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區祥富小學 張 琦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科學學科教學可有效激發其想象力,通過將此學科的理論知識付諸實驗操作,可使學生在手腦結合應用的學習活動中逐步提升個人能力,實現全面發展。
首先,應用動手能力的實踐教學,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理論知識。在初學科學時,學生多會出現難以快速理解其中抽象知識的情況。對此,教師往往會結合實踐操作演示幫助學生理解。但僅憑觀看,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為改善上述情況,教師可在教學期間帶領學生應用學科知識進行實驗操作。在操作中,學生能通過實踐結果及時發現自身理解與教師講解的異同點,亦可通過動手操作進行掌握。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鼓勵學生積極驗證想法,幫助學生從多角度理解當前所學科學理論知識。
其次,應用動手能力的實踐教學,能改善學生生活及學習中的多項不良習慣。在小學階段,科學學科所傳授的知識往往充滿趣味,但部分學生或存在上課不認真聽講、搞小動作、不認真記錄筆記等不良學習習慣。針對此類情況,教師可利用動手實踐教學對其進行合理的約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此類學生可發現,如果不認真聽講,將無法明確后期實驗中部分理論知識的具體應用方法,亦無法充分享受實驗所帶來的樂趣。另外,部分科學實驗亦有健康生活作息的引導作用,如在學習時間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拓展生物鐘的相關知識,使學生知道正常作息對身體的益處,及非正常作息對身體的影響。學生受到鼓舞,亦可自發在生活中記錄自身生物鐘調整的規律,進行具有創新立意的長期實驗記錄。由此可見,動手能力的科學實踐教學,能改善學生的各種不良習慣,引導學生正向成長。
盡管科學學科的動手實踐教學充滿樂趣,富有教學及引導意義。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依舊有學生對實踐教學缺乏操作興趣。小學階段科學教學的教材知識盡管不是很難,但依舊存有相對理論化的知識構成,會使部分不甚熱愛理科學習的學生喪失學習興趣,進而對后期的實踐操作也興趣乏然。部分學生對科學實驗存有誤解,在初期認知時以為是學科附屬的教學娛樂活動,當真正接觸后發覺其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標準,自此喪失了大半的學習興趣。
在實行實踐教學過程中,部分學生的動手能力較差。學生動手能力差的原因主要分以下幾點。第一,學生學科基礎知識不牢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未能及時內化知識,亦未向教師提問,或自存知識學習盲點而不知。第二,學生知識理解上存在偏差。此類情況與第一點情況相同,需要教師及時疏導,亦要通過動手操作驗證。第三,學生動手方面存在弱點。部分學生在操作時或多出現微調誤差、記錄失誤、讀數不清等情況,在動手實踐中加強專注,多次練習即可。盡管動手操作能力差并非大問題,教師亦不應忽視。
在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小學師生均更多關注主科教學,對于科學之類的學科并未加以重視。部分學生將其當作未來物理、化學學科的預先引導,此類想法本身與科學學科教學的初衷并沒有太大的偏離,但依舊會使得學生忽視學科的重要性。另外一種“忽視”情況即為直接不重視科學學科的教學。部分學生在學習科學學科時持有較為隨意的學習心理,面對教材知識均呈“我會了”“很簡單”“沒學之前便知道了”等相對傲慢的態度。在進行實踐操作時,此類學生多以旁觀或“指點江山”的姿態與其他同學合作。在實行單人實驗時,此類學生的實驗完成度亦乏善可陳。教師應著重注意學生此種忽視學科教學及動手能力培養重要性的情況,避免學生整體發展的失衡。
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深入了解科學學科知識,產生主觀知識探究欲望的重要因素。在小學階段,科學教學并非注重理論講解,而是希望學生從興趣出發,實現高效的知識內化及相關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可應用多種教學模式,幫助學生發現自身在科學學科教學的興趣所在,并以此為原點,逐步拓展,形成熱愛此類學科教學的學習思想與全新的學科認知概念。科學教學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材中亦有諸多實驗教學安排。由此可見,此類學科的動手能力培養亦屬于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情境設立下,動手操作的實驗教學會更加生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隨之提升。
如在進行“聲音的傳播”這一課程的實踐教學時,教師可在教室中設立實驗情境。首先,教師邀請三名學生上臺,在臺上領取多組連有毛線的紙杯。而后,教師需將學生分別扣在三個大紙箱中,留出毛線可露出的窗口,學生之間可應用連線傳聲筒對話,此時,教師為學生安排傳遞信息的任務。第一階段,教師告知第一個學生詞語,尤其應用傳聲筒傳遞,以此類推,最終由第三名學生寫下詞語。第二階段,教師在告知詞語后,到中間進行干擾,用手指捏住一到二、二到三的毛線,看最終信息能否傳到。第三階段,邀請第四名學生上臺,用另一根毛線連接二到三的毛線,看是否能“監聽”到傳遞的信息內容。此番實踐操作過后,學生便可深度理解“聲音可靠介質震動傳播”這一知識點。
學生在實驗中出現動手能力差的情況,并非無法改善。針對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固、理解偏差及實際動手能力較弱的不同狀態,教師均可應用導向實驗予以解決。導向實驗指在整體實驗過程中加強教師的參與度,優先進行知識梳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進而通過幾項小環節技能測試,幫助學生跳出操作失準的困境。
如在學習“點亮小燈泡”這一課時,教師可帶領學生優先復習上一課“生活中的靜電現象”知識內容,并從中挑選與當前課程知識有關聯的知識點,進行適當的延展講解。在學生初步聯想到電子在電線電路中運行的模擬場景時,教師可由此展開多項知識點的提問,或反向引導學生向自己提問,以此發現學生對當前知識理解的誤區與盲區。在初步梳理前期及當前知識點后,教師向學生講解稍后實驗的具體操作。連接燈泡的操作相對簡單,并無苛求準度的相關操作。教師可給學生發放電線,讓學生剪下外層絕緣膠皮,觀察電線內部構造,以便后期連接操作時保證金屬點接觸。部分學生在連線操作時或會出現開關連接失效的情況,此時教師可幫助學生檢查連接電路,著重查看電線斷連處的連接狀態。常亮或因開關材質問題,不亮則多傾向于線路連接不暢。在檢查整體連接并無問題后,教師可暫時止言,讓學生自行思考。學生在再次檢查電路后會順利聯想到是燈泡的問題。此次動手實踐不僅幫助學生實現了學科教學內容的有效內化,還幫助學生構建了基礎的生活電路檢修常識,豐富了學生的見識。
小學生對學科的重視度,主要取決于其個人特性及身邊人對其的影響。教師首先應對其進行意識引導,應用課外拓展教學開闊其眼界,使其了解到當前所學知識在社會工作及現實生活中均有所應用,部分知識如合理應用,亦可救人于水火。
如在“熱傳導”相關知識的學習中,教師可應用現實實例與動手實踐結合的教學手法進行講解。學生都知道冬天用舌頭去舔冰柱或鐵欄桿,舌頭會瞬間黏在冰凍物體上。教師可在此處進行原理講解,“舌頭上有唾液,人體的熱度無法抵抗冰錐及鐵欄桿的寒冷程度,舌尖上的液體便會一瞬間冰凍,無法靠體內熱傳導溫度化開”。此時正確的操作應為取用溫水澆至舌頭凍結處,使黏結舌頭與冰凍物體的霜冰迅速化開。通過教師的講解,學生亦可應用沾有水的水晶泥進行模擬實驗,并嘗試強硬拉扯,查看此種操作的后果。
總的來說,在科學學科教學中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能幫助學生豐富學習體驗,使其對學科產生新的認知。教師亦應優先了解本校科學教學中學生動手能力應用現狀,進而通過應用情境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應用導向實驗提升學生操作能力,應用課外拓展提升學生學科重視度等,以此逐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積極動手探索知識中蘊藏的奧秘,促成此學科知識的高效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