感召力、理論成果說服力、宣傳輿論影響力、文化產業競爭力,基本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③《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解放日報》2016年2月1日。提出在“十三五”期間“基本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強調“到2020年,基本建成經濟活躍、法治完善、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城市安全、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市民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感受度進一步提升”。④《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解放日報》2016年2月1日。2016年8月《上海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提出:“上海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與文化大都市。”建設“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打造更具活力的繁榮創新之城,營造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建設更可持續的韌性生態之城。①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上海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6年第9期。2016年,上海社會科學院編纂的智庫報告認為到2050年上海宜邁向全球文明城市,具體可分“三步走”:2030年成為世界最大城市群首位城市,2040年建成領先的全球城市,2050年邁向全球文明城市。②李玉:《上海社會科學院發布智庫報告〈上海2050年發展愿景〉提出“全球文明城市”概念》,中國社會科學網,http://www.cssn.cn/gd/gd_rwhd/gd_zxjl_1650/201601/t20160120_2836040.shtml?COLLCC=1996986172&。2017年頒布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指出:“隨著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發展潛力與競爭能力的核心要素,這座擁有多元文化、開放包容的城市,將崛起成為東西方文明相得益彰、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交相輝映的國際文化大都市?!睂⑸虾=ㄔO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2011年上海提出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國際文化大都市,2016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至2040年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2050年邁向全球文明城市,2017年提出建設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交相輝映的國際文化大都市,上海改變了以往僅僅關注的經濟指標,注重城市發展與建設中的文化建設文化發展,不斷將上海城市建設的目標推向世界。

(三)上海文化建設的短板與發展思路

上海在經濟發展中努力推進文化建設,但我們依舊看到了上海文化建設中的某些缺憾與短板,成為建設與發展中的某些不利因素。我們將上海文化的建設與發展置于江南文化傳統繼承和發展中進行觀照,提出相關的改善思路和建議。

1. 上海的文化建設缺乏江南文化的視閾和互動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應該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以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設成國際經濟、經貿、金融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边@主要是從經濟發展與引領的角度,對上海的發展與建設提出了任務。在舉辦2010年世博會后,上海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形象已經真正確立,作為長江三角洲文化中心的地位也基本確定,上海應該在文化建設和發展中拓展其文化建設的江南視閾,努力加強與長三角各省市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互動,不僅在經濟建設和發展中成為經濟、經貿、金融中心,而且應該在文化建設和發展中真正成為長三角和長江流域的文化中心;不僅努力推進上海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也促進長三角各省市的文化交流與文化建設,從而引領與帶動長三角的文化建設與發展,在傳承江南文化的歷史傳統中推進江南地區的文化建設和發展,推動長三角和長江流域地區的文化交流和發展。

2. 上海的文化建設缺乏創新開拓的氛圍和力度

上海作為國際文化大都市,應該具有創新開拓的城市精神,無論在經濟建設方面,還是在文化發展方面,都應該傳承江南文化的開放包容的創新精神。雖然上海在2011年就提出“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但是從總體上來看,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在創新開拓方面,與國際上的文化大都市相比,差距很大。根據寇中來等人撰寫的《中國城市和產業創新力報告2017》統計,2016年在中國城市產業創新力指數排行中,北京列第一(1061.37),深圳列第二(694.05),上海列第三(541.33)。在中國人民大學制作的“中國企業創新能力100強”排序中,企業數基本延續了如上次序:北京第一(24家),深圳第二(16家),上海第三(10家)。在“福布斯中國最具創新力50強”的排序中,北京第一(18家),杭州第二(10家),上海第三(8家)。①王曉華:《環杭州城市之問:關于上海城市創新能力的思考》,《上海商業》2019年第5期。在城市產業創新方面,上海落后于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在文化發展和文化建設方面,上海也缺乏創新開拓的氛圍和力度。雖然上海已打造出一些品牌文化產品,如雜技表演《時空之旅》、舞劇《野斑馬》、功夫劇《少林武魂》、音樂劇《I LOVE YOU》、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雖然上海已確立了一些有國際影響的文化活動,如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海電視節、上海旅游節、上海國際藝術節等,但是整體而言,上海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創新開拓的氛圍和力度顯然是不足的,在電影、美術、戲曲、歌劇、文學等方面缺乏有全國或國際影響的精品力作。

3. 上海的文化建設缺乏精致柔美的審美精神

在上海建設和發展的歷史中,常常追求精致和卓越,擁有蜜蜂牌縫紉機、華生牌電扇、永久牌自行車、鳳凰牌自行車、上海牌手表、三五牌臺鐘、海鷗牌照相機、紅燈牌收音機等全國著名品牌,有的產品甚至享有國際聲譽。在城市建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外來人口的大量涌入、商品社會的急功近利、對傳統文化的極端忽視、對西方文化的過度崇拜等,造成了上海文化建設方面粗糙粗俗的偏向。歷史上的名牌產品風光不再,原創的有影響的產品鮮見,尤其作為中國電影搖籃的上海,多少年來缺少具有全國性影響的電影作品。上海在國際文化交流中,總體上請進來的多、走出去的少,讓國際經典作品登上上海舞臺的多,打造具有國際水平精致柔美的精品力作少。如在21世紀以來上海引進的外國歌劇中,美國百老匯歌劇成為歌劇引進的重點,2002年百老匯歌劇《悲慘世界》首次登臨上海舞臺后,《貓》、《劇院魅影》、《獅子王》等作品不斷。在百老匯歌劇引進上海舞臺的過程中,還出現了百老匯歌劇中文版,如中文版的《貓》《Q大道》《媽媽咪呀》。作為國際大都市的上海,歌劇在上海已經牢牢地站穩了腳跟,如何打造上海原創歌劇的精品力作,如何讓上海的原創歌劇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這是上海在建設國際文化大都市過程中的重要任務。

上海在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已經確立了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上海在未來的建設和發展中,仍然應該傳承江南文化的務實理性的開拓精神、開放包容的創新精神、精致柔美的審美精神。上海在城市建設和文化發展中,應該始終注重江南文化的視閾和互動,努力確立上海作為長三角和長江流域文化中心的重任;應該始終注重上海文化創新開拓的氛圍和力度,讓上海成為全國文化創新的先驅者;應該始終注重上海文化建設精致柔美的審美精神,打造具有上海特征的國際影響的精品力作,將上海真正建設成為卓越的全球城市、全球文明城市。

猜你喜歡
上海文化
上海電力大學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我去上海參加“四大”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上海之巔
少先隊活動(2021年5期)2021-07-22 09:00:02
上海城投
上海諦霖鄒杰 Hi-Fi是“慢熱”的生意,但會越來越好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人乱偷精品视频a人人澡|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经典三级久久| 国产毛片片精品天天看视频| 永久天堂网Av| 亚洲人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99性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色图| av在线5g无码天天|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日韩国产黄色网站| 小说 亚洲 无码 精品| 日韩免费成人| 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 中文字幕亚洲专区第19页|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秋霞午夜国产精品成人片|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国产情侣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国产原创第一页在线观看|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亚洲色欲色欲www网| 青青操国产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观看| 午夜三级在线| 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亚洲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18禁高潮出水呻吟娇喘蜜芽| 国产免费看久久久|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视频久久|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午夜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国产亚洲精久久久久久久91|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日本一区高清|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91国语视频|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一区在线观看| 久久婷婷人人澡人人爱91| 88av在线看| 伊人无码视屏|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自拍欧美亚洲| 免费在线a视频| 风韵丰满熟妇啪啪区老熟熟女|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性爱网站|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a级毛片网| 中文字幕无码电影|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第一页| 午夜色综合| 国产99精品久久|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亚洲中字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18p| 天天爽免费视频|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自拍偷拍欧美|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观看www色|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中文无码资源站| av午夜福利一片免费看| 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伊人电影|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A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