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磨子橋小學分校 賀麗萍
一年級的時候學生讀了《三字童謠》《拼音兒歌》《日有所誦》《小學生必背古詩詞》……這些也是每天晨讀的內容,由教師帶領學生開啟每一個早晨。早上讀,晚上復習,學生每天都要積累一點東西。升入二年級以后,我打算帶著學生讀蒙學經典,古人留下的精華我們應該傳承。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是記憶力的黃金時期,此時不抓更待何時。于是我在班級發起倡議,并得到了家長的響應。我們打算先從《三字經》入手,這本書家長一般都會給孩子買,有些孩子只是知道一點點,全部讀完的孩子基本沒有。于是我們很快達成共識,明確了讀什么之后,家長迅速為孩子買書,以前有書的可以直接拿來使用。
怎么讀?這是一個困擾我很久的問題。疫情期間,教師不能到校上班,學生也不能上學,我除了正常地開展線上教學、批改反饋作業外,還有一個艱巨的任務就是照顧自己的孩子。孩子即將滿五歲,每天精力旺盛,不能出去玩,我們之間有了大量的時間共處,于是我帶著孩子讀《三字經》。首先,我找來兩張A4 紙,詳細制訂了每天的閱讀計劃,把整本書的內容細化為44 天完成,每天誦讀26 個字。比如第一天的內容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第44 天剛好是“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我把計劃表張貼在墻上,完成一天的內容就在后面畫一顆五角星,并且向孩子承諾,整本書誦讀完后可以滿足他一個小小的心愿。開始孩子很有興趣,但是讀到一半就不愿意堅持了。我分析可能是從小給孩子讀過前面的內容,所以前幾節孩子背得很快,后來越來越不熟悉,孩子慢慢也就沒有了興趣。怎么辦呢?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凱叔講故事”app 上發現凱叔在讀《三字經》,除了誦讀外,還鏈接了小故事。于是我果斷地買下了《三字經》的內容,孩子一邊誦讀一邊聽故事,每個故事是對誦讀內容的解讀,孩子越聽越有興趣。
閱讀光有興趣不行,還需要執行。每天早上起床我就打開音頻,跟著孩子一起誦讀,我們規定讀完五遍再洗漱。睡前也是我們的故事時間,洗漱完畢,打開音頻,誦讀對應的故事,每一天在故事中入睡。我和孩子一直堅持閱讀,在第44 天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我和孩子都有滿滿的成就感。
在自己孩子身上實驗之后,我把經驗分享給了學生家長,把計劃表也同時分享給了家長,大家根據孩子的情況做出調整。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有的家庭堅持得很好,有些家庭光計劃不行動,于是要求學生每天在微信群里打卡,以此督促學生堅持閱讀。早上讀五遍,晚上讀五遍,大多數學生是可以進行背誦的。少數學生背誦困難,但是沒關系,只要堅持閱讀就可以,實在背誦不了也沒有關系,每天大聲誦讀也是一種方式,只要在閱讀就行。
共讀兩周時間后,我設計了一張問卷調查表,內容如下:(1)孩子讀沒讀?讀了多少?(2)孩子在讀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么解決的?或者是還沒有解決?(3)家長是怎么引導孩子堅持讀下去的?采用的是什么方法?(4)是用哪個時間段來讀的?有沒有固定時間?(5)孩子讀了以后有什么變化?
家長的回饋紛至沓來,有些家長反映孩子每天早上吃早餐前要誦讀三遍;有些家長說孩子不明白意思,需要家長一邊講解一邊閱讀,這樣讀起來會順利一些;有些家長反映孩子作業拖沓,沒有留出時間閱讀;有些家長說孩子讀起來沒興趣,打不起精神……
針對以上問題,我進行了思考,尋找相應的解決辦法:(1)推薦書籍版本,帶拼音有注解的更適合此年齡段的孩子使用,不認識的字借助拼音拼讀,不理解的字詞借助注釋理解;(2)固定時間進行閱讀,保證每天閱讀十五分鐘,讓孩子形成思維定式;(3)家長和孩子共讀,孩子當小老師教讀,家長跟讀,讓家長適應孩子的節奏,培養孩子的自信心;(4)最重要的是堅持,并且家長的堅持尤為重要,無論有多忙,共讀時間一定要預留,在家長的帶領下,孩子才可以走得更遠。
接下來我把建議反饋給家長,每個家庭根據家庭實際情況做出調整,我們的親子共讀才得以繼續開展。
有了《三字經》的共讀經驗,我們又開始共讀《弟子規》。我把內容分成八篇: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余力學文,每周一篇,八周讀完。根據上本書的經驗,做好計劃表,每天落實24 個字,讀完一天的內容畫上一顆五角星,以此來增加孩子的成就感。
這本書我帶著自己的孩子讀,家長帶著學生讀,每天在微信群打卡,彼此互相激勵、互相學習。在共讀過程中也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們也會在微信群里分享,這也成為我們堅持的動力之一。
八周之后,我跟孩子讀完《弟子規》,班級一部分學生也讀完了,我們開始誦讀《千字文》。有了前兩本書的經驗,這本書堅持得更加順利。我們把《千字文》分為四個章節,在“喜馬拉雅”App 上找到音頻,每天早上播放音頻,給孩子整體輸入,孩子一邊洗漱一邊聽,吃完早飯跟著音頻誦讀兩遍,晚上再誦讀兩遍,一周之后,一個章節就已經熟悉了,整本書可以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誦讀。
很多時候,教育孩子光講大道理是無法行通的,有了共讀的積淀,家長與孩子在很多地方一點即明。比如孩子挑食,家長只要說“對飲食”,孩子立馬接上“勿揀擇”;學生學習心不在焉,教師馬上說“墨磨偏”,學生答“心不端”;對書寫潦草的學生說“字不敬”,學生馬上會接“心先病”;家長叫孩子不答應,說“父母呼”,孩子不由自主地接口“應勿緩”……因為大家都在閱讀,增加了彼此的默契感,彼此說的什么都明白,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班級一個學生的父親和我分享,有一次他生病了,孩子把中藥熱好后還嘗了一下才端給他喝,他當時心里感動極了,心里一直在感嘆,讀書真的會給孩子帶來變化。看來“親有疾,藥先嘗”已經深入孩子的內心,有女如此,足矣。
還有一位媽媽分享她家的變化,以前她的兒子每次叫他幾遍才會答應,喊他做什么事總是喊不動,讀了國學讀物以后,感覺孩子慢慢改變了,母子關系也要更好一點,孩子會體貼人了。有一次加班回家晚,一進門孩子就親熱地迎上來,問媽媽累不累、渴不渴,當她接過孩子遞上來的水杯時,一時沒忍住,眼淚都流出來了。孩子讀的是文字,但浸潤的是心靈。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我們要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怎么傳到孩子的思想中,國學經典已經給出了答案,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去誦讀,去吸收精華。
目前,班級國學啟蒙親子共讀已經開展3 個多月了,這3 個月對我們都是考驗,我越來越相信水滴穿石,每天堅持一點點,一個月下來你就會看到變化。看著家里的國學書籍墻越來越滿,心里感到由衷的高興。每天最喜歡聽的一句話就是兒子問我:“媽媽,哥哥姐姐讀到哪里了?有沒有我讀得快?”堅持就是力量,我認真總結,覺得以下幾點非常重要。
第一,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更有助于培養孩子的習慣。我和兒子的閱讀時間是一早一晚,每天20 分鐘。有時候我忙其他事情耽誤了時間,孩子還要提醒我該誦讀了。
第二,父母的堅持更加重要。不管孩子學什么,父母的堅持都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只有父母堅持,孩子才能堅持,這對為人父母也是一種考驗。
第三,一定要相信孩子,正面進行引導。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我們要相信孩子,蹲下來,多鼓勵、多肯定孩子,幫助孩子樹立自信。“你可以的!”“你能做到!”“媽媽相信你!”這些都應該成為父母的口頭禪。
第四,不斷強化孩子的成就感,賦予孩子內在力量。比如把計劃表貼在墻上,讀完一節畫一顆五角星,就是想讓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成果,強化孩子的成就感,讓孩子在堅持的過程中獲得內在力量。
第五,強迫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萬事開頭難,一旦開始行動,后面會越來越輕松,但前期確實需要成人為孩子付出,付出時間、付出精力,堅持21 天養成一個良好習慣,再堅持五個21 天可以固化這個良好習慣,等到孩子形成誦讀的習慣,我們就會收獲滿滿的成就感。
感謝親子閱讀大賽,讓我們開啟了這一段旅行。大賽雖然已經結束,但我們的親子共讀不會落幕,愛孩子,愛閱讀,堅持就是力量,每一天都是嶄新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