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濱江小學 何細梅
美術泛指創作占有一定平面或空間,且以“可視性”為主的藝術,核心理念為“讓藝術融入生活、融入思維、融入靈魂,活在當下”?;诋斍暗慕逃季S,小學美術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過程,以貼近生活且豐富多彩的活動方式,完成對美術藝術創作的教學及欣賞。在此期間,除了視覺層面產生的享受之外,師生還應注意對“好聲音”的發掘。
目前,歐美發達國家的教育界已經形成了一種共識,提出了STEAM新型教學模式。STEAM 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 藝 術(Arts)、 數學(Mathematics),STEAM 模式將所有學科融合為一個整體,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科之間的壁壘,以個性化、多元化的方式,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以小學美術教學為例,無論是繪畫過程還是賞析自然界之中的“美”,美術帶給人的第一印象在于通過視覺功能進行觀察。換言之,賞析過程以及得出的結論無法脫離“看”的限制。羅恩菲德在《創造于心智的成長》中指出:“在藝術的教育中,藝術僅僅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其本身并非最終目標”。結合STEAM 模式加以解讀,得出的結論是:藝術教育的目標,是在人們“創造美”的過程中,使自身具備更多的創造力。而此種創造力本身以何種方式具體呈現,將來會應用何處,并不應該受到形式的限制,教師只需注重應用方向是否與道德法律一致即可。也就是說,藝術本身并無界限,視覺、聽覺、觸覺所接觸到的“美”,并非全貌,而是“美”本身在相應層面的具體展現,被相應的感知渠道所發掘。比如在賞析一幅藝術作品時,盡管其處于靜態,觀察者僅僅依靠視覺功能,即可窺得全貌,但若發散思維,巧妙運用聽覺功能,與作品中的人物、環境、時代乃至創作者精神層面的交匯,并非不可能。
綜合而言,在靜態的藝術作品中,盡量探尋動態元素,特別是圍繞思維的拔節聲、繪畫的下筆聲、心靈層面的渴望聲等開展教學工作,能夠極大地豐富小學美術課堂,使孩子進一步貼近藝術、感悟藝術,最終創造藝術。此種新型教學模式充分展現了我國教育體系的人文底蘊、辯證科學精神以及實踐創新能力,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高度貼合,具備較高的可行性。
小學生年齡較小,涉及感悟時,教師應該注重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比如:結合課本中“媽媽的節日”這一章節,教師可以將輕柔舒緩的輔助音樂與美術創作或賞析過程相結合,通過多元刺激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不同藝術表現形式散發出的魅力。
設計一:引導學生回想與“媽媽的節日”有關的內容。孩子能夠脫口而出“母親節”“婦女節”。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回顧在生活中,母親關愛自己的具體行為,完成對課堂教學活動的預熱。
設計二:學生發散思維,找尋與母愛有關的美術作品,并進行欣賞。在此期間,教師應分兩步走,其一,對一些畫作進行賞析,如母親為女兒梳頭的作品、母親抱著孩子行走在田間的作品等,使學生將自己記憶中的畫面與美術作品相結合,逐步加深體會;其二,賞析完畫作后,拉回視線,集中在中國古代的詩詞以及水墨畫上。其中,唐代詩人孟郊所著的名篇《游子吟》膾炙人口,幾乎所有學生都會脫口而出“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至此,常規引導的過程全部完成。
設計三:在賞析美術作品時,配以輕柔、舒緩又具備深厚含義的音樂,使學生同時收獲來自視覺、聽覺方面的體驗,從心靈層面提升對母愛的感悟。比如著名作曲人鮑比達先生在央視《經典詠流傳》第二季中,以《游子吟》為詞,譜寫了一首兼具母子小愛與家國情懷大愛的作品。教師可以在學生欣賞畫卷時播放這首契合度較高的音樂作品,該首作品共分為三個有詞樂章,第一樂章由鮑比達演唱,其滄桑的表達,仿佛在訴說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故事;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均為8 ~15 歲的青少年演奏,在他們清脆、稚嫩嗓音的演繹下,將游子的身份帶入孟郊本人,帶入眼前的每一幅畫卷中,使靜態、定格的畫面在學生的眼中、心中呈現出動態。
設計四:鮑比達創作的《游子吟》,其高明之處在于不同樂章之間完全通過樂器的疊加,使作品蘊含的情懷提升至新的高度。比如在第一、第二樂章之間,存在維持數十秒的同一旋律四重奏,涉及古箏、長笛、小提琴、鋼琴。首先,古箏的聲音清脆,仿佛處于懵懂狀態的孩子,在母親面前撒“歡”;其次,長笛的聲音略有成熟,好像訴說孩子已經成長為少年,其中的歡快元素,代表母親的欣慰;再次,小提琴略顯厚重,體現著隨著孩子的成熟,母親不可避免地衰老,但母愛只會越來越重;最后,鋼琴的大氣,將母愛升格,上升至家國情懷的高度,整首音樂作品與以母愛為題的畫卷達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能夠使學生內心深處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并初步感知國家與人民之間的關系。
美術教學多元化,要求美術課堂教學具備更多的趣味性。
第一,思維層面的拔節聲音。聲音具備動態性,其產生源頭為物體因多種原因發生振動。如果這一過程不存在,原則上,聲音也不會產生。但聲音又具備相對性,甚至是色彩性,故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對美術作品中的靜態元素進行解析,找出可能潛藏聲音之處。實際上,發散思維的過程,正是求之不得的思維拔節過程。比如:在“畫聲音”的教學章節中,很多學生將視線集中在自然界,如綠色的樹葉、透明的溪流、白色的雪花。在繪畫的過程中,學生仿佛置身于特定的場景,感受樹葉晃動、溪水流動、雪花飄動產生的聲音。此外,一些學生還會腦洞大開,如帶有抽象色彩的“黑色聲音”,畫面可以由兩幅插圖組成,第一幅:一家人圍聚在桌前,享受晚餐,伴有歡聲笑語;第二幅:漆黑一片。因為停電的原因,打亂了之前的畫面,具體的聲音,由觀者自行腦補。基于此種邏輯,“黑色的聲音”確實存在,但更加精彩的聲音是學生的思維拔節音。
第二,繪畫過程的下筆聲。思維拔節聲具備一定的抽象性,且較為虛無縹緲。與之相比,在繪畫過程中,畫筆與畫紙之間因頻繁的接觸而產生的“沙沙”聲,蘊含著一種特殊的力量。比如運用鉛筆對人物肖像進行素描時,每一筆劃過畫紙的過程都令人心曠神怡。如果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繪畫,周圍此起彼伏的“沙沙”聲,也會形成一種使人陶醉的氛圍,學生用心完成繪畫這一靜態作業,但畫筆與畫紙之間因摩擦振動而產生的聲音,似乎是現場唯一向外傳遞的信息。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內心既需保持平穩,不驕不躁,又要保留一定的激昂成分,在一些特定的條件下,可以完全映照出學生內心的聲音。
第三,在欣賞美術作品時,教師應當充分運用讀畫技巧,感悟靜態畫面散發出的動態聲音。比如畫面中出現了一條栩栩如生的魚,如何在這一幅靜態的畫面中添加動態的元素(主要是聲音)?當學生充分發散想象力,課堂的趣味性必然能夠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和魚關聯最大的,且令人印象深刻的聲音是貓的叫聲。故看到魚之后,很多學生的內心深處會下意識地出現“喵喵喵”的聲音,而小貓“圍繞著魚打圈圈”時呈現出的憨態可掬、萌態十足的樣子,又會使學生聯想到其他聲音像魚缸被打碎的聲音、桌上物品被碰觸落地的聲音等。實際上,一幅靜態作品的價值,可以呈現在多個方面,當其中的關聯性聲音被充分發掘,進而使觀者開展豐富聯想時,即可說明作品已經獲得了成功。
總之,基于不同的切入視角,能夠獲得不一樣的體會。小學美術教學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兼顧個性發展與知識技能習得,既要滿足學生生理、心理的發展需要,又要突出情感、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進而養成積極的價值觀。在此過程中,如果人為地對感悟方式進行限制,實際上會剝奪孩子的創造性。綜合而言,使“好聲音”在美術課堂絢麗,有利于提升孩子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