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烈

嶺南師范學院唐有伯、龍鳴教授整理點校的《陳瑸全集》于2020年9月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收錄清代卓越清官、名臣陳瑸(1656-1718)的全部文章、詩歌、家書,附有名家撰寫的陳瑸年譜、傳記、評論,以及史書、志書中有關陳瑸的重要史料,凡70多萬字。
2020年9月24日,《陳瑸全集》出版座談會在廣東省雷州市舉行。座談會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和中共雷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廣州市雷州文化研究會承辦,多家單位協辦。
當天上午舉行《陳瑸全集》出版座談會開幕式,由雷州市副市長陳玉虹主持;下午對《陳瑸全集》展開座談和研討,由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南方日報社原社長楊興鋒主持。
在開幕式上,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研究館)副主任(副館長)麥淑萍代表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對《陳瑸全集》的出版和座談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她指出,《陳瑸全集》的出版,為學術界研究陳瑸的生平與思想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資料。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一種深沉、持久的力量。整理出版《陳瑸全集》,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陳瑸全集》反映了陳瑸的為政之道、民本思想、廉正品格、治臺偉績,很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我們研究陳瑸,必須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繼續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總結中華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助推經濟社會發展。《陳瑸全集》的出版,對于促進海峽兩岸的溝通融合,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將起到積極的紐帶作用。陳瑸文化是雷州的重要資源。相信雷州人民可以為促進海峽兩岸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發展交流互鑒作出新的貢獻。
中共雷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鄭克芬說,今天,我們在這里召開《陳瑸全集》出版座談會,對雷州文化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對于清端文化發展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陳瑸全集》的出版,為清端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相當豐富的歷史佐證資料,對雷州乃至全國廉政教育都是極具研究價值的。
嶺南師范學院龍鳴教授介紹了他和唐有伯教授利用十年時間收集、整理、校勘、標點和研究《陳瑸全集》的艱苦曲折的全過程。他說,陳瑸是一處令人仰望的精神高地,我們帶著景仰的心情編輯此書,是一次莊嚴的精神朝圣;我們抱著欽敬的心情閱讀陳瑸的詩文,是一場神圣的道德洗禮。陳瑸青史留芳,其超越時代的文化品質,是雷州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巨大的精神財富。
廣東人民出版社總編輯鐘永寧介紹了《陳瑸全集》的編輯出版情況。他說,出版社接到《陳瑸全集》的出版任務后,高度重視該書的編輯出版工作,在老社長的帶領下,責任編輯們精心編輯書稿。為了保證該書的質量,出版社還專門邀請中山大學研究古文獻權威教授審讀把關。在圖書的印刷裝訂上,出版團隊也花了不少心思和功夫,從內容到形式,高標準、嚴要求,力求印制出一套精品圖書。《陳瑸全集》的出版,對廣大干部學習陳瑸的廉潔品德、勤政愛民,對學者研究陳瑸廉政思想,對研究臺灣歷史、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提供了系統的文本,具有重要意義。
廣州市雷州文化研究會符小文會長委托廣東省雷州商會會長、廣州市雷州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陳柔好匯報了雷州文化研究會如何推動扶持《陳瑸全集》的出版和傳播,以及如何組織、支持雷州文化的研究、保護、傳承、發展所做的一系列工作。
在當天下午的座談會上,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陳瑸全集》出版的意義和全書豐富的內容,展開了熱烈的座談和深入的研討,取得豐富成果。
整理點校出版古代名人著作,其價值大小取決于這部著作能否展現作者全面、系統、準確的文本及有價值的佐證史料,文本能否有利于對作者生平、思想、業績、精神的深入研究,能否對當今的國家治理和經濟社會發展有促進作用,能否有助于人們情操思想的陶冶和升華。《陳瑸全集》的出版,在上述諸方面均有出色的表現。
楊興鋒館員認為,《陳瑸全集》的出版,對于促進治國理政、促進反腐倡廉、促進嶺南文化研究,都有極強的價值和意義。建議有關部門將其作為治國理政學習和反腐倡廉教育的輔助讀物。
廣東省人民政府原參事、省新聞出版局原局長陳俊年說,《陳瑸全集》的出版,具有了不起的價值,從嶺南文化的歷史源頭上找出了新的源泉,雷州文化找到了堅實的頂梁柱。陳瑸的為政之道、民本思想、家國情懷,對當下的治國理政提供了歷史的參照。尤其是對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促進廉政文化建設更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陳瑸不僅只是廉政,而且還勤政善政,是循吏重臣,得到三朝皇帝的嘉獎,要好好宣傳推介,使《陳瑸全集》活起來,擴大影響。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省文聯原黨組書記陳中秋認為,《陳瑸全集》的出版,歷盡艱難曲折,終于完成,可喜可賀。《陳瑸全集》不僅是雷州文化的重要標志,也是嶺南文化的閃亮品牌之一。為進一步學習研究傳播陳瑸精神提供了準確真實全面的基礎性資料,為后人留下價值珍貴的文化遺產,必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正能量,發揮積極作用。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原主任張宇航認為,《陳瑸全集》的出版,是對傳承、弘揚陳瑸清廉精神的重大貢獻,使后人學習、傳承及弘揚其精神有了最全的依據和載體,可以成為新時代廉政教育的重要教材。
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研究員周松芳認為,《陳瑸全集》的出版,是廣東文獻整理和出版的重要收獲:一是材料收集齊全,整理水平很高,附錄的研究資料以及年譜、年表都很齊全豐富,很難得。二是廣東早期的封疆大吏很少,封疆大吏中能有如此篇幅存世文稿的更少。三是里面有很多有獨特價值的史料,特別是陳瑸的書信,有談科舉的,是難得的科舉史料;有談居官生活的,與《清代縣級政權控制鄉村的具體考察:以同治年間廣寧知縣杜鳳治日記為中心》所述形成強烈的對照,史料珍貴。
廣東省人民政府原參事、中山大學教授司徒尚紀認為,《陳瑸全集》的出版,全面、系統、完整地展示了陳瑸一生的著作,再現了這位長期被掩蓋、忽視的我國清代重要一位清官廉吏、杰出詩人、作家光輝的一生,展示了他的先進思想、顯著政績、為人品格、文學成就、高大形象和深遠影響。這不僅是方興未艾的雷州文化和雷州民系研究的一項輝煌成績,而且是廣東文化建設一項重要成果,是廣東出版界的驕傲,非常值得重視和贊揚,可謂是“陳瑸業績土里藏,時到今日放豪光”。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省地方志辦公室原副主任侯月祥認為,《陳瑸全集》的出版發行,是廣東整理陳瑸著作較為突出、感人、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是廣東文化建設的一件大事,它對于深化嶺南文化的研究,加強歷史人文資源的發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廣東省人民政府原參事、省期刊協會原會長盧錫銘認為,《陳瑸全集》的整理點校和出版,是一項繁雜系統、歷時十年的工程,是出版界的一件盛事,在廣東文獻的出版方面有突出的貢獻。它的出版,對研究嶺南文化、雷州文化、嶺南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乃至對貶官文化、廉政文化的研究等方面,將有極大的啟示和幫助。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州市政協文史委原主任、考古學家黃淼章認為,《陳瑸全集》完整地將陳瑸的文章、詩詞等呈現在世人面前,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素材。這部書的出版,可使所有陳瑸研究者盡得史料查尋之便。從這套書中人們可以深刻體會陳瑸清正廉潔的高風亮節,不但心靈上得到強烈的激勵和震撼觸動,精神上也得到凈化和升華。《陳瑸全集》為雷州文化和嶺南文化增添了一道亮麗風采。《陳瑸全集》的出版發行,將有力地促進雷州文化的研究,并能夠擴大雷州文化的影響力,對研究雷州文化和嶺南文化以及傳承弘揚廉政文化有重要的意義。
湛江市政協原主席、作家鄧碧泉認為,陳瑸一生修身律己,無論是讀書考試,還是做官都非常有定力,不會人云亦云,隨風漂流。陳瑸不僅是一位廉吏,更是一名能吏,無論在哪任職,都治理得井井有條,讓百姓安居樂業。我們要深入研究陳瑸思想文化的內涵與外延,樹立文化自信,增強愛國愛鄉情感。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陳瑸為官近二十年,始終堅持以民為本,每到之處,情系民眾,為民謀利,為民解憂,“意莫高于愛民,行莫厚于樂民”(《晏子春秋·內篇·問下》),政聲隆隆,有口皆碑,民眾擁戴。
廣州市政協原副秘書長吳茂信說,陳瑸不愧為清官的典范。收入《陳瑸全集》的奏章、呈文、告諭、碑示、信函、政論、詩詞等,承載著陳瑸的思想與言行,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全書自始至終貫穿著一條紅線,高揚著一曲主旋律,這就是陳瑸畢生堅守不渝的民本思想,也成為《陳瑸全集》的主基調。愛民是感情驅動,保民是責任擔當,利民是執政能力,化民是思想境界,該書從四個方面陳述了陳瑸愛民保民利民化民所作的一件件實事、解決的一樁樁難題。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雖然存在固有的階級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卻揭示了深刻的執政規律,并發揮順應民意、維護社會秩序、保持國家穩定、加強文化認同、鞏固民族團結、促進國家統一等客觀歷史作用。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一條重要經驗就在于確立了一套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時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就是今天研究陳瑸民本思想的意義所在。
楊興鋒館員認為,陳瑸之所以成為“卓越清官”,是因為他心里裝著百姓,堅持民本思想,充滿愛民情懷,“瘦在己而肥在民”。他無論是在古田、臺灣任知縣,還是在四川任學政,在臺廈道任道臺,乃至在湖南、福建任巡撫,每到一地,都深入了解民情民意,有針對性地提出便民舉措,為百姓減負擔、謀福祉,有時甚至上書為民請命。在古田,他寫了《古田縣咨訪利弊示》;在臺灣,他貼出《臺邑問民疾苦示》;在臺廈道,他擬了《臺廈道咨訪利弊示》;在湖南,他寫了《撫楚咨訪利弊示》。在廣泛了解民間疾苦的基礎上,他對癥下藥,興利除弊,為民解憂,受到百姓衷心擁戴,“離閩閩懷,去蜀蜀思”。
張宇航館員認為,陳瑸為朝廷命官,曾表明自己的為官心跡:“今日隨一官一邑,皆可盡心盡力,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有衣食者知禮義而重廉恥,將一邑之人心風俗漸敦古處,獄訟衰息。”一心為民,且身體力行,這是為官者最高的精神境界,成為陳瑸近二十年為官的精神支柱和堅定信念。無論是任縣令,還是任郎中、道員乃至封疆大吏,他都非常嚴謹、非常嚴格、非常嚴密地為民履職,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在每一個為官的位置上,都“以民為上”,不但用好官銀為百姓解難,而且把薪俸捐作軍餉兵費,不留家用,可謂“無我”。
陳中秋館員說,陳瑸宦跡所致,老百姓有口皆碑,民謠歌唱。福建古田百姓挽留他不成,便為他建生祠五座。任職臺灣期間,他推動臺灣由原始漁獵社會進入農耕文明封建社會,從雜亂無序進入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安定時期。任期屆滿,臺灣民眾推舉數位長者,不避驚濤駭浪,拄杖渡海,到省城上書,懇請留任他。他在四川任職期滿后,四川士子痛感失去恩師,稱陳瑸為“化雨春風”,深情挽留,建陳宗師祠,春秋祭祀。赴臺廈道任,臺灣百姓聞之,扶老攜幼,“歡呼載道,如望歲焉”。后被破格提拔為湖南巡撫,臺灣百姓就豎起一塊“去思碑”,嘆曰:“斯石可泐,公德不朽。”
司徒尚紀教授說,陳瑸的奏疏文章,多言水利為要,這類奏疏文章傾注了他關注洋田堤岸安全的全部熱情和深厚期望,其拳拳之心,蒼天和雷民可鑒。陳瑸從政,無論在何時何地,都念念不忘雷州東西洋田水利建設,多次上書修筑堤圍,以抵御海潮,保護這塊廣東糧倉。在廣東、在雷州水利史上,還找不出像陳瑸這樣關心堤壩安全,保障農業收成,惠濟蒼生、澤被生民的官員。
陳瑸不但愛民如子,還充滿愛國情懷。陳瑸生于雷州海濱,深知海洋對國家領土主權的重要,為官以后,把注重海防、維護海權作為施政的重要方針和要務。清初海盜猖獗,加之反清海上勢力仍在活動,對清政權構成一定威脅。陳瑸任職臺灣期間,提出《臺海事宜末議》,就臺灣海防提出自己的謀略,為海疆的治理竭盡心力。
雷陽文化研究所王書第說,陳瑸在《人日課兒》詩中說:“文章寧小技,報國最為真。”他一心為國,還體現在除維持生活必要開支外,其余的奉銀均存于官府司庫。將其任閩浙總督期間所得官奉一萬五千多兩撥作公餉;將其在福建巡撫任內所余公費銀一萬三千多兩全部解送京師,作為鞏固西北邊防之用,“以盡臣未盡之心”。淋漓盡致地體現了陳瑸至死猶不忘國事,足見其公而忘私的大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誠執著的愛國情懷。康熙帝對他的去世深表哀悼,當即降旨,追授陳瑸為禮部尚書,謚號“清端”。陳瑸作為嶺南文化中的一位傳奇人物,史稱其“清廉卓絕”。他的“因公忘私”可以說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在清代三百多年間一直奉為清官的典范。
宋代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說:“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意謂如果不是我自己所持有的東西,雖然是一絲一毫,我也不會取為己有的。陳瑸不但推崇蘇軾的道德文章,更以明代清官邱濬、海瑞為榜樣,作詩稱贊二公“瓊管聲名雄百粵,文莊公后有剛峰,經綸文學稱雙璧,瘴海炎天躍兩龍”(《送樂會王君令溫江》)。在錯綜復雜的官場中,他兩袖清風,正氣凜然,清腐除蠹,不貪不占,一塵不染,常在河邊站,就是不濕鞋,被康熙皇帝稱贊為歷史長河中的卓絕清官。
楊興鋒館員認為,陳瑸剛任古田縣令時,該縣積弊重重導致積欠甚多,“素稱難治”。但他認為,“己若端正,人不難于治”,要求自己“堅咬牙根,硬挺脊梁”,并手書“正心誠意”匾懸于衙堂,表明心跡。僅用一個月,他就采取對癥下藥的霹靂手段,亮劍除蠹,對那些四處騷擾、搬弄是非的胥吏“摘發如神,始震懾喪魄”。不到一年,古田積弊迎刃而解,面貌大變,百姓歡聲載道。
雷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吳福春說,陳瑸通過一路訪貧問苦和明查暗訪,掌握了湘潭知縣王爰溱由于貪贓枉法、縱役欺民,造成怨聲載道、民不聊生的事實。回到府城長沙后,他向長沙知府薛琳聲詢問王爰溱官德如何,薛琳聲竟稱贊王爰溱“廉潔愛民,政聲頗佳”。由于證據確鑿,鐵案如山,陳瑸將王爰溱撤職查辦,對縱容包庇王爰溱的薛琳聲連降三級留用。這是陳瑸對屬下官吏最嚴厲的一次懲處,彰顯了懲貪倡廉的吏治法則,使巨奸豪蠹斂跡遠竄。
張宇航館員認為,陳瑸的清操,既為朝廷賞識,也為百姓盛贊。雍正皇帝說:“陳瑸之清操,乃圣祖所久知,亦舉朝所共曉”。雷州文化名人梁成久說:“惟公在康熙朝以清廉第一聞天下,生平政績大端國史載之。”無論為官前后,也無論官小官大,陳瑸都堅持在每一細微處恪守廉潔清操。陳瑸曾說過,“貪不在多,一二非分錢便如千百萬”。他秉承的是南宋包拯的遺訓:“寬一分則民多受一分賜,取一文則官不值一文錢。”貪不論多少,都是貪,哪怕是“一二非分錢”,他也絕不開此頭。
廉潔是一定與為官為人淡泊同行的。臺廈兵備道陳公去思碑稱贊陳瑸為:“性廉潔,甘淡泊。”如果做了官、有了權,就以為自己與百姓不一樣,可以不受監督或逃避監督,追求淫逸豪奢,于無人知處貪起,到最后貪起來比誰都瘋狂,必然將廉潔拋諸腦后,善始而難以善終。
陳瑸是封疆大吏,也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文臣詩人。中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在他的心中深深扎根,儒家經典是他必讀的書籍。他的文章善于用典,邏輯縝密,分析透徹,說服力強。他的詩歌內容豐富,緊接地氣,清明透亮,充滿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色彩,是中國詩歌園地中的一朵奇葩。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蔣述卓指出,陳瑸的詩歌,主要吟詠對象在四個方面:一是通過詠史來表達對歷代賢能帝王和賢德智慧之士的贊賞,他歌頌漢高帝的知人善任、漢文帝的愛民勸農、蘇武的貞節、孔奮的清節以及對孔子、顏子、諸葛亮、陶淵明等的推崇;對被貶嶺南的賢人志士如韓愈、蘇軾、寇準等給予懷念和稱頌。二是他的交友詩一方面贊揚朋友的賢能清廉,一方面也表達他自己的清廉志向。三是通過對古跡的歌詠表達清廉的志愿,如《題古跡還珠庵》對古廉州孟嘗的還珠勝績表示無限的羨慕。四是借詠物詠景來表達自己的高標心志,如通過松、蓮、菊、苦瓜、中秋明月等文學意象的抒寫來表達對“清”“素”等的崇尚。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一級作家洪三泰說,陳瑸的心接近故鄉的土地,這種接地氣的愛民之心和情懷,是古樸深邃的雷州文化孕育出來的。他不但是一位關心民瘼、體恤民情、赫赫有名的清官,而且是一位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杰出詩人。
楊興鋒館員認為,陳瑸是清朝聲名顯赫的清官、朝野共知的循吏,以清廉第一聞天下,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盛贊,被康熙稱為“國家之祥瑞”,并譽為歷史長河中的“卓越清官”。《陳瑸全集》的出版,讓人們從他寫的留給世人的詩文中,了解到他的精神世界、價值追求和文化品質,從而得到諸多人生啟迪。啟示之一,欲做好官,心中要樹楷模。他志向高拔,視明代著名清官海瑞為畢生楷模。他對海瑞“一言一行必規倣圣賢,不為茍且,不為遷就”的人生態度深為嘆服,由此奠定了他一生清廉的人生觀基礎。啟示之二,欲做好官,心里要有百姓。他心里裝著百姓,堅持民本思想,充滿愛民情懷。啟示之三,欲做好官,心頭要有擔當。陳瑸不滿足于自己操守清廉,不貪不占,而是為官一任,勇于擔當,盡職盡責。他在家書中說:“既以身許國,有土有民,皆當盡心竭力。”他從縣令做起,僅用了15年時間,就升至封疆大吏,成為國家重臣,逝世后還被朝廷追贈禮部尚書,賜謚“清端”。啟示之四,欲做好官,心底要存敬畏。作為一個從偏僻海角走出來的農家子弟,陳瑸能成為“一代之完人”“千秋之茂典”,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心存敬畏,謙卑自牧,克己慎行。啟示之五,欲做好官,心中要有正氣。陳瑸之所以成為“卓越清官”,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他的身上正氣凜然,賢良方正。
暨南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劉正剛教授認為,陳瑸作為有名的循吏,他為官清廉,依法治理,教化百姓,值得后人借鑒。他發布的告示背后都有其法律依據。陳瑸能從一個普通縣令很快就上任臺灣重鎮,進而成為封疆大吏,得到康熙皇帝的極大賞識,除了他苦節自勵的高尚品格,也與他能領會圣諭,貫通國法,進而依法管治地方,敷教黎民有莫大的關系。
湛江市坡頭區愛周中學張春生老師認為,陳瑸家書以讀書科考為核心,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清人景鋆給其家書概括了四個特點:親切著明、言近旨遠、學純語正、身正響遠。
陳瑸的家書,時間跨度大,話題集中,愿望強烈,在讀書和科舉考試的要求上,陳瑸有些意見和傳統思想一致,有些意見則是其獨特看法。如重視科舉考試,希望孩子們金榜題名,不斷督促他們學習;給孩子學業權威、具體、有針對性的指導,并且多次寄科舉考試范文回家以資孩子參考;鼓勵、批評、安慰孩子,叮囑孩子讀書宜在鄉下,少外出游歷;重視禮節教育,教孩子做一個守禮之人。陳瑸家書展現出的特點,既有時代共性,也有獨特個性。遴其要者,有三個方面:一是與清代前期文化建設有關,二是與明清兩代雷州半島深厚的學習風氣有關,三是與陳瑸讀書傳家的意識有關,他讀書觀念之醇厚純正是少見的。陳瑸家書中闡發的這些思想,既源于初心,律之于己,又施之于民,惠及百姓,同時希望成為家風,傳承至遠。
中山大學原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榮芳認為,歷代名人家書、家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宣揚以儒學為中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推動教育和科學發展,維系家族共同體的團結與穩定,從而穩定了社會秩序,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培養了一批忠君愛國、秉公執法、清正廉潔的治國人才。因此,名人家書家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陳瑸家書宣揚的精神,一是以孝為中心的家國情懷,二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治國理念,三是讀書、作文、做人的榜樣。
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情達理、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家庭美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讀《陳瑸家書》,對我們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重要意義。
陳中秋館員認為,陳瑸家書催促兒子認真讀書,要求很嚴很細,用心良苦,志存傳承詩禮家風,也是我們今天為人父母的榜樣。陳瑸要求兒孫讀的書都是儒家經典,教忠教孝教慈教儉教勤。這一點,對于我們今天提倡什么樣的家風家教,培養什么樣的接班人也樹立了光輝典范。家風家教不僅影響一個家庭及其子孫后代,也影響了一方民風和社會風氣,是提高全民素質,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巨大力量。
陳中秋館員認為,“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盡管已經為宣傳陳瑸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很好成績,但仍需努力。由于本文集是文言文繁體字,當代一般讀者閱讀可能有困難。可據此分門別類編寫一些便於普及的通俗讀物。要特別重視在當代青少年中進行宣傳普及,采用他們喜聞樂見的多種方式進幼兒園、進學校。要保護好陳瑸生活工作過的遺址、文物,組織好干部群眾進行參觀學習,進行更直觀生動的傳播,使陳瑸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并加大力度推向全省全國,使這一偏僻海角的精神高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各種思想文化的交匯激蕩中,煥發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彩。
黃淼章館員建議:一是借助《陳瑸全集》出版,加強陳瑸文化的深入研究,講好陳瑸的故事,從而擴大雷州文化的影響力。二是加強陳瑸有關文物古跡的保護和開發利用。雷州先后修復了陳瑸故居,興建陳瑸紀念館、陳瑸詩文書法長廊、陳瑸廉政史跡展覽館,打造了廣東省廉政教育基地。陳瑸不僅是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廉吏,更是勤政為民的好官賢吏,他的清端精神,至今傳頌,永垂青史,值得后代景仰和學習。要以《陳瑸全集》出版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陳瑸有關文物古跡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三是立足于陳瑸生平事跡和成就的學術研究成果、著眼傳統文化的傳承,加強文化品牌建設。
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譚勁、黃建雄、溫潔芳,廣州市雷州文化研究會陳海烈、陳啟明、高翔、王秀梅、麥曉云和協辦單位代表,湛江雷州有關方面領導和文化學者何培烈、歐超才、彭光華、牧野、莫頌軍、陳楚、吳兆華、張朝霞、王宇、余石、莫廉、何安成、陳吳森、魯春玉、 陳銳、鄧春貴、陳日光等出席了座談會。人民日報、南方日報、湛江日報以及雷州市的新聞媒體對這次座談會作了報道。