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廣西兩方王陽明石刻畫像碑考錄

2020-12-02 06:02:22
嶺南文史 2020年3期

張 偉

(作者單位:廣西南寧孔廟博物館)

古代學風傳承有序,后門學士為表達對先賢圣人的敬仰之情,多通過摹作畫像以茲崇祀。目前所見圣賢畫像中除至圣先師孔子外,又以王陽明先生畫像為多,且制作材質多樣,形象特點各異,均反映了后學對陽明先生的仰止之情。

明嘉靖年間,王陽明至廣西創書院、興文教,對于嶺南文化教育的影響至為深遠。至今,廣西各地仍留存大量與王陽明相關的歷史遺跡。目前,在南寧市興寧區鎮寧炮臺、隆安縣中學,尚留存有兩方明清時期的王陽明遺像碑及像贊碑。畫像碑整體構圖謹嚴,刻線細膩精美,其中一方尚題有贊文。在對兩方畫像碑刻進行墨拓的基礎上,結合史料就畫像及碑文所載人事、題刻年代、內容、背景等進行考釋,對于研究王陽明畫像版本流轉及嶺南教育文化發展具有重要參鑒意義。

圖1 《王陽明老先生遺像》碑拓片

一、《王陽明老先生遺像》碑

王陽明,名守仁,謚號文成,浙江余姚人。因于會稽陽明洞授學,遂世稱“陽明先生”。明嘉靖六年(1527),王陽明兼左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親赴廣西鎮撫少數民族起義,期間深感文治教化之迫切,乃大興書院,每日號集門徒諸生,授書講學論道。嘉靖七年,王陽明領兵至南寧府,于城北門口縣學舊址創建敷文書院,[1]寓意誕敷文德、以遠來人。敷文書院對后世影響甚大,歷代文人雅士、地方官員多有募資修葺,并于其內增設王文成公祠及刊刻先生畫像以追祀致祭。

自20世紀80年代起,南寧市人民公園的鎮寧炮臺,陸續藏入一批或新發現、或散落在各地的歷史碑刻,并集中設置碑亭保護。其中有三方石碑與王陽明所創敷文書院相關,其中兩方為《重修王文成公敷文書院碑記》《左江道修復王文成公敷文書院碑》,第三方即《王陽明老先生遺像》(圖1)。

《王陽明老先生遺像》碑現存炮臺環形碑廊內。方碑,碑高207厘米,寬140厘米。碑首為梯形,右上角殘缺,后期被修補并重新刻線,與原碑線條、文字相銜接。碑首其下接連碑版。碑陽邊框用纏枝紋作界格。碑首與碑版間,用單線分界。碑版居中為畫像,頭像上端為碑額,自右向左,陰刻篆書“王陽明老先生遺像”。

碑版正中線刻王陽明全身燕居坐像,先生面頰消瘦,顴骨高凸,額頭紋隱現,眼眶深陷,眼神矍鑠,平視前方,鬢髯飄逸。雙手交合,作揖拱于身前。頭戴陽明巾,腦后垂兩條飄帶,帶頭分別搭于左右雙肩。先生內穿襯袍,外穿大袖氅衣。氅衣又稱“鶴氅”,有如道袍袖者,舊制本不縫袖,故名曰氅,彩素不拘。[2]為古代常見的一種肩披式外衣。畫像中氅衣素紋,對襟懸長,向下連至披風底部。胸前系帶繡有如意云頭盤飾,兩條紳帶自然垂至腳面。先生正襟端坐于太師椅之上,畫像神態怡然。

太師椅源自于交椅,至明清時期逐漸定形。畫像中為明式太師椅,靠背為圈椅形制,扶手拐把頭處作卷云紋雕飾。其后搭腦左右各出頭,刻有如意卷云紋,線條柔和流暢。扶手鵝脖為立式燭臺造型,上下兩端為覆蓮花雕飾,刻線洗練大方,未隨意多加虛飾。此類鵝脖造型一般在太師椅中較為少見。椅座在設計構圖及刻線工筆上,古拙和諧,敦厚渾圓。此碑原屬敷文書院,但除碑額題字外,未留題刻年代。

明嘉靖版《南寧府志》有載:“敷文書院城內北,系縣學舊址,嘉靖七年(1528)都御史王守仁建”。[3]另陳紀所撰《修復敷文書院記》中,記錄了敷文書院于萬歷癸未秋(1583)重修之事:“新建伯王文成公,平田州所創書院也,自嘉靖戊子(1528),迄今垂六十年……前為大門,顏曰敷文書院,公舊所題名也……后為后堂,窿然特起……如前廊式,后為公遺像”。[4]

此外,明嘉靖末年,因上疏彈劾嚴嵩六罪,被謫戍南寧的刑部主事董傳策,[5]賦閑在邕期間,游歷于街巷祠廟、綠水青山之間,并將其所見所聞作詩銘錄,著有《邕歈稿》等。其中有一首七言律詩《陽明王先生祠像》。[6]文曰:

儒門心脈久多岐,大慧慈湖一派師。

拈出良知真指竅,向來寶證得居夷。

雄風自昔開山岳,臞像于今肅羽儀。

閱世可禁留應跡,誰尋真相破群疑。

莫云此等詩不必,論世代自是名言。

由此,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董傳策被貶謫南寧之后,應該于王文成公祠中領略過先生遺像,后有感而發“臞像于今肅羽儀”,昔日文成公清瘦之像今日已被尊崇為位高而兼備德才的典范,但此時“臞像”為塑像、畫像又或石刻,文未詳錄,無考。

另據鎮寧炮臺內所藏的一方明萬歷十三年(1585)所立《左江道修復王文成公敷文書院碑》云:“敷文書院,公舊所題名也,手澤猶存焉爾。中為儀門,又中為大堂,堂扁日:耀德堂,公所敷文降虜處也。兩廊各翼以精舍十八楹,后為后堂,窿然特起。前道僉事歐陽公瑜,扁其上曰:道德功勛,奉公像以立。面為對越亭,旁各翼以精舍,如前廊式,后為公石像?!北呐c府志相互印證,推知,晚至明萬歷十三年,左江道陳希美復修后,“公石像”已存于書院中確定無疑,且邀請已經致休的徐濬、李天倫兩位德高望重的前輩題額與書丹,可見陳希美對此次重修之重視。此時相隔王陽明卒世已有六十多載。

綜上所述,畫像刻制年代應與敷文書院創建時間相差不遠,約為明嘉靖末年至萬歷初年。其后隨敷文書院更易,輾轉流變。至民國初期,敷文書院猶存,但其名已更為王文成公講學處。20世紀30年代,改為廣西省立女子三中。期間校園內尚存有一王陽明先生紀念亭,亭內仍立有《王陽明老先生遺像》碑,先生德容道貌依然。后桂南戰事不斷,隨世事變遷,畫像碑也一度佚散市肆。新中國成立后,于1982年復得,后移入鎮寧炮臺內存放。

二、《王文成公像贊》碑

《王文成公像贊》碑現存于隆安縣中學碑廊內。該校明清時期為隆安縣學宮,至民國20年(1931),改為隆安縣立初級中學校,今為隆安中學。《王文成公像贊》碑(圖2),方碑,碑首為梯形,碑體嵌于碑廊壁墻之內,整體保存較好。碑刻材質為石灰巖青石,高160厘米,寬60厘米,厚8厘米。贊文分列于頭像兩側,自右向左,由上而下,豎17行,共計211字,陰刻楷書。題首:王文成公像贊,后為內文,題款:知隆安縣事昆明張樹績敬題,清嘉慶元年(1796)林鐘上浣轂旦?!傲昼姟睘楣糯蓸妨鶇沃?,與一年12個月相對應,即為農歷六月?!吧箱健睘槊吭轮涎?。由此,碑文的題款時間為嘉慶元年六月上旬某良辰吉旦。

碑文前段盛贊王陽明為曠世先哲名賢,獨闡良知格物之學。追憶其于貴州、廣西分別撫定宸濠、思田民變。并奏疏朝廷,肇造隆安縣治。先生遺留仁愛于后世,其音容笑貌猶在,隆邑縣民追懷其高德,為報其恩世代延綿不絕。后半段則敘述南寧府敷文書院鐫刻有先生石刻遺像,以不忘其德。隆安縣民也感先生始創縣治之恩,設立生祠以祭之。但荒蕪久矣,遂改建神閣,并在故地創建書院廣播教化,以尊仰先生設壇講學不倦之初衷。而其真人畫像自應傳移摹寫于神閣內,以便民眾祭祀報德。贊文謹記大略。

在民國23年(1934)修《隆安縣志》卷五藝文志中有錄,經比對???,其與碑記贊文一致,僅別于題款:“王文成公像贊并跋,嘉慶元年(1796),署知縣,張樹績,昆明人?!盵7]贊文謄錄如下(表碑文換行處,□為字跡漫漶之處):

圖2 《王文成公像贊》碑拓片

王文成公像贊

猗歟上哲,曠世名賢,德綜將相,學貫人天,良知闡奧,性道獨傳,民求通隱,過愿繩愆,宸濠既定,復靖思田,干羽布化,頓靖烽煙,澤流邕管,遠近鳴弦,隆邑肇造,遺愛惟先,冠裳宛在,道貌依然,謚崇爵懋,食報綿延。

邕郡敷文書院,鐫陽明先生遺像于石,誌不忘也。隆之民尤感,肇造斯邑之德,立有生祠,久亦荒蕪,茲改建神閣,復就其余地,設立書院,以廣教化,是即所,以仰體陽明先生講學不倦之盛心也哉。其真像自應移摹于茲,俾得崇奉祭祀,以報□德故,既贊之,復記其大累云。

知隆安縣事昆明張樹績敬題。

嘉慶元年林鐘上浣榖旦。

畫像中王陽明先生居中,頭像兩側為贊文。先生頭戴陽明巾,后墜有飄帶兩根,帶頭自然垂于兩側肩頭。先生身穿便服,正襟穩坐于太師椅之上,神情平和,左手微扣右手,合拱于胸前。面部特征的刻畫尤其細膩,面頰消瘦,顴骨凸出,額頭皺紋可見,眼神深邃有神,鼻子立體圓隆,鼻翼兩側法令紋線短而深,雙唇微合,下顎豎挺。雙唇上下及兩腮胡須飄逸有型,垂于頸前。整體面部形象的刻畫生動入微,極其寫實。先生內穿大袖袍衫,也稱道袍,其為明代士人便服,交領右衽,衣長蓋腳,袖長過手,袍衫通體素紋?!对茊枔砍酚性疲骸奥∪f以來,皆用道袍。而古者皆用陽明衣,乃其心好異,非好古也。”[8]可知,道袍在明代中晚期的隆慶至萬歷年間乃十分盛行。外套一氅衣,俗稱披風,以御風寒。衣裳搭配繁簡有序,線條流暢,一副明代雅士燕居的生活寫照。

除人物面部表情外,座椅、椅套的刻線簡潔流暢。陽明先生靠背太師椅,椅座結構牢固渾圓?;⌒慰勘?,后高前低,扶手出頭。先生著笏頭履,腳心朝外,踏于腳棖之上。方座四周腳棖下方有如意紋牙板作為連接,敦實有力?!疤珟熞巍钡妹醋杂诠倜?,為明式椅類家具中的翹楚,等級一般較高,常作為儒雅、高貴的象征。而王陽明先生居于其上穩若泰山,道貌自然,也表達了后學門生及其追隨者對先生的仰慕及崇祀之情。椅套自然懸垂椅背之上,刻線所現質地柔軟,躍然紙上。上端刺繡有纏枝紋,也稱萬壽藤,寓意“生生不息”。下繡有勾連萬字紋,其中心為五瓣花,用雙線將局部空間一分為四格,每一界格內有一萬字紋。萬字紋古時有驅邪祈福、萬福吉祥之功效。整體紋飾繁而不雜,簡而不重,極富藝術性,將袍褂的立體感表達的飽滿到位。

王陽明先生畫像整體造型謹嚴,刻工極佳,線條蜿蜒回轉極有張力。同時刻線雖細,然而深淺有別,將人物與景致刻畫的錯落有致。較好地刻畫出人物形態和服飾質感,是一幅人物形象特點刻畫到位,線條表達具有較強表現力的線刻人物像,為目前現存王陽明畫像碑刻中不可多得之佳作。

明代南寧按察黎澄題有《隆安縣學碑記》:“隆安舊屬南寧極西邊之地……總督王陽明公……于是即今地創為隆安縣治……爰即其地而遷建學宮焉……工肇於嘉靖己未(1559)季冬月,迄明年丁亥月而落成焉,……前為櫺星門,次儀門,三間中為圣殿,中庭左右為兩廡,以妥配享諸賢,右為祠堂以祀王公,示不忘本也”。[9]又畫像碑贊文所記“肇造斯邑之德,立有生祠”,可知隆安縣王文成公祠在其卒前已存。而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縣姚居易將王文成公祠始移入縣學宮之中祭之,并非首創。然祠內是否石刻畫像以祭之,未錄無考。隆安縣學最早由知縣章珪,于明嘉靖十六年,始建在城北;三十九年,知縣姚居易遷于城東郊;四十二年,知府方瑜捐資續成,學制乃備;萬歷十四年(1586)毀于燹,知縣袁壁重修,明末兵火久圮。[10]

至清代乾嘉年間,王文成公遺像再次被奉供于榜山書院內。關于榜山書院沿革始末,在民國23年(1934)修《隆安縣志》中,有三處提及。分別為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府張樹績改隆安書院名“興文”為“榜山”,于文廟右側,內有首先議請設立縣治之王文成公遺像;[11]榜山書院于縣城東門外王文成公祠故址。中建講堂,后為杰閣,上祀魁星,下奉王文成公祠神主;[12]經始于乾隆乙卯(1795)之冬,落成于嘉慶戊午(1798)之夏,匾曰“榜山”。[13]

由上,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睹王文成公祠荒蕪久矣,知縣張樹績攜其幕僚捐資,首倡于王文成公祠故址處,遷“興文書院”至此改為“榜山書院”,另在書院杰閣內奉祀王陽明神主牌位,以及王文成公遺像。工程肇始于乾隆乙卯(1795)之冬,竣結于嘉慶戊午(1798)之夏,前后歷時三年。

碑文所記以報“議請縣治”之德,乃明嘉靖十二年(1533),王陽陽奏請朝廷始置隆安縣之史實。并承敘了后事詳由,隆之民,尤感肇造斯邑之德,將先生石刻真像由南寧敷文書院傳移摹寫于榜山書院杰閣內。民國版《隆安縣志》其與所記一致,應系摘抄贊文碑并謄錄之。

值得注意的是,現存的這方《王文成公像贊》碑落款為嘉慶元年(1796),相去縣志所記遷改傍山書院落成于嘉慶三年相隔兩年。由此推斷,“移摹”石刻畫像先于書院修葺完成。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實為知縣張樹績首倡于遷改“榜山書院”,其屬下及幕僚于各處開始集資籌備,而將南寧府敷文書院王陽明畫像碑“移摹”于榜山書院乃其中之一工項。至乾隆六十年(1795)書院遷改之工才正式付諸實施,而次年即嘉慶元年(1796)《王文成公像贊》碑已鐫刻完工,張樹績題書以跋記之。

縱閱《王文成公像贊》碑,贊文由題、跋兩部組成?!邦}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后”。[14]前段題文盛贊王陽明曠世文治武功,而后段跋文則記錄了本次遷改之工及移摹先生石像于茲的緣由。然贊文最后“復記其大累云”或疑漏實情,“復記”即重復記錄。由此,前段贊文應于首倡復修書院并勒碑之時已存錄于縣志,后散佚。而畫像碑完工之際,再次刊刻勒碑前后緣由,是為跋文“復記”之。

同時,觀《王文成公像贊》碑,知縣張樹績兩側的贊文,字徑大小不一,右側字體稍大,而左側則由于字數稍多,刻意通過壓縮字徑來節省題刻空間。似鐫碑之前未經考量,僅通過題書主題以排版鐫刻,也符合先題后跋之史實。綜上,贊文之題早于跋,跋文成于嘉慶元年(1796),距其首倡題贊之時已過四年。

此外,“移摹于茲”即先于臨摹,而后刊刻,最后移入祠堂內奉祀。將《王陽明老先生遺像》碑與《王文成公像贊》碑進行對比,《王陽明老先生遺像》較之后者,除無贊文及復雜的邊廓界格外,畫像中人物面頰、表情、動作神態及服飾坐姿均一致,而《王文成公像贊》的細部線刻雕工較之前者則更為生動繁蕪,在臨摹原作之基礎上,又結合了清代服飾及家具的時代特征。

三、版本與源流

目前,關于陽明先生遺像的專題研究較少,大多為圖像輯錄,但對于版本源流探討及承接梳理,尚欠深入。其中楊德俊先生是為王陽明畫像研究集大成者,結合多年的調查,對明清至民國、貴州明代書院和祠堂中陽明畫像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對海外收藏及歷代像贊給與關注。[15]錢明基于現存陽明先生遺像,對其蘊含的歷史內涵及附加的文化記憶進行闡析。[16]譚佛佑則考究了清末貴陽陽明祠陽明先生小像移摹于廣西遷江的一段史實。[17]

王陽明的畫像目前留存在世的版本較多,形象有坐、有立,材質以石質碑刻和卷軸紙作為主,另有其他材質存世,量少。依據類別,主分兩類,其一為戴冠朝服大像,其二為燕居授學小像。廣西現存的兩方陽明先生畫像碑屬后者。燕居像流傳于世的多為蔡世新所作,且至少存有四種版本。[18]陽明先生畫像在其生前就已流傳于贛南地區,明正德十二年(1517)歲末,陽明返師“至南康,百姓沿途頂香迎拜……各立生祠。遠鄉之民,各肖像于祖堂。”[19]而此時的畫像可能出自于當時的儒生及鄉民之手,非屬專工之人,畫作只注其形,不注其神,未能有令王陽明稱意之作。其中唯獨又以其門生蔡世新之畫像最深得陽明先生之欣賞與推舉。

蔡世新,號少壑,贛縣(今江西贛州)人。擅長于人物肖像與勾勒青竹,其畫風簡潔清雅,忠于寫實但又不為其所束縛與局限?!皶r王文成公鎮虔,召眾史多不當意,蓋兩顴稜峭,正面難肖,世新幼隨師進,獨從旁作一側相,得其神似,名大起。”[20]另據《蕉廊脞錄》云:“先生像,為蔡世新所傳者極多……小者不爽毫髮,令觀者肅然畏敬……上有七痣,氣象凜凜,望之竦畏”。[21]

綜上,蔡世新自幼便追隨陽明之學說,因而有機會近距離觀察先生的形神特征,且多為其講學論道之時的神態。因此,其所繪乃是王陽明燕居授書像,而該版本流傳最為廣遠,對后世的影響也最大。其后蔡世新聲名遠播,南昌等地時常有文人雅士、達官顯要聘其去臨摹作畫。蔡世新所畫陽明先生像較為寫實,且以側像為最真,或是側像最能將文成公額頭七痣表達的更加明顯所故。

圖3 燕居授學圖

圖4 側身立像

圖5 燕居坐像

現可見最早的陽明先生正面燕居坐像,為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鄒守益所編《王陽明先生圖譜》[22]中所錄先生坐像(圖3),畫中陽明先生臉頰消瘦,身著道袍,雙手合拱,席地而坐,為王陽明燕居授業講學圖。但畫幅較小,因而對于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畫不似精細。而現藏會稽陽明先生正統末孫王氏家廟中的陽明先生石刻側身立像(圖4),對王陽明面部的刻畫就極為細膩,將史書所記陽明先生左額痣點這一細微特點,表現的極為到位,較為寫實,似蔡世新所作。而陽明先生坐椅燕居圖則最早見于明代天啟年間,現安徽九華山陽明書院內存有《陽明王先生小像》石碑一方(圖5),其人物為側身坐像,形態及面部表情與蔡作極為相似,或思慮王陽明為古之先賢,地席而坐實屬不恭,乃后人傳摹之中附加座椅所致。

現鎮寧炮臺中《王陽明老先生遺像》,雖同為坐像,但與之稍有區別。其一座椅為太師椅,在椅類家具中規格甚高;其二王陽明已經轉為正面坐像;其三笏頭履半出道袍,踏于腳棖之上。除此,其他身著道袍、雙手作揖拱于胸前,頭戴陽明巾、飄帶垂于兩側肩部則完全一致。由此,應在《陽明王先生小像》之上,結合先生席地坐像及側面立像,傳摹貼附,乃成今之所見《王陽明老先生遺像》。

前文已述,至明萬歷十三年(1585)重修之時,“公石像”已存于敷文書院中。古代樹碑乃極費工物之事。由此,究其樹碑者,其一應為陽明學說之仰體者,乃立碑以祭之;其二應屬地方達官顯赫,方能調用財物、人力以勒石鐫碑??技尉改┠曛寥f歷初年南寧地方官吏,其中嘉靖三十八年(1559)到任的左江道歐陽瑜兼備以上條件。

歐陽瑜,安福(今江西吉安)人,舉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任左江分巡道。[23]其為王陽明門人,深受陽明學術思想的影響,一生踐行陽明學說,與王陽明關系甚密。嘉靖六年,王守仁赴廣西,途中“至吉安,大會士友螺川,諸生彭簪、王釗、劉陽、歐陽瑜等偕舊游三百余,迎入螺川驛中”。[24]師徒二人亦師亦友。且歐陽瑜生于贛南,作為蔡世新之同鄉,領略及獲取陽明先生畫像乃唾掌之便。

歐陽瑜于王陽明辭世31年后的嘉靖三十八年(1559),赴南寧任左江分巡道,重游恩師授業解惑之故地時,感懷物是人非,于是有感而發勒石題書、立碑以記?,F南寧市郊東南的青秀山巖壁上留有“陽明先生過化之地”摩崖石刻,就是歐陽瑜于明嘉靖四十年五月所題刻,以記文成公對邕城的文教過化之德。而《陽明老先生遺像》與之前畫像相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即結合了時代特征,又保留了蔡世新寫實之畫風。為目前現存最早的王陽明燕居授學石刻畫像碑之一。浙江余姚王陽明故居在2007年重修時,仿制一方《陽明老先生遺像》木刻像,并于瑞云樓一樓內的《真三不朽——王陽明生平事跡陳列》中復制了此像作為展圖。

王陽明辭世之后,后世門生學徒、地方鄉賢民眾,獨以奉祀祭拜其燕居講學像者居多。這也反映了王陽明最終完成了由政治家、封疆大吏到教育家、儒生學者形象的轉變。廣西遺存的這兩方明清時期王陽明先生燕居講學像便乃其中之代表。

南寧敷文書院,于明嘉靖末年刻《王陽明老先生遺像》,并奉入公祠以祭,乃道德之功勛。隆安縣學宮,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也將王文成公祠列入縣學之內祭奉。后于清乾嘉年間重修榜山書院時,將南寧敷文書院內《王陽明老先生遺像》碑“移摹”至書院杰閣內以祭之?,F敷文書院、榜山書院均已湮滅,僅存兩方王陽明畫像碑見證其興盛之過往。畫像刻線雖已漫漶,贊文也已糟朽,但其可以與地方志相參校,與文獻資料形成互補研究,為研究明清時期嶺南地區文化教育、社會發展的寶貴實物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受地理環境及歷史發展的影響,廣西古代書院教育程度遠不及中原地區發達,但在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南下官員、本地鄉賢的傾力帶動下,于各地創建了多所書院,興學傳道、授業解惑,遺存有眾多歷史遺跡以及歷代鄉賢名宦的重修碑記?!锻蹶柮骼舷壬z像》及《王文成公像贊》碑,見證了當時王文成公及后世名宦及地方官員通過創建書院,承接興教的一段薪火相傳的歷史,銘刻了陽明先生之遺風至后世仍被推崇追憶,地方賢達、文人政要以其為做學之典范的歷史圖景。王陽明所創書院研學之風,乃星火燎原。一時間文教之風漸起,開啟了明代中期廣西書院發展的高峰,設壇講學之風蔚然,極大的推動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科考文教事業的發展。后期也助推了心學在八桂大地的傳播與盛行,對廣西乃至嶺南地區文化教育的發展影響悠久深遠。

注釋:

[1] 莫炳奎纂:民國26年(1937)《邕寧縣志》。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第859頁,2011。

[2][明]呂毖撰:《明宮史》卷三《內臣服佩》,第8頁。四庫影印本。

[3][23][明]方瑜撰修:嘉靖《南寧府志》卷4《學校志》第3、4頁。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刻本。

[4][清]金鉷等修:雍正《廣西通志》卷 104《藝文》第25頁。四庫影印本。

[5]董傳策:字原漢,華亭(今屬上海)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進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南京禮部右侍郎。

[6][明]董傳策撰:《董傳策集》,《邕歈稿》卷二,第4頁。明萬歷刻本。

[7][11][12][13] 劉振西纂修:《隆安縣志》卷五,第12、130、2頁。民國23年(1934)鉛印本。

[8] 錢泳、黃漢、尹元煒、牛應之編:《筆記小說大觀》,第13冊第110頁。南寧:江蘇廣陵古籍刻印出版社,1983。

[9][清]汪森編:《粵西詩文載》文載卷28,第26頁。四庫影印本。

[10][清]金鉷等:雍正《廣西通志》卷 38《學?!?,第4頁。

[14]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第83頁。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15] 楊德?。骸锻蹶柮鬟z像圖冊》。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6。

[16] 錢明:《王陽明遺像綜考——兼述貴陽陽明祠所藏之陽明像》,《陽明學》第18號,東京,明徳出版社,2006;錢明:《王陽明遺像中的歷史記憶與文化信息——從比較東亞陽明學的視角出發》,貴州文史叢刊,2016第2期。

[17] 譚佛佑:《貴陽陽明祠王文成公遺像遠播粵西事跡考述》,《王學研究》,2013年第1期。

[18] 楊德?。骸锻蹶柮飨壬z像綜述》?!锻鯇W研究》第370頁,2017年輯刊。

[19][明]王陽明著:《王陽明集》(下),第389頁。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7。

[20][清)徐沁撰:《明畫錄》,卷一,第10頁。嘉慶四年(1799)讀畫齋叢書本。

[21][清]吳慶坻編,張文其、劉德麟點校:《蕉廊脞錄》。《歷代史料筆記叢刊》,第200頁。北京:中華書局,1997。

[22][明]鄒守益:《王陽明先生圖譜》。民國30年(1941)據明嘉靖抄本之影印本。

[24][明]錢德洪編:《陽明先生年譜》,下卷,第22頁。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毛汝麒刻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悠久久久久久久综合网伊人| 青青草91视频| 婷五月综合| 国产精品2| a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午夜综合网| 亚洲区第一页| 国产精品3p视频| 国产精品性| 精品视频福利| 欧美日韩专区| 999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视频在线青青|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久久精品91麻豆|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日韩免费成人|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在线自乱拍播放| 国产区免费|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91在线高清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欧洲亚洲欧美国产日本高清|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99精品影院|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日韩性网站| 福利在线不卡|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精品色综合|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欧洲av毛片|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狠狠ⅴ日韩v欧美v天堂| 精品国产www| 中文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小说|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黄色成年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免费在线视频a| 99久久精彩视频| 欧美在线国产| 国产在线欧美| 日本不卡在线视频|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国产丝袜91| 露脸真实国语乱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91|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欧美日本中文字幕| 国产AV毛片|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中文字幕自拍偷拍| 久久精品只有这里有| 中文字幕亚洲综久久2021| 青青久视频|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国产亚洲精| 国产精品成人第一区|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第九色区aⅴ天堂久久香|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色图另类| 国产福利一区视频| 欧美在线导航|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