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淼章
2018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廣州市視察,第一站是荔灣區歷史文化街區永慶坊。習總書記沿街視察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并指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環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習總書記關于廣州城市建設要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的重要指示,為傳承和創新發展廣州城市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
廣州地處珠江三角洲的北端,瀕臨南海,地理位置優越,自古至今就是中國通向南海、太平洋、印度洋的主要門戶,具有“遙控五嶺,通扼三江”的重要地位。公元前214年,秦平嶺南,南海尉任囂在此筑番禺城,為廣州建城之始。嶺南古人的偏愛,歷史的淵源,給廣州留下了無數的文物古跡,成為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本土百越文化與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在此融會貫通形成了嶺南文化。近年來,廣州市在傳承和創新嶺南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為嶺南文化的傳承打下一定的基礎。但是,廣州在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方面仍不容樂觀、形勢嚴峻,壓力也很大。
多年來,廣州市加強了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建立健全了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制定了有關法規,積極推進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目前,廣州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547處,其中國家級29處、省級53處、市級252處、區(縣級市)342處。它們是文化名城的歷史標志,也是嶺南文化極為寶貴的資源。
但是,廣州歷來被人看作是經濟和商貿發達的城市。每年來廣州的人雖然很多,但真正來參觀文化景點的人并不多。由于各種歷史原因,廣州市對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的開發利用還很不夠,全市還有不少文物保護單位沒有很好開發利用。
據調查分析,未能充分發揮文物資源優勢,削弱廣州文化影響力的主要原因有:
1.沒有樹立嶺南文化鮮明形象,缺乏文化旅游精品意識和拳頭產品。由于年代久遠和歷史變遷,廣州不少古寺廟祠堂、名人故居、紀念建筑等現在的面積都比歷史上小了許多,場地狹窄,一些文物古跡旁邊的歷史風貌被破壞,造成文物建筑標志不明顯,不少文物古跡被掩蓋在現代“石屎森林”中,嚴重影響文物的景觀。二十多年來,廣州市雖然花了不少人力和物力搶救和維修文物古跡,可惜的是投入多,回報少,文化旅游產業對廣州市的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大。
2.文物和歷史建筑保護要求與使用需求矛盾突出。依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對文物保護建筑的使用須在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下進行,但很多文物和歷史建筑的所有人或使用人都覺得責任和權利嚴重不對等,導致私改私建頻頻發生。因此,如何合理使用、及時維護這些文物建筑,是當前的一大難題。
3.廣州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宣傳不夠。宣傳促銷是擴大文化知名度的一條有效途徑,廣州文化資源宣傳的力度和廣度方面都表現乏力。如廣州的馬路、地鐵、珠江兩岸極少見到嶺南文化方面的廣告。不少游客來廣州,都不知道哪里有文物古跡可以參觀。
4.從事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相對缺乏。各區多沒有專門機構設置(文物科),缺乏專門從事文物保護工作人員,更加缺少專業的行政管理人員。同時,社會力量參與歷史文化保護的廣度和深度仍有待挖掘。

目前,廣州老城區正處于微改造的階段。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關心和指導下,廣州文化遺產保護面臨一個千年難逢的機遇。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要聯系實際開展工作。要繼續加強文化名城保護意識,對老城區文物古跡進行認真規劃,有效保護,加強開發和利用。我們有責任讓這些古老的遺跡永遠留在廣州大地上,留住嶺南都市的文化情調和山水城市的特色,盡快提高廣州老城區的文化品味,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要認真研究確定廣州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拳頭”產品,集中寶貴的財力,去偽存真、重點突破、扶強扶優、實施協調發展的精品戰略。在老城區微改造過程中,下決心開發一批有知名度、文化歷史價值高、地方特色鮮明的文化遺產。我們急需做的是:
1.中共“三大”會址和新河浦洋房別墅的開發利用
1923年6月12—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這是迄今中國共產黨唯一在廣州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三大”主要歷史功績是確定了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以推動國民革命運動的發展。2006年,廣州市政府復建中共三大會址。復建工程包括四大部分,分別是——原址復建中共“三大”主會場舊址;修繕“三大”期間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黨的重要領導人活動的主要場所“春園”、“逵園”及“簡園”;新建用于文物和歷史資料展覽的“三大”陳列館。2006年7月1日中共三大會址正式修復開放。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廣州恤孤院后街31號從此載入黨的光輝史冊。近百年滄桑巨變,我們黨初心不變,矢志不渝。黨的三大為踐行初心使命所創造的積極條件、所發揮的重要作用、所留下的寶貴財產仍然值得深刻總結,認真借鑒。今天,中共三大會址所在地已經成為廣州繁華的城市地帶。這一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廣州留下的紅色遺跡,成為今天廣州的紅色旅游珍貴的資源,供后人重溫黨的光輝歷程和崢嶸歲月。
近年來,三大會址紀念館已成為廣州紅色旅游的熱點,但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現在的紀念館面積太小,停車場不大,接待能力非常有限。有必要將紀念館和附近的舊民居整體結合起來開發利用。要加強對“三大”文化的研究,透徹理解“三大”會址紅色文化的內涵;創新傳播方式,特別是要針對年輕群體開發出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展覽形式,拓寬傳播的渠道,從而更好地傳承紅色文化,在游客內心留下深刻烙印。同時也要注重講好“三大”會址故事,讓“三大”會址成為廣東別具特色的紅色文化精品。

2.提升公共服務功能,讓嶺南文化之光再放異彩
漢代三大考古發現之一的南越王墓,以墓葬保存完好出土眾多的文物瑰寶而聞名于世,被譽為“嶺南文化之光”。而南越王博物館本身,曾獲4個國家級建筑大獎,國際建協下屬組織還將其列入“20世紀世界建筑精品”。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以其獨特的文化內涵,高質量的展陳手段和優質的服務成為廣州第一家國家一級博物館。但近年來,由于場地所限面臨著諸多困擾,其中最為緊迫的是公共服務空間及配套設施的嚴重不足。公共服務功能是博物館基本職能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1988年建館時經費場地所限,基礎設施落后,已無法滿足觀眾對現代化博物館的各項需求。此外,僅有不到900平方米的臨時展覽空間也嚴重制約了博物館引進外展和擴大社會影響力。目前博物館開展活動的場所僅有綜合樓 一樓活動室。由于活動場所有限,經常出現各項教育活動不能同時開展的局面。專為殘障人士準備的無障礙設施、活動,均因活動場所有限無法開展。加強場館建設,增加博物館入口空間的無障礙設施,并保證博物館樓宇間游客無障礙設施全程覆蓋,全面提升博物館公共服務功能空間及配套設施,提高展覽影響力,勢在必行。
3.陳家祠的深度開發提升
陳家祠是嶺南地區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藝術建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AAAA旅游景區、羊城新八景之一,被譽為中國“南方藝術建筑明珠”。繼2018年參觀人數達到118萬人次后;2019年1—6月,參觀人數已超過71萬人次,預計全年觀眾量將達到140萬人次。
近年不斷上漲的觀眾量,對陳家祠的服務質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該館存在用電負荷嚴重不足以及公共衛生間數量不足兩大問題,已嚴重制約了陳家祠業務的發展和服務質量的提升。因為歷史原因,陳家祠采用單回路供電,用電負荷已嚴重超標,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嚴重制約了該館的發展,用電增容成為當前防范風險的一項急迫而重要的工作。衛生間不足的問題突出,嚴重影響了觀眾的參觀體驗,更遑論提升景區整體服務質量。解決這兩大難題,才能使陳家祠有一個更好的開放環境和更大的接待能力,成為廣東最多觀眾的文化旅游景點和嶺南最亮麗的“文化名片”。
據世界旅游組織有關統計,有60%的游客旅游的動機是為了探尋新奇文化。他們是受到異地文化方面的吸引參加旅游的,如參觀各地的古寺廟、教堂、文物古跡、民族風情、到博物館欣賞藝術品等。因此,博物館不單是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看攤”守著,而是要發揚光大,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在知識更新、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文化旅游景點,不管其特色如何,但長期給人一種老臉孔,其旅游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優勢不發揮,不是真正的優勢,有時甚至會變成包袱。因此,文物不僅僅需要保護和研究,更需要傳播和開發,要化腐朽為神奇,把塵封的古跡點化成鮮活的歷史。
過去,廣州文物景點宣傳較少,我們要做好文物古跡的保護和宣傳工作,通過“廣而告之 ”來擴大廣州文物景點的知名度。現代社會離不開媒體。建議報紙、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進一步加強廣州文物旅游方面的宣傳報道,系統地介紹廣州的文物古跡,創新傳播方式,拓寬傳播的渠道,從而更好地傳承嶺南文化,講好廣州故事,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文博部門要精心策劃、精心施工,搞一批主題鮮明、有吸引力和趣味性較濃的文物精品展覽,讓游客進博物館,不僅僅是受教育,而且能興趣盎然,寓教于樂。
我們要聯系實際,認真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廣州城市建設要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的重要指示,堅定文化自信,爭取時間,抓住機遇,大力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好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化遺產,延續嶺南文化的根脈和神韻,不斷豐富、完善廣州文物景點內容和設施,注重文明傳承、文化延續,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